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而他或許也覺得理虧,刻意地又往後頭站了站,好讓前面的人擋住他的身形。
沈硯絲毫沒有受到來人的影響,繼續提筆處理著手中的事務。
就在此時,領頭的尚書禮也不見,直接毫不客氣地開口了:“閣老已是身居高位,就算不去推行甚麼新法也是萬人敬仰,又何必與我們這些人——乃至整個朝堂的人作對?”
楊廷和也不生氣,右眉一挑故作疑惑,笑眯眯道:“什麼新法,沒聽說過。”
那尚書早料到他會咬著不承認,也不氣餒,而是繼續勸道:“閣老說笑了,此事是我親耳得知,怎會有假?某今日是好心提醒,在這裡還是奉勸楊閣老一句——您可莫要晚節不保才是。”
姑且不說這句話的語氣有多惡劣、又隱含了多少威脅,單單是他這樣毫無禮節的做法就已經打定主意與楊廷和撕破臉了。
而他這麼做也不是沒有底氣的,恰恰相反,這尚書出身名門,依附於他的黨羽數不勝數,是黨爭中咬人極其厲害的那一撥。
在隋唐推行了科舉制之後,世家門閥對大局的掌控力度雖然小了很多,但卻並不能證明他們就式微了。
權貴官紳一直存在,傳承越久也就越根深蒂固,每年都有新的家族不斷崛起,也有很多舊的世家不斷衰落,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牢牢扎在大明的命脈上,吸著喝著這個王朝的血。
等到血被吸乾的那一天,就是大明崩潰的時候。
朱厚照深知這一點,在深思熟慮許久、又與元讓探討一番後,他決定動手了。
無他,光是每年八百萬兩的稅銀就至少被他們貪去了一半。
朱厚照並不是要把他們趕盡殺絕,而是給更多的人機會。
但是那些人並不領情,他們的眼中無父無君,只有利益。
聰明一些的權貴家族已經嗅到了一絲不太妙的趨勢,並不打算冒出頭,而是保存實力,能少被削弱一點是一點。畢竟槍打出頭鳥,不是麼?
還有另一種則是選擇抵抗——不要覺得奇怪,這事實上在大明很常見。
明朝是個比較特殊的朝代,這源於它的官制。
大明沒有丞相,只有內閣。但內閣的權力是遠遠大於丞相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皇帝下達的旨意,如果內閣不同意是可以選擇駁回的。
沒錯,作為傳說中站在權利最頂端的皇帝,他的意見可以被駁回。事實上這種現象只有在明朝的中後期才有,在歷朝皇帝當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如果你生在明中後期,是一位雄才大略想要一展宏圖的皇帝——抱歉,不論你做出什麼改變,都將會有一堆人反對你,不是左邊的這一堆,就是右邊的那一堆。
如果你不做什麼,那他們更加不會放過你,直接一頂“帝王怠政”的帽子給你扣在腦袋上,並且還會把你在位時發生的那些不怎麼美好的事情都歸咎在這個原因上。
皇權旁落,文官掌權,於是在這樣的衝突之下,就產生了一種人——權宦。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閹黨”鬧得這麼厲害的緣故,這事實上並不是宦官和文官的鬥爭,而是皇權和文官的鬥爭。
許多人只看到了宦官張永的囂張,卻看不透在他背後那雙帝王的眼睛。
楊廷和深知這一點,他雖出身不低,卻也有意改變這樣的局勢。對他來說,大義有,但私心也有。
但他即便心裡有著再多的想法,當務之急還是要把這群跟催命鬼似的的官員打發走。
領頭的尚書則是表示——你不把你那方才擬出一些新制撕毀,我們就不走。
這時,方才坐在一旁,裝做屋中擺設的沈硯卻嗤笑一聲。
那尚書本以為端坐在一旁的沈硯是楊廷和提拔的子侄輩,但他這會顯然意識到自己想岔了。正想開口,卻被沈硯抬起頭來的那抹不屑的眼神給刺激了到。
他剛想發飆,卻只見沈硯偏頭對著看似空空如也的屏風道:“可聽到了?”
