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在西北經受重挫的二皇子已經無需像以前那樣左右逢源,會在諸多派系之間權衡利弊,他如今只是一門心思地完成父皇交給他的任務:他既不怕聲名受損,更不介意多殺人立威。陰差陽錯之下,二皇子現在可是諸多皇子之中最為“純粹和鋒銳”的那個了。
聖上敢把這個兒子派過去,就一定不會忘記再給他帶上一柄尚方寶劍。而這樣“純粹與鋒銳”的二皇子是一定會引出宵小之輩的。
若是真有官員和當地將士勾結並行那大逆之事,賈赦正好也可藉機敲打、清整一番。
不得不承認,賈代善若是想耐心提點兒子,都當得起“無微不至”了。只是這樣的機會,幾個兒子加在一起都沒趕上過幾回。
而史令儀靜靜聽著,神色和內心一樣平靜:其實她也不太擔心兒子們的安危。至於二皇子,受點小傷其實更有利於他制服江南那些老資歷的官員們。
而江南駐軍多年沒有經歷過戰事,無論是戰力還是裝備人數全不能跟大勝北地騎兵,軍中多是精銳兵卒將領的神策軍相提並論。
史令儀只是害怕兒子一個一根筋,一個還年輕氣盛,到了江南遭人算計,毀了名聲這一輩子可就算完了。
在太平年代,像是殘暴、貪婪、不仁不義這幾樣,沾上一樣就沒什麼前程可言,哪怕他們的親爹是榮國公都一樣……話說賈代善剛打發走小兒子,正喝茶潤喉的功夫,賈敏的家信便已經到了。
史令儀順手扯開蠟封,從信封里拿出薄薄幾張信箋,就靠在丈夫身邊看起來。心中內容多是瑣碎家事,但行為措辭與女兒平時……可小有差別。
史令儀登時精神一震,將這信反反覆覆看了三遍,終於發覺這是首藏頭露尾……信。而且藏頭露尾得一點都不明顯。
句首第一個字和句尾的字,以及下個句首和句子的倒數第二字連起來,終於湊成了一句明白無誤的提醒。史令儀大驚,趕緊說給身邊丈夫,“竟然是糧糙出了岔子,似乎牽連到了太子妃的娘家!”
事實可不止如此呢,在北疆擔任監軍的五皇子如何不樂意削弱太子妃娘家的勢力?因此他主張嚴辦。
可京營節度使是聖上的人,他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疆不穩?
而忠順王府的門人只鬧著要補全糧糙,大有不立即打開林海所在州府的糧庫填補上空缺,誓不罷休之意。
賈代善的故舊則跟林海的意思差不多:可別是這押運官監守自盜啊?畢竟軍糧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問題。
其餘的幾座山頭分屬不同世家,有的跟聖上站在一邊,也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兒在暗裡還多方挑唆。
正經的消息比賈敏的家信晚上足足半天才傳到了京中。而這會兒,史令儀特地寫給太子妃的小紙條也早傳進了東宮,夫妻倆連對策都商量得差不離了。
正所謂步步領先,積攢起來可不就成了驚人的優勢。
對費家來說,也沒有遭遇措手不及。那位主管糧糙調運的族人當時就遞了牌子,要進宮請罪。不得不舍掉了一個資質不錯的族人,費家多少還是有些不滿。於是在商議一些年輕官員的考評和去向時,稍微折騰了一下正任通判的史鼐,他從一個江南比較富庶的州府調到了北疆,新上司就是費家人——坦白講,若是將來大勝,史鼐也能跟著撈上點本錢,但若是出了什麼問題,他就成了替罪羊了。
正如林海所預料的那樣,榮府和費家還是別抱在一起得好,不然聖上在想著除掉宗室的時候,也會給這兩家都記上一筆。不過費家其實並沒有他想像得那麼寬容。
榮府雖然風光,但賈家族人不多,可費家那是傳承了多少年?林子大了,什麼奇鳥沒有啊?說實話,比起榮府那小貓兩三隻,聖上明顯更在意費家,萬幸……費家不掌兵,可他家的威望和資源卻不容小覷。
太子妃見過娘家人之後,心裡也憋了口悶氣:她的意思傳到娘家也沒什麼回應,而家裡似乎還覺得她有些婦人之仁,見識不夠……等太子歸來,太子妃也不吐不快了,“不遇事兒都不知道他們這麼傲氣了。”
太子心說:岳父那邊本來也不是一派和氣啊,只是沒遇事兒才看著“天下太平”罷了。最近太子經常跟父皇閒聊,心得不少,“翹了尾巴就揍下去唄。”
太子妃仔細一琢磨,可不是嗎:娘家在江南也有不少族人,乾脆暗示下二皇子,不用網開一面……說實在的,自家有些尾大不掉了,削掉些毒瘤腐肉,家族才有機會更進一步。不然資源也就是這麼多,卻要分給這麼多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只是悶在京城的忠順王世子卻無奈又有些氣憤:費家只撿軟柿子捏一捏,算是怎麼回事兒!
