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二歪的事情還沒有結論,小沒又出事了。有人舉報他利用職權,私自放行被扣押的不交養路費的車輛,給國家造成了近五萬元的經濟損失。檢察院的人前來調查時,小沒說那些大型車輛的放行,都是領導交辦的;他自做主張的,不過是一些農用四輪車。他還說,大型車輛如同牛馬之類的大牲口,對路的傷害大;小型的農用車,不過是山羊,對路毫髮無損。可是當檢察院的人問到公路管理站的領導時,他們失口否認。他們說,難道我們還不知道權大還是法大?怎麼可能讓周明瓦同志執法犯法呢!小沒有口難辨,他提供不出任何領導讓他那麼做的證據,只能一個人承擔罪責了。這樣,周明瓦的幹部被撤消了,他淪落為工人,工資減了一半,在單位做清掃員。
小沒一落魄,親戚們也跟著喪氣。二歪將店鋪賣了,回村了。這幾年他錢沒掙著,倒惹上了官司,直叫“背時氣”。他希望法院最終能找到那家賣假種子的公司,這樣他就能從官司的泥潭中拔出腳了。明齋和文秋家輪流而來的窮親戚,如常住著,不過因為小沒家的氣氛不如從前,他們也謹言慎行,幫著做點家務了。文秋和小沒,就像兩個疲憊的旅人,終於走累了。小沒一回家就歪頭打盹,文秋也常常呵欠連天,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以前她常常會因為魚被殺後又揚起尾巴、被子疊得歪斜後“呼啦”倒下而大笑,現在就是彬彬和兜兜沖她扮鬼臉,她也沒笑模樣了。晚上,她和小沒是各睡各的。
百雀林(7)
文秋變得邋遢了,雨天踏髒的泥鞋她不刷,照穿不誤;衣裳沾上了面嘎巴,她也不洗。以前她每周上浴池洗個澡,現在呢,一個月才去一回。她的身上,再沒有那股誘人的奶味了。小沒看不下眼,有一天說她:“你真是啊,沒個女人的模樣了!”文秋反唇相譏:“看看你,有沒有男人的樣子呢?”小沒站在穿衣鏡前,立刻,一個衣衫不整、頭髮蓬亂、鬍子拉碴、面黃肌瘦的人浮現在鏡子中,他耷拉著眼皮,灰著嘴唇,像是坐了二十年大牢剛出來的人。小沒看了一眼,便透心地涼,轉身離開了。從這天開始,文秋賭氣似的打扮自己了。她兩天進一回浴池,一天換一件衣裳,把家務都推給小沒。不僅不做飯了,連房間也不打掃了。灶房裡盆朝天碗朝地,蒼蠅橫飛,污水滿地。房間裡灰塵累累,沒有一件器皿是透亮的。彬彬和兜兜她也不愛管了,兄妹倆由於很少換衣服,又常在地上爬來爬去地玩,簡直成了兩隻小泥猴。一個下雪的日子,小沒下班回家,一推門,見文秋燙了頭,這深深地刺痛了他,因為結婚的時候,他跟文秋講過母親是怎麼死的。小沒低下頭,對文秋說:“咱倆過到頭了,離吧。兜兜我來帶。”文秋問為什麼離婚?小沒說:“沒緣了。”文秋哭著說:“我不離!”小沒決絕地說:“離吧,沒緣了——”。
小沒和文秋離婚了。兜兜判給他,他帶著她回到養父那裡。家一散,親戚們自然也跟著散了,明齋回永望村了,文秋的親戚也返鄉了。這個為親戚們無償提供食宿的“客店”,終於打烊了。文秋帶著彬彬,依然開著她的小店。有一回小沒在街上碰見她,發現她把頭髮染黃了,那黃色的捲髮在寒風中一簇簇飛舞著,像紙錢。小沒埋怨道:“好好的黑髮染它做什麼?”文秋說:“我樂意!”說完,背過身去,眼淚簌簌落下來。她沒有告訴小沒,離婚後,她的頭髮白了多半,只有染了。
