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這年夏天打仗了。上海城另一頭炸彈爆破,沒有人多加注意,到近傍晚只聽報童吆喝號外。
“老爺叫買報紙。”潘媽立在樓梯中央朝底下喊,“買報紙。打仗了。”
她兩隻小腳重重蹬在樓板上,像往土裡打樁。胖大的一個女人,好容易到了樓梯腳下。打雜的小廝買了報紙跑回來,她接過來,噗嗤一聲笑了。
“怎麼這么小,還要一毛五。”
“我看看。”琵琶道。
單面印刷,字體比平常大。她迅速瞥了一眼紅黑雙色的頭條,如同吞了什麼下肚,不知道滋味,只知道多汁而豐盛。她將報紙還給潘媽。
往後每天都有號外。報童的吆喝像是鄉村夜裡的狗吠,散布淒清與驚慌。總是靜默片刻方有人喊道:“馬報,馬報。”上海話“買”念“馬”。街上行人攔下報童。一夕之間英雄四起,飛行員、十九路軍、蔡廷鍇將軍、蔣光鼐將軍。相片裡儀表堂堂,訪談中慷慨激昂。中國真的要在上海抗日了。
“出來看啊,何大媽,快出來。”潘媽在洋台上喊,咧著嘴笑,秘密的。“飛機打仗啊。看見那一個下蛋沒有?”
“噯,看見了。”何干舉手搭涼棚,“看看房頂上那些人!”
“是我們的飛機不是?青天白日是我們的。”
“是麼?青天白日啊。這些事你知道,潘大媽。”
“一定是我們的。我們中國人也有飛機。”
衡堂房頂上一陣歡呼,爬滿了觀眾。有人在鼓掌。
“嘖嘖嘖,這麼多人。”何干驚異的道。
“看到沒有?看到沒有?那一個打跑了。是我們的麼?”
榆溪出來趕她們進去。琵琶留在房間裡的法式落地窗邊。似乎不該喝彩鼓掌。那些人不知道打起仗來是怎樣一個情形。她覺得置身事外。她不看頭版,不知道多年來日本人蠶食鯨吞,這如今終於炸了鍋,她也不覺得眾人的雀躍狂喜。那些快心的人也許是不知道打仗是怎樣一個情形,可她也不知道。很奇異的,她與父親後母有那麼多不愉快,一打仗,她又變成個小孩子了,在大人之下,非常安樂,一點掛心的事也沒有。
“我們要不要搬家?”她問她父親。
“搬哪?”他嗤笑,兜著圈子。
“我們這兒不是靠蘇州河?”她從母親姑姑那裡聽見這裡危險,閘北的炮彈聲也聽得見。
眼一眨,頭一摔,像甩開眼前的頭髮,撇下不提的樣子。“人人都搬——窩蜂。上海人就是這樣。你舅舅走了麼?”
“他搬進了法租界的旅館,說是比公共租界安全。”
“誰能打包票?你舅舅就是膽子小。他跟他那個保鏢。”
他儘自譏笑國柱的保鏢,自己倒也請了兩個武裝門警,日夜巡邏。他們是什麼軍閥的逃兵。主要是他們有槍,卡其制服也挺像回事,可以嚇阻強盜,戰時也能震懾趁火打劫的人。琵琶倒覺得打仗有如下雨天躲在家裡,而榮珠的母親下樓到廚房煎南瓜餅,唱道:“咱們過陰天!”幾個星期幾個月拋荒了,任她嬉遊。她不擔心去不了英國,她母親親自處理她的申請。今年若是仍在本地舉行考試,她會參加。沒有人再跟她父親提起這事,他也漸漸希望不會再有下文。他和榮珠裝得一副沒事人模樣,依舊讓她去看她母親。“去看姑姑”是通關口令。她學會了搭電車去,走到電車站並不近,沿途常看到叫化子,踩過地上的甘蔗皮,到處是藤編的嬰兒車,老婦人坐在路邊賣茶,旁邊擱了一隻茶壺兩隻茶杯,小男孩推著架在腳輪上的木板滑行。晚上回來,人人在屋外睡覺,衡堂屋子太熱。每走兩步都得留神不絆到蓆子,跌在穿汗衫短禱的黃色的瘦薄的身體上。都是男人吧,所以從來不去看。沒有體味的中國人身體散發出的味道正巧給夜晚的空氣添了一點人氣。打仗的原故,路上有鐵絲網,亂七八糟的環境中並不引人注目,只像短籬笆切過人行道,房間的隔板似的。
露與珊瑚剛搬進了一間便宜的公寓,位於一條越界築路上,那是公共租界的延伸,是英國人在中國地界修的路,主權仍爭議不休。所以她們泥足在不太安全的區域。
“來跟我們一塊住。”國柱從旅館套房打電話來,“有地方給你們倆,擠一擠,打仗嘛。”
“連我也讓去,真是客氣,”珊瑚向露說道,“可是我真受不了他們那一大家子。”
“我也一樣。”
兩人留在家裡,為紅十字會織襪子卷繃帶。珊瑚在學打字和速記,想找工作。有次上完打字課,從外灘回來,琵琶碰巧在那兒。
“嚇咦!好多人從外白渡橋過來,”她惶駭的喊,“塌車、黃包車,行李堆得高高的,人多得像螞蟻——”一時說不下去,只是喊“嚇咦!”反感又恐怖。“簡直沒完沒了,聽說好兩天前就這樣了。每天都是這樣,租界哪能容得下那麼些人。”
“我就不懂怎麼會有人願意住在虹口。”露道,“每次一過外白渡橋,我就覺得毛骨悚然。”
“房租便宜。”珊瑚道。
“那也不行。日本鬼子都在那裡,那是他們的地盤。”
“我沒看過日本人。”琵琶道。
“怎麼會?”露道。
“我沒去過虹口。”
“在天津總看見過吧?在公園裡?”
