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出版社,烏托邦網站,以及雜誌三方共享作者資源,加上名氣大,鋪設的面積廣,三方很快聚起了大批的作者資源,雖然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被捧紅,但是大多底子文學功力都不差,能不能混的出頭只是時間問題。以前的很多公共文學平台因為缺少好的稿件資源,所以大多氣運不長,但是現在出版社和雜誌收到的稿子完全可以讓他們慢慢挑慢慢撿,精益求精,三方在文學圈的風頭一時無兩,基本上能夠在春江出版書,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以及在烏托邦獲得力捧的小作者都會被文學界看好,三個公共平台組成的合作圈被外界稱為“文學圈的造星機器”,被推出來做代表的典型人物就是蘇夏。因為她的路子就是由出版起家走紅,網絡上發表作品大紅至全國,現在又主辦雜誌等實業,一步一步走的穩紮穩打。(外界看來)
其實要成為這樣一台造星機器,實體書,雜誌,網絡三者缺一不可,最主要的是他們背後有鴻遠公司這樣一個商業巨頭做支持,財力沒有壓力。所以只要三方合力捧某個人,想不紅都難。只是出版社旗下作者太多,能出頭的只是一部分,時間長了,就有些作者耐不住寂寞,確定自己沒有得到力捧之後,都被挖到了其他的網站和出版社,挖去之後倒是不少人都能出書了。
劉主編一時對那些人的跳槽行為感到非常的不滿,甚至多次在開會的時候讓編輯看牢自己手下的作者一點,省的他們常常“叛逃”。對於說話一向很圓滑很懂分寸的劉主編來說,能當著大庭廣眾說出叛逃二字,已經說明他的氣憤程度了。
文學圈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作者。劉主編恨不能將所有的小作者都籠在自己旗下,一旦被挖走一兩個,就要生一場悶氣。特別是他曾經親自簽下來一名十七歲的小女作家被挖走之後,他更是對這樣的事情深惡痛絕,哪個編輯手下作者被挖了,他就要狠狠的教訓那人一頓,嚴重的甚至會扣獎金。那名中學生女作者文筆不錯,對故事的構思能力也很強,只要細心雕琢了就能成大才,只是劉主編對她要求比較高,想將她捧成第二個蘇夏,所以就老覺得那女生社會經驗不夠,寫不出較為深刻的作品,一直壓著那女作者的作品不肯發表,讓她修改再修改,結果那女作者受不住,被其他的出版社給挖走了,然後立刻簽了一本出版合約,新書就快上市,這本新書就是被劉主編一直勒令修改的那本,據說內容稍嫌空泛,但是對於這個年紀的女生來說,文筆劇情都算很不錯的了。
那女生被挖走的消息剛剛傳來的時候,劉主編氣的連水杯都摔了,當天晚上就給蘇夏打了電話吐槽,大罵那女生是白眼狼,出版社剛剛在雜誌上為她登了幾個短篇打響了名氣,長篇本來磨一磨也是可以出版的,沒想到這女生這麼沒耐性,就這麼被一點蠅頭小利給收服跳槽了。
蘇夏安慰了劉主編幾句,卻跟他不同,沒從這件事裡只看到壞的地方,凡是都是有利弊的,這件事未必就對他們沒有半點好處。她說:“我們現在簽下的作者太多了,實體的,虛擬的,這麼多作者呆在我們這裡,我們的出版發表資源卻是有限的,他們等不下去會跳槽也是正常的。而且,跳走的不是耐不住寂寞的,就是並不是特別拔尖的好苗子,好苗子我們已經簽了正式合約了,他們這些跳走的雖然也有紅的機會,比起我們定下的那些,還是稍嫌不足。所以我們也總不能為了自己,就讓他們繼續留在這裡浪費時間吧?萬一引發大面積的抱怨,就不美了。其實我覺得我們發展事業,走精緻路線就好,文學圈這塊也不是我們自己能吃的下來的,穩定最好,不能擴張的太快。而且很多出版社來挖他們,就是看重他們是我們春江簽下的作者這一點——‘被春江簽下的小作者,肯定有他們的非凡之處’他們應該就是這樣想的,包括挖走那女生的出版社,我打聽過,規模也不大。現在有些小出版社想要打響名氣,又請不來太紅的作家,就從大出版社嘴裡面挖新人,自己再捧紅,費力氣不多,也比自己尋覓來的有保證。”
“這個道理我懂。”劉主編嘆氣道:“我就是咽不下來這口氣!而且,他們那些出版社打GG的時候,肯定會說‘某某作者曾是春江或者烏托邦看重的新人’之類的宣傳語,借著我們的名號捧人,太過分了!”