那群本欲找茬的官員一愣。
只見沈硯偏頭的那個方向,衝出來一隊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
作者有話要說:
明代的大臣特別彪悍……還會打群架的說= =
最嚴重的一次,正統十五年,王振的黨羽跟其他文官朝堂鬥毆,咬臉扯頭髮上演各種全武行,把幾個人給當場打死了。
當時把未來的景泰帝朱祁鈺都嚇懵了,簡直彪悍吶彪悍。
第50章 暗流涌動
錦衣衛是天子親軍,掌管詔獄,同時又能巡查緝捕,刺探敵情,而現在掌管錦衣衛的,便是錦衣衛指揮使——錢寧。
錢寧是皇帝的親信,朱厚照在豹房的時候曾與他形影不離,醉酒後更是時常枕著他睡覺。
但幾年前的一件事使得錢寧逐漸被朱厚照所冷淡,雖然說要完全被江彬取代還有些距離,但也差得不遠了。
這會兒,朱厚照還把指揮錦衣衛的權利交到了兩個即將推行新制的文人手中,更是讓錢寧心生恐慌。
在這樣的恐懼之下,他暗中投靠了寧王朱宸濠。
那些上門找茬的官員們瞧見忽然竄出來的錦衣衛把他們圍得水泄不通,唯獨空出的一條道卻通往大門口,頓時緊張起來。
錦衣衛的名聲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很差。若平日裡無端看見錦衣衛找上門,那一準沒個好事。
沈硯冷聲道:“錦衣衛詔獄或是離開,任君選一個。”
為首的那人見這回實在是討不了什麼好處,甚至還可能有牢獄之災的時候,哼了一聲,袖子猛地一甩,帶著眾人憤憤離去。
待錦衣衛也退去,此地重新恢復了平靜。
楊廷和皺眉道:“老夫絕對沒有泄密,就連方才我府中的隨從都是一字不識。除非是陛下的身邊出現了不軌之人,所以才走漏了消息。”
而走漏消息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寧王。”沈硯的食指輕輕摩挲著筆桿子,肯定道。
楊廷和睜大眼睛:“你的意思是——陛下身邊有寧王的線人?”
寧王若是好端端的,那他要線人做什麼?
他低頭思索了一番,又道:“他不過一地藩王,如今卻收買朝廷命官,甚至故意放出朝政機密……這是要謀反啊!”
“反,讓他反,鬧得越大越好。”沈硯輕笑。
楊廷和會意,繼而撫須長嘆:“老夫明白了。”
這便是要借題發揮了,寧王的聲勢越大,他們清洗朝廷的動作就能越大。
但要真正推行新制,還得等陛下帶著遠征漠北的大軍回來才行。
所以,寧王的叛亂時間還得想辦法拖上一拖——至少得一年之後。
沈硯按著紙張,提筆洋洋灑灑寫下了一封密信。
此時,朱厚照這兒卻遇到了難題——兩軍混戰,又處於平地,無法居高臨下地打擊敵軍後方,三大營之一神機營規模較大的炮彈在這次戰鬥中便基本上成了廢物。
沈硯絲毫沒有受到來人的影響,繼續提筆處理著手中的事務。
就在此時,領頭的尚書禮也不見,直接毫不客氣地開口了:“閣老已是身居高位,就算不去推行甚麼新法也是萬人敬仰,又何必與我們這些人——乃至整個朝堂的人作對?”
楊廷和也不生氣,右眉一挑故作疑惑,笑眯眯道:“什麼新法,沒聽說過。”
那尚書早料到他會咬著不承認,也不氣餒,而是繼續勸道:“閣老說笑了,此事是我親耳得知,怎會有假?某今日是好心提醒,在這裡還是奉勸楊閣老一句——您可莫要晚節不保才是。”
姑且不說這句話的語氣有多惡劣、又隱含了多少威脅,單單是他這樣毫無禮節的做法就已經打定主意與楊廷和撕破臉了。
而他這麼做也不是沒有底氣的,恰恰相反,這尚書出身名門,依附於他的黨羽數不勝數,是黨爭中咬人極其厲害的那一撥。
在隋唐推行了科舉制之後,世家門閥對大局的掌控力度雖然小了很多,但卻並不能證明他們就式微了。
權貴官紳一直存在,傳承越久也就越根深蒂固,每年都有新的家族不斷崛起,也有很多舊的世家不斷衰落,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牢牢扎在大明的命脈上,吸著喝著這個王朝的血。
等到血被吸乾的那一天,就是大明崩潰的時候。
朱厚照深知這一點,在深思熟慮許久、又與元讓探討一番後,他決定動手了。
無他,光是每年八百萬兩的稅銀就至少被他們貪去了一半。
朱厚照並不是要把他們趕盡殺絕,而是給更多的人機會。
但是那些人並不領情,他們的眼中無父無君,只有利益。
聰明一些的權貴家族已經嗅到了一絲不太妙的趨勢,並不打算冒出頭,而是保存實力,能少被削弱一點是一點。畢竟槍打出頭鳥,不是麼?
