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元白吃驚地問道:“報社也做生意?記者……”
沒等元白說完,中年男人便打斷了他的話:“報社是什麼?報社不就是一家公司嗎?記者像什麼?記者不就是公司的業務員嗎?只不過他們幹的營生,是壟斷行業,油水大得驚人而已。”中年男人擺了擺手,“這裡面的道道兒,我說不透。我那個朋友韋葉生,是看穿了的。唉,該他龜兒子找大錢。”
元白是做推銷員出身的,中年男人的話讓他悟到了什麼。當汽車到達廣東省徐聞縣境內的海安港等候渡船時,面對一望無際的瓊州海峽,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元白立刻興奮起來。不過,他的興奮點不在藍色的海洋上,而在那位身上揣著好幾家報社記者證的陌生的韋葉生身上。元白先是深深地吸了幾口略帶腥味的海風,然後雙手捧住那位中年男人的手,懇切地說:“請幫我圓記者夢,我將感激你一輩子。”
紅影背景:陰謀“畫”策(3)
那位中年男人猶豫一陣後,經不住元白的再三央求,最後豪爽地答應了。他從名片冊里抽出一張韋葉生的名片遞給元白,說:“我再給你寫封介紹信。”
他翻了一下衣袋,沒找到可以寫字的紙,急中生智,他一把奪過元白手裡的《重慶×報》,在報頭空白處草草地寫了一句話:葉生,元白是我在重慶的朋友,他想當記者。幫他即幫我。回重慶時我請你吃火鍋。徐哥匆匆於海安港。
直到這時,元白才知道對方姓徐。
接過“介紹信”,元白立刻下車,改道前往南方××市,開始去實現他少年時的記者夢了。
2 韋葉生的“畫”策
到達××市,元白先是按名片上的號碼打電話到《××報》社。接電話的小姐告訴他:韋葉生外出採訪去了。這樣說來,韋葉生還真是這家報社的記者。猶豫片刻,元白乾脆徑直找到《××報》社。
在報社,一位中年女編輯瞟了一眼元白手裡韋葉生的名片後,指著樓梯盡頭緊挨廁所的一間小屋,說道:“你到圖片部去找韋小姐。”
在圖片部里,元白終於見到了中年女編輯說的韋小姐。她在這裡負責接電話。韋小姐客氣地安排元白坐下,給他送上一杯水。韋小姐是個大忙人,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進來,不是找張姓記者就是找李姓記者,無一例外,韋小姐的答覆均是外出採訪。也許是過去的推銷員生涯練“亮”了元白的一雙眼睛和察言觀色的本領,他看見韋小姐右手握電話,嘴裡順口說出外出採訪後,左手在桌上的一盒名片裡很“艱難”地找出張姓或李姓記者的名片,以一種久違了似的姿勢端到眼前瞟上一眼,跟著手指一松,名片就悄無聲息地墜落到盒子裡。韋小姐的這個舉動讓元白產生了某種不踏實的感覺,他情不自禁地衝口而出:“假打。”
——假打是重慶方言,包含了弄虛作假、虛情假意等多方面的意思。
韋小姐將兩顆眼珠從電話機上的數字蹦到他身上,驚訝地問:“你也是重慶人嗦?”
聽到韋小姐一口濃濃的口音,元白立刻湧起他鄉逢故人般的激動。因為這份激動,韋小姐原本普通的臉孔在他眼前突然間亮麗起來。
韋小姐在看了徐大哥的“介紹信”後,立刻將電話打到另一個地方:“韋哥,徐大哥介紹了一個新角,我把他帶過來。”
原來,韋葉生並沒有外出採訪。
在××市一間飯店的套房裡,元白終於見到了韋葉生——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人。看起來,韋葉生比元白想像中的能幹人還要精明強幹。待看完“介紹信”後,韋葉生又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遍元白,問道:“你過去搞過推銷,效益怎麼樣?”沒等元白回答,他伸出左手,屈起三根手指,剩下的食指和中指展開,做出一把剪刀狀。那情形像一位小偷師傅在傳授他的徒弟摸包的技術。他說:“我的意思,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儘快地將別人腰包里的錢合理合法地掏到自己手裡?”在往日的推銷員生涯里,元白雖談不上是一位出色的推銷員,但酸甜苦辣的體會總是有的。在聽完元白的體會後,韋葉生轉頭對旁邊的韋小姐說:“妹兒,這個新角如果‘調教’得好,是個找錢的角色。”
韋小姐笑眯眯地說:“韋哥,我們策劃的《××建築畫刊》不正需要這樣的新角麼?”
