第43頁
“啊!有件東西!……”策太郎驚訝了一下。
原來是字紙簍。
在淒涼的悠悠館裡,這隻字紙簍是唯一未被搬出去的。
過去,這隻字紙簍一直緊靠著用天然石砌成的那根柱子。自文保泰死於非命直至今天,它依然放在原處未動。
這裡就像凋零了的荒野似的。在放字紙簍的旮旯兒里已經冒出了一些嫩草,策太郎感到一陣心酸。
他又看了看字紙簍。
內中空空如也。
策太郎記得,他們來找文保泰時,字紙簍裝了若干用壞了的毛筆、舊棉花球、蘸了墨汁的棉花、特製的彈簧,以及各種作廢的拓本。
策太郎撫摸著凹凸不平的天然石柱子,以一種無以名狀的心情回憶著文保泰生前的情景。
此時此刻他才開始產生哀悼自己老師的意念。
然而,感傷剛剛浮起,立刻又被驅散了。
策太郎一想到被詐取了二十五萬元,馬上意識到自己太糊塗了。
“我不是來緬懷故人,而是挽回名譽,設法取回那筆巨款!”
於是,他立即離開悠悠館。
走到門口,布帘子被風吹得呼呼作響,他的頭髮也吹亂了。
策太郎在文保泰住宅繞了一圈,又回到女傭人住的房間。
“芳蘭還沒回來哪!本來早就該回來的,不知是怎麼了。剛才那桐先生那兒也派人來找芳蘭。真是的,她到哪兒閒逛去了?……現在正是忙的時候。”
剛才見過策太郎的那個女傭人噘著嘴說。
據說,現在就連介紹芳蘭來伺候文保泰的那桐,也多次派人來找她。
芳蘭遲遲未歸,文家的管家氣得嘟嘟嚷嚷的,只好派人到芳蘭出去辦事的那個人家去找她。
事情是這樣的:文保泰生前曾向取燈胡同的一個叫作穆桂的旗人借了幾本書,對方突然說需要馬上用那幾本書,於是管家就派芳蘭還書去了。
被派到穆桂家找芳蘭的人回來傳話說:“早在三小時以前芳蘭就將書送到穆桂家,然後立刻離開了。”
一直呆在文家等芳蘭的策太郎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想到:“糟糕!她一定乘機逃跑了。”
策太郎確信芳蘭不會再回到這所住宅里來了。
正廳里,和尚們已開始念經。
濃郁的香火味隨風吹了過來。
策太郎離開了充滿怪腔怪調的念經佛堂,走出文保泰的住宅。
他邊走邊思索著:這麼看來,那個叫張紹光的人,也是個可疑分子了。
因為張曾以巡警顧問的身份在文保泰被害的現場出現過,並且進行了各種調查。
是他在隆福寺里告訴自己說:將二十五萬元拿出悠悠館的正是芳蘭。
好,這麼一來,也該查問一下張紹光。
張紹光似乎不是巡警營的人,若要追究此人,仍要通過與巡警有關的渠道。
幸虧新開辦的巡警學堂里有一個和策太郎相好的日本教員,他便將自己的意圖托熟人轉告巡警當局了。
次日早晨,巡警學堂教師給他帶來回信說:“昨晚張紹光不在宿舍。他平素就是個來去無蹤的人,直到現在舊習仍未改。不過,或許能在上半天聯繫上。以前他到外面住宿,第二天很快就會聯繫上的。”
一天過去了。等到日落西山,策太郎的朋友告訴他說:“無論宿舍還是巡警營,都沒有張紹光的影子,他也沒來聯繫過。巡警當局也想找他談談,可是到處都沒找到。看來,好像是失蹤了。於是決定進行搜查。”
策太郎還拜託那須啟吾到文家去打聽一下芳蘭是否回來了。可是正像他所預料的,昨晚芳蘭一夜未歸。
看來,兩個人都失蹤了。
這不是偶然的吧。
說也奇怪,他們幾乎是同時失蹤的,甚至像是約好了似的,最後見到他們的蹤影也幾乎在同一地方。
最後一個見到張紹光的是策太郎。策太郎是收到他的邀請信,在隆福寺里與他相見的。
芳蘭從穆桂住宅里出來之後,曾到過附近隆福寺前的三槐堂。這是文保泰的朋友李先生親眼看見的。
那位老先生只當芳蘭辦什麼事去了,也沒有特別留意,再說老先生當時的注意力集中到字帖上,根本不知道她什麼時候離開三槐堂。
不過,老先生倒還清楚地記得下午兩點以後見過芳蘭。當時,在隆福寺內策太郎正和張紹光見面。”
隆福寺內和隆福寺前的書坊——時間大致相同。
根據上述情況著來,這不是偶然的一致。
可能他們之間有聯繫。
當晚,那須啟吾來到策太郎的住所。
這個經驗豐富的老諜報員也帶來了“偶然一致”的消息:“芳蘭由那桐推薦給文保泰,咱們過去是知道的。經過進一步調查,才知道她去那桐家之前,曾在慶親王家當過侍女。這樣看來,她肯定是個聯絡員。”
那須將調查的結果告訴了策太郎。
“嗯,她好像是個很起作用的人。”策太郎說。
“是啊!可以這麼講。”那須一邊用小指的指甲搔著右眉梢一邊說。“姓張這小子曾在日本和德國留學。回國後,曾有一段時間賦閒,之後意外地被振貝子看中了。”
原來是字紙簍。
在淒涼的悠悠館裡,這隻字紙簍是唯一未被搬出去的。
過去,這隻字紙簍一直緊靠著用天然石砌成的那根柱子。自文保泰死於非命直至今天,它依然放在原處未動。
這裡就像凋零了的荒野似的。在放字紙簍的旮旯兒里已經冒出了一些嫩草,策太郎感到一陣心酸。
他又看了看字紙簍。
內中空空如也。
策太郎記得,他們來找文保泰時,字紙簍裝了若干用壞了的毛筆、舊棉花球、蘸了墨汁的棉花、特製的彈簧,以及各種作廢的拓本。
策太郎撫摸著凹凸不平的天然石柱子,以一種無以名狀的心情回憶著文保泰生前的情景。
此時此刻他才開始產生哀悼自己老師的意念。
然而,感傷剛剛浮起,立刻又被驅散了。
策太郎一想到被詐取了二十五萬元,馬上意識到自己太糊塗了。
“我不是來緬懷故人,而是挽回名譽,設法取回那筆巨款!”