小沒的歸來,讓王瓊閣夫婦愁眉不展。不過時間長了,機靈乖巧的兜兜讓他們又有了笑臉。小沒過上了安穩日子,臉色漸漸好起來。轉年春天,不愛出門的他也喜歡到街上轉悠了。他和那些擺攤兒的小商販在街頭下象棋,也和單位的同事到澡堂泡澡。然而舒坦日子就像被上了咒語似的,兩年後,退休的王瓊閣得了股骨頭壞死,行走日漸困難。他嫌縣城的醫院看不明白,一趟趟地往大城市跑,小沒只得請假陪著。幾家大醫院給王瓊閣的建議都是做手術。王瓊閣說:“他們就知道給人動刀子,來錢多啊!”他說自己不能像豬似的,被擺在屠宰台上,任由肢解。折騰了幾次,徒勞而返後,王瓊閣開始在報紙上留意那些醫療小GG,凡是有關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都被他剪下,貼在一個筆記本里。GG里宣稱的“祖傳秘方”的神奇療效,宛如一道道陽光,把王瓊閣灰暗的心照亮了。他的理論是,能夠吃藥治好的病,決不打針;而能打針治好的,決不做手術。藥物治療,在他眼裡是最佳方法。於是,按照GG的說明,他帶著小沒,先後去了內蒙古的赤峰和安徽的蚌埠。兩次求醫路沒少跑,錢沒少花,藥沒少吃,可王瓊閣的病情卻沒有明顯的好轉。小沒在工作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單位是不能沒有清掃員的,只能又僱傭了一位。這樣,公路管理站精簡人員時,他第一個被拿掉,失業了。
有一天,王瓊閣拄著拐遛彎的時候,碰見一個老相識,他告訴王瓊閣,氣象站的古師傅,幾年前也得了股骨頭壞死,當時一條腿幾乎不能動彈了。經人介紹,古師傅去了丹東的一個老中醫那裡,住了一個月,針灸、糊膏藥,病情得到了緩解。回來後,又服了三個月的湯藥,現在幾乎沒什麼事了。王瓊閣欣喜若狂,心想這下有救了,他找到古師傅家,一探究竟。古師傅正在院子裡給果樹剪枝,王瓊閣見他身手敏捷,知道那個老中醫確實神靈,便朝古師傅要老中醫的地址和電話。古師傅說,那人怪,只留地址,不留電話,你想找他,只能去。王瓊閣於是揣了地址,回家打點行裝,帶著小沒上路了。
百雀林(8)
丹東在鴨綠江畔,與朝鮮相望,人口不多,環境清幽。小沒和養父一下火車,直奔老中醫的診所。診所在一條繁華的街道上,是座小二樓。一樓是診室,二樓是旅店,住的都是患者。老中醫八十多了,面容清癯,一把白鬍子。他看了王瓊閣帶來的片子後,說他的病不重,一個月就能治好。這樣,王瓊閣和小沒安心住了下來。小沒不想閒著,他到一家空車配貨站打零工,給人裝車,一天掙三十塊。王瓊閣上午針灸,下午糊膏藥。他們的早飯在診所吃,中飯各吃各的,晚飯呢,聚合到一起後到街上吃。丹東朝鮮風味的冷麵館隨處可見,冷麵是夏日的美食,便宜而好吃,他們父子的晚飯幾乎都是它。吃過飯,他們回到旅店,把窗戶敞開,關掉燈,躺在床上,享受著清涼的晚風,聆聽市井的聲音。