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鑒心中猛然有所領悟,輕輕一搖摺扇,轉過頭去,掩飾了自己的笑意。

  他們正說著話呢,忽聽一聲清脆的喊叫,小丫鬟瑞秋從山下直躥了上來。十三娘一把拉住她的手,問:“你是怎麼走出來的?”瑞秋一臉的茫然:“我不知道,就見著到處都是霧,霧裡全是石頭,找不著路,小姐您又不在……”說著話,一扁嘴,好象要哭:“我想跳過石頭,直著朝前走吧,可走來走去,都只是在原地兜圈子。不知道怎麼一來,突然霧就散了,我看到你們都在山頂,就跑了過來。”

  袁忠徹點點頭:“嗯,想是家父下山之時,已將此陣破了。此間事了,咱們且歸去吧。”

  劉鑒、王遠華和袁忠徹三人是在船屋調到一條小船,駛來瓊華島上的,一行人下山來到太液池畔的時候,小船仍舊停在那裡,撐船的是一名老軍,正抱著膝蓋在打瞌睡。船太小,一次渡不了太多的人,因此劉鑒叫醒了老軍,要他先把十三娘主僕和捧燈渡去對岸。

  上了船,捧燈低著頭縮在船尾,瑞秋則占據了船頭,故意別過臉,瞧都不瞧捧燈一眼。劉鑒不知道這倆孩子又鬧什麼彆扭,朝十三娘以目相詢,十三娘卻只是笑一笑,擺擺手,表示沒什麼大事,不必擔心。

  眼看著小船盪開漣漪,漸行漸遠,王遠華突然詢問袁忠徹:“令尊語焉不詳,未知這幕後主使之人究竟是誰。袁大人可有線索麼?”袁忠徹苦笑著搖一搖頭:“我也覺得此事大是蹊蹺,你我品秩不高,自然有些事情是不可妄言妄行的,但若說連家父和姚少師都不敢碰的人,朝中能有幾個?”

  姚廣孝被永樂皇帝尊為國師,封以“少師”之銜,無論品位還是實權,都可謂是朝中第一人;袁柳莊雖然官不過三品,又已隱退,但他名重公卿,除了天子之外,也沒有誰是不敢惹的。王遠華聞言點點頭:“這兩位都不敢招惹之人,除非是當今聖上……”說到這裡,他突然眉頭一皺,轉眼望著劉鑒:“難道是……”話才說一半,卻倒吸了一口涼氣。

  劉鑒心說你想到誰了,你望著我是什麼意思?循著王遠華的話頭一想,他也不禁愣住了。袁忠徹此時也已經想到了那個人,兩眼瞪得鵪鶉蛋一般大,同樣注目劉鑒:“若然是他,還真的不敢惹!”

  永樂大鐘

  明代鑄造的華嚴大鐘,因為鑄於永樂年間,所以又叫永樂大鐘,安放在海淀區的覺生寺內,這座寺廟因鍾成名,俗稱“大鐘寺”,是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大鐘寺內現在收藏了各個朝代,甚至產於歐洲的總共400多件鐘鈴,成為“古鐘博物館”。

  永樂大鐘通體赭黃,高6.75米,直徑3.7米,重46.5噸,鐘體光潔,沒有一處裂縫,最為寶貴的是,鍾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至今無一字脫漏。這些經文以佛經為主,包括《彌陀經》、《十二因緣咒》、《妙法蓮花經》、《金剛股若經》等等,還有永樂皇帝親自撰寫的《諸佛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

  永樂皇帝取得政權以後不久,為了超度“靖難之役”中戰死的官兵,就打算在北京城內鑄造一口超級大鐘。可是大鐘實際動工是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因為耗費巨大、工藝繁複,所以一鑄就是九年,等到澆鑄完成,已經是宣德二年(1427年),永樂皇帝都已經駕崩整整三年了。

  本來按計劃是要把大鐘安置在北京城的西部,但不知道為什麼,大鐘鑄成後卻一直放在城東的“漢經廠”,把它當成純粹的佛經來供奉。一直到了萬曆六年(1578年),才在西直門外建造了萬壽寺,又等了整整二十五年,才把大鐘移到萬壽寺中。據說移鍾挑了一個百年難遇的吉日良辰,那就是萬曆三十五年的六月十六日午後。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朝臣們經過爭論,根據陰陽五行之說,認為大鐘屬金,北方為水,金生麗水,所以應該把它放置在京城的北部而非西部。於是雍正皇帝就選擇了“京城之乾方(西北方),圓明園之日方(東南方)”的一塊風水寶地,蓋起了覺生寺。因為大鐘太過龐大,這次移鍾又耗時良久,一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正式完成,乾隆皇帝還親題了“華嚴覺海”四個字於鐘樓之上。

  第三十章 看門人(1)

  劉鑒、王遠華、袁忠徹三人幾乎同時想到,就算是權傾一時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以姚廣孝和袁柳莊之能,也斷沒有不敢招惹之理,更別說其他官員了,要說那兩位大人都不敢惹的,除非是龍子龍孫。再進一步想,永樂皇帝的兄弟們都沒什麼能量,龍孫們年紀還小,招惹不起的只有龍子。龍子共有四位,就是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還有一位沒封爵的朱高爔。王遠華和袁忠徹一起注目劉鑒,無疑是在懷疑太子爺了——劉鑒在詹事府任職,肯定是見過太子的。

  劉鑒回想一下太子的所作所為,已然是心中澄澈洞明,不禁長嘆一聲,朝兩人點了點頭。且說這位太子爺本是永樂皇帝的嫡長子,皇帝還在當燕王的時候,他就已經是王世子了,“靖難之役”,燕王領兵南下,他就留守北平府,供應前線兵馬錢糧。牛祿在永樂元年就混進了行部工曹,要說當時有這個能量偷偷安插他的,也只有太子一人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