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知道在後宮之中,最可怕的是什麼嗎?不是一個大家都知道她囂張跋扈的人,而是一個明明她欺負了你,卻沒有任何一個人相信她會欺負你的人。”

  雖然說大家都討厭裝樣子的白蓮花,但是比起被人吃的連骨頭渣都不剩下,常山公主寧可選擇當一朵怒放的黑蓮。

  “那你現在想好怎麼收場了嗎?”

  王濟嘿嘿一笑,他蔫壞蔫壞的表情重出江湖:“下午小娘來找我講了一樁往事,給了我一些靈感。”

  常山公主擺出了一副“願聞其詳”的側耳傾聽樣,全然沒有就是她下午故意指使著王卓、王聿給衛玠特意講了那一段往事的痕跡。

  “你還記得我三叔(王湛(zhan))嗎?”

  常山公主更滿意了,果然是她希望王濟發現的那段:“你慢慢和我說說,叔父怎麼了?”

  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虛虛實實,以退為進,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來全有。……女人不必學政治,而現在的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學女人。——錢鍾書

  第36章古代三十六點都不友好:

  王濟和他三叔王湛之間的故事,是直接寫在《晉書》里的,人盡皆知。

  那已經是發生在二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王濟的祖父王昶去世,三子王湛在為父親守孝三年之後,選擇了繼續在墓地結廬而居,不與外界來往。王湛與幾個才華橫溢的兄弟、兄弟的孩子相比,名聲不顯,讓王家分支的不少人覺得王湛是個傻子。

  這話王濟本是不信的,但是三人成虎,說的人多了,那個時候還是個真.中二少年的王濟,就有點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了。

  與現在“誰敢說罵我家人,老子neng死誰”的兇殘王濟相比,過去的王濟還只會遷怒家人。

  王濟甚至干出過全家一起吃飯時,就是不給他三叔放菜的事兒。當然,王濟這不是刻意在為難王湛,他只是想王湛能大鬧一場,讓大家知道王家三郎也不是好惹的,如果王湛能打他一頓,那就更好了。世人大多欺軟怕硬,如果王湛兇狠,旁人肯定不敢再笑話他是個傻子。

  結果……

  王湛根本就沒和王濟計較,只是從容的讓下人重新給他端了菜。

  這事就過去了。

  過去了。

  了。

  (衛玠:我感覺我好像聽到了少年二舅心碎的聲音。)

  王濟徹底惱了他三叔,怒其不爭,便想著那我也不管你了!後來因為王尚的死命令,王濟這才會在掃墓的時候,偶爾去看看王湛,頻率大概是五次里看一次。

  後來王濟姑且試著問了一次王湛的日常(還是王尚命令的),驚喜的發現王湛回答的條理十分清晰,最近在讀《易經》。王濟很是意外,便和王湛深入的聊了下去,越談越盡興,王湛有很多獨到的見解都是王濟聞所未聞卻又覺得十分有道理的。

  聽完後,王濟對王湛可以說是肅然起敬,之後更是坐而論道數日,王濟自愧不如。離開後感慨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後來,王濟發現王湛不僅在學術方面比他成就高,在騎she武力值上也遠甚於他。

  晉武帝總會和王濟開玩笑的問“卿家痴叔死未(你家傻叔叔還沒死?)”,王濟每每無言以對。但這一次不同了,當晉武帝再問的時候,王濟便一本正經的回答“臣叔不痴”,還把他發現的王湛的種種厲害講了出來。晉武帝沒想到驕傲的王濟能如此推崇一個人,便問“你叔叔的才華能與誰比?”,王濟給出了“山濤以下,魏舒以上”這樣的極高回答。

  於是,王湛得晉武帝欽點出仕,一路從秦王文學(官名)做到了汝南內史。

  如今王湛就在汝南,官聲極好。

  王濟和他三叔這段“先誤解,後推心置腹”的往事,成為了一時的美談,王湛的不與小輩計較,和王濟知錯能改的耿直,是當時不少人心中的名士風度。

  那個時候的王濟,名聲還是極好的。

  “所以,我便想著,不如再效仿一次。”回到現實里的王濟,對常山公主道。只不過當年王濟是發自真心的服了王湛,如今嘛……也算是發自真心,為了家人,王濟可以豁出一切。面子又算什麼呢?最主要的是,如果操作的當,就又是一場佳話,不僅不會失了面子,里子都有了。

  還可以……

  “對啊,還可以藉此重回主流視野!”王濟說著說著,便茅塞頓開,有些問題就是這樣,一通百通,王濟曾經覺得苦惱的問題,其實都只需要一個解決辦法,“只要和嶠願意配合,我便能重新起復。”

  在這個皇權至上的年代裡,與晉武帝重歸於好,就代表著一切牛鬼蛇神就都降的住了。

  和嶠如今是中書令,最清貴不過,位高權重,建言朝政,基本相當於宰相了。只要和嶠能在晉武帝面前把這事當趣談說上一說,那便是王濟和晉武帝之間各退一步的台階。

  常山公主安靜的面容,一半在燭光下,一半在陰影里,不喜不怒,她只是問:“決定不和皇兄鬧彆扭了?”

  “一家人,哪有隔夜仇?”王濟笑道。

  王濟真正想說的是,他辭去官職後,總覺得事事不順心,人人都跟他有仇,他以前總想不通為什麼,如今才漸漸意識到,因為別人根本不怕他發脾氣啊,他生氣了又能如何呢?頂多是砍個李子樹。而等他忍到位高權重能砍人的時候,他倒要看看誰敢再給他氣受!