還有另一種則是選擇抵抗——不要覺得奇怪,這事實上在大明很常見。
明朝是個比較特殊的朝代,這源於它的官制。
大明沒有丞相,只有內閣。但內閣的權力是遠遠大於丞相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皇帝下達的旨意,如果內閣不同意是可以選擇駁回的。
沒錯,作為傳說中站在權利最頂端的皇帝,他的意見可以被駁回。事實上這種現象只有在明朝的中後期才有,在歷朝皇帝當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如果你生在明中後期,是一位雄才大略想要一展宏圖的皇帝——抱歉,不論你做出什麼改變,都將會有一堆人反對你,不是左邊的這一堆,就是右邊的那一堆。
如果你不做什麼,那他們更加不會放過你,直接一頂“帝王怠政”的帽子給你扣在腦袋上,並且還會把你在位時發生的那些不怎麼美好的事情都歸咎在這個原因上。
皇權旁落,文官掌權,於是在這樣的衝突之下,就產生了一種人——權宦。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閹黨”鬧得這麼厲害的緣故,這事實上並不是宦官和文官的鬥爭,而是皇權和文官的鬥爭。
許多人只看到了宦官張永的囂張,卻看不透在他背後那雙帝王的眼睛。
楊廷和深知這一點,他雖出身不低,卻也有意改變這樣的局勢。對他來說,大義有,但私心也有。
但他即便心裡有著再多的想法,當務之急還是要把這群跟催命鬼似的的官員打發走。
領頭的尚書則是表示——你不把你那方才擬出一些新制撕毀,我們就不走。
這時,方才坐在一旁,裝做屋中擺設的沈硯卻嗤笑一聲。
那尚書本以為端坐在一旁的沈硯是楊廷和提拔的子侄輩,但他這會顯然意識到自己想岔了。正想開口,卻被沈硯抬起頭來的那抹不屑的眼神給刺激了到。
他剛想發飆,卻只見沈硯偏頭對著看似空空如也的屏風道:“可聽到了?”
那群本欲找茬的官員一愣。
只見沈硯偏頭的那個方向,衝出來一隊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
作者有話要說:
明代的大臣特別彪悍……還會打群架的說= =
最嚴重的一次,正統十五年,王振的黨羽跟其他文官朝堂鬥毆,咬臉扯頭髮上演各種全武行,把幾個人給當場打死了。
當時把未來的景泰帝朱祁鈺都嚇懵了,簡直彪悍吶彪悍。
第50章 暗流涌動
錦衣衛是天子親軍,掌管詔獄,同時又能巡查緝捕,刺探敵情,而現在掌管錦衣衛的,便是錦衣衛指揮使——錢寧。
錢寧是皇帝的親信,朱厚照在豹房的時候曾與他形影不離,醉酒後更是時常枕著他睡覺。
但幾年前的一件事使得錢寧逐漸被朱厚照所冷淡,雖然說要完全被江彬取代還有些距離,但也差得不遠了。
這會兒,朱厚照還把指揮錦衣衛的權利交到了兩個即將推行新制的文人手中,更是讓錢寧心生恐慌。
在這樣的恐懼之下,他暗中投靠了寧王朱宸濠。
那些上門找茬的官員們瞧見忽然竄出來的錦衣衛把他們圍得水泄不通,唯獨空出的一條道卻通往大門口,頓時緊張起來。
錦衣衛的名聲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很差。若平日裡無端看見錦衣衛找上門,那一準沒個好事。
沈硯冷聲道:“錦衣衛詔獄或是離開,任君選一個。”
為首的那人見這回實在是討不了什麼好處,甚至還可能有牢獄之災的時候,哼了一聲,袖子猛地一甩,帶著眾人憤憤離去。
待錦衣衛也退去,此地重新恢復了平靜。
楊廷和皺眉道:“老夫絕對沒有泄密,就連方才我府中的隨從都是一字不識。除非是陛下的身邊出現了不軌之人,所以才走漏了消息。”
而走漏消息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寧王。”沈硯的食指輕輕摩挲著筆桿子,肯定道。
楊廷和睜大眼睛:“你的意思是——陛下身邊有寧王的線人?”
寧王若是好端端的,那他要線人做什麼?
他低頭思索了一番,又道:“他不過一地藩王,如今卻收買朝廷命官,甚至故意放出朝政機密……這是要謀反啊!”
“反,讓他反,鬧得越大越好。”沈硯輕笑。
楊廷和會意,繼而撫須長嘆:“老夫明白了。”
這便是要借題發揮了,寧王的聲勢越大,他們清洗朝廷的動作就能越大。
但要真正推行新制,還得等陛下帶著遠征漠北的大軍回來才行。
所以,寧王的叛亂時間還得想辦法拖上一拖——至少得一年之後。
沈硯按著紙張,提筆洋洋灑灑寫下了一封密信。
此時,朱厚照這兒卻遇到了難題——兩軍混戰,又處於平地,無法居高臨下地打擊敵軍後方,三大營之一神機營規模較大的炮彈在這次戰鬥中便基本上成了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