回想起來,隱隱綽綽記得穿著像蝴蝶的女人走在陽光下。
“喔,看見過,她們很漂亮。”
“暖唷!日本人漂亮?”珊瑚作個怪相。
“在歐洲的時候我們最氣被當做日本人,大金牙又是羅圈腿。”露道。
“最氣人的還是他們還以為是誇獎:‘噯呀,你們那麼整潔有禮貌,一點也看不出你們是中國人。”
琵琶記得秦干在公園裡說:“看不看見背上的包袱?人家都猜裡頭裝了什麼,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得成天背著。是背著他們祖先的牌位呢。”
琵琶聽過別人也是這麼講。珠寶盒似的綁在後腰上,使中國人百思不解,如同別人納罕蘇格蘭男人的裙子底下是何種風光。
二十一
中日並未宣戰,報上也僅以敵對狀態稱之,租界不受影響。戰爭與和平不過是地址好壞之別。基督教青年會仍照常舉行入學考試。除了琵琶之外,也有兩個中國男孩與幾名當地英國學校的英國男學生應試。補課的麥卡勒先生是英國大學的總代表,拆開了褐色大信封,裡頭裝的是寄自英國的考卷。一時間,肅穆無聲,充滿了宗教情懷,小小的房間不需冷氣就冷颼颼的。應試的人圍著橡木桌而坐,眼睜睜看著他撕破封條,解開繩子,抽出印好的試卷分發給不同的考生。怒照著窗的夏天淡去了,街上的車聲也變小了。琵琶拿著的試卷還帶著空運的新鮮清涼的氣味,從沒有戰爭的聖殿過來的。
“老爺叫買報紙。”潘媽立在樓梯中央朝底下喊,“買報紙。打仗了。”
她兩隻小腳重重蹬在樓板上,像往土裡打樁。胖大的一個女人,好容易到了樓梯腳下。打雜的小廝買了報紙跑回來,她接過來,噗嗤一聲笑了。
“怎麼這么小,還要一毛五。”
“我看看。”琵琶道。
單面印刷,字體比平常大。她迅速瞥了一眼紅黑雙色的頭條,如同吞了什麼下肚,不知道滋味,只知道多汁而豐盛。她將報紙還給潘媽。
往後每天都有號外。報童的吆喝像是鄉村夜裡的狗吠,散布淒清與驚慌。總是靜默片刻方有人喊道:“馬報,馬報。”上海話“買”念“馬”。街上行人攔下報童。一夕之間英雄四起,飛行員、十九路軍、蔡廷鍇將軍、蔣光鼐將軍。相片裡儀表堂堂,訪談中慷慨激昂。中國真的要在上海抗日了。
“出來看啊,何大媽,快出來。”潘媽在洋台上喊,咧著嘴笑,秘密的。“飛機打仗啊。看見那一個下蛋沒有?”
“噯,看見了。”何干舉手搭涼棚,“看看房頂上那些人!”
“是我們的飛機不是?青天白日是我們的。”
“是麼?青天白日啊。這些事你知道,潘大媽。”
“一定是我們的。我們中國人也有飛機。”
衡堂房頂上一陣歡呼,爬滿了觀眾。有人在鼓掌。
“嘖嘖嘖,這麼多人。”何干驚異的道。
“看到沒有?看到沒有?那一個打跑了。是我們的麼?”
榆溪出來趕她們進去。琵琶留在房間裡的法式落地窗邊。似乎不該喝彩鼓掌。那些人不知道打起仗來是怎樣一個情形。她覺得置身事外。她不看頭版,不知道多年來日本人蠶食鯨吞,這如今終於炸了鍋,她也不覺得眾人的雀躍狂喜。那些快心的人也許是不知道打仗是怎樣一個情形,可她也不知道。很奇異的,她與父親後母有那麼多不愉快,一打仗,她又變成個小孩子了,在大人之下,非常安樂,一點掛心的事也沒有。
“我們要不要搬家?”她問她父親。
“搬哪?”他嗤笑,兜著圈子。
“我們這兒不是靠蘇州河?”她從母親姑姑那裡聽見這裡危險,閘北的炮彈聲也聽得見。
眼一眨,頭一摔,像甩開眼前的頭髮,撇下不提的樣子。“人人都搬——窩蜂。上海人就是這樣。你舅舅走了麼?”
