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們那個作坊剛剛籌建,這也是常有的事。”周鑫亦道。

  “那些做壞了的衣裳,如何處理了?”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道。

  “能改的便改了,不能改的便拆了做手套襪子,布頭也都被拿去縫了鞋底,那些個針線功夫稀疏的婦人,便叫她們從這些個小玩意做起。”五郎對這些事情倒是知道得頗詳細。

  話說阿枝和黃香蘭早前是從長安城那些個成衣鋪子裡拿活做,後來工學和機器坊需要統一服裝,她們便把這活兒給攬了。

  這兩人從工學與機器坊接了訂單,再去尋相熟的成衣鋪縫製,收貨的時候再做好質量把關,如此掙些中間錢。

  後來長安女子紡織學院成立,這邊也要做衣裳,阿枝和黃香蘭兩人合計著,工學、機器坊、女子紡織學院,這三個地方一年到頭的訂單加起來,已經足以養活一個作坊了,於是她們便合辦了一個成衣作坊。

  黃香蘭把他家那個出租的院子收了回來,阿枝每月付給她一半的租金,算是兩人各自出資一半,其餘的投入和產出,亦都是對半平分。

  她們原本也只是打算做做這幾個學校的訂單,沒想到這個作坊剛辦起來沒多久,竟有兩個胡人來下訂單,要的乃是和機器坊的服裝相近的款式,只是布料用得更好一些。

  阿枝與黃香蘭二人初辦作坊沒有經驗,這一下子兩個大單擠到一起,又是買布又是趕工的,很有幾分忙亂,她們手底下的那些僱工為了多趕活計多掙工錢,便也有些草率行事,於是這才出了岔子。

  話說這兩年的長安城,生意似是尤其好做,甚物什都有人願買,許多大大小小的作坊,也都紛紛冒了出來。

  早前聽聞有一個小娘子做了花皂在鋪子裡寄賣,原本也是小打小鬧,不過就是為了掙幾個小錢,為自己添些嫁妝,不想竟被一個外地來的商賈看中,也是下了一筆很大的訂單。

  後來那小娘子家裡的幾個女眷合力,前後不過幾日的工夫,便在自家旁邊開起了個花皂作坊,聽聞如今也是經營得不錯,最早與她們下單的那個外地商人,現在時常還會有返單,人說他從長安城買了貨去,也是運去別處轉手賣與外國來的番商,過一下手,便能賺得不少差價。

  這些胡商買貨,往往並不十分看重這些商品是不是價廉物美,他們更多時候考慮的,是這些物什運回國以後轉手賣掉,能不能賺大錢。

  所以長安城這些大小作坊在和胡商們打交道的時候,便常常可以接到一些利潤很高的訂單,引得城中不少原本沒有想過要開作坊的人,也都紛紛開始考慮要開作坊了。

  待到這一年冬天到來的時候,長安城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早前長安這邊有人組織了一個運貨的隊伍去往嶺南,在嶺南當地購買了大量的荔枝龍眼罐頭,然後在那邊的港口裝船,沿著海岸線去到江南沿海,再沿江河渠運輾轉到了洛陽,最後從洛陽上了鐵軌,一路運到了長安城外。

  這批荔枝龍眼罐頭數量極大,它不僅衝擊了長安城中原本價錢奇高的荔枝龍眼罐頭市場,也讓許多長安人生出了想要去往嶺南運貨的念頭。

  羅大娘也與二娘四娘兩人商議,要一起組織一個隊伍去往嶺南買貨。

  剛好二娘過些時日又要下江南,屆時便由她在江南沿海組織一個船隊,出發去往嶺南。

  對於這件事,羅用也是贊同的,就算不圖能掙多少錢,在這種大發展大浪潮之下,好歹也不能掉隊。

  嶺南那邊的市場確實是不容小覷,再者,若要發展海運,也需先從近海運輸開始培養隊伍。

  第449章 崖州

  前去河南道修橋的那批學生遲遲沒有歸來。

  聽聞是那邊的仕紳大族在親眼見到了已經完工的幾座鋼筋水泥橋以後, 又重新提出要求,讓修路的隊伍在原本不打算修橋的幾個渡口也修上鋼筋水泥橋。

  那幾名負責修路的官員為這事寫了文書回來,朝中諸臣經過一番商議過後, 又批准了幾座大橋的修建。

  這件事乃是在一次小朝之上提起, 羅用的官職品級太低,也不是常參官, 所以並沒有參與那一次討論,只是過後有人告知羅用,他的那幾名弟子,以及工學和機器坊的那些學生, 怕是又要在河南道那邊多停留數月。

  聽聞在那小朝之上,聖人在批准了這幾座大橋的修建以後便說,待到來年春天, 這些大橋應是能竣工了,屆時他便要趁著這鐵軌之便,去游一游江南。

  眾大臣聽聞了, 忙勸。考慮到聖人這兩年身體也是有些不好, 出門在外又多有不便, 大家都怕出了差池,再者帝王出巡興師動眾,不僅花費巨大,又有許多安全方面的問題,在京城周邊的別宮轉轉還行,江南那般遠, 很多事情便有些難以掌控。

  結果聖人就生氣了,對著一幫大臣發了好一通牢騷。

  說自己這些年以來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從未有過鬆懈,如今國泰民安四海昇平,他就想去江南看看,這些大臣竟還不讓。

  這話倒也沒錯,當今聖人自登基以來,確實兢兢業業未曾鬆懈,甚至還是史上有名的善於納諫的明君,然而這個明君的評價,也是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才得來。

  這些年朝堂之上廣開言路,大臣小臣們都很敢說,一般就算說錯話也沒什麼大事,最多就是升遷無望,掉腦袋那是沒聽說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