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伸手去端几上的茶盅,茶盅邊還擺著封信,難不成又是寧懷璟來要棗兒了?崔銘旭沒好氣地瞥了一眼,指尖一頓,眼睛倏然睜大。
“哐啷”一聲,顫抖的手背推倒了茶碗,崔銘旭趕緊抓起信要拆,手指抖得連信都快拿不住。
黃褐色的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崔銘旭”三字,工整有力,規矩得好似剛學寫字的孩子。認識的這麼多人裡頭,還有誰寫字是這麼橫平豎直一絲不苟的?
心中一陣狂喜與驚異交錯,日也盼夜也盼,終於盼到了頭,崔銘旭狠狠掐了自己一把,這字跡,不是齊嘉還能有誰?
小傻子終於熬不住了,快把他磨瘋了。再這麼僵下去,崔銘旭連連夜奔赴江南把齊嘉拽來的心都有了。
薄薄的一張紙疊成了方方正正的一塊,捏在手裡仿佛輕如無物,顫著手指把它慢慢打開,崔銘旭忐忑地猜測著,齊嘉會說些什麼呢?應該原諒他了吧,都回信了,說明終於肯跟他說話了。一定是心疼他了吧,棘州哪裡是個能住人的地方?也不知道齊嘉那邊怎麼樣,新任蘇州刺史就是書院裡窮得只能啃冷饅頭的那位,成天就知道抱著本書念個沒完,無趣又木訥,齊嘉怎麼受得了他?
一邊猜著一邊手裡也不閒著,抖抖索索地,終於把一張撕得邊上到處都是小口的信紙給鋪開了。白紙黑字鮮明得不能再明白,崔銘旭千言萬語都涌到了嘴邊。
“挺好。”
偌大一張白紙,赫然只有兩個大字。橫平豎直,一絲不苟,規整得好似剛學寫字的孩子的筆跡。
喉結滾動,呆呆看了半晌。只聽“嘩啦啦”一聲響,頂上的塵土天女散花般灑了下來。
果然,被挑唆壞了。
昨天剛洗乾淨的袍子被落個正著,灰頭土臉的崔銘旭捧著信,喜憂參半。
第十八章
齊嘉的信總是很短,兩字成一行,不冷不淡。崔銘旭說:“天涼,記得多穿些,江南濕冷,別凍病了。”
他說:“還好。”
崔銘旭又說:“棘州這邊最近颳大風,不知道江南如何?”
齊嘉說:“還好。”
敷衍疏遠的兩個字,冷淡又客套,崔銘旭挖空心思挑起的話頭總被他結結實實地擋回來,一個字都吝於多給。
崔銘旭實在找不著法子了,昧著良心把那位新任蘇州刺史、他從不理睬的昔日同窗大大誇了一通:“德良兄宅心仁厚、志向高潔、敦厚賢良、溫潤謙遜,又得文采斐然、才幹異常,在蘇州必是明鏡高懸,愛民如子,得萬民敬仰、交口稱頌。余心嚮往之……”拉拉雜雜塗滿了三大張信紙,邊塗邊抽嘴角,這回說的是旁人的事,又是和齊嘉一起共事的,他總該給點面子吧?
打開回信一看,差點沒氣暈過去:“是啊。”還是兩個字,連崔銘旭三個字都懶得叫了。
齊嘉哪來這樣的本事?自然是有人在手把手地教。
崔銘旭撕又捨不得,不撕又氣不過,把手指捏得“啪啪”作響,對著書桌上的那方硯台暗暗起誓,別叫他知道是誰在背後挑唆的,以後定把他綁上石頭扔進江里去祭河神!