而史家的報復……壓根就沒有。史騫可比忠順王世子更老謀深算:江南可是真正的是非窩,相對而言,北疆還稍微安穩一些呢。
初夏時節,糧糙一事還未平息,榮府嫡長孫女兒賈瑗也要出嫁了。
北面還有戰事,因此婚事也沒怎麼大操大辦——再說這真不是北靜王府和榮府展示力量的時候。父親和二弟都沒能出席,賈瑗小有遺憾。可到了洞房花燭的時候,這份遺憾也不剩什麼了。
她的夫婿水溶的確俊逸不凡,而水溶也是頭回湊得夠近,真真切切地端詳自己的媳婦——賈瑗可是當之無愧的美人,說水溶不滿意也必是口是心非。
不過席上祖父身體不適一直硬撐到了賓客散去,水溶還是有些不安,便和賈瑗略略解釋了一回,又去探望了祖父北靜王。結果這一夜他也沒回來:北靜王舊疾犯了,作為嫡長孫伺候盡孝自然不在話下。
聽說勢頭不太對,賈瑗也顧不上什麼規矩,換了頭面和衣裳也到祖父那兒守著去了。
心驚膽戰了好幾天,北靜王還是撐了過來。他這一病,連賈代善都親自過來探望了幾回,好在只是有驚無險。
而聖上也不必再到北靜王府探病了,自古君入臣門,臣子不死都不行啊。這規矩不僅是尊榮同時也是詛咒……隔了半個月,就是寶釵的大喜之日。
此時賈赦和賈攸都已經離京,而庶子成親,還是娶繼室,賈代善夫婦自然不會到場。因此,水凝帶著賈璉過來略坐了坐,便回去了——下回,就是賈璉的親事,自家的事兒水凝都還沒預備妥當呢。
話說,西寧王這位庶子對局勢的看法和他的父親生母都不大一樣:西寧王之所以答應太子妃,給次子娶個商人之女,還是希望能藉此和費家搭上關係。西寧王府如今在四王八公里處境真不算太好,開國時的人脈到了他這一代,也基本不剩什麼了。
而在這位庶子看來,費家以後必定風光,可這幾年卻是難說了。爭鬥嘛,總得有個此消彼長的樣子。若是一方始終強大,占據著上風,那還斗個什麼勁兒?直接認輸服軟得了。
原來這位頗有獨到見解的庶子,他軍中的上司正是賈代善的袍澤……耳濡目染之下,只覺得暫且學著榮國公忠君、不爭權又不結黨的步調才更穩妥。不過他在大婚之後很快就發現,他的媳婦跟他想得也不是一回事兒。
因為寶釵正跟著她的婆婆,也就是西寧王的寵姬一起斗王妃和世子妃呢……雖說寶釵也是逼不得已,但她比起朝廷大局,還是更關心自己眼前這一畝三分地。不培養、安插些自己的親信,這日子可過不安心——後宅陰私可是門大學問。
雖然夫妻縱有分歧,但寶釵容色嬌美,又賢惠溫婉,也是深為新婚夫婿所寵愛。
枕邊風一吹,男人鮮少有不暈頭轉向的。於是不久之後,薛蟠狠揍了個小富之家出身的公子,被人告官的時候,寶釵瞞著父母,動用了丈夫的名帖,把親哥哥救了回來。
而這位小公子在強撐了幾天之後,最終還是咽了氣。
幾乎是同時,北靜王也在家中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寧府鳳姐在聽到消息之後,還長嘆了一聲,“也是嫁過去就守孝……不能早早生下兒子,以後的日子可有得折騰了。”輕撫著自己的小腹,出了好一會兒的神:北靜王這一去,兒孫都要丁憂,能不能趁機給娘家謀個一官半職呢?
☆、第66章
寧府因為將軍夫人史氏去世,兩個兒子連帶著兒媳,賈敷與賈敬兩對夫婦都要守孝三年。
看著如今宗室幾乎各個“不安於室”,一向又有賢王之名的恭王勢頭越發不對,賈代化還暗自慶幸:敬兒為母守孝,正好跟這位王爺拉開點距離,也算歪打正著了。
武將出身的賈代化之所以不看好這位王爺,真正的理由只有一條:恭王又不掌兵,再怎麼拉攏臣子,也是竹籃打水!
