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當年與陽洙去平城,曾雪中翻越衛嶺,給他二人領路的,是個叫阿戚的年輕獵戶。就在奪京前夕,應崇優無意中發現阿戚因父兄雙亡,竟然就投在焰翎軍中服役,並已升任軍士長。由於當年應陽二人都是易容,所以他去相認時,阿戚簡直不敢相信那高貴如在雲端之上的皇帝陛下與少府大人,居然就是他親自送過衛嶺的兩兄弟。後來進入市都之後,發散諸軍,應崇優便保舉阿戚去京郊安德縣擔任一個從七品武職,並資助他討了個良家女子,成婚安家,如今小日子過得殷實和美,常常在派人入京公幹時順路捎送些鄉下土產來問候,現下就剛好有個他派來的軍士還在驛站沒走。
心念至此,應崇優立即修書一封,信上約請阿戚五日後,親來安德與京城之間的某地會面,之後便派人叫了那軍士來,賞他路資,囑他儘快回去送信。
打算好了嬰兒的去處,小七就更好處理。雖然滿街都是他的圖像,但對於精擅易容之術的浮山門下,這並不是個問題,只要能將他二人順利送出城門去,整個事件便可塵埃落定。
令應崇優覺得較為安心的是,到此時為止,陽洙對此次孟氏男孫被劫救一事,只是匆匆過耳一聞,沒有表現出太大的關注。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最新下旨施行的全國土地丈量與人口清查上,朝政其他事務也多,幾乎稱得上日理萬機。所以這位年輕的帝師很樂觀地以為,皇帝陛下大概早已將這意外的變奏拋諸腦後,不再理會。
第二十二章
人間五月,春寒漸盡,雖是一夜小雨,但帝都早晨的空氣卻並不清冷。
早飯過後,街市開張,行人增多,京華風貌漸漸呈現,一派熱鬧景象。
高牆大院的太傅府內,僕從穿梭,一切如常。少主人早朝歸來,便按習慣去書房看書,大約一個時辰後,才出來吩咐備轎,說要出門散心。
應氏門風,一向不招搖,除了正式官轎上朝,日常出入都是走角門,四名轎夫以外,隨行的侍從也不過兩三個而已。小小一行人在冠蓋如雲的帝都,並不是很顯眼。
小轎出門,穿過中軸的正安大街,折向西,一路未做停留,逕自向西走門而去。
小七的畫像還高懸在城門兩邊,守門的兵士們循例在核查過往人流,一切都很平靜。城門守備在旁督導監察,看到有頂小轎悠悠而來,剛上前喝止了一聲,突然發現了轎前琉璃燈上的應字,急忙屈身行禮。
“給應大人請安。”
“免禮。”應崇優掀起轎簾,微笑道,“你辛苦了。”
“為皇上效力,說什麼辛苦。”守備呵呵笑一聲,眼睛悄悄地向轎內瞄了幾眼,“大人這是要出城嗎?”
“是,想出去走走。”
守備看到轎內除應崇優外並無他人,不敢多問,只瞧了瞧幾個隨行者的面容,便退後幾步,讓出路來。
一行人順利出了城門,拐入去安德縣的岔道,約十里路程後,到了一處香火冷清的破廟前落轎。
“大人要在這裡上香嗎?”隨行的一名侍從吃驚地問道。
“世人所敬,都是同一尊菩薩,何必一定要去香火鼎盛之處錦上添花?”應崇優淡淡說了一句,下轎來看了看破舊的山門,轉頭吩咐道,“你們在門外歇息,應武帶上供品,隨我進去。”
手下人齊聲應陪,只有那個叫應武的侍從從轎內抱出一個大匣子,跟在應崇優身後,一起進了廟內。
由於香火破敗,廟裡只有一個老廟祝在打掃香壇,見了來客也不招呼,仍是低頭繼續他遲緩的行動。應崇優並不驚擾他,逕自穿過後院柴門,到了廟後的一處竹林。
一身玄衣的阿戚早已依約等在此處,一看到應崇優的身影,急忙過來見禮。
“辛苦你跑這一趟了,”應崇優止住他行禮,回身打開應武懷裡的大匣子,從中抱出一個安睡的嬰兒來,有些憐惜地輕輕搖動兩下。
“應大人,這個是……”阿戚吃驚地睜大了眼睛。
“我府中下人在勾欄院外河中撿到的,因為母親是煙花女子,我認識的人家都不方便收養,想來想去,只好拜託你在安德僻遠之處,尋個莊戶人家安身。這是他的贍養之資,你先拿著。”
“您這是何必?”阿戚連連擺手,“這種小事吩咐一聲就行了,收養棄嬰是積德之事,哪裡還用應大人您給贍養之資。阿戚現在好歹也有俸祿了,一個孩子還養得起。”
“阿戚,”應崇優按住他的手,正色道,“你聽我說,這孩子出身不好,我不希望你本人來收養,就按我的意思,在山間鄉村,找個良善無子的農家,把這筆錢給他們,不要讓他們知道你的身份,之後也儘量不要來往,明白嗎?”