落筆回信時,卻是若無其事的口氣。在外頭混了小半年,喜怒不行於色的本事倒是學會了些。繼續跟齊嘉胡扯:棘州犯旱煞,每年都要在城外的江邊搭起祭台祭河神求雨。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苦苦求著河神,河神就賞一口飯吃,世世代代都不敢冒犯。每年祭神的這一日於是也就格外熱鬧。十里八鄉的神婆神漢都要趕來,穿紅著綠,渾身上下“叮叮噹噹”地響,臉上東一塊木炭黑西一塊豬血紅,賽過京城那位春風嬤嬤。他們你跳大神我請地仙,群魔亂舞神佛亂躥,周圍滿滿圍一圈看稀奇的人,人堆里時不時鑽出兩個賣零嘴瓜子的,熱鬧好似是趕集。
待到了吉時三刻鑼聲一響,周遭猛然凝固般一片寂靜無聲,江邊黑壓壓的人群齊刷刷匍匐在地。大風吹得燭焰搖擺,白花花的紙錢下雪般落了一地。黑衣的主祭披頭散髮,面目詭異,念念有詞地把四時蔬果各色牲禮拋入江中,然後有同樣一襲黑衣的祭司抬出兩個紅襖綠褲的小孩,一男一女,五六歲的光景,嚇得小臉發白,哭都哭不出來。主祭高擎寶劍直指灰藍天空,底下不知是哪個孩子的父母發出一聲啜泣,膜拜聲里哭聲撕心裂肺……
“後來呢?怎麼會這樣?”這次的回信來得比平時都快,齊嘉焦急地問。
崔銘旭攥著不再是只有兩個字的信紙,勾著嘴角提起筆:“也拋江里了。”
“每年都要淹死兩個孩子,怎麼還有這種事?”這回的信比上回還要來得急,還催著崔銘旭快回信。
還有誰比他崔銘旭更了解齊嘉?小傻子好奇心重,要逗他說話還不容易?你看,現在不就搭上話了?篤悠悠地端起茶盅啜一口:“假的,都是紙紮的。”真要年年往江里扔孩子,他這刺史成什麼了?
這天晚上崔銘旭睡得香甜,做夢夢到齊嘉。小傻子仰著頭對他笑,笑得他心旌蕩漾,火苗子一陣躥得比一陣高……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人就爬了起來,邊搓床單邊罵自己齷齪。
棘州的事務日漸繁忙,轉眼就快到秋末了,家家戶戶的秋收愈加的急迫,金三水再沒空來同他喝酒談天了,州中也趕著開倉屯糧。崔銘旭跟著幾個縣丞日日在田間奔波好熟悉農務,地里的道不好走,高一腳低一腳,一不留神就摔個四腳朝天。見鄉民們彎腰收割,崔銘旭煞是新奇,便也想試一試。誰知一鐮刀下去,稻子割得參差不齊,跟狗啃的似的,手掌上一被劃了一道,痛得人向後一仰就摔倒在了地上。
大寧朝以農業為立國之基,各方事務中以農桑為最重。堂堂刺史卻連把稻子也割不了,傳出去又是笑話一樁。縣丞們似笑非笑地對視一眼,崔銘旭臉上火辣辣地發燙,這一鐮刀好似是劃到了他心口上。
為官至今也快有半年了,同年的那些多多少少都有了點出息。那位容貌不堪的狀元郎做了皇帝的堂妹夫,學問好,正在翰林院裡跟著白鬍子老頭們一起修國史,聽說老頭們都喜歡他,誇得跟文曲星下凡似的;還有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榜眼,去瓊州辦了個大案,一夜間聲名鵲起,快變成第二個方載道了;現在在蘇州的那位也挺好,那是魚米之鄉,今年全國的稅收蘇州準保又是魁首,多大的政績啊!
回頭再看看棘州這邊,旱災鬧得正嚴重,就憑秋天收的這些糧食,整個州能人人有碗乾飯吃就不錯了,還提什麼稅收?窮成這樣的地方,夏天的時候連蚊子都不肯來,能鬧出多大的案子?唯一一點大政績也不過是從綏江引水的那條河道開挖了,剛開頭,七扭八歪,跟小溝似的。不過那是前任刺史許大人的功勞,他白撿一個便宜。
粗厲的風沙把尖銳的稜角一點一點磨平,世家公子的那一點驕氣都被艷陽曬乾,只是高傲的自尊依舊焦躁得難受。嘴上可以毫不在乎地說:“是嗎?哦……他啊,一向是個能人。”心裡卻悶得能把自己憋死。人家都有聲有色的,自己怎麼還連把稻子都割不好?越想越煩。
每年除夕夜,國君按例要大宴群臣以示君臣之誼,凡外省官員也大都會被召回京中面聖。崔銘旭一直等到臘月二十九,聖旨始終沒有來。看著窗外了無生氣的落日暗想,不回去也挺好,就那麼點政績,怎麼見人?卻又不舍,回京里至少能見見齊嘉。患得患失。
再窮的人家過年時也要舒一舒心懷,只有崔銘旭,孤家寡人一個,被別人的團圓襯得格外淒涼。金三水豪慡地邀請崔銘旭去他們家一起吃個年夜飯,崔銘旭擺著手推辭了。人家一家團聚樂樂呵呵的,他一個外人,還帶著那麼一張喪氣的臉,杵在那兒算個什麼意思?