兩位韋姓男女的兄妹稱呼給元白一種很怪異的感覺。在人們的印象里,至少在四川人的習慣里,兄妹間的稱呼是很少在前面加“姓”的。
沒等元白從這種怪異中走出來,韋葉生便拍著他的肩頭,大聲說道:“好,我們錄用你。等把批文搞到手後,給你一個主編乾乾。”
一瞬間,元白瞠目結舌地望著韋葉生。在他心目中,記者是很了不起的,管記者的官更了不起。能夠做一名記者就是他元白的追求了,哪裡敢想像上九重天去做什麼主編?韋葉生隨口封官的舉動,比有些私營公司封一個什麼科長還來得方便。元白猛然想起旅途中徐大哥將報社說成公司、記者說成業務員的比喻,他忽然間有一種恍然大悟似的感覺,跟著笑了起來,說:“韋大哥,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作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元白將手裡的《重慶×報》鋪開在地上,蹲下身,一隻手指著報頭,“韋大哥,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新成立一家編輯部,好比我們去註冊一家公司做生意。公司做生意當然需要採購員、推銷員,這跟記者採訪新聞編輯成特殊商品賣出去是同樣的道理。”元白站起身,提起《重慶×報》抖動了一下,“報刊是什麼?是商場裡的貨架。只不過,消費者到商場的貨架前選購的是商品,報社則是將貨架一同賣掉。”元白興奮起來,“沒有好的內容,讀者不買;沒有好的商品,消費者不光顧。韋大哥,我們把《××建築畫刊》辦好。”
沒等元白說完,中年男人便打斷了他的話:“報社是什麼?報社不就是一家公司嗎?記者像什麼?記者不就是公司的業務員嗎?只不過他們幹的營生,是壟斷行業,油水大得驚人而已。”中年男人擺了擺手,“這裡面的道道兒,我說不透。我那個朋友韋葉生,是看穿了的。唉,該他龜兒子找大錢。”
元白是做推銷員出身的,中年男人的話讓他悟到了什麼。當汽車到達廣東省徐聞縣境內的海安港等候渡船時,面對一望無際的瓊州海峽,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元白立刻興奮起來。不過,他的興奮點不在藍色的海洋上,而在那位身上揣著好幾家報社記者證的陌生的韋葉生身上。元白先是深深地吸了幾口略帶腥味的海風,然後雙手捧住那位中年男人的手,懇切地說:“請幫我圓記者夢,我將感激你一輩子。”
紅影背景:陰謀“畫”策(3)
那位中年男人猶豫一陣後,經不住元白的再三央求,最後豪爽地答應了。他從名片冊里抽出一張韋葉生的名片遞給元白,說:“我再給你寫封介紹信。”
他翻了一下衣袋,沒找到可以寫字的紙,急中生智,他一把奪過元白手裡的《重慶×報》,在報頭空白處草草地寫了一句話:葉生,元白是我在重慶的朋友,他想當記者。幫他即幫我。回重慶時我請你吃火鍋。徐哥匆匆於海安港。
直到這時,元白才知道對方姓徐。
接過“介紹信”,元白立刻下車,改道前往南方××市,開始去實現他少年時的記者夢了。
2 韋葉生的“畫”策
到達××市,元白先是按名片上的號碼打電話到《××報》社。接電話的小姐告訴他:韋葉生外出採訪去了。這樣說來,韋葉生還真是這家報社的記者。猶豫片刻,元白乾脆徑直找到《××報》社。
在報社,一位中年女編輯瞟了一眼元白手裡韋葉生的名片後,指著樓梯盡頭緊挨廁所的一間小屋,說道:“你到圖片部去找韋小姐。”
在圖片部里,元白終於見到了中年女編輯說的韋小姐。她在這裡負責接電話。韋小姐客氣地安排元白坐下,給他送上一杯水。韋小姐是個大忙人,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進來,不是找張姓記者就是找李姓記者,無一例外,韋小姐的答覆均是外出採訪。也許是過去的推銷員生涯練“亮”了元白的一雙眼睛和察言觀色的本領,他看見韋小姐右手握電話,嘴裡順口說出外出採訪後,左手在桌上的一盒名片裡很“艱難”地找出張姓或李姓記者的名片,以一種久違了似的姿勢端到眼前瞟上一眼,跟著手指一松,名片就悄無聲息地墜落到盒子裡。韋小姐的這個舉動讓元白產生了某種不踏實的感覺,他情不自禁地衝口而出:“假打。”
——假打是重慶方言,包含了弄虛作假、虛情假意等多方面的意思。
韋小姐將兩顆眼珠從電話機上的數字蹦到他身上,驚訝地問:“你也是重慶人嗦?”