阿戚雖然心有疑惑,但因為信得過應崇優的為人,只略略猶豫了一下,便立即道:“應大人放心,一定遵照您的吩咐,把事情辦妥當。”
“麻煩你了。”應崇優將嬰兒抱給旁邊的應武看了看後,才小心地遞到阿戚懷中,輕柔地撫著那張安睡的小臉蛋,道,“他再過三天滿月,你把這個日子告訴他的養父母。”
“是。”
“你還要趕路回安德,就不要再耽擱了,下次等你述職來京,我們再見面。”
阿戚懷抱嬰兒,重重點了點頭,“大人保重,阿戚先走一步了。”
應崇優微微笑了笑,目送阿戚的身影消失,這才回身拍拍應武的頭,“好了小七,阿戚是個靠得住的人,寶寶一定能安穩地活下去,你就別哭了。”
小七抹了一把離別的眼淚,嗯了一聲,跟在師兄身後,兩人又循原路回到山門前。應崇優先不上轎,而是遞了一個暗黃色小囊給小七,當著下人的面吩咐道:“應武,這個安康符是在佛前開過光的,你路上不要耽擱,早些送到老太爺的手中,明白嗎?”
小七點點頭,道:“是,要我現在就走嗎?”
“現在就走,”應崇優語有深意地道,“見到老太爺,替我請安,你一路上也要安分,不許多生枝節,誤了行程。”
“知道了。”小七悶聲答應著,戀戀不捨地又看了師兄幾眼,跳上拴在一旁的坐騎,絕塵而去。
應崇優這才微微鬆了口氣,回身上轎,吩咐回城。
由於是乘轎步行,速度緩慢,中途又打尖進膳耽擱了半個時辰,所以回到太傅府門前時,已經時近黃昏。停轎進府後,應崇優在前廳稍洗風塵,換了便服,正想到東院去見見堂兄,應海從外面進來,稟道:“少爺,鄭大將軍來拜,在花廳等候。”
“鄭嶙?”應崇優不知焰翎大將軍來訪為了何事,急忙又換上正裝,快步來到花廳前,果見鄭嶙立在門口,神色有些凝重。
“大將軍到此,有何貴幹啊?”應崇優面露微笑,拱手招呼了一聲。
鄭嶙卻不答言,眉睫輕動,一面欠身示意他進廳,一面暗中遞了個含義不明的眼色過來。
應崇優一時間參不透這個眼色是什麼意思,不由胸中有些忐忑,邁步進廳,一抬頭,面色就是一變。
只見大廳正中,當朝天子身著微服,靠坐在一張紫檀木的大太師椅上,手裡拿著幾頁紙,正滿面陰沉地翻看著。
應崇優吃驚地認出那正是自己糙擬後稍未定稿的辭官奏表,明明放在書房的桌案之上的,不知現在怎麼會被陽洙拿在手中。
“應少保,”緊跟在身後進來的鄭嶙關好廳門,回頭見他在發愣,便咳嗽了一聲,刻意提醒道,“陛下在此。”
應崇優回過神來,忙整衣下拜,“臣應崇優,參見陛下。”
陽洙將手中的奏表揉成一團,冷冷地掃過來一眼,半晌後方道:“平身吧。”
“謝陛下。”
“你府里下人說,你今天出城了?”
“是。”
“幹什麼去了?”
“臣今日出城,為家父的安康符添香。”
一旁的鄭嶙,再次輕輕咳嗽一聲,暗示什麼的意味極濃。應崇優看了他一眼,雖不明白,但心中已開始打鼓。
“你難得出一趟門,只是添個香嗎?”陽洙仍是面無表情,語氣平淡。
“臣順便也看了看郊外的風光,盤桓了一些時間。”
陽洙的目光突然變得尖銳異常,緊緊盯在應崇優的臉上,仿佛要在上面扎出兩個洞來才罷,連說話的語調,也變得更加陰冷。
“應少保,朕問你的話,你想好了再回答。今日出城,你到底幹什麼去了?”