蘇夏卻笑道:“劉主編你一向都精明的,怎麼這時候反而犯糊塗了?”
劉主編不解。蘇夏解釋道:“他們這不是也間接的給我們做GG了麼!哪有出版社宣傳自己名下的作者,不提自己家名號,反而提對頭的出版社的呢?想一想,這其實也是把我們抬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地位上,起碼要比他們自身來的高,這您還不高興?”
劉主編一開始是氣糊塗了,才沒想到這一點,現在被蘇夏一說,也恍悟地笑道:“哈哈!我才反應過來,可不是麼!他們宣傳的時候搭上我們名號,正是也給我們造勢來著,我們還不用給GG費!”
“還有一點您沒說到。”蘇夏笑著說:“雖然那些作者是被挖走了,可是那些出版社為什麼會挖他們?難道是真的覺得那些作者的書能一本就大紅大賣麼?不是,那些出版社是在從我們嘴裡挖人,是相信我們的眼光,覺得我們看上的作者肯定不會差,所以才會挖他們。而那些作者一本書都沒出過就被挖走,難道都覺得自己是不世出的文學天才?不會的,他們這些人中肯定也有人清楚出版社之間互相鬥爭的規律,知道他們是借了我們一部分的名氣,才會被挖,雖然嘴上不說,行動上也是背叛了我們,但是心裡,其實沒準是對我們有些感激的。所以在我看來,這件事中我們能得到的好處也不少,雖然實際的利益沒多少,但是名氣已經變大了不是麼?我們做文學,做出版的,大部分看的不也正是名氣麼?”
劉主編這時候心裡是被蘇夏說的一點火氣都沒了,他感慨道;“一開始我渾身不慡氣勢洶洶的想找你抱怨,怎麼也被你說服了,覺得這裡面也是有利可圖的呢?說實在的,干我們出版這行,任哪一個出版社辛辛苦苦發掘的作者被挖了,都會惱羞成怒的,哪兒會從中發覺自己能不能得到什麼利益?像你看的這麼開,這麼長遠的,真沒幾個。我說你年紀不大,怎麼腦子轉的那麼靈活?你要是不寫作出去經商,就憑你這小腦袋瓜子,肯定也能成為個小富豪。”
蘇夏笑眯了眼,謙虛了回了幾句“謝謝誇獎”,不過她心裡也琢磨著:以前她為母親經商時候的出謀劃策,大多憑藉與自己前世的經驗和對歷史的熟知,一遇到商業問題就能馬上看的如此透的,還真沒有過,這其實憑藉的就不是經驗,而是商業嗅覺了,難道是自己跟霍錦文相處的久了,所以也潛移默化的染上了一點商業敏銳度?
