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而選手的熱度高反向影響到節目的熱度,兩者相輔相成,竟然使得《美國偶像第二季》在海選結束後,收視沒有出現上一季那般明顯的回落,實在是讓人驚喜。
如果說《美國偶像第二季》的爆紅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全部素人,沒有造型、服裝等等的投入,劇情全靠撕、逼,沒有啥可以稱道的地方的《老大哥》卻是在渡過了前面幾期的低收視率後,徹底爆發,收視率迅速上揚,擊碎了無數業內人士的眼鏡,成為1995年投入產出比最高的電視節目,甚至部分素人因為在《老大哥》中表現的實在是太過亮眼,而被觀眾追捧因此竟然得以進入好萊塢,混成十幾線小明星。
且不說綜藝節目的大爆,PD電視台在電視劇上也表現得不錯,去年撐住場面的《傳奇》和《真愛》第二季雖然沒有太大突破,但收視還是穩住了,這對於PD電視台來說已然是最好的結果了,其他的幾部新播放的漫畫改編電視劇以《德魯伊》最為亮眼,收視以3.1的成績開局,最後穩在2.1左右,其他的幾部也都在0.5到1算是不錯(至少對於他們這個小台來說已經足夠了)。
最最讓人沒想到的是那部情景喜劇《威爾和格蕾絲》,竟然收視一路逆襲,成為了超越《真愛》僅次於《傳奇》的超級大熱劇,收視率到冬歇期前牢牢地站住了4.5上下,收視人數最高達到兩千萬,實在是讓整個電視台的人都沒有想到。
而《威爾和格蕾絲》這部情景喜劇的成功,也讓部分美國人漸漸地扭轉了對於LGBT的有色眼光,這個意義倒是比電視劇收視上的成功更加的重要。
只是雖然,電視劇成功了,但是推廣LGBT權益的路在現實美國卻並不容易,亞當聽到傳聞,在共和黨全面接管議會後,柯林頓為了保證連任決定走中間路線,其中關於LGBT就是他拋出去作為和茶黨妥協的象徵,□□在柯林頓第一任期稍稍昂頭後,可能將再次被徹底打下,不過這次亞當卻不再願意任其發展,有些東西你不爭取,那麼永遠也不會歸屬於你。
作者有話要說: 卷末,下一章開始新的一卷。
1996年是美國大選年啊,柯林頓第一任結束,他的第一任期其實不算順利的,議會全面潰敗被共和黨所掌控,為了連任和共和黨以及保守黨妥協,然後上任後又因為還債太過右,結果□□反攻,拉鏈門爆發,最後幾乎算是傀儡了。
柯林頓成就成在,運氣太好,擔任的時候正好是蘇聯剛剛倒台,美國正式制霸全球,又遇到網絡大爆發時代,其實他個人執政能力堪憂,美國人直到現在都把他和幾個著名美國總統相提並論,其實是有些抬舉了,不過沒辦法那個時代是美國最好的時代,政治、經濟、娛樂都是巔峰,他之後隨著中國的崛起等國際事務的變化以及自己不爭氣,美國盛極而衰,美國人懷念他其實有部分是懷念那個最美好的時光吧。
第兩百零六章
美國的選舉, 二至六月份是黨內選舉,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裡, 民主黨和共和黨內的總統候選人各自PK, 最終選出黨內最強者,並在七八月份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正式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 然後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並制定正式的競選綱領。
PK完自家, 就是開始兩黨間互相PK, 這幾乎就是撒錢運動了, 而且是越到現代,競選總統和誰的競選資金更多有著密切關係,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個美國總統都不認識, 也不關心,不過GG打的多了,至少混個臉熟,在投票的時候,如果心中沒有早已確定的候選人, 那麼一般來說最眼熟的那個就會成為首選。
打完幾輪GG, 各個地方刷一遍臉, 並且反覆的將自己競選口號和施政方案說給那些想要聽的人, 爭取他們的選票, 最後各州選民投票,而選舉人會根據各州選民的意見進行選擇投票(選舉人是可以不按照選民意見, 但是這個情況很少,畢竟他們的根基是選民,頂多在票數相差仿佛的時候,可以搖擺,否則他一輩子的政治命運就完蛋了。),兩個最終的候選人,率先獲得270張選舉人漂的候選人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
不過其實美國總統當過一任,只要不是太過糟糕,或者競爭者強到逆天,那麼基本上連任還是沒啥疑問的,之前幾次連任失敗的,幾乎都是執政經濟太差,失業率飆升,民眾怨聲載道,最後出來一個大喊著‘重要的是經濟(柯林頓)’,或者‘你比四年前過得更好了麼?(里根)’,又或者是‘鞭打通脹(吉米·卡特)’,否則的話不會被自己黨派所拋棄,成為下一任總統唯一候選人(就算有競爭者,基本上也是擺設)。
而柯林頓兩者皆不是,他是民主黨內唯一的選擇,在1996年二到六月份他不需要和黨內的競選中拼的頭破血流,而是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提前為自己的競選綱要做宣傳,拉贊助為自己的連任鋪路。
