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本該是心最良善的人,本是在寺廟生活了許多年,最避諱鮮血的人,卻拿著武器捍衛著邊疆。
唐元說了件事,皇帝也算是稍帶緩和了自己的心情,這才說起不高興的事情:“再談居養院的事情。”
“居養院這事是好事,這無論是陛下還是臣,一直都是如此看的。但這事到底該怎麼做?當國不充盈時。這又要如何去做好,很成問題。”唐元很多時候不得不佩服董旭。
董旭無論提出何種事情,眼光都是極為長遠的。
幾乎唐元和諸多臣子對他提出的想法怎麼考慮,都覺得這些想法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可是這些弊端要如何去彌補?又要如何在每個官員有個人私慾時,處理好這些弊端呢?
皇帝卻因為有唐元,這才和清楚:“宮下令一條命令,京城能夠做到八成,到了州府,只能做到五成,到了小縣城,只能做到成。居養院一事,到底還是有很多疏漏的地方。”
唐元明白:“前些時日,我和袁毅袁大人見過一面。”
袁毅在潮州做官,唐元在潮州有一家花樓,兩人能夠見上一面很正常。
“他和人商議探討之後,先想出了一個方法解決缺錢的問題。由當地鄉紳領頭,募捐,從而補貼居養院。”唐元這般說著,“居養院內不少地方,就此標記上這位鄉紳的名字,或者說是商戶的名字。以後建議百姓優先購買這類商戶的物件。”
就像凡是能送到宮裡來的,那就是好東西。
以後若是能送去居養院標識出來的,就在百姓裡頭打出了名頭。那就是商戶也賺,居養院也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
皇帝若有所思,這一點董旭不是沒有提過,但當時董旭認為募捐永遠不是長遠之計,反而由於部分人炫耀了自己的金錢,容易多生事端。
“若是遇到了當地大旱、水災、雪災等問題。”唐元將袁毅的想法一一轉述,“居養院早先時日用於維持生活的存,可以先一步開放來救濟災民,扛到周邊州府救助,或朝廷下令補救。”
衙門也有糧倉之類,但和那居養院不同。
而居養院開放之後,搶居養院的事情便會少很多。
皇帝點頭:“這是不錯。但要維持居養院,各地州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你前些時日已匯報上來,部分州府對此有所不滿。”
增加了州府知府的事,各地州府自然是會不滿的。
“是。”唐元並不否認這事,“若要各地無抱怨,必然要他們有所得才是。”
“此事再議。”皇帝並沒有當下就給唐元這一說法。
唐元點頭。
“潮州一案,米價一事確實已證是董旭所為。你當年在永州邊上遭遇到攻擊,亦是董旭所為。”皇帝微垂下眼,沒有看唐元,“那時你查事的動作太大,引起他注意了。”
唐元聽後靜默。
皇帝既開了這個頭,便沒有打算點到為止。
他幽幽和唐元說起了董旭。
“董卿曾經並不是如此。他博聞廣記,對事物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年紀輕輕位於丞相之位,並無任何畏懼情緒。在教皇兄時,更是傾盡心力。可惜,最終坐上這位置的不是皇兄。”
董旭是個聰明人,他從未考慮過除了皇太子以外的任何選擇。他尊重的是皇位上唯一的帝王。可惜那位帝王先一步背棄了他。
“他因為害怕,所以不斷在給他自己添加籌碼。”皇帝說到這裡,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態度,“添多了,發現有不對的地方,便什麼壞事都敢做了。
“他是不曾去過潮州。可潮州米價變動,不就是他與馮老之間引發的事麼?”
馮老,便是戶部尚書。
兩人爭鬥了許久,互看並不對眼。戶部尚書到底年紀大了點,對朝人事掌控越來越薄弱。再這樣下去,朝廷在五到十年間,真可能成為董旭的一言堂。
“此次進言的兩位,都會處理。”皇帝這般說著。該給董旭的面子,他儘量都給。
唐元心複雜。
董丞相心不安,做出超出分寸的事情。於是官家心不安,從年前便開始給董丞相下套。如今已是要準備慢慢收網了,卻還要維持著表面的穩定。
這便是皇家。
皇帝喝了口茶:“不說這些,倒是江長樂今後有何打算?”
原先還情緒頗為複雜沉重的唐元,想到江樂,整個人都變得柔和起來:“陛下,臣兩年前曾說過。”
尋常事情兩年前,皇帝或許還沒多少印象,可對唐元所說的這個,著實印象深刻了。
他略帶失笑:“唐修淵,你可知道你這一決定,這朝上下明日將會有多少人跪在朕的宮殿面前?”
“陛下,女子本就不該完全被束在後院之。如皇太后,這天底下能比得上皇太后的有幾位女子?如今陛下對女子網開一面,皇太后心情一好,身子骨便會利索得多。”唐元為了能夠讓皇帝答應自己,嘴上真是什麼話都能說出來了。
皇帝被唐元這話逗笑:“所以你寧願辭去品官員之位,都要讓她站到人前來?”