府里的衙役和下人們都早早告了假,要陪家人過年,偌大的府邸里空蕩蕩的,迴響著別人家的爆竹聲,一遍又一遍。
窗外孤星疏影月色朦朧,崔銘旭孤零零地靠在暖爐邊,想起去年的除夕夜。京城的煙花真是好看,奼紫嫣紅照亮了深沉的夜空,也照亮了齊嘉一雙璀璨的眼眸。
那時候,他就站在齊嘉邊上,看到他把頭仰得不能再高。流海被風吹起,整張側臉被光影勾勒出一條起伏的曲線,自光潔的額頭到纖細的脖頸。嘴因為驚嘆而微微張開,滿街的燈火一圈一圈暈染上來,唇瓣上仿佛能看到點點水光,粉嫩的、帶著濕意。身邊人流熙攘,哪家淘氣的孩子在崔銘旭腰上一撞,撲將過去,滿滿抱個滿懷,柔軟舒適的觸感,心滿意足之感油然而生。
現在這時候,齊嘉應該在皇帝的除夕宴上吧?去年齊嘉也應當去領宴的,結果卻留在府里陪他過年。也不知道這小傻子又挖空心思撒的什麼不著調的謊。小傻子呀,為了他什麼都肯干,真是……
崔銘旭伸手從火爐里撈出一個芋頭,刺燙感順著指尖一路往上爬,好像要咬掉他的手指頭。吹著氣小心地嘗一口,原來烤芋頭這種東西也是要人多吃著才香,一個人吃實在沒什麼滋味。
去年除夕,房裡的火爐也是燒得這麼旺盛,飄著一絲烤芋頭的香味。小傻子酒喝多了,睡著了。臉上又紅又透著嫩,好像能掐出水來。崔銘旭原本想俯下身掐他的臉,火光下,兩張臉靠得那麼近,手指就從臉上滑到了他的嘴上。拇指按上去摩挲,通體一種說不出的慡快滋味。可是還不夠,於是身子再放低,臉靠得更近,鼻尖快要碰上,呼吸相聞。
窗外北風呼嘯,房裡的溫度越躥越高。崔銘旭半眯起眼睛,仔細回憶著齊嘉穿了一身中衣裹著被子的模樣。
被子裹得並不緊,露出裡頭白色的中衣領子,領口也是松松的,在一截細細的脖子下豁開一個口子,裡頭看不真切,半遮半露。伸去為他拉緊被子的手就這麼停在了半途,火苗一躍一躍,好似在慫恿他把手往裡再探一些、再探一些,被子底下是衣服,衣服底下是什麼?
雙手顫抖,眼前立刻躍出另一幅圖景。被湖水浸透的衣服地緊緊貼著身體,金鎖片玉葫蘆叮叮噹噹落了一地,那時候就那麼隨意地瞟了一眼,回想起來卻深刻得好像就在眼前。齊嘉個頭小,卻不瘦,捏著軟乎乎的,可也不胖,腰是腰腿是腿,摸著應該跟臉一樣滑膩。
以前荒唐的時候,也翻過兩三本春宮圖之類的玩意,現在一股腦往腦門子上涌。想像自己的手已經探到了衣領里,把衣襟慢慢地扯得更開。兩手下滑,舌尖自齊嘉的唇徐徐往下,脖頸、鎖骨,仔細地、一口一口地咬過。然後是胸口,舌尖打轉,唇齒吸吮,濕答答的唇舌含著濕答答的辱尖,再然後是濕答答的……
“哐啷”一聲,顫抖的手背推倒了茶碗,崔銘旭趕緊抓起信要拆,手指抖得連信都快拿不住。
黃褐色的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崔銘旭”三字,工整有力,規矩得好似剛學寫字的孩子。認識的這麼多人裡頭,還有誰寫字是這麼橫平豎直一絲不苟的?