在刷刷的車聲中,時常傳來叫賣聲。賣涼糕的,賣茶葉蛋的,賣花生瓜子的,賣棉花糖的,聲音有高有低,疾徐有致,就像一首夜曲。小沒羨慕那些吆喝著的人,他們活得是多麼有生氣啊。診所旁邊,是一家小戲院,平素以放錄象為主。那些錄象不是兇殺懸疑類的,就是摟摟抱抱的三級片,票價不貴,看的人還真不少。戲院有演出的時候,預告板就會張貼出海報。演出多是外來的民間劇團,三五人不等,主要遊走在中小城市。他們中有唱二人轉的,有唱京戲的,也有跳勁舞的。小劇院的窗戶敞開著,唱戲的聲音和為勁舞伴奏的高分貝音樂清晰地傳到旅店,他們父子等於看了免費的演出。
有一天晚上,劇院又有演出了。小沒那天裝貨累了,吃過飯,回到旅店倒頭便睡。九點多鐘,他被一陣牲畜的叫聲喚醒。馬兒咴咴,牛兒哞哞,羊兒咩咩,讓他以為睡在了牲口棚里。那聲音聽上去是那麼的親切、溫暖,好像回到了童年,他的眼睛濕了。王瓊閣見小沒醒了,說:“這人學得還真像!”原來,小劇院裡正有人表演口技。牲畜的叫聲消失之後,是鳥兒的歌唱,你能聽到麻雀叫,黃鸝叫,喜鵲叫,燕子叫。王瓊閣說:“這比《百鳥朝鳳》還好聽,了不起啊,人家憑著一張嘴,就能讓萬張嘴開口啊。”鳥兒婉轉的叫聲,把小沒埋藏在心底的那一縷縷最絢麗的情感絲線挑出來了。小沒被這彩虹般的絲線纏繞著,一夜無眠。
第二天,吃過早飯,小沒沒精打采地去配貨站。路過小劇院的時候,他看了一眼張貼著的演出海報。昨夜演出的,是一個叫“五台”的戲班子。五個藝人中,一個是說快板的,一個是變魔術的,兩個唱二人轉的,另一個呢,就是表演口技的。每個演員的簡介旁邊都有一張彩色照片。當小沒看到口技表演者的照片時,那人的眼睛好像發出一股電流,把他擊中了。這人斑白的頭髮,面容清瘦,疏朗的眉毛,一側的嘴唇微微翹起,圓圓的耳垂。除了鼻子之外,他簡直就是父親的形影啊!父親的鼻子塌,不像照片上的人鼻樑這般挺直。小沒心跳加快,趕緊看這人的簡介:鄒進,七十三歲,自幼隨父親學習口技,一生登台無數,能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有“聲王”的美譽。
鄒進,難道不是“周巾”的諧音嗎?父親為了活下去改了姓名,也會改容貌啊,他一定做了“隆鼻”手術。在小沒的記憶中,父親的口技,與爺爺是不能相比的,這些年他是如何修煉技藝,達到如此純熟的境界的?
小沒記得,父親的右耳垂背後,長著一顆紅痣,母親跟父親開玩笑時,愛說:“你丟了好找,耳垂後藏著顆紅豆呢!”小沒下意識地把手撫在照片上,想掀動這個人的右耳垂,看個究竟。然而那耳垂就像一頁翻過去的日子,回不來了,照片上只不過留下了他的點點指痕。
小沒仔細看海報,發現他們今晚還有一場演出,這讓他欣喜若狂。他湊到售票口,要買演出票。售票員說:“取消了,要不你看錄象吧。”小沒急了,問:“怎麼取消了?”售票員說:“昨晚那場沒多少人看,誰做賠本的生意啊。今兒一早,戲班子就走了。”小沒問:“他們去哪兒了?”售票員不耐煩地說:“戲班子跟刨食兒的雞一樣,哪兒有食兒,就奔哪兒唄!”