應崇優的心中微覺驚惶、想想又不應該有紕漏,猶豫了一下,仍是道:“臣到西郊一所廟宇,為家父……”
心念至此,應崇優立即修書一封,信上約請阿戚五日後,親來安德與京城之間的某地會面,之後便派人叫了那軍士來,賞他路資,囑他儘快回去送信。
打算好了嬰兒的去處,小七就更好處理。雖然滿街都是他的圖像,但對於精擅易容之術的浮山門下,這並不是個問題,只要能將他二人順利送出城門去,整個事件便可塵埃落定。
令應崇優覺得較為安心的是,到此時為止,陽洙對此次孟氏男孫被劫救一事,只是匆匆過耳一聞,沒有表現出太大的關注。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最新下旨施行的全國土地丈量與人口清查上,朝政其他事務也多,幾乎稱得上日理萬機。所以這位年輕的帝師很樂觀地以為,皇帝陛下大概早已將這意外的變奏拋諸腦後,不再理會。
第二十二章
人間五月,春寒漸盡,雖是一夜小雨,但帝都早晨的空氣卻並不清冷。
早飯過後,街市開張,行人增多,京華風貌漸漸呈現,一派熱鬧景象。
高牆大院的太傅府內,僕從穿梭,一切如常。少主人早朝歸來,便按習慣去書房看書,大約一個時辰後,才出來吩咐備轎,說要出門散心。
應氏門風,一向不招搖,除了正式官轎上朝,日常出入都是走角門,四名轎夫以外,隨行的侍從也不過兩三個而已。小小一行人在冠蓋如雲的帝都,並不是很顯眼。
小轎出門,穿過中軸的正安大街,折向西,一路未做停留,逕自向西走門而去。
小七的畫像還高懸在城門兩邊,守門的兵士們循例在核查過往人流,一切都很平靜。城門守備在旁督導監察,看到有頂小轎悠悠而來,剛上前喝止了一聲,突然發現了轎前琉璃燈上的應字,急忙屈身行禮。
“給應大人請安。”
“免禮。”應崇優掀起轎簾,微笑道,“你辛苦了。”
“為皇上效力,說什麼辛苦。”守備呵呵笑一聲,眼睛悄悄地向轎內瞄了幾眼,“大人這是要出城嗎?”
“是,想出去走走。”
守備看到轎內除應崇優外並無他人,不敢多問,只瞧了瞧幾個隨行者的面容,便退後幾步,讓出路來。
一行人順利出了城門,拐入去安德縣的岔道,約十里路程後,到了一處香火冷清的破廟前落轎。
“大人要在這裡上香嗎?”隨行的一名侍從吃驚地問道。
“世人所敬,都是同一尊菩薩,何必一定要去香火鼎盛之處錦上添花?”應崇優淡淡說了一句,下轎來看了看破舊的山門,轉頭吩咐道,“你們在門外歇息,應武帶上供品,隨我進去。”
手下人齊聲應陪,只有那個叫應武的侍從從轎內抱出一個大匣子,跟在應崇優身後,一起進了廟內。
由於香火破敗,廟裡只有一個老廟祝在打掃香壇,見了來客也不招呼,仍是低頭繼續他遲緩的行動。應崇優並不驚擾他,逕自穿過後院柴門,到了廟後的一處竹林。
一身玄衣的阿戚早已依約等在此處,一看到應崇優的身影,急忙過來見禮。
“辛苦你跑這一趟了,”應崇優止住他行禮,回身打開應武懷裡的大匣子,從中抱出一個安睡的嬰兒來,有些憐惜地輕輕搖動兩下。
“應大人,這個是……”阿戚吃驚地睜大了眼睛。
“我府中下人在勾欄院外河中撿到的,因為母親是煙花女子,我認識的人家都不方便收養,想來想去,只好拜託你在安德僻遠之處,尋個莊戶人家安身。這是他的贍養之資,你先拿著。”
“您這是何必?”阿戚連連擺手,“這種小事吩咐一聲就行了,收養棄嬰是積德之事,哪裡還用應大人您給贍養之資。阿戚現在好歹也有俸祿了,一個孩子還養得起。”
“阿戚,”應崇優按住他的手,正色道,“你聽我說,這孩子出身不好,我不希望你本人來收養,就按我的意思,在山間鄉村,找個良善無子的農家,把這筆錢給他們,不要讓他們知道你的身份,之後也儘量不要來往,明白嗎?”