心中一陣狂喜與驚異交錯,日也盼夜也盼,終於盼到了頭,崔銘旭狠狠掐了自己一把,這字跡,不是齊嘉還能有誰?
小傻子終於熬不住了,快把他磨瘋了。再這麼僵下去,崔銘旭連連夜奔赴江南把齊嘉拽來的心都有了。
薄薄的一張紙疊成了方方正正的一塊,捏在手裡仿佛輕如無物,顫著手指把它慢慢打開,崔銘旭忐忑地猜測著,齊嘉會說些什麼呢?應該原諒他了吧,都回信了,說明終於肯跟他說話了。一定是心疼他了吧,棘州哪裡是個能住人的地方?也不知道齊嘉那邊怎麼樣,新任蘇州刺史就是書院裡窮得只能啃冷饅頭的那位,成天就知道抱著本書念個沒完,無趣又木訥,齊嘉怎麼受得了他?
一邊猜著一邊手裡也不閒著,抖抖索索地,終於把一張撕得邊上到處都是小口的信紙給鋪開了。白紙黑字鮮明得不能再明白,崔銘旭千言萬語都涌到了嘴邊。
“挺好。”
偌大一張白紙,赫然只有兩個大字。橫平豎直,一絲不苟,規整得好似剛學寫字的孩子的筆跡。
喉結滾動,呆呆看了半晌。只聽“嘩啦啦”一聲響,頂上的塵土天女散花般灑了下來。
果然,被挑唆壞了。
昨天剛洗乾淨的袍子被落個正著,灰頭土臉的崔銘旭捧著信,喜憂參半。
第十八章
齊嘉的信總是很短,兩字成一行,不冷不淡。崔銘旭說:“天涼,記得多穿些,江南濕冷,別凍病了。”
他說:“還好。”
崔銘旭又說:“棘州這邊最近颳大風,不知道江南如何?”
齊嘉說:“還好。”
敷衍疏遠的兩個字,冷淡又客套,崔銘旭挖空心思挑起的話頭總被他結結實實地擋回來,一個字都吝於多給。
崔銘旭實在找不著法子了,昧著良心把那位新任蘇州刺史、他從不理睬的昔日同窗大大誇了一通:“德良兄宅心仁厚、志向高潔、敦厚賢良、溫潤謙遜,又得文采斐然、才幹異常,在蘇州必是明鏡高懸,愛民如子,得萬民敬仰、交口稱頌。余心嚮往之……”拉拉雜雜塗滿了三大張信紙,邊塗邊抽嘴角,這回說的是旁人的事,又是和齊嘉一起共事的,他總該給點面子吧?
打開回信一看,差點沒氣暈過去:“是啊。”還是兩個字,連崔銘旭三個字都懶得叫了。
齊嘉哪來這樣的本事?自然是有人在手把手地教。
崔銘旭撕又捨不得,不撕又氣不過,把手指捏得“啪啪”作響,對著書桌上的那方硯台暗暗起誓,別叫他知道是誰在背後挑唆的,以後定把他綁上石頭扔進江里去祭河神!