百雀林(9)
小沒趔趄著離開售票口,自言自語地說:“沒戲了——沒戲了——”,他沒有上工,而是到了江邊的一家小酒館,要了幾碟小菜,喝了一天的酒。晚上回到旅店,王瓊閣見他醉了,大驚失色,問他為什麼難過?小沒笑著說:“沒難過啊。”的確,自打他十一歲進城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心底這麼溫暖過。小沒安然睡了。夜半,他被暴雨擾醒,猛然間想起父親,連忙從床上爬起,拿起手電筒,打著傘下樓。小劇院門口預告欄上張貼著的演出海報,已被雨淋得面目模糊,小沒心疼極了,他把傘遮過去,直至雨息。
王瓊閣的病神奇地好了起來,他走路可以不拄拐了。病有了起色,他的心情自然也跟著好了。可是當治療只差三天就結束的時候,老中醫突然謝世了。王瓊閣哭老中醫,真比親兒子哭得還凶啊。他跪在靈前,鼻涕一把淚一把地說:“就差三天啊,您不管我了,讓我怎麼好啊!”其實老中醫已把他的秘方傳授給了兒子,可王瓊閣只認老的,不認少的。就這樣,父子倆打點行裝,踏上了歸鄉的路。
小沒一落魄,親戚們也跟著喪氣。二歪將店鋪賣了,回村了。這幾年他錢沒掙著,倒惹上了官司,直叫“背時氣”。他希望法院最終能找到那家賣假種子的公司,這樣他就能從官司的泥潭中拔出腳了。明齋和文秋家輪流而來的窮親戚,如常住著,不過因為小沒家的氣氛不如從前,他們也謹言慎行,幫著做點家務了。文秋和小沒,就像兩個疲憊的旅人,終於走累了。小沒一回家就歪頭打盹,文秋也常常呵欠連天,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以前她常常會因為魚被殺後又揚起尾巴、被子疊得歪斜後“呼啦”倒下而大笑,現在就是彬彬和兜兜沖她扮鬼臉,她也沒笑模樣了。晚上,她和小沒是各睡各的。
百雀林(7)
文秋變得邋遢了,雨天踏髒的泥鞋她不刷,照穿不誤;衣裳沾上了面嘎巴,她也不洗。以前她每周上浴池洗個澡,現在呢,一個月才去一回。她的身上,再沒有那股誘人的奶味了。小沒看不下眼,有一天說她:“你真是啊,沒個女人的模樣了!”文秋反唇相譏:“看看你,有沒有男人的樣子呢?”小沒站在穿衣鏡前,立刻,一個衣衫不整、頭髮蓬亂、鬍子拉碴、面黃肌瘦的人浮現在鏡子中,他耷拉著眼皮,灰著嘴唇,像是坐了二十年大牢剛出來的人。小沒看了一眼,便透心地涼,轉身離開了。從這天開始,文秋賭氣似的打扮自己了。她兩天進一回浴池,一天換一件衣裳,把家務都推給小沒。不僅不做飯了,連房間也不打掃了。灶房裡盆朝天碗朝地,蒼蠅橫飛,污水滿地。房間裡灰塵累累,沒有一件器皿是透亮的。彬彬和兜兜她也不愛管了,兄妹倆由於很少換衣服,又常在地上爬來爬去地玩,簡直成了兩隻小泥猴。一個下雪的日子,小沒下班回家,一推門,見文秋燙了頭,這深深地刺痛了他,因為結婚的時候,他跟文秋講過母親是怎麼死的。小沒低下頭,對文秋說:“咱倆過到頭了,離吧。兜兜我來帶。”文秋問為什麼離婚?小沒說:“沒緣了。”文秋哭著說:“我不離!”小沒決絕地說:“離吧,沒緣了——”。
小沒和文秋離婚了。兜兜判給他,他帶著她回到養父那裡。家一散,親戚們自然也跟著散了,明齋回永望村了,文秋的親戚也返鄉了。這個為親戚們無償提供食宿的“客店”,終於打烊了。文秋帶著彬彬,依然開著她的小店。有一回小沒在街上碰見她,發現她把頭髮染黃了,那黃色的捲髮在寒風中一簇簇飛舞著,像紙錢。小沒埋怨道:“好好的黑髮染它做什麼?”文秋說:“我樂意!”說完,背過身去,眼淚簌簌落下來。她沒有告訴小沒,離婚後,她的頭髮白了多半,只有染了。
