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其實,俄國人在慶親王身邊,早已布置了諜報網。他們用小恩小惠收買了王府里的傭人,表面上說了解上流人物的生活動態、家中喜慶大事,以便前去祝賀,實際上是另有一番意圖的。而受惠的傭人們便會源源不斷地將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物的動態告訴對方。
“為什麼要避開我呢?”萊薩公使自然會聯想到拖延批准中俄撤兵協定之事。
慶親王不善於說慌,容易喜形於色。再說,他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
踏入政界以後,慶親王就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他比其他愚昧的皇族出色一些,原因之一就是有自知之明。
如果他會見萊薩公使,很可能會露出破綻,因此藉口公務纏身,由那桐代為接見甚至沒有去外務部視事。
處理這類問題那桐是非常勝任的。
每當他把那對細小的眼睛眯縫得更細時,誰也猜不出他在想什麼。
他厚著臉皮說:“據說是字句上的問題,有幾處用法不當,被軍機處卡住了。”
那桐回答了萊薩公使提出的關於批准中俄撤兵協定的問題。
萊薩通過翻譯進一步詢問。
“我只不過是聽說罷了……總之,涉及到軍機處的事,我們這些人也弄不清楚,只一是間接聽到一些而已。”
西太后實行垂簾聽政、凡重要的決策都是由幾名軍機大臣在皇帝親自垂詢下議事決定的。而外務部和其它六部一樣,僅僅是行政機構,只不過是按照軍機處的決定辦事而己。
軍機處,就是軍機大臣平時聚會的場所。每日早晨軍機大臣在乾清宮議事、休息。這個被稱作軍機處的地方,實際上是個休息室,並非正式的衙門。
這時,那桐隨機應變將責任推到有名無實的軍機處去。
萊薩公使氣得面紅耳赤、怒不可遏。但不管對方怎麼說,那桐總是以不變應萬變。
萊薩憤然離去。不多一會兒,慶親王的使者陶大均來訪。
“昨天夜裡,王爺(指慶親王)說今天晚上開會的地點照舊,還在燒酒胡同。天津方面也有人來。聽說參加會議的人為了那件事(指丟失二十五萬元一事)還帶了巡警來呢。”陶大均悄悄地說。
昨夜,慶親王避開俄國公使萊薩,到那桐家裡,商議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丟失二十五萬元的事。陶大均正是為此事來通知那桐的。
“那個……那個帶來的巡警到底是誰啊?”那桐問道。
“我不大清楚。聽說是一個曾留學日本、英國,學過偵探術的人……叫張紹光。”陶大均回答說。
“哦!是慶寬的雛兒啊!”那桐點了點頭。
慶寬是紫禁城內專門從事密探工作的買目。西太后以及紫禁城裡的權貴,都曾利用慶寬去偵察自己的政敵,然後將其殺害。這種人不僅搜集情報,還承擔暗殺工作,被人們視為不可捉摸的危險人物。
那桐一聽到來了個偵探時,首先聯想到慶寬。
“大概是那類人吧。”陶大均說。
“為什麼找這樣的人來呢?”那桐問道。
慶寬是從事策劃的謀士。這類人有特殊的權力,然而,也只是暗中行事的人物。
重視體面的清朝大官那桐,認為偵探屬於卑賤的下等人,是不夠資格與士大夫同席的。
“唉呀!”陶大均歪著腦袋說,“我也無法理解。王爺不知從哪兒聽說了這個張某,對他特別感興趣呢。”
“有什麼了不起的?!也不過像變戲法那樣嘛……連這種身分來歷不明的人都經常……”那桐聳聳肩說。
不管怎麼講,今晚的會是一次秘密會議,不該隨便讓人參加。那桐是一步登天發跡的人物,他對與會者的資格問題,要求特別嚴格。
“聽說振貝子對那人好像作了保的……”
“是嗎?少爺是保證人啊……”
那桐兩手一攤,做了一個手勢,表示無可奈何。他知道,只要是大公子振貝子說的話,慶親王總是言聽計從的。
“關於這事,好像天津來的人也表示贊成。”
“哦!你說項城啊……”說到此處那桐緘口不言了。
“天津來的人”指的是袁世凱。直隸總督的衙門在天津,外國人稱之謂天津總督。項城本是袁世凱的出生地點,中國人常以人的出生地為其別號。
當時在日本,凡是當官的,都希望到中央政府去占一席位。從中央轉至地方叫左遷,由地方到中央叫榮升。
清朝自然也不例外。人們將中央的官吏稱作“京官”。京官大概指的是優秀者,至於地方官則低人一等。
不過,後來由於太平天國之亂,情況起了變化。
為了鎮壓反叛,不少地方官培養和發展了身己的軍隊,例如曾國藩組織的湘軍,以及曾國藩部下李鴻章組成的淮軍。他們擁有兵權,講話就有份量。
到了清末,京官和地方官的實力已經顛倒過來了。
直隸總督,是管轄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直隸省(今河北省)以及山東、山西的地方官。當時能與之匹敵的,是掌管富饒之地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