聽到韋小姐一口濃濃的口音,元白立刻湧起他鄉逢故人般的激動。因為這份激動,韋小姐原本普通的臉孔在他眼前突然間亮麗起來。
韋小姐在看了徐大哥的“介紹信”後,立刻將電話打到另一個地方:“韋哥,徐大哥介紹了一個新角,我把他帶過來。”
原來,韋葉生並沒有外出採訪。
在××市一間飯店的套房裡,元白終於見到了韋葉生——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人。看起來,韋葉生比元白想像中的能幹人還要精明強幹。待看完“介紹信”後,韋葉生又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遍元白,問道:“你過去搞過推銷,效益怎麼樣?”沒等元白回答,他伸出左手,屈起三根手指,剩下的食指和中指展開,做出一把剪刀狀。那情形像一位小偷師傅在傳授他的徒弟摸包的技術。他說:“我的意思,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儘快地將別人腰包里的錢合理合法地掏到自己手裡?”在往日的推銷員生涯里,元白雖談不上是一位出色的推銷員,但酸甜苦辣的體會總是有的。在聽完元白的體會後,韋葉生轉頭對旁邊的韋小姐說:“妹兒,這個新角如果‘調教’得好,是個找錢的角色。”
韋小姐笑眯眯地說:“韋哥,我們策劃的《××建築畫刊》不正需要這樣的新角麼?”
兩位韋姓男女的兄妹稱呼給元白一種很怪異的感覺。在人們的印象里,至少在四川人的習慣里,兄妹間的稱呼是很少在前面加“姓”的。
沒等元白從這種怪異中走出來,韋葉生便拍著他的肩頭,大聲說道:“好,我們錄用你。等把批文搞到手後,給你一個主編乾乾。”
一瞬間,元白瞠目結舌地望著韋葉生。在他心目中,記者是很了不起的,管記者的官更了不起。能夠做一名記者就是他元白的追求了,哪裡敢想像上九重天去做什麼主編?韋葉生隨口封官的舉動,比有些私營公司封一個什麼科長還來得方便。元白猛然想起旅途中徐大哥將報社說成公司、記者說成業務員的比喻,他忽然間有一種恍然大悟似的感覺,跟著笑了起來,說:“韋大哥,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作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元白將手裡的《重慶×報》鋪開在地上,蹲下身,一隻手指著報頭,“韋大哥,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新成立一家編輯部,好比我們去註冊一家公司做生意。公司做生意當然需要採購員、推銷員,這跟記者採訪新聞編輯成特殊商品賣出去是同樣的道理。”元白站起身,提起《重慶×報》抖動了一下,“報刊是什麼?是商場裡的貨架。只不過,消費者到商場的貨架前選購的是商品,報社則是將貨架一同賣掉。”元白興奮起來,“沒有好的內容,讀者不買;沒有好的商品,消費者不光顧。韋大哥,我們把《××建築畫刊》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