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賈謐倒是因為幫著楚王世子而躲過一劫,如今正在繼續幫著楚王世子,好比小心翼翼的掩蓋了他們做過什麼之類的。楚王雖然被軟禁了,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是一個不小心讓他知道他是被他兒子給坑了,他肯定也不會讓楚王世子好過的。賈謐為了自己能好好活下去,也會盡力幫著楚王世子,徹底掃清一切證據。

  這邊聽了楚王話的廣陵王,立時就慌了,他和他阿娘最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皇后有孕,嫡子還會遠嗎?

  有了嫡子,他廣陵王又算什麼?

  廣陵王走了沒多久,汝南王就來到了。

  汝南王單純就是來嘚瑟的,他大概是所有人里最恨楚王的了,也是覺得宗正府判的太輕的人。但是沒辦法,他要在新帝面前賣好,知道新帝是個對自家人心善的,便不能顯得自己太暴虐。所以,汝南王選擇了軟禁楚王,然後用三天兩頭的來刺激楚王作為消遣。

  “大侄孫,你說你辛苦謀算為的是什麼?不外乎我屁股下面的這個位置,但是你猜怎麼著?”

  楚王看著他得意忘形的叔公嗤笑,心想著日後有你哭的時候,嘴上也樂於配合,想多從汝南王口中聽到更多外面的消息:“怎麼著?你依舊坐的好好的?”

  “錯錯錯,這種顯而易見的事情,說了又有什麼意思呢?”汝南王搖頭晃腦,環胸,終於不賣官司,扔下了重磅炸彈,“你辛苦謀劃,沒得到的東西,有人請辭了。你說你要是能等個幾個月,對方一請辭,你不就順理成章上位了?何苦有今時今日。”

  本來好好坐在那裡的楚王,一下站了起來,面目猙獰的看著門外的汝南王:“你說誰請辭了?”

  他辛苦謀劃,想要卻沒得到的東西,原來只需要等幾個月,就有人主動放棄,他就可以得到了?

  “不管是誰,你現在也得不到了,不是嗎?”汝南王快意極了,他來刺激楚王的目的終於到達了。

  然後,汝南王就笑著離開了王府。

  沒告訴楚王想知道的答案,他當然是故意的,他憋死他個小兔崽子!

  第111章古代一百零一十一點都不友好:

  輔政大臣誰請辭了?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猜的。畢竟輔政大臣一共就四個。

  汝南王:剛剛大仇得報,肯定不會主動辭職,除非他瘋了;王濟:作為西晉第一蛇精病,他倒是有可能幹得出來這種抽風的事情,但王家和他老婆常山公主肯定不會同意他當甩手掌柜的,所以不太可能是他。

  衛瓘:在衛家的下一代還沒有辦法頂上來的時候,衛老爺子哪怕再年邁,也會堅持下去;所以,只剩下最後一個人選了——王戎。

  是的,王戎正是第四位輔政大臣,他的請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眾人的意料之外。這位年少時,和另外六個基友組隊出道,弄了個紅透魏晉半邊天的偶像組合——竹林時代,額,不對,是竹林七賢的名士,其實一直都是個讓人看不透的人。

  最起碼對於衛玠來說是這樣,因為他所了解的王戎形象,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

  衛玠對王戎的第一印象是,王濟總愛誇他的那句,我妹子似王戎早慧。

  王濟這話的重點肯定是在夸衛玠的,但順便也是在無形中捧了王戎的,王濟驕傲又毒舌,嫌少有能真正折服他的人,而王戎很顯然便是這個很少里的一員。

  後來,衛玠無意中聽過王戎夸王濟是“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簡單來說就是,王戎覺得王濟如瑤林瓊樹那樣出眾。

  衛玠表示:兩個中老年大叔這些互夸,這的不害臊嗎?

  再後來,衛玠從拓跋六修口中知道了王戎誇人的基本套路,也就知道了這不是王戎和王濟誇張,誇起人來不要命,而是這個年頭的文人誇人都是這種誇張范兒的,什麼詞兒好,就往上堆砌什麼,習慣了,也就不會覺得臉紅了。

  好比王戎夸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夸“荀勖”是“謂裴頠拙於用長,荀勖工於用短,陳道寧糹畟糹畟(謖謖)如束長竿”。

  哪怕見到一個酒壚(酒店、酒肆)追憶往昔,說話的風格都是“今日視之雖近,邈若山河”。

  講真,在流行四六駢文的年代裡,衛玠真的是長了不少見識,原來誇人還能這麼夸。

  咳,衛玠對王戎的第二印象,是王戎和衛玠已故的二姨夫和嶠一樣,以摳門出名。就是那個賣李還要鑽了核的,生怕別人栽種出好李,讓他家的李沒路可走。(……)

  但緊接著,因為王濟與和嶠的砍李樹事件,衛玠對王戎卻又有了翻天覆地的新認知——孝順。“和嶠生孝,王戎死孝”的典故尤言在耳,衛玠自己也真真切切經歷了只因為王氏和王戎的母親交好,吝嗇如斯的王戎就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送上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李園,幫著王家和王濟解圍。

  與王衍、王戎真的結識之後,衛玠又發現,王戎真不愧是竹林七賢,談吐幽默,清賞簡要,足以對得起他被歷史書記載了一筆又一筆的文壇大咖的身份。

  竹林七賢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這就是七個避世的高人。

  但其實竹林七賢雖然都好玄學,但在政治傾向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好比嵇康和阮籍就是最符合大眾印象的那種,他們始終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放棄禮教,返璞歸真),對被司馬集團所控制下的魏朝,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態度。無論你徵召我多少次,都對不起了,大爺我就是對那些功名利祿沒興趣。