至於孫兒輩的賈珞和賈珍只要為祖母守上一年即可。
聖上敢把這個兒子派過去,就一定不會忘記再給他帶上一柄尚方寶劍。而這樣“純粹與鋒銳”的二皇子是一定會引出宵小之輩的。
若是真有官員和當地將士勾結並行那大逆之事,賈赦正好也可藉機敲打、清整一番。
不得不承認,賈代善若是想耐心提點兒子,都當得起“無微不至”了。只是這樣的機會,幾個兒子加在一起都沒趕上過幾回。
而史令儀靜靜聽著,神色和內心一樣平靜:其實她也不太擔心兒子們的安危。至於二皇子,受點小傷其實更有利於他制服江南那些老資歷的官員們。
而江南駐軍多年沒有經歷過戰事,無論是戰力還是裝備人數全不能跟大勝北地騎兵,軍中多是精銳兵卒將領的神策軍相提並論。
史令儀只是害怕兒子一個一根筋,一個還年輕氣盛,到了江南遭人算計,毀了名聲這一輩子可就算完了。
在太平年代,像是殘暴、貪婪、不仁不義這幾樣,沾上一樣就沒什麼前程可言,哪怕他們的親爹是榮國公都一樣……話說賈代善剛打發走小兒子,正喝茶潤喉的功夫,賈敏的家信便已經到了。
史令儀順手扯開蠟封,從信封里拿出薄薄幾張信箋,就靠在丈夫身邊看起來。心中內容多是瑣碎家事,但行為措辭與女兒平時……可小有差別。
史令儀登時精神一震,將這信反反覆覆看了三遍,終於發覺這是首藏頭露尾……信。而且藏頭露尾得一點都不明顯。
句首第一個字和句尾的字,以及下個句首和句子的倒數第二字連起來,終於湊成了一句明白無誤的提醒。史令儀大驚,趕緊說給身邊丈夫,“竟然是糧糙出了岔子,似乎牽連到了太子妃的娘家!”
事實可不止如此呢,在北疆擔任監軍的五皇子如何不樂意削弱太子妃娘家的勢力?因此他主張嚴辦。
可京營節度使是聖上的人,他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疆不穩?
而忠順王府的門人只鬧著要補全糧糙,大有不立即打開林海所在州府的糧庫填補上空缺,誓不罷休之意。
賈代善的故舊則跟林海的意思差不多:可別是這押運官監守自盜啊?畢竟軍糧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問題。
其餘的幾座山頭分屬不同世家,有的跟聖上站在一邊,也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兒在暗裡還多方挑唆。
正經的消息比賈敏的家信晚上足足半天才傳到了京中。而這會兒,史令儀特地寫給太子妃的小紙條也早傳進了東宮,夫妻倆連對策都商量得差不離了。
正所謂步步領先,積攢起來可不就成了驚人的優勢。
對費家來說,也沒有遭遇措手不及。那位主管糧糙調運的族人當時就遞了牌子,要進宮請罪。不得不舍掉了一個資質不錯的族人,費家多少還是有些不滿。於是在商議一些年輕官員的考評和去向時,稍微折騰了一下正任通判的史鼐,他從一個江南比較富庶的州府調到了北疆,新上司就是費家人——坦白講,若是將來大勝,史鼐也能跟著撈上點本錢,但若是出了什麼問題,他就成了替罪羊了。
正如林海所預料的那樣,榮府和費家還是別抱在一起得好,不然聖上在想著除掉宗室的時候,也會給這兩家都記上一筆。不過費家其實並沒有他想像得那麼寬容。
榮府雖然風光,但賈家族人不多,可費家那是傳承了多少年?林子大了,什麼奇鳥沒有啊?說實話,比起榮府那小貓兩三隻,聖上明顯更在意費家,萬幸……費家不掌兵,可他家的威望和資源卻不容小覷。
太子妃見過娘家人之後,心裡也憋了口悶氣:她的意思傳到娘家也沒什麼回應,而家裡似乎還覺得她有些婦人之仁,見識不夠……等太子歸來,太子妃也不吐不快了,“不遇事兒都不知道他們這麼傲氣了。”
太子心說:岳父那邊本來也不是一派和氣啊,只是沒遇事兒才看著“天下太平”罷了。最近太子經常跟父皇閒聊,心得不少,“翹了尾巴就揍下去唄。”
太子妃仔細一琢磨,可不是嗎:娘家在江南也有不少族人,乾脆暗示下二皇子,不用網開一面……說實在的,自家有些尾大不掉了,削掉些毒瘤腐肉,家族才有機會更進一步。不然資源也就是這麼多,卻要分給這麼多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只是悶在京城的忠順王世子卻無奈又有些氣憤:費家只撿軟柿子捏一捏,算是怎麼回事兒!