唐元頓了頓。他想起江樂每一次寫完書,樂滋滋在自己面前晃蕩,像是最幼稚的孩童,炫耀著自己剛做好的成品一般,唇角勾起,很是懇切向皇帝表達著自己兩年不曾改變過的想法:“臣願意。”
唐元說了件事,皇帝也算是稍帶緩和了自己的心情,這才說起不高興的事情:“再談居養院的事情。”
“居養院這事是好事,這無論是陛下還是臣,一直都是如此看的。但這事到底該怎麼做?當國不充盈時。這又要如何去做好,很成問題。”唐元很多時候不得不佩服董旭。
董旭無論提出何種事情,眼光都是極為長遠的。
幾乎唐元和諸多臣子對他提出的想法怎麼考慮,都覺得這些想法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可是這些弊端要如何去彌補?又要如何在每個官員有個人私慾時,處理好這些弊端呢?
皇帝卻因為有唐元,這才和清楚:“宮下令一條命令,京城能夠做到八成,到了州府,只能做到五成,到了小縣城,只能做到成。居養院一事,到底還是有很多疏漏的地方。”
唐元明白:“前些時日,我和袁毅袁大人見過一面。”
袁毅在潮州做官,唐元在潮州有一家花樓,兩人能夠見上一面很正常。
“他和人商議探討之後,先想出了一個方法解決缺錢的問題。由當地鄉紳領頭,募捐,從而補貼居養院。”唐元這般說著,“居養院內不少地方,就此標記上這位鄉紳的名字,或者說是商戶的名字。以後建議百姓優先購買這類商戶的物件。”
就像凡是能送到宮裡來的,那就是好東西。
以後若是能送去居養院標識出來的,就在百姓裡頭打出了名頭。那就是商戶也賺,居養院也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
皇帝若有所思,這一點董旭不是沒有提過,但當時董旭認為募捐永遠不是長遠之計,反而由於部分人炫耀了自己的金錢,容易多生事端。
“若是遇到了當地大旱、水災、雪災等問題。”唐元將袁毅的想法一一轉述,“居養院早先時日用於維持生活的存,可以先一步開放來救濟災民,扛到周邊州府救助,或朝廷下令補救。”
衙門也有糧倉之類,但和那居養院不同。
而居養院開放之後,搶居養院的事情便會少很多。
皇帝點頭:“這是不錯。但要維持居養院,各地州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你前些時日已匯報上來,部分州府對此有所不滿。”
增加了州府知府的事,各地州府自然是會不滿的。
“是。”唐元並不否認這事,“若要各地無抱怨,必然要他們有所得才是。”
“此事再議。”皇帝並沒有當下就給唐元這一說法。
唐元點頭。
“潮州一案,米價一事確實已證是董旭所為。你當年在永州邊上遭遇到攻擊,亦是董旭所為。”皇帝微垂下眼,沒有看唐元,“那時你查事的動作太大,引起他注意了。”
唐元聽後靜默。
皇帝既開了這個頭,便沒有打算點到為止。
他幽幽和唐元說起了董旭。
“董卿曾經並不是如此。他博聞廣記,對事物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年紀輕輕位於丞相之位,並無任何畏懼情緒。在教皇兄時,更是傾盡心力。可惜,最終坐上這位置的不是皇兄。”
董旭是個聰明人,他從未考慮過除了皇太子以外的任何選擇。他尊重的是皇位上唯一的帝王。可惜那位帝王先一步背棄了他。
“他因為害怕,所以不斷在給他自己添加籌碼。”皇帝說到這裡,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態度,“添多了,發現有不對的地方,便什麼壞事都敢做了。
“他是不曾去過潮州。可潮州米價變動,不就是他與馮老之間引發的事麼?”
馮老,便是戶部尚書。
兩人爭鬥了許久,互看並不對眼。戶部尚書到底年紀大了點,對朝人事掌控越來越薄弱。再這樣下去,朝廷在五到十年間,真可能成為董旭的一言堂。
“此次進言的兩位,都會處理。”皇帝這般說著。該給董旭的面子,他儘量都給。
唐元心複雜。
董丞相心不安,做出超出分寸的事情。於是官家心不安,從年前便開始給董丞相下套。如今已是要準備慢慢收網了,卻還要維持著表面的穩定。
這便是皇家。
皇帝喝了口茶:“不說這些,倒是江長樂今後有何打算?”
原先還情緒頗為複雜沉重的唐元,想到江樂,整個人都變得柔和起來:“陛下,臣兩年前曾說過。”
尋常事情兩年前,皇帝或許還沒多少印象,可對唐元所說的這個,著實印象深刻了。
他略帶失笑:“唐修淵,你可知道你這一決定,這朝上下明日將會有多少人跪在朕的宮殿面前?”
“陛下,女子本就不該完全被束在後院之。如皇太后,這天底下能比得上皇太后的有幾位女子?如今陛下對女子網開一面,皇太后心情一好,身子骨便會利索得多。”唐元為了能夠讓皇帝答應自己,嘴上真是什麼話都能說出來了。
皇帝被唐元這話逗笑:“所以你寧願辭去品官員之位,都要讓她站到人前來?”
唐元頓了頓。他想起江樂每一次寫完書,樂滋滋在自己面前晃蕩,像是最幼稚的孩童,炫耀著自己剛做好的成品一般,唇角勾起,很是懇切向皇帝表達著自己兩年不曾改變過的想法:“臣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