  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則主張自然與名教合一,在嵇康一曲廣陵散自此終結血灑刑場後,向秀選擇了被迫出仕;阮咸也選擇了出仕,卻和向秀一樣,不為晉武帝所重用;山濤四十歲的時候選擇出仕,投靠了司馬師,一路扶搖直上,位極人臣,可惜,司馬師大業未成就病死了;唯有王戎,歷經幾朝,在風雨飄搖中,地位始終超然,他也是竹林七賢中活的最長的,七賢的子孫後代在他和山濤的幫助下,都不至於混的特別慘。

  衛玠想起他曾聽過的有文人對王戎的不屑,覺得竹林七賢中就王戎功利心最重,又貪財吝嗇,實在是墮了竹林七賢的名聲。

  但衛玠看到的卻是,瀟灑走完人生路的阮籍和嵇康等人的子孫後代,都是王戎和山濤在照拂。

  嵇康雖然是因為得罪了鍾會被構陷而死,但他死時確確實實是背負著罪名的,他的兒子嵇紹當時還是個孩子,他將嵇紹託付給了山濤,山濤對嵇紹視若親子,真的撫養嵇紹長大成才,於是有了“嵇紹不孤”的成語典故。

  但是山濤也早早的去世了,歷史上嵇紹能以罪臣之子的身份,混到晉惠帝身邊當侍郎,走的能是誰的路子呢?只能是王戎的。

  在這個平行世界,也是在王戎和衛瓘的幫忙,才成全了嵇紹的今時今日。

  衛玠實在是不能理解那些背後說王戎不是的人的想法。

  在衛玠看來,誰也沒有立場去說竹林七賢當年的分道揚鑣孰對孰錯,嵇康、阮籍成全了他們心中的高義,王戎、山濤則照顧了所有人的子孫後代,讓他們不至於沒有活路。

  只能說是不同性格的不同活法,他們都活的挺開心,這才是真正的竹林七炫,順著本心而為,並沒有對錯。

  而就在衛玠覺得他已經足夠了解王戎的時候,王戎卻急流勇退,請辭了。

  這不僅僅是這個平行世界的王戎的獨特選擇,在真正的歷史上,王戎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他不理世事、寄情於山水的時間,要比平行世界的時間早上近十年,並且,他也沒能悠閒多少時間,便在晉武帝死後,再一次被朝廷徵兆,又因為女婿裴頠被趙王所害有過短暫的被罷免期,再然後又重新起復……在宦海起起伏伏。

  所以,在如今這個情況下,王戎請辭,衛玠和所有人一樣,先是覺得不可思議,後再聯想了一下歷史,就又覺得也沒那麼值得驚訝了,確實是像王戎能幹的出來的事情。

  只不過歷史上,王戎的避世,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覺得國將大亂。如今呢?還是因為他對這個國家不算看好嗎?

  衛老爺子有白話版《晉書》這個作弊器,也熟知王戎的套路,當即便下了拜帖,親自登門求問。

  王戎卻給出了令衛瓘十分意外的回答:“若我不退,誰來替伯玉(衛瓘的字)釣魚?”

  “恩?”衛老爺子心中一怔。

  “有廣陵王這個餌,還是不夠重,唯有能真正給出讓他們心動的位置,那些隱藏在暗涌下的黑手,才會真正現出原形啊。”

  王戎因為廣陵王當年批發玉佩的事情,對廣陵王各種看不上,兼之想看他倒霉,就對廣陵王多加關注了一些,也就自然而然的看出了衛瓘的打算。他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下定決心要幫衛瓘一把。輔政之臣的位置,對於無論野心是僅止步於輔政之臣,還是想要借輔政之臣為跳板所求更多的人來說,都足夠重要了。哪怕明知道這是個坑,也會義無反顧的跳下去的那種重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衛瓘也懂了王戎的意思。

  縱使衛瓘計策再多,面對那些混不吝手握重兵的王爺,又能如何呢?一力降十會,若對方學歷史上的楚王和清河王那樣,直接先滅了衛家滿門,衛老爺子也是沒轍的。哪怕如今他們手上也有身為大將軍的王濟的兵馬,有了一拼之力,但衛老爺子主觀上還是不太想兵戎相見,導致生靈塗炭。

  所以,王戎給出的辦法才是最合適的,用一塊實實在在的肥肉,引得這些王爺們先自相殘殺,內耗一番。然後衛瓘才好渾水摸魚。

  若一開始按照衛瓘的計策,只以廣陵王為餌,不是不可以,但要費事兒很多,還加大了風險。

  “若不是知道朝中還有一個你,能把握好這個度,我是斷然不會請辭的。”王戎對衛瓘直言不諱,因為衛玠,王戎和衛瓘私下裡的關係要比歷史上好很多,“只有你能懂我,並且能把它做到最好。”

  衛瓘張了張口,準備說些什麼。

  王戎卻先一步猜到了他想要說什麼,直接打斷他道:“若你請辭,我卻是斷然是沒有辦法做到你能做到的份兒上的。你是知道我的性格的,我膽小,說不定在強壓下會撒手不管,我真的乾的出來的。我與你不同,你從一開始追隨的就是司馬家,而我只是沒有辦法下的選擇,我對司馬家一直有心結。”

  司馬家害死了王戎的至交好友嵇康,雖然只是間接傷害,卻已經夠王戎記司馬家一輩子了。他能盡心輔佐到這一步,也不過是為了王家和至交好友的孩子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