袁世凱是直隸總督,為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擁有全國最精銳的軍隊。
“為什麼要避開我呢?”萊薩公使自然會聯想到拖延批准中俄撤兵協定之事。
慶親王不善於說慌,容易喜形於色。再說,他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
踏入政界以後,慶親王就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他比其他愚昧的皇族出色一些,原因之一就是有自知之明。
如果他會見萊薩公使,很可能會露出破綻,因此藉口公務纏身,由那桐代為接見甚至沒有去外務部視事。
處理這類問題那桐是非常勝任的。
每當他把那對細小的眼睛眯縫得更細時,誰也猜不出他在想什麼。
他厚著臉皮說:“據說是字句上的問題,有幾處用法不當,被軍機處卡住了。”
那桐回答了萊薩公使提出的關於批准中俄撤兵協定的問題。
萊薩通過翻譯進一步詢問。
“我只不過是聽說罷了……總之,涉及到軍機處的事,我們這些人也弄不清楚,只一是間接聽到一些而已。”
西太后實行垂簾聽政、凡重要的決策都是由幾名軍機大臣在皇帝親自垂詢下議事決定的。而外務部和其它六部一樣,僅僅是行政機構,只不過是按照軍機處的決定辦事而己。
軍機處,就是軍機大臣平時聚會的場所。每日早晨軍機大臣在乾清宮議事、休息。這個被稱作軍機處的地方,實際上是個休息室,並非正式的衙門。
這時,那桐隨機應變將責任推到有名無實的軍機處去。
萊薩公使氣得面紅耳赤、怒不可遏。但不管對方怎麼說,那桐總是以不變應萬變。
萊薩憤然離去。不多一會兒,慶親王的使者陶大均來訪。
“昨天夜裡,王爺(指慶親王)說今天晚上開會的地點照舊,還在燒酒胡同。天津方面也有人來。聽說參加會議的人為了那件事(指丟失二十五萬元一事)還帶了巡警來呢。”陶大均悄悄地說。
昨夜,慶親王避開俄國公使萊薩,到那桐家裡,商議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丟失二十五萬元的事。陶大均正是為此事來通知那桐的。
“那個……那個帶來的巡警到底是誰啊?”那桐問道。
“我不大清楚。聽說是一個曾留學日本、英國,學過偵探術的人……叫張紹光。”陶大均回答說。
“哦!是慶寬的雛兒啊!”那桐點了點頭。
慶寬是紫禁城內專門從事密探工作的買目。西太后以及紫禁城裡的權貴,都曾利用慶寬去偵察自己的政敵,然後將其殺害。這種人不僅搜集情報,還承擔暗殺工作,被人們視為不可捉摸的危險人物。
那桐一聽到來了個偵探時,首先聯想到慶寬。
“大概是那類人吧。”陶大均說。
“為什麼找這樣的人來呢?”那桐問道。
慶寬是從事策劃的謀士。這類人有特殊的權力,然而,也只是暗中行事的人物。
重視體面的清朝大官那桐,認為偵探屬於卑賤的下等人,是不夠資格與士大夫同席的。
“唉呀!”陶大均歪著腦袋說,“我也無法理解。王爺不知從哪兒聽說了這個張某,對他特別感興趣呢。”
“有什麼了不起的?!也不過像變戲法那樣嘛……連這種身分來歷不明的人都經常……”那桐聳聳肩說。
不管怎麼講,今晚的會是一次秘密會議,不該隨便讓人參加。那桐是一步登天發跡的人物,他對與會者的資格問題,要求特別嚴格。
“聽說振貝子對那人好像作了保的……”
“是嗎?少爺是保證人啊……”
那桐兩手一攤,做了一個手勢,表示無可奈何。他知道,只要是大公子振貝子說的話,慶親王總是言聽計從的。
“關於這事,好像天津來的人也表示贊成。”
“哦!你說項城啊……”說到此處那桐緘口不言了。
“天津來的人”指的是袁世凱。直隸總督的衙門在天津,外國人稱之謂天津總督。項城本是袁世凱的出生地點,中國人常以人的出生地為其別號。
當時在日本,凡是當官的,都希望到中央政府去占一席位。從中央轉至地方叫左遷,由地方到中央叫榮升。
清朝自然也不例外。人們將中央的官吏稱作“京官”。京官大概指的是優秀者,至於地方官則低人一等。
不過,後來由於太平天國之亂,情況起了變化。
為了鎮壓反叛,不少地方官培養和發展了身己的軍隊,例如曾國藩組織的湘軍,以及曾國藩部下李鴻章組成的淮軍。他們擁有兵權,講話就有份量。
到了清末,京官和地方官的實力已經顛倒過來了。
直隸總督,是管轄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直隸省(今河北省)以及山東、山西的地方官。當時能與之匹敵的,是掌管富饒之地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
袁世凱是直隸總督,為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擁有全國最精銳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