落筆回信時,卻是若無其事的口氣。在外頭混了小半年,喜怒不行於色的本事倒是學會了些。繼續跟齊嘉胡扯:棘州犯旱煞,每年都要在城外的江邊搭起祭台祭河神求雨。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苦苦求著河神,河神就賞一口飯吃,世世代代都不敢冒犯。每年祭神的這一日於是也就格外熱鬧。十里八鄉的神婆神漢都要趕來,穿紅著綠,渾身上下“叮叮噹噹”地響,臉上東一塊木炭黑西一塊豬血紅,賽過京城那位春風嬤嬤。他們你跳大神我請地仙,群魔亂舞神佛亂躥,周圍滿滿圍一圈看稀奇的人,人堆里時不時鑽出兩個賣零嘴瓜子的,熱鬧好似是趕集。
待到了吉時三刻鑼聲一響,周遭猛然凝固般一片寂靜無聲,江邊黑壓壓的人群齊刷刷匍匐在地。大風吹得燭焰搖擺,白花花的紙錢下雪般落了一地。黑衣的主祭披頭散髮,面目詭異,念念有詞地把四時蔬果各色牲禮拋入江中,然後有同樣一襲黑衣的祭司抬出兩個紅襖綠褲的小孩,一男一女,五六歲的光景,嚇得小臉發白,哭都哭不出來。主祭高擎寶劍直指灰藍天空,底下不知是哪個孩子的父母發出一聲啜泣,膜拜聲里哭聲撕心裂肺……
“後來呢?怎麼會這樣?”這次的回信來得比平時都快,齊嘉焦急地問。
崔銘旭攥著不再是只有兩個字的信紙,勾著嘴角提起筆:“也拋江里了。”
“每年都要淹死兩個孩子,怎麼還有這種事?”這回的信比上回還要來得急,還催著崔銘旭快回信。
還有誰比他崔銘旭更了解齊嘉?小傻子好奇心重,要逗他說話還不容易?你看,現在不就搭上話了?篤悠悠地端起茶盅啜一口:“假的,都是紙紮的。”真要年年往江里扔孩子,他這刺史成什麼了?
這天晚上崔銘旭睡得香甜,做夢夢到齊嘉。小傻子仰著頭對他笑,笑得他心旌蕩漾,火苗子一陣躥得比一陣高……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人就爬了起來,邊搓床單邊罵自己齷齪。
棘州的事務日漸繁忙,轉眼就快到秋末了,家家戶戶的秋收愈加的急迫,金三水再沒空來同他喝酒談天了,州中也趕著開倉屯糧。崔銘旭跟著幾個縣丞日日在田間奔波好熟悉農務,地里的道不好走,高一腳低一腳,一不留神就摔個四腳朝天。見鄉民們彎腰收割,崔銘旭煞是新奇,便也想試一試。誰知一鐮刀下去,稻子割得參差不齊,跟狗啃的似的,手掌上一被劃了一道,痛得人向後一仰就摔倒在了地上。
大寧朝以農業為立國之基,各方事務中以農桑為最重。堂堂刺史卻連把稻子也割不了,傳出去又是笑話一樁。縣丞們似笑非笑地對視一眼,崔銘旭臉上火辣辣地發燙,這一鐮刀好似是劃到了他心口上。
為官至今也快有半年了,同年的那些多多少少都有了點出息。那位容貌不堪的狀元郎做了皇帝的堂妹夫,學問好,正在翰林院裡跟著白鬍子老頭們一起修國史,聽說老頭們都喜歡他,誇得跟文曲星下凡似的;還有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榜眼,去瓊州辦了個大案,一夜間聲名鵲起,快變成第二個方載道了;現在在蘇州的那位也挺好,那是魚米之鄉,今年全國的稅收蘇州準保又是魁首,多大的政績啊!
回頭再看看棘州這邊,旱災鬧得正嚴重,就憑秋天收的這些糧食,整個州能人人有碗乾飯吃就不錯了,還提什麼稅收?窮成這樣的地方,夏天的時候連蚊子都不肯來,能鬧出多大的案子?唯一一點大政績也不過是從綏江引水的那條河道開挖了,剛開頭,七扭八歪,跟小溝似的。不過那是前任刺史許大人的功勞,他白撿一個便宜。
粗厲的風沙把尖銳的稜角一點一點磨平,世家公子的那一點驕氣都被艷陽曬乾,只是高傲的自尊依舊焦躁得難受。嘴上可以毫不在乎地說:“是嗎?哦……他啊,一向是個能人。”心裡卻悶得能把自己憋死。人家都有聲有色的,自己怎麼還連把稻子都割不好?越想越煩。
每年除夕夜,國君按例要大宴群臣以示君臣之誼,凡外省官員也大都會被召回京中面聖。崔銘旭一直等到臘月二十九,聖旨始終沒有來。看著窗外了無生氣的落日暗想,不回去也挺好,就那麼點政績,怎麼見人?卻又不舍,回京里至少能見見齊嘉。患得患失。
再窮的人家過年時也要舒一舒心懷,只有崔銘旭,孤家寡人一個,被別人的團圓襯得格外淒涼。金三水豪慡地邀請崔銘旭去他們家一起吃個年夜飯,崔銘旭擺著手推辭了。人家一家團聚樂樂呵呵的,他一個外人,還帶著那麼一張喪氣的臉,杵在那兒算個什麼意思?