作者有話要說:昨天有事沒能更新,說聲對不起。這章算昨天的,我去碼今天的……可能很晚,等不及的明天看吧。
36、突然事件上
施穎早在半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通過了美國加州大學的面試,並且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在蘇夏忙著選擇自己想要申請的學校和專業的時候,她已經悠悠閒閒的度過了本該十分緊張的高三下半年,甚至還跟幾個同樣選擇留學的同學一起去了國外旅遊,回來的時候還買了一大堆的奢侈品,花費的錢抵得上她上大學一年的學費了,別說沈素梅了,就連一向對女兒十分大方的施興中都有些不滿女兒這樣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也曾經想勸說施穎多節儉一些,但是施穎現在已經完全聽不進父親的意見了,雖然並不會跟施興中和沈素梅頂嘴,但是在家裡的時候完全我行我素,誰都管不到她。
在施穎接到加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施興中曾經跟施穎建議,希望她能夠早去美國幾個月,報一個語言學校,在大學開學之前就在美國呆些日子。不為再多學英語(施穎的托佛成績考的很好,其實沒必要上語言學校),只是為了去那邊適應一下純英語交流的社會環境,在語言學校里鍛鍊一下交際能力,初到國外人生地不熟,也能在語言學校里交些朋友,好為將來的留學生涯作些準備。
但是施穎卻自傲的很,她跟施興中說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老外交流起來完全沒有問題,沒必要上那勞什子的語言學校,更不需要提前去美國適應環境——施穎的三姨早年移民了美國,她前幾年也去三姨家呆過一段時間,而她三姨家正好就在加州。所以她覺得自己只在開學前一個星期左右帶著行李去美國,住在三姨家,到時候再為上學添置東西,到了開學的生活直接去學校報到就行了。
關於自己的未來,施穎同樣計算規劃的很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施穎買好機票拿著簽證,正準備啟程去美國的時候……911事件發生了。
美國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9時,紐約世貿中心南樓受到恐怖襲擊,開啟了911當日美國恐怖襲擊的序幕。中午12時的時候,洛杉磯國際機場和舊金山國際機場關閉,然後就是美國新聞發言人宣稱,美國49個州的機場停止所有商業和私人航班,世界範圍內所有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開啟時間未定。
施穎無法趕上加州大學開學了,甚至連還去不去得了美國,都成了一個問題。
央視開始有新聞播報911事件那天,正是12號上午,當時施穎和沈素梅都在家中,施興中在公司,蘇夏在學校。當新聞內的主持人宣布了美國的這一暫停所有航班的決定的時候,施穎坐在電視機前,呆住了,同樣愣住的還有沈素梅。不過沈素梅反應的快,她還沒等施穎回過神來,就先給施興中打了電話。
施興中那時卻已經在離開公司回家的路上了,他在公司里聽到新聞的時候,就知道施穎這一年肯定無法去美國上學了,甚至之前幾年的努力都要推倒重來,擔心施穎在家會爆發,他就馬上請了假離開公司,準備回家安撫女兒的情緒。
一想起女兒的性格,那種追求完美受不了一點打擊的個性,施興中就覺得擔憂,在他看來,去不去美國無所謂,甚至於比起女兒現在已經去了美國能夠趕上開學,他卻要在此刻擔心女兒在美國的安慰,以及她會不會受到美國當局的監視調查,他甚至更願意接受眼前的局面:那就是施穎去不成美國,呆在國內,大不了重新申請其他國家的名校,可是關鍵是,施興中可以接受這樣,施穎能麼?
不用去問自己女兒,施興中就知道,施穎肯定不能。去美國上學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高中生活沒出去,大學也是必定要出去的,現在突然告訴她出不去了,她……八成要崩潰。
其實要成為這樣一台造星機器,實體書,雜誌,網絡三者缺一不可,最主要的是他們背後有鴻遠公司這樣一個商業巨頭做支持,財力沒有壓力。所以只要三方合力捧某個人,想不紅都難。只是出版社旗下作者太多,能出頭的只是一部分,時間長了,就有些作者耐不住寂寞,確定自己沒有得到力捧之後,都被挖到了其他的網站和出版社,挖去之後倒是不少人都能出書了。
劉主編一時對那些人的跳槽行為感到非常的不滿,甚至多次在開會的時候讓編輯看牢自己手下的作者一點,省的他們常常“叛逃”。對於說話一向很圓滑很懂分寸的劉主編來說,能當著大庭廣眾說出叛逃二字,已經說明他的氣憤程度了。