另外,雖然柯林頓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由於推行讓美國有全民醫保計劃改革等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民主黨的中期選舉的打敗,而讓共和黨在事隔40年之後首次獲得眾議院的控制權,但是柯林頓的民意支持度卻始終排在高位,而此時的共和黨卻並沒有那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競選對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柯林頓可以安安穩穩的接任新的一屆美國總統,他要比其他的美國總統艱難許多,因為他們黨派的對手共和黨掌控了眾議院,這導致了柯林頓的政令根本無法頒布下去,只要不符合共和黨利益的,就會直接被其在眾議院否決,而符合共和黨利益的卻往往讓民主黨無法接受。
這也是為何柯林頓不得不走所謂的中間路線,不是這個路線很好,真的能夠給美國帶來多大的改革或進步,如果是的話,也不至於只有他走了這條路,而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這麼走,否則在未來的一兩年時間裡他不得不被架空,這不僅對於他,對於兩黨以及美國來說一樣傷害巨大。
當然,共和黨也不是故意想要搗亂,他們的想法自然是借著柯林頓的殼行他們共和黨的政令,如果總統不配合那也是極為頭疼的事,於是在1996年的開年,共和黨便直接給柯林頓來了一個下馬威——國會拒絕提高債務上限,導致美國聯邦政府長達半個多月停擺,這件事恰逢美國正處於世界巔峰,萬眾矚目之時,所造成的影響自然極大,甚至吸引了世界各國目光聚焦,這對於柯林頓這個美國總統來說簡直丟臉至極。
於是,在經過幾輪緊急磋商後他聘請共和黨謀士大衛·葛根作為顧問,同時雇用了共和黨選舉策士迪克·莫里斯。可以說為了連任成功,柯林頓立場已然從原本的□□徹底轉向,直接向保守派急速靠攏。
而被柯林頓說聘請的兩個人,與其說是顧問,其實就是共和黨派過來作為溝通總統和他們的橋樑。他們向外宣稱,為他制定了全新的競選策略,那就是所謂的‘三角策略’。即白宮採取一個在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立場,與兩黨議員都保持等距離。
其實說白了,就是美國總統是民主黨的沒錯,但是我們共和黨掌握著兩院,所以想要連任,總統就得放棄民主黨的立場,總統職位由兩黨互相控制,所有的政令兩黨協調,在不損害各自的利益情況下在發布出去。這樣可以使得兩方不至於內鬥不止,政府停擺,美國動盪。
如果說《美國偶像第二季》的爆紅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全部素人,沒有造型、服裝等等的投入,劇情全靠撕、逼,沒有啥可以稱道的地方的《老大哥》卻是在渡過了前面幾期的低收視率後,徹底爆發,收視率迅速上揚,擊碎了無數業內人士的眼鏡,成為1995年投入產出比最高的電視節目,甚至部分素人因為在《老大哥》中表現的實在是太過亮眼,而被觀眾追捧因此竟然得以進入好萊塢,混成十幾線小明星。
且不說綜藝節目的大爆,PD電視台在電視劇上也表現得不錯,去年撐住場面的《傳奇》和《真愛》第二季雖然沒有太大突破,但收視還是穩住了,這對於PD電視台來說已然是最好的結果了,其他的幾部新播放的漫畫改編電視劇以《德魯伊》最為亮眼,收視以3.1的成績開局,最後穩在2.1左右,其他的幾部也都在0.5到1算是不錯(至少對於他們這個小台來說已經足夠了)。
最最讓人沒想到的是那部情景喜劇《威爾和格蕾絲》,竟然收視一路逆襲,成為了超越《真愛》僅次於《傳奇》的超級大熱劇,收視率到冬歇期前牢牢地站住了4.5上下,收視人數最高達到兩千萬,實在是讓整個電視台的人都沒有想到。
而《威爾和格蕾絲》這部情景喜劇的成功,也讓部分美國人漸漸地扭轉了對於LGBT的有色眼光,這個意義倒是比電視劇收視上的成功更加的重要。
只是雖然,電視劇成功了,但是推廣LGBT權益的路在現實美國卻並不容易,亞當聽到傳聞,在共和黨全面接管議會後,柯林頓為了保證連任決定走中間路線,其中關於LGBT就是他拋出去作為和茶黨妥協的象徵,□□在柯林頓第一任期稍稍昂頭後,可能將再次被徹底打下,不過這次亞當卻不再願意任其發展,有些東西你不爭取,那麼永遠也不會歸屬於你。
作者有話要說: 卷末,下一章開始新的一卷。
1996年是美國大選年啊,柯林頓第一任結束,他的第一任期其實不算順利的,議會全面潰敗被共和黨所掌控,為了連任和共和黨以及保守黨妥協,然後上任後又因為還債太過右,結果□□反攻,拉鏈門爆發,最後幾乎算是傀儡了。
柯林頓成就成在,運氣太好,擔任的時候正好是蘇聯剛剛倒台,美國正式制霸全球,又遇到網絡大爆發時代,其實他個人執政能力堪憂,美國人直到現在都把他和幾個著名美國總統相提並論,其實是有些抬舉了,不過沒辦法那個時代是美國最好的時代,政治、經濟、娛樂都是巔峰,他之後隨著中國的崛起等國際事務的變化以及自己不爭氣,美國盛極而衰,美國人懷念他其實有部分是懷念那個最美好的時光吧。
第兩百零六章