小沒的歸來,讓王瓊閣夫婦愁眉不展。不過時間長了,機靈乖巧的兜兜讓他們又有了笑臉。小沒過上了安穩日子,臉色漸漸好起來。轉年春天,不愛出門的他也喜歡到街上轉悠了。他和那些擺攤兒的小商販在街頭下象棋,也和單位的同事到澡堂泡澡。然而舒坦日子就像被上了咒語似的,兩年後,退休的王瓊閣得了股骨頭壞死,行走日漸困難。他嫌縣城的醫院看不明白,一趟趟地往大城市跑,小沒只得請假陪著。幾家大醫院給王瓊閣的建議都是做手術。王瓊閣說:“他們就知道給人動刀子,來錢多啊!”他說自己不能像豬似的,被擺在屠宰台上,任由肢解。折騰了幾次,徒勞而返後,王瓊閣開始在報紙上留意那些醫療小GG,凡是有關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都被他剪下,貼在一個筆記本里。GG里宣稱的“祖傳秘方”的神奇療效,宛如一道道陽光,把王瓊閣灰暗的心照亮了。他的理論是,能夠吃藥治好的病,決不打針;而能打針治好的,決不做手術。藥物治療,在他眼裡是最佳方法。於是,按照GG的說明,他帶著小沒,先後去了內蒙古的赤峰和安徽的蚌埠。兩次求醫路沒少跑,錢沒少花,藥沒少吃,可王瓊閣的病情卻沒有明顯的好轉。小沒在工作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單位是不能沒有清掃員的,只能又僱傭了一位。這樣,公路管理站精簡人員時,他第一個被拿掉,失業了。
有一天,王瓊閣拄著拐遛彎的時候,碰見一個老相識,他告訴王瓊閣,氣象站的古師傅,幾年前也得了股骨頭壞死,當時一條腿幾乎不能動彈了。經人介紹,古師傅去了丹東的一個老中醫那裡,住了一個月,針灸、糊膏藥,病情得到了緩解。回來後,又服了三個月的湯藥,現在幾乎沒什麼事了。王瓊閣欣喜若狂,心想這下有救了,他找到古師傅家,一探究竟。古師傅正在院子裡給果樹剪枝,王瓊閣見他身手敏捷,知道那個老中醫確實神靈,便朝古師傅要老中醫的地址和電話。古師傅說,那人怪,只留地址,不留電話,你想找他,只能去。王瓊閣於是揣了地址,回家打點行裝,帶著小沒上路了。
百雀林(8)
丹東在鴨綠江畔,與朝鮮相望,人口不多,環境清幽。小沒和養父一下火車,直奔老中醫的診所。診所在一條繁華的街道上,是座小二樓。一樓是診室,二樓是旅店,住的都是患者。老中醫八十多了,面容清癯,一把白鬍子。他看了王瓊閣帶來的片子後,說他的病不重,一個月就能治好。這樣,王瓊閣和小沒安心住了下來。小沒不想閒著,他到一家空車配貨站打零工,給人裝車,一天掙三十塊。王瓊閣上午針灸,下午糊膏藥。他們的早飯在診所吃,中飯各吃各的,晚飯呢,聚合到一起後到街上吃。丹東朝鮮風味的冷麵館隨處可見,冷麵是夏日的美食,便宜而好吃,他們父子的晚飯幾乎都是它。吃過飯,他們回到旅店,把窗戶敞開,關掉燈,躺在床上,享受著清涼的晚風,聆聽市井的聲音。在刷刷的車聲中,時常傳來叫賣聲。賣涼糕的,賣茶葉蛋的,賣花生瓜子的,賣棉花糖的,聲音有高有低,疾徐有致,就像一首夜曲。小沒羨慕那些吆喝著的人,他們活得是多麼有生氣啊。診所旁邊,是一家小戲院,平素以放錄象為主。那些錄象不是兇殺懸疑類的,就是摟摟抱抱的三級片,票價不貴,看的人還真不少。戲院有演出的時候,預告板就會張貼出海報。演出多是外來的民間劇團,三五人不等,主要遊走在中小城市。他們中有唱二人轉的,有唱京戲的,也有跳勁舞的。小劇院的窗戶敞開著,唱戲的聲音和為勁舞伴奏的高分貝音樂清晰地傳到旅店,他們父子等於看了免費的演出。