文學圈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作者。劉主編恨不能將所有的小作者都籠在自己旗下,一旦被挖走一兩個,就要生一場悶氣。特別是他曾經親自簽下來一名十七歲的小女作家被挖走之後,他更是對這樣的事情深惡痛絕,哪個編輯手下作者被挖了,他就要狠狠的教訓那人一頓,嚴重的甚至會扣獎金。那名中學生女作者文筆不錯,對故事的構思能力也很強,只要細心雕琢了就能成大才,只是劉主編對她要求比較高,想將她捧成第二個蘇夏,所以就老覺得那女生社會經驗不夠,寫不出較為深刻的作品,一直壓著那女作者的作品不肯發表,讓她修改再修改,結果那女作者受不住,被其他的出版社給挖走了,然後立刻簽了一本出版合約,新書就快上市,這本新書就是被劉主編一直勒令修改的那本,據說內容稍嫌空泛,但是對於這個年紀的女生來說,文筆劇情都算很不錯的了。
那女生被挖走的消息剛剛傳來的時候,劉主編氣的連水杯都摔了,當天晚上就給蘇夏打了電話吐槽,大罵那女生是白眼狼,出版社剛剛在雜誌上為她登了幾個短篇打響了名氣,長篇本來磨一磨也是可以出版的,沒想到這女生這麼沒耐性,就這麼被一點蠅頭小利給收服跳槽了。
蘇夏安慰了劉主編幾句,卻跟他不同,沒從這件事裡只看到壞的地方,凡是都是有利弊的,這件事未必就對他們沒有半點好處。她說:“我們現在簽下的作者太多了,實體的,虛擬的,這麼多作者呆在我們這裡,我們的出版發表資源卻是有限的,他們等不下去會跳槽也是正常的。而且,跳走的不是耐不住寂寞的,就是並不是特別拔尖的好苗子,好苗子我們已經簽了正式合約了,他們這些跳走的雖然也有紅的機會,比起我們定下的那些,還是稍嫌不足。所以我們也總不能為了自己,就讓他們繼續留在這裡浪費時間吧?萬一引發大面積的抱怨,就不美了。其實我覺得我們發展事業,走精緻路線就好,文學圈這塊也不是我們自己能吃的下來的,穩定最好,不能擴張的太快。而且很多出版社來挖他們,就是看重他們是我們春江簽下的作者這一點——‘被春江簽下的小作者,肯定有他們的非凡之處’他們應該就是這樣想的,包括挖走那女生的出版社,我打聽過,規模也不大。現在有些小出版社想要打響名氣,又請不來太紅的作家,就從大出版社嘴裡面挖新人,自己再捧紅,費力氣不多,也比自己尋覓來的有保證。”
“這個道理我懂。”劉主編嘆氣道:“我就是咽不下來這口氣!而且,他們那些出版社打GG的時候,肯定會說‘某某作者曾是春江或者烏托邦看重的新人’之類的宣傳語,借著我們的名號捧人,太過分了!”
蘇夏卻笑道:“劉主編你一向都精明的,怎麼這時候反而犯糊塗了?”
劉主編不解。蘇夏解釋道:“他們這不是也間接的給我們做GG了麼!哪有出版社宣傳自己名下的作者,不提自己家名號,反而提對頭的出版社的呢?想一想,這其實也是把我們抬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地位上,起碼要比他們自身來的高,這您還不高興?”
劉主編一開始是氣糊塗了,才沒想到這一點,現在被蘇夏一說,也恍悟地笑道:“哈哈!我才反應過來,可不是麼!他們宣傳的時候搭上我們名號,正是也給我們造勢來著,我們還不用給GG費!”
“還有一點您沒說到。”蘇夏笑著說:“雖然那些作者是被挖走了,可是那些出版社為什麼會挖他們?難道是真的覺得那些作者的書能一本就大紅大賣麼?不是,那些出版社是在從我們嘴裡挖人,是相信我們的眼光,覺得我們看上的作者肯定不會差,所以才會挖他們。而那些作者一本書都沒出過就被挖走,難道都覺得自己是不世出的文學天才?不會的,他們這些人中肯定也有人清楚出版社之間互相鬥爭的規律,知道他們是借了我們一部分的名氣,才會被挖,雖然嘴上不說,行動上也是背叛了我們,但是心裡,其實沒準是對我們有些感激的。所以在我看來,這件事中我們能得到的好處也不少,雖然實際的利益沒多少,但是名氣已經變大了不是麼?我們做文學,做出版的,大部分看的不也正是名氣麼?”
劉主編這時候心裡是被蘇夏說的一點火氣都沒了,他感慨道;“一開始我渾身不慡氣勢洶洶的想找你抱怨,怎麼也被你說服了,覺得這裡面也是有利可圖的呢?說實在的,干我們出版這行,任哪一個出版社辛辛苦苦發掘的作者被挖了,都會惱羞成怒的,哪兒會從中發覺自己能不能得到什麼利益?像你看的這麼開,這麼長遠的,真沒幾個。我說你年紀不大,怎麼腦子轉的那麼靈活?你要是不寫作出去經商,就憑你這小腦袋瓜子,肯定也能成為個小富豪。”
蘇夏笑眯了眼,謙虛了回了幾句“謝謝誇獎”,不過她心裡也琢磨著:以前她為母親經商時候的出謀劃策,大多憑藉與自己前世的經驗和對歷史的熟知,一遇到商業問題就能馬上看的如此透的,還真沒有過,這其實憑藉的就不是經驗,而是商業嗅覺了,難道是自己跟霍錦文相處的久了,所以也潛移默化的染上了一點商業敏銳度?