於是,他立即離開悠悠館。
走到門口,布帘子被風吹得呼呼作響,他的頭髮也吹亂了。
策太郎在文保泰住宅繞了一圈,又回到女傭人住的房間。
“芳蘭還沒回來哪!本來早就該回來的,不知是怎麼了。剛才那桐先生那兒也派人來找芳蘭。真是的,她到哪兒閒逛去了?……現在正是忙的時候。”
剛才見過策太郎的那個女傭人噘著嘴說。
據說,現在就連介紹芳蘭來伺候文保泰的那桐,也多次派人來找她。
芳蘭遲遲未歸,文家的管家氣得嘟嘟嚷嚷的,只好派人到芳蘭出去辦事的那個人家去找她。
事情是這樣的:文保泰生前曾向取燈胡同的一個叫作穆桂的旗人借了幾本書,對方突然說需要馬上用那幾本書,於是管家就派芳蘭還書去了。
被派到穆桂家找芳蘭的人回來傳話說:“早在三小時以前芳蘭就將書送到穆桂家,然後立刻離開了。”
一直呆在文家等芳蘭的策太郎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想到:“糟糕!她一定乘機逃跑了。”
策太郎確信芳蘭不會再回到這所住宅里來了。
正廳里,和尚們已開始念經。
濃郁的香火味隨風吹了過來。
策太郎離開了充滿怪腔怪調的念經佛堂,走出文保泰的住宅。
他邊走邊思索著:這麼看來,那個叫張紹光的人,也是個可疑分子了。
因為張曾以巡警顧問的身份在文保泰被害的現場出現過,並且進行了各種調查。
是他在隆福寺里告訴自己說:將二十五萬元拿出悠悠館的正是芳蘭。
好,這麼一來,也該查問一下張紹光。
張紹光似乎不是巡警營的人,若要追究此人,仍要通過與巡警有關的渠道。
幸虧新開辦的巡警學堂里有一個和策太郎相好的日本教員,他便將自己的意圖托熟人轉告巡警當局了。
次日早晨,巡警學堂教師給他帶來回信說:“昨晚張紹光不在宿舍。他平素就是個來去無蹤的人,直到現在舊習仍未改。不過,或許能在上半天聯繫上。以前他到外面住宿,第二天很快就會聯繫上的。”
一天過去了。等到日落西山,策太郎的朋友告訴他說:“無論宿舍還是巡警營,都沒有張紹光的影子,他也沒來聯繫過。巡警當局也想找他談談,可是到處都沒找到。看來,好像是失蹤了。於是決定進行搜查。”
策太郎還拜託那須啟吾到文家去打聽一下芳蘭是否回來了。可是正像他所預料的,昨晚芳蘭一夜未歸。
看來,兩個人都失蹤了。
這不是偶然的吧。
說也奇怪,他們幾乎是同時失蹤的,甚至像是約好了似的,最後見到他們的蹤影也幾乎在同一地方。
最後一個見到張紹光的是策太郎。策太郎是收到他的邀請信,在隆福寺里與他相見的。
芳蘭從穆桂住宅里出來之後,曾到過附近隆福寺前的三槐堂。這是文保泰的朋友李先生親眼看見的。
那位老先生只當芳蘭辦什麼事去了,也沒有特別留意,再說老先生當時的注意力集中到字帖上,根本不知道她什麼時候離開三槐堂。
不過,老先生倒還清楚地記得下午兩點以後見過芳蘭。當時,在隆福寺內策太郎正和張紹光見面。”
隆福寺內和隆福寺前的書坊——時間大致相同。
根據上述情況著來,這不是偶然的一致。
可能他們之間有聯繫。
當晚,那須啟吾來到策太郎的住所。
這個經驗豐富的老諜報員也帶來了“偶然一致”的消息:“芳蘭由那桐推薦給文保泰,咱們過去是知道的。經過進一步調查,才知道她去那桐家之前,曾在慶親王家當過侍女。這樣看來,她肯定是個聯絡員。”
那須將調查的結果告訴了策太郎。
“嗯,她好像是個很起作用的人。”策太郎說。
“是啊!可以這麼講。”那須一邊用小指的指甲搔著右眉梢一邊說。“姓張這小子曾在日本和德國留學。回國後,曾有一段時間賦閒,之後意外地被振貝子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