  就像是兄長王尚還在時那樣,整個太原王氏上上下下,有誰敢挑釁王尚的權威?哪怕王尚看上去是那麼溫潤如玉好說話,但只要是王尚決定了的事,他們這一輩中就不敢有不同的聲音。

  王濟想變成他兄長那樣,不止是在王家,在朝堂上也是!

  常山公主就像是完全不知道王濟在想什麼一樣,只是附和著王濟的話說:“是啊,你們年紀也都不小了,還鬧什麼呢?”

  “就是……”

  “恩?”

  萬事俱備,只欠和嶠配合。王濟有些踟躕:“姐夫會願意嗎?”

  能對王濟砍李樹一笑了之,和在被砍了李樹之後還幫王濟造勢回朝,這兩件事之間絕對隔著n個北邙山。

  常山公主長嘆一聲:“你是在告訴我,你想了這麼多,其實是在空想嗎?”

  “不!我會努力的!”不就是讓和嶠真正的原諒他嗎?他一定會做到的!

  常山公主笑了,決定不再為難王濟:“小娘沒給你嗎?”

  “給我什麼?”王濟一愣。

  “王濬沖家李園的地契。”

  濬沖是王戎的字。之前介紹過了,王戎與和嶠是西晉兩大著名葛朗台,王戎有好李,賣李還鑽核。和嶠家的李子樹,就是想辦法從王戎家得到的。沒介紹的是,王戎出身琅琊王氏,是竹林七賢之一,如今在朝為官,是九卿之一的光祿勛。

  “太原王與琅琊王,雖然是不同的兩個世家,但畢竟姓是一樣的,關鍵時刻總會守望相助。”常山公主這話說的好聽極了。

  但事實上,同樣的王姓世家,總是要爭個高低的。如今兩家旗鼓相當,其實暗地裡誰也不服誰。不過兩家小輩倒是按照長輩囑咐,時常走動往來,王濟的清談會就請了好幾個琅琊王家的人。兩家算是一個比較糾結的相愛相殺的關係。

  “王戎怎麼會把李園的地契給你?”這簡直是要了王戎的命。

  “令淑與王戎的母親有些交情。”王戎最大的軟肋,就是他的老母。雖然世家子大多都很孝順自己的母親,卻很少有像王戎那麼孝順的。

  這種很私密的內宅事,常山公主和王氏本不該知道,但誰讓衛老爺子有外掛呢。

  “王戎死孝,和嶠生孝”的典故就在《晉書》里大大咧咧的寫著,而王戎的老母還有一年就要去世了。試問,在這種時候,給王戎的母親送去能緩解她痛苦的良藥,只求買下王戎名下一個李園,王戎又怎麼可能不同意?王戎可不止一個李園。

  事實上,小氣的王戎難得大方的表示要白送,但王氏堅持要給錢,超出了市面上很大的價值。王戎自然是心滿意足,兩家皆大歡喜。

  地契在今天常山公主與衛玠入京時,就由衛璪給送了過來,交到了衛玠手上保管。

  衛老爺子不知道王濟會抽風自己想通,打的主意還是讓衛玠在想辦法說服王濟之後,再把地契拿出來。

  “怎麼能累妹妹花錢!”王濟被臊的不行,臉頰通紅。他這個哥哥的,竟然還需要妹妹幫著掃尾。最可怕的是,這才過去幾天,他妹妹連地契都準備好了。

  “交好王戎的母親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時交好,也只是為了給日後一個保障。你瞧,如今不就用上了?”常山公主安慰王濟,希望他能不要過於介懷,“這是我們婦人慣用的內宅手段,你不懂,很正常。”

  “不,是我確實不如你和妹妹還有母親。”王濟的性格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如人就是不如人,他不會因為是親戚、是女人,就有什麼區別對待。

  常山公主笑了,燈下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這就是她愛王濟的地方啊,縱他有千般討厭,萬般煩人,只他會尊重她這點,就足以彌補了他全部的不是。當然,王濟會真心真意的尊重一個人的前提,是要他能認可才行。

  為了這一個認可,常山公主等的差點絕望,幸好,她還是等到了苦盡甘來。

  ……

  隔壁院子裡,衛玠看著地契,愁的頭髮都快掉了,他小聲問與他對坐的拓跋六修:“你說我祖父是怎麼想的?把地契給一個三歲的孩子,他難道就不擔心我根本不知道地契的價值,把它隨隨便便丟了嗎?”

  【那你會嗎?】

  “我當然不會。”

  拓跋六修聳肩:【所以咯,你祖父有他自己獨到的看人眼光。你不能總拿現代標準來衡量古代,你知道本應該還在上中學年紀的王卓和王聿,已經在考慮出仕的事情了嗎?】“……”什麼?!

  【現在你知道了。】拓跋六修面無表情道,【有個不靠譜的爹,孩子自然只能早早當家。你舅舅要是還不幡然醒悟,不出明年,你外祖大概就會推舉王卓為官了。】衛玠真的沒辦法想像,今天還和他玩的孩子,明年就要去當官了。

  【這就是古代,平均壽命不高,成家立業自然也早。】“那三歲的我,也沒辦法說服舅舅不要犯中二病啊啊啊。”衛玠一個頭兩個大,“要不乾脆我替舅舅,打著他的名義把地契送給二姨夫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