作者有話要說:昨天有事沒能更新,說聲對不起。這章算昨天的,我去碼今天的……可能很晚,等不及的明天看吧。
36、突然事件上
施穎早在半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通過了美國加州大學的面試,並且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在蘇夏忙著選擇自己想要申請的學校和專業的時候,她已經悠悠閒閒的度過了本該十分緊張的高三下半年,甚至還跟幾個同樣選擇留學的同學一起去了國外旅遊,回來的時候還買了一大堆的奢侈品,花費的錢抵得上她上大學一年的學費了,別說沈素梅了,就連一向對女兒十分大方的施興中都有些不滿女兒這樣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也曾經想勸說施穎多節儉一些,但是施穎現在已經完全聽不進父親的意見了,雖然並不會跟施興中和沈素梅頂嘴,但是在家裡的時候完全我行我素,誰都管不到她。
在施穎接到加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施興中曾經跟施穎建議,希望她能夠早去美國幾個月,報一個語言學校,在大學開學之前就在美國呆些日子。不為再多學英語(施穎的托佛成績考的很好,其實沒必要上語言學校),只是為了去那邊適應一下純英語交流的社會環境,在語言學校里鍛鍊一下交際能力,初到國外人生地不熟,也能在語言學校里交些朋友,好為將來的留學生涯作些準備。
但是施穎卻自傲的很,她跟施興中說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老外交流起來完全沒有問題,沒必要上那勞什子的語言學校,更不需要提前去美國適應環境——施穎的三姨早年移民了美國,她前幾年也去三姨家呆過一段時間,而她三姨家正好就在加州。所以她覺得自己只在開學前一個星期左右帶著行李去美國,住在三姨家,到時候再為上學添置東西,到了開學的生活直接去學校報到就行了。
關於自己的未來,施穎同樣計算規劃的很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施穎買好機票拿著簽證,正準備啟程去美國的時候……911事件發生了。
美國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9時,紐約世貿中心南樓受到恐怖襲擊,開啟了911當日美國恐怖襲擊的序幕。中午12時的時候,洛杉磯國際機場和舊金山國際機場關閉,然後就是美國新聞發言人宣稱,美國49個州的機場停止所有商業和私人航班,世界範圍內所有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開啟時間未定。
施穎無法趕上加州大學開學了,甚至連還去不去得了美國,都成了一個問題。
央視開始有新聞播報911事件那天,正是12號上午,當時施穎和沈素梅都在家中,施興中在公司,蘇夏在學校。當新聞內的主持人宣布了美國的這一暫停所有航班的決定的時候,施穎坐在電視機前,呆住了,同樣愣住的還有沈素梅。不過沈素梅反應的快,她還沒等施穎回過神來,就先給施興中打了電話。
施興中那時卻已經在離開公司回家的路上了,他在公司里聽到新聞的時候,就知道施穎這一年肯定無法去美國上學了,甚至之前幾年的努力都要推倒重來,擔心施穎在家會爆發,他就馬上請了假離開公司,準備回家安撫女兒的情緒。
一想起女兒的性格,那種追求完美受不了一點打擊的個性,施興中就覺得擔憂,在他看來,去不去美國無所謂,甚至於比起女兒現在已經去了美國能夠趕上開學,他卻要在此刻擔心女兒在美國的安慰,以及她會不會受到美國當局的監視調查,他甚至更願意接受眼前的局面:那就是施穎去不成美國,呆在國內,大不了重新申請其他國家的名校,可是關鍵是,施興中可以接受這樣,施穎能麼?
不用去問自己女兒,施興中就知道,施穎肯定不能。去美國上學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高中生活沒出去,大學也是必定要出去的,現在突然告訴她出不去了,她……八成要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