阿戚雖然心有疑惑,但因為信得過應崇優的為人,只略略猶豫了一下,便立即道:“應大人放心,一定遵照您的吩咐,把事情辦妥當。”
“麻煩你了。”應崇優將嬰兒抱給旁邊的應武看了看後,才小心地遞到阿戚懷中,輕柔地撫著那張安睡的小臉蛋,道,“他再過三天滿月,你把這個日子告訴他的養父母。”
“是。”
“你還要趕路回安德,就不要再耽擱了,下次等你述職來京,我們再見面。”
阿戚懷抱嬰兒,重重點了點頭,“大人保重,阿戚先走一步了。”
應崇優微微笑了笑,目送阿戚的身影消失,這才回身拍拍應武的頭,“好了小七,阿戚是個靠得住的人,寶寶一定能安穩地活下去,你就別哭了。”
小七抹了一把離別的眼淚,嗯了一聲,跟在師兄身後,兩人又循原路回到山門前。應崇優先不上轎,而是遞了一個暗黃色小囊給小七,當著下人的面吩咐道:“應武,這個安康符是在佛前開過光的,你路上不要耽擱,早些送到老太爺的手中,明白嗎?”
小七點點頭,道:“是,要我現在就走嗎?”
“現在就走,”應崇優語有深意地道,“見到老太爺,替我請安,你一路上也要安分,不許多生枝節,誤了行程。”
“知道了。”小七悶聲答應著,戀戀不捨地又看了師兄幾眼,跳上拴在一旁的坐騎,絕塵而去。
應崇優這才微微鬆了口氣,回身上轎,吩咐回城。
由於是乘轎步行,速度緩慢,中途又打尖進膳耽擱了半個時辰,所以回到太傅府門前時,已經時近黃昏。停轎進府後,應崇優在前廳稍洗風塵,換了便服,正想到東院去見見堂兄,應海從外面進來,稟道:“少爺,鄭大將軍來拜,在花廳等候。”
“鄭嶙?”應崇優不知焰翎大將軍來訪為了何事,急忙又換上正裝,快步來到花廳前,果見鄭嶙立在門口,神色有些凝重。
“大將軍到此,有何貴幹啊?”應崇優面露微笑,拱手招呼了一聲。
鄭嶙卻不答言,眉睫輕動,一面欠身示意他進廳,一面暗中遞了個含義不明的眼色過來。
應崇優一時間參不透這個眼色是什麼意思,不由胸中有些忐忑,邁步進廳,一抬頭,面色就是一變。
只見大廳正中,當朝天子身著微服,靠坐在一張紫檀木的大太師椅上,手裡拿著幾頁紙,正滿面陰沉地翻看著。
應崇優吃驚地認出那正是自己糙擬後稍未定稿的辭官奏表,明明放在書房的桌案之上的,不知現在怎麼會被陽洙拿在手中。
“應少保,”緊跟在身後進來的鄭嶙關好廳門,回頭見他在發愣,便咳嗽了一聲,刻意提醒道,“陛下在此。”
應崇優回過神來,忙整衣下拜,“臣應崇優,參見陛下。”
陽洙將手中的奏表揉成一團,冷冷地掃過來一眼,半晌後方道:“平身吧。”
“謝陛下。”
“你府里下人說,你今天出城了?”
“是。”
“幹什麼去了?”
“臣今日出城,為家父的安康符添香。”
一旁的鄭嶙,再次輕輕咳嗽一聲,暗示什麼的意味極濃。應崇優看了他一眼,雖不明白,但心中已開始打鼓。
“你難得出一趟門,只是添個香嗎?”陽洙仍是面無表情,語氣平淡。
“臣順便也看了看郊外的風光,盤桓了一些時間。”
陽洙的目光突然變得尖銳異常,緊緊盯在應崇優的臉上,仿佛要在上面扎出兩個洞來才罷,連說話的語調,也變得更加陰冷。
“應少保,朕問你的話,你想好了再回答。今日出城,你到底幹什麼去了?”
應崇優的心中微覺驚惶、想想又不應該有紕漏,猶豫了一下,仍是道:“臣到西郊一所廟宇,為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