而史家的報復……壓根就沒有。史騫可比忠順王世子更老謀深算:江南可是真正的是非窩,相對而言,北疆還稍微安穩一些呢。
初夏時節,糧糙一事還未平息,榮府嫡長孫女兒賈瑗也要出嫁了。
北面還有戰事,因此婚事也沒怎麼大操大辦——再說這真不是北靜王府和榮府展示力量的時候。父親和二弟都沒能出席,賈瑗小有遺憾。可到了洞房花燭的時候,這份遺憾也不剩什麼了。
她的夫婿水溶的確俊逸不凡,而水溶也是頭回湊得夠近,真真切切地端詳自己的媳婦——賈瑗可是當之無愧的美人,說水溶不滿意也必是口是心非。
不過席上祖父身體不適一直硬撐到了賓客散去,水溶還是有些不安,便和賈瑗略略解釋了一回,又去探望了祖父北靜王。結果這一夜他也沒回來:北靜王舊疾犯了,作為嫡長孫伺候盡孝自然不在話下。
聽說勢頭不太對,賈瑗也顧不上什麼規矩,換了頭面和衣裳也到祖父那兒守著去了。
心驚膽戰了好幾天,北靜王還是撐了過來。他這一病,連賈代善都親自過來探望了幾回,好在只是有驚無險。
而聖上也不必再到北靜王府探病了,自古君入臣門,臣子不死都不行啊。這規矩不僅是尊榮同時也是詛咒……隔了半個月,就是寶釵的大喜之日。
此時賈赦和賈攸都已經離京,而庶子成親,還是娶繼室,賈代善夫婦自然不會到場。因此,水凝帶著賈璉過來略坐了坐,便回去了——下回,就是賈璉的親事,自家的事兒水凝都還沒預備妥當呢。
話說,西寧王這位庶子對局勢的看法和他的父親生母都不大一樣:西寧王之所以答應太子妃,給次子娶個商人之女,還是希望能藉此和費家搭上關係。西寧王府如今在四王八公里處境真不算太好,開國時的人脈到了他這一代,也基本不剩什麼了。
而在這位庶子看來,費家以後必定風光,可這幾年卻是難說了。爭鬥嘛,總得有個此消彼長的樣子。若是一方始終強大,占據著上風,那還斗個什麼勁兒?直接認輸服軟得了。
原來這位頗有獨到見解的庶子,他軍中的上司正是賈代善的袍澤……耳濡目染之下,只覺得暫且學著榮國公忠君、不爭權又不結黨的步調才更穩妥。不過他在大婚之後很快就發現,他的媳婦跟他想得也不是一回事兒。
因為寶釵正跟著她的婆婆,也就是西寧王的寵姬一起斗王妃和世子妃呢……雖說寶釵也是逼不得已,但她比起朝廷大局,還是更關心自己眼前這一畝三分地。不培養、安插些自己的親信,這日子可過不安心——後宅陰私可是門大學問。
雖然夫妻縱有分歧,但寶釵容色嬌美,又賢惠溫婉,也是深為新婚夫婿所寵愛。
枕邊風一吹,男人鮮少有不暈頭轉向的。於是不久之後,薛蟠狠揍了個小富之家出身的公子,被人告官的時候,寶釵瞞著父母,動用了丈夫的名帖,把親哥哥救了回來。
而這位小公子在強撐了幾天之後,最終還是咽了氣。
幾乎是同時,北靜王也在家中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寧府鳳姐在聽到消息之後,還長嘆了一聲,“也是嫁過去就守孝……不能早早生下兒子,以後的日子可有得折騰了。”輕撫著自己的小腹,出了好一會兒的神:北靜王這一去,兒孫都要丁憂,能不能趁機給娘家謀個一官半職呢?
☆、第66章
寧府因為將軍夫人史氏去世,兩個兒子連帶著兒媳,賈敷與賈敬兩對夫婦都要守孝三年。
看著如今宗室幾乎各個“不安於室”,一向又有賢王之名的恭王勢頭越發不對,賈代化還暗自慶幸:敬兒為母守孝,正好跟這位王爺拉開點距離,也算歪打正著了。
武將出身的賈代化之所以不看好這位王爺,真正的理由只有一條:恭王又不掌兵,再怎麼拉攏臣子,也是竹籃打水!
至於孫兒輩的賈珞和賈珍只要為祖母守上一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