府里的衙役和下人們都早早告了假,要陪家人過年,偌大的府邸里空蕩蕩的,迴響著別人家的爆竹聲,一遍又一遍。
窗外孤星疏影月色朦朧,崔銘旭孤零零地靠在暖爐邊,想起去年的除夕夜。京城的煙花真是好看,奼紫嫣紅照亮了深沉的夜空,也照亮了齊嘉一雙璀璨的眼眸。
那時候,他就站在齊嘉邊上,看到他把頭仰得不能再高。流海被風吹起,整張側臉被光影勾勒出一條起伏的曲線,自光潔的額頭到纖細的脖頸。嘴因為驚嘆而微微張開,滿街的燈火一圈一圈暈染上來,唇瓣上仿佛能看到點點水光,粉嫩的、帶著濕意。身邊人流熙攘,哪家淘氣的孩子在崔銘旭腰上一撞,撲將過去,滿滿抱個滿懷,柔軟舒適的觸感,心滿意足之感油然而生。
現在這時候,齊嘉應該在皇帝的除夕宴上吧?去年齊嘉也應當去領宴的,結果卻留在府里陪他過年。也不知道這小傻子又挖空心思撒的什麼不著調的謊。小傻子呀,為了他什麼都肯干,真是……
崔銘旭伸手從火爐里撈出一個芋頭,刺燙感順著指尖一路往上爬,好像要咬掉他的手指頭。吹著氣小心地嘗一口,原來烤芋頭這種東西也是要人多吃著才香,一個人吃實在沒什麼滋味。
去年除夕,房裡的火爐也是燒得這麼旺盛,飄著一絲烤芋頭的香味。小傻子酒喝多了,睡著了。臉上又紅又透著嫩,好像能掐出水來。崔銘旭原本想俯下身掐他的臉,火光下,兩張臉靠得那麼近,手指就從臉上滑到了他的嘴上。拇指按上去摩挲,通體一種說不出的慡快滋味。可是還不夠,於是身子再放低,臉靠得更近,鼻尖快要碰上,呼吸相聞。
窗外北風呼嘯,房裡的溫度越躥越高。崔銘旭半眯起眼睛,仔細回憶著齊嘉穿了一身中衣裹著被子的模樣。
被子裹得並不緊,露出裡頭白色的中衣領子,領口也是松松的,在一截細細的脖子下豁開一個口子,裡頭看不真切,半遮半露。伸去為他拉緊被子的手就這麼停在了半途,火苗一躍一躍,好似在慫恿他把手往裡再探一些、再探一些,被子底下是衣服,衣服底下是什麼?
雙手顫抖,眼前立刻躍出另一幅圖景。被湖水浸透的衣服地緊緊貼著身體,金鎖片玉葫蘆叮叮噹噹落了一地,那時候就那麼隨意地瞟了一眼,回想起來卻深刻得好像就在眼前。齊嘉個頭小,卻不瘦,捏著軟乎乎的,可也不胖,腰是腰腿是腿,摸著應該跟臉一樣滑膩。
以前荒唐的時候,也翻過兩三本春宮圖之類的玩意,現在一股腦往腦門子上涌。想像自己的手已經探到了衣領里,把衣襟慢慢地扯得更開。兩手下滑,舌尖自齊嘉的唇徐徐往下,脖頸、鎖骨,仔細地、一口一口地咬過。然後是胸口,舌尖打轉,唇齒吸吮,濕答答的唇舌含著濕答答的辱尖,再然後是濕答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