美國的選舉, 二至六月份是黨內選舉,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裡, 民主黨和共和黨內的總統候選人各自PK, 最終選出黨內最強者,並在七八月份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正式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 然後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並制定正式的競選綱領。
PK完自家, 就是開始兩黨間互相PK, 這幾乎就是撒錢運動了, 而且是越到現代,競選總統和誰的競選資金更多有著密切關係,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個美國總統都不認識, 也不關心,不過GG打的多了,至少混個臉熟,在投票的時候,如果心中沒有早已確定的候選人, 那麼一般來說最眼熟的那個就會成為首選。
打完幾輪GG, 各個地方刷一遍臉, 並且反覆的將自己競選口號和施政方案說給那些想要聽的人, 爭取他們的選票, 最後各州選民投票,而選舉人會根據各州選民的意見進行選擇投票(選舉人是可以不按照選民意見, 但是這個情況很少,畢竟他們的根基是選民,頂多在票數相差仿佛的時候,可以搖擺,否則他一輩子的政治命運就完蛋了。),兩個最終的候選人,率先獲得270張選舉人漂的候選人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
不過其實美國總統當過一任,只要不是太過糟糕,或者競爭者強到逆天,那麼基本上連任還是沒啥疑問的,之前幾次連任失敗的,幾乎都是執政經濟太差,失業率飆升,民眾怨聲載道,最後出來一個大喊著‘重要的是經濟(柯林頓)’,或者‘你比四年前過得更好了麼?(里根)’,又或者是‘鞭打通脹(吉米·卡特)’,否則的話不會被自己黨派所拋棄,成為下一任總統唯一候選人(就算有競爭者,基本上也是擺設)。
而柯林頓兩者皆不是,他是民主黨內唯一的選擇,在1996年二到六月份他不需要和黨內的競選中拼的頭破血流,而是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提前為自己的競選綱要做宣傳,拉贊助為自己的連任鋪路。
另外,雖然柯林頓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由於推行讓美國有全民醫保計劃改革等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民主黨的中期選舉的打敗,而讓共和黨在事隔40年之後首次獲得眾議院的控制權,但是柯林頓的民意支持度卻始終排在高位,而此時的共和黨卻並沒有那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競選對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柯林頓可以安安穩穩的接任新的一屆美國總統,他要比其他的美國總統艱難許多,因為他們黨派的對手共和黨掌控了眾議院,這導致了柯林頓的政令根本無法頒布下去,只要不符合共和黨利益的,就會直接被其在眾議院否決,而符合共和黨利益的卻往往讓民主黨無法接受。
這也是為何柯林頓不得不走所謂的中間路線,不是這個路線很好,真的能夠給美國帶來多大的改革或進步,如果是的話,也不至於只有他走了這條路,而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這麼走,否則在未來的一兩年時間裡他不得不被架空,這不僅對於他,對於兩黨以及美國來說一樣傷害巨大。
當然,共和黨也不是故意想要搗亂,他們的想法自然是借著柯林頓的殼行他們共和黨的政令,如果總統不配合那也是極為頭疼的事,於是在1996年的開年,共和黨便直接給柯林頓來了一個下馬威——國會拒絕提高債務上限,導致美國聯邦政府長達半個多月停擺,這件事恰逢美國正處於世界巔峰,萬眾矚目之時,所造成的影響自然極大,甚至吸引了世界各國目光聚焦,這對於柯林頓這個美國總統來說簡直丟臉至極。
於是,在經過幾輪緊急磋商後他聘請共和黨謀士大衛·葛根作為顧問,同時雇用了共和黨選舉策士迪克·莫里斯。可以說為了連任成功,柯林頓立場已然從原本的□□徹底轉向,直接向保守派急速靠攏。
而被柯林頓說聘請的兩個人,與其說是顧問,其實就是共和黨派過來作為溝通總統和他們的橋樑。他們向外宣稱,為他制定了全新的競選策略,那就是所謂的‘三角策略’。即白宮採取一個在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立場,與兩黨議員都保持等距離。
其實說白了,就是美國總統是民主黨的沒錯,但是我們共和黨掌握著兩院,所以想要連任,總統就得放棄民主黨的立場,總統職位由兩黨互相控制,所有的政令兩黨協調,在不損害各自的利益情況下在發布出去。這樣可以使得兩方不至於內鬥不止,政府停擺,美國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