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兩年多內,她因為唐元和卓三,還有時常和袁毅通信周珍的緣故,以及偶爾男裝上門的將軍夫人,對外界可謂是各種情況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封磊的案子最終到底是由三司覆審, 由於大理寺寺卿發現了異常,堅定尋了那家的圍追的那群下仆,這才發現那群下仆中有一人,在當日確實是動手狠了些。

  那下仆本就心中有所不安,在被告知屍體致命傷的位置後, 很快就面色慘白承認自己當時動手狠了。他在知道賊人死後,一直就在想會不會被帶去衙門。

  誰料一度都沒人來找他,他還以為自己僥倖得以逃脫, 正準備鬆口氣拿一筆月錢後回老家種田去。

  而驗官中,有一名驗官是醫者出身,還上過戰場。他很是分明在堂上證明了身體那塊位置用力過度,會導致內傷嚴重。這等位置的內傷鮮少有人能活下來。

  這才讓三司去尋了人。

  刑部和京城衙門的府尹是熟人, 對封磊捆綁過緊一事還存在一些疑慮, 便找了人按照封磊的捆綁方式和鬆緊度, 專程在馬上走了一遍那段路。

  而在馬上走著的人,在衙門門口被鬆開後,走路踉蹌,卻著實看樣子沒有致命傷的地方。

  這才使得這案子被正式翻案。

  封磊就此逃過一劫。

  不過他雖然逃過一劫,朝廷之上對此事,矛頭朝著金吾衛在京中是否太肆無忌憚一事,又是吵了一架。再怎麼傻子的人,也看出了這是兩派人馬在撕扯。

  朝廷之上到底是翰林院出身的高官多一些,文官說起話來一套接著一套的,愣是占據了上風。就連丞相董旭也站了出來,覺得金吾衛這般魯莽,會讓京城中百姓對金吾衛產生牴觸忌憚情緒。

  官家不是傻子,將封磊當了典例罰了俸祿,敲打了一番金吾衛。

  本以為這事情,官家站在了翰林院這一方,誰料幾個月後,官家主動提出了科舉改制。

  這一回科舉改制,正是由於埋頭和徒弟一起寫書的江樂。

  江樂的驗屍綱目第二本也進入了印刷。而她的第三本還沒印刷,但不少人已有了謄抄版本。官家還特意派了兩個自小在宮中學習,專門負責幫他一起處理奏摺的太監,到她這邊打下手。

  官家在朝廷之上提出了,地方官員不僅要學習如何治理地方,碰到案情也要明辨事理,以免出現諸多如金吾衛事件的冤案。

  這金吾衛事件再次被提出來,眾人才發現,翰林院一樣在這場鬥爭中落敗了,他們甚至沒有更好的理由來開口說官家這個想法不好。

  於是下一回的科舉中,將會正式加入江樂的驗屍綱目中的相關內容。

  不少對著進士科有所心動的學子一時間都想要拜訪一下江樂。

  可惜江樂在唐元府上。

  唐元是什麼概念官家面前最紅的紅人,和官家傳聞是親如兄弟。面對參自己的本,從未有所畏懼,甚至還會懟回去。

  而文官們找他的過錯時,總是找不著一個可以切入的點。

  唐元囂張確實。可你若要具體說出他哪裡囂張難說。

  就說上朝這一事情,每一回上朝,都會有人負責在入口處記錄著哪位官員路上打了哈欠,身上什麼沒有穿戴正確,手上的牌子有沒有拿得不穩當。

  凡是有不足的,那都能算“殿前失儀”。而唐元每次上朝都將自己收拾得極為妥當,上朝姿態標準到可以拉出來作為典範教那些個新來上朝的官員。

  儀態根本找不出任何的差錯。

  唐元老是懟人確實。

  可那是別人犯錯他還不能提兩句了

  再者,唐元又不拉幫結派,還去地方解決各地冤案,百姓對他還挺有好感。

  唯獨就是唐元與唐家斷絕了關係,可以說兩句唐元“不孝”。

  可這事情算來算去,唐元的事情是當年唐家先摒棄了唐元,而唐元一直以來就將唐家當成了不存在一樣,從未幫過相關的人,也從未貶低過相關的人。

  “不孝”也要人家認定唐元還是唐家人,唐元重回唐家之類才行。

  而讓唐元主動請辭,那和做夢差不多。

  這真是讓一群官員氣到胸悶。

  能讓官員都氣悶的唐元,完全不是尋常學子能夠對付的。一群學子上門想要找江樂,又不是來尋仇的,自是尋不到好理由找人,苦哈哈只能埋頭買書自己學習。

  另外有趣的是,時常有人將驗狀之類的謄抄私下裡提交到江樂府上。

  比如大理寺寺卿,比如刑部尚書,比如提刑司的提刑使。

  一群人表面上看著絲毫不關注江樂,私底下都在瘋狂給江樂寫信。

  江樂呢,看到有意思的就大半夜帶著周珍穿一身衣服去“驗屍學習”。一來二去,一年後,這種行為成為了京城圈內知情官員都知道的秘密。

  周珍在這一年跟著飛快成長起來。

  她從原本只知道照本研究,到後來解剖起屍體完全無所畏懼,偶爾翻桌上想到了什麼,還和江樂討論起來。

  唐元時常要面無表情敲桌子,以示話題太過倒胃口。

  江樂在京城中的第二年,她又是出了幾本驗屍綱目後續。

  每一本綱目還真的開場有一個序,一如她過去所說一樣。

  第一本的序是永州姜子建所寫,第二本的序是江樂自己所寫,第三本的序是永州的何醫官聯名了太醫院一名醫官一道所寫,第四本序是大理寺卿所寫,第五本序是刑部尚書所寫,第六本序是唐元所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