有一天晚上,劇院又有演出了。小沒那天裝貨累了,吃過飯,回到旅店倒頭便睡。九點多鐘,他被一陣牲畜的叫聲喚醒。馬兒咴咴,牛兒哞哞,羊兒咩咩,讓他以為睡在了牲口棚里。那聲音聽上去是那麼的親切、溫暖,好像回到了童年,他的眼睛濕了。王瓊閣見小沒醒了,說:“這人學得還真像!”原來,小劇院裡正有人表演口技。牲畜的叫聲消失之後,是鳥兒的歌唱,你能聽到麻雀叫,黃鸝叫,喜鵲叫,燕子叫。王瓊閣說:“這比《百鳥朝鳳》還好聽,了不起啊,人家憑著一張嘴,就能讓萬張嘴開口啊。”鳥兒婉轉的叫聲,把小沒埋藏在心底的那一縷縷最絢麗的情感絲線挑出來了。小沒被這彩虹般的絲線纏繞著,一夜無眠。
第二天,吃過早飯,小沒沒精打采地去配貨站。路過小劇院的時候,他看了一眼張貼著的演出海報。昨夜演出的,是一個叫“五台”的戲班子。五個藝人中,一個是說快板的,一個是變魔術的,兩個唱二人轉的,另一個呢,就是表演口技的。每個演員的簡介旁邊都有一張彩色照片。當小沒看到口技表演者的照片時,那人的眼睛好像發出一股電流,把他擊中了。這人斑白的頭髮,面容清瘦,疏朗的眉毛,一側的嘴唇微微翹起,圓圓的耳垂。除了鼻子之外,他簡直就是父親的形影啊!父親的鼻子塌,不像照片上的人鼻樑這般挺直。小沒心跳加快,趕緊看這人的簡介:鄒進,七十三歲,自幼隨父親學習口技,一生登台無數,能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有“聲王”的美譽。
鄒進,難道不是“周巾”的諧音嗎?父親為了活下去改了姓名,也會改容貌啊,他一定做了“隆鼻”手術。在小沒的記憶中,父親的口技,與爺爺是不能相比的,這些年他是如何修煉技藝,達到如此純熟的境界的?
小沒記得,父親的右耳垂背後,長著一顆紅痣,母親跟父親開玩笑時,愛說:“你丟了好找,耳垂後藏著顆紅豆呢!”小沒下意識地把手撫在照片上,想掀動這個人的右耳垂,看個究竟。然而那耳垂就像一頁翻過去的日子,回不來了,照片上只不過留下了他的點點指痕。
小沒仔細看海報,發現他們今晚還有一場演出,這讓他欣喜若狂。他湊到售票口,要買演出票。售票員說:“取消了,要不你看錄象吧。”小沒急了,問:“怎麼取消了?”售票員說:“昨晚那場沒多少人看,誰做賠本的生意啊。今兒一早,戲班子就走了。”小沒問:“他們去哪兒了?”售票員不耐煩地說:“戲班子跟刨食兒的雞一樣,哪兒有食兒,就奔哪兒唄!”
百雀林(9)
小沒趔趄著離開售票口,自言自語地說:“沒戲了——沒戲了——”,他沒有上工,而是到了江邊的一家小酒館,要了幾碟小菜,喝了一天的酒。晚上回到旅店,王瓊閣見他醉了,大驚失色,問他為什麼難過?小沒笑著說:“沒難過啊。”的確,自打他十一歲進城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心底這麼溫暖過。小沒安然睡了。夜半,他被暴雨擾醒,猛然間想起父親,連忙從床上爬起,拿起手電筒,打著傘下樓。小劇院門口預告欄上張貼著的演出海報,已被雨淋得面目模糊,小沒心疼極了,他把傘遮過去,直至雨息。
王瓊閣的病神奇地好了起來,他走路可以不拄拐了。病有了起色,他的心情自然也跟著好了。可是當治療只差三天就結束的時候,老中醫突然謝世了。王瓊閣哭老中醫,真比親兒子哭得還凶啊。他跪在靈前,鼻涕一把淚一把地說:“就差三天啊,您不管我了,讓我怎麼好啊!”其實老中醫已把他的秘方傳授給了兒子,可王瓊閣只認老的,不認少的。就這樣,父子倆打點行裝,踏上了歸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