“他搬進了法租界的旅館,說是比公共租界安全。”
“誰能打包票?你舅舅就是膽子小。他跟他那個保鏢。”
他儘自譏笑國柱的保鏢,自己倒也請了兩個武裝門警,日夜巡邏。他們是什麼軍閥的逃兵。主要是他們有槍,卡其制服也挺像回事,可以嚇阻強盜,戰時也能震懾趁火打劫的人。琵琶倒覺得打仗有如下雨天躲在家裡,而榮珠的母親下樓到廚房煎南瓜餅,唱道:“咱們過陰天!”幾個星期幾個月拋荒了,任她嬉遊。她不擔心去不了英國,她母親親自處理她的申請。今年若是仍在本地舉行考試,她會參加。沒有人再跟她父親提起這事,他也漸漸希望不會再有下文。他和榮珠裝得一副沒事人模樣,依舊讓她去看她母親。“去看姑姑”是通關口令。她學會了搭電車去,走到電車站並不近,沿途常看到叫化子,踩過地上的甘蔗皮,到處是藤編的嬰兒車,老婦人坐在路邊賣茶,旁邊擱了一隻茶壺兩隻茶杯,小男孩推著架在腳輪上的木板滑行。晚上回來,人人在屋外睡覺,衡堂屋子太熱。每走兩步都得留神不絆到蓆子,跌在穿汗衫短禱的黃色的瘦薄的身體上。都是男人吧,所以從來不去看。沒有體味的中國人身體散發出的味道正巧給夜晚的空氣添了一點人氣。打仗的原故,路上有鐵絲網,亂七八糟的環境中並不引人注目,只像短籬笆切過人行道,房間的隔板似的。
露與珊瑚剛搬進了一間便宜的公寓,位於一條越界築路上,那是公共租界的延伸,是英國人在中國地界修的路,主權仍爭議不休。所以她們泥足在不太安全的區域。
“來跟我們一塊住。”國柱從旅館套房打電話來,“有地方給你們倆,擠一擠,打仗嘛。”
“連我也讓去,真是客氣,”珊瑚向露說道,“可是我真受不了他們那一大家子。”
“我也一樣。”
兩人留在家裡,為紅十字會織襪子卷繃帶。珊瑚在學打字和速記,想找工作。有次上完打字課,從外灘回來,琵琶碰巧在那兒。
“嚇咦!好多人從外白渡橋過來,”她惶駭的喊,“塌車、黃包車,行李堆得高高的,人多得像螞蟻——”一時說不下去,只是喊“嚇咦!”反感又恐怖。“簡直沒完沒了,聽說好兩天前就這樣了。每天都是這樣,租界哪能容得下那麼些人。”
“我就不懂怎麼會有人願意住在虹口。”露道,“每次一過外白渡橋,我就覺得毛骨悚然。”
“房租便宜。”珊瑚道。
“那也不行。日本鬼子都在那裡,那是他們的地盤。”
“我沒看過日本人。”琵琶道。
“怎麼會?”露道。
“我沒去過虹口。”
“在天津總看見過吧?在公園裡?”
回想起來,隱隱綽綽記得穿著像蝴蝶的女人走在陽光下。
“喔,看見過,她們很漂亮。”
“暖唷!日本人漂亮?”珊瑚作個怪相。
“在歐洲的時候我們最氣被當做日本人,大金牙又是羅圈腿。”露道。
“最氣人的還是他們還以為是誇獎:‘噯呀,你們那麼整潔有禮貌,一點也看不出你們是中國人。”
琵琶記得秦干在公園裡說:“看不看見背上的包袱?人家都猜裡頭裝了什麼,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得成天背著。是背著他們祖先的牌位呢。”
琵琶聽過別人也是這麼講。珠寶盒似的綁在後腰上,使中國人百思不解,如同別人納罕蘇格蘭男人的裙子底下是何種風光。
二十一
中日並未宣戰,報上也僅以敵對狀態稱之,租界不受影響。戰爭與和平不過是地址好壞之別。基督教青年會仍照常舉行入學考試。除了琵琶之外,也有兩個中國男孩與幾名當地英國學校的英國男學生應試。補課的麥卡勒先生是英國大學的總代表,拆開了褐色大信封,裡頭裝的是寄自英國的考卷。一時間,肅穆無聲,充滿了宗教情懷,小小的房間不需冷氣就冷颼颼的。應試的人圍著橡木桌而坐,眼睜睜看著他撕破封條,解開繩子,抽出印好的試卷分發給不同的考生。怒照著窗的夏天淡去了,街上的車聲也變小了。琵琶拿著的試卷還帶著空運的新鮮清涼的氣味,從沒有戰爭的聖殿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