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他低下腰,深深地行了一禮:“良將難尋,賢士更需珍惜。臣今日來,便是懇請陛下將臣,逐出京都。”
每一字都是萬分沉重,對方話音剛落,歐陽尚卿便似不堪重擔般的癱坐在椅子上。他長長緩了一氣,方才臉上的嚴肅皆已消失。年輕的君主喉結動了動,帶著抑制不住地苦澀,他開口道:“兄長,你無需在意杜且及他們的言論。朕,可以保住你...”
歐陽尚卿沒有說話,仍是保持著之前的姿勢。
這道疏離的身影,宛如是一個刺狠狠扎在歐陽尚初心中。
他知道兄長必然是知曉了葉惘之的事,才會今日來辭官的。杜且及與姜太后那幫人,早就將兄長看做了眼中釘,恨不得將這個嶺南王趕盡殺絕。
可有自己在一日,他們便動不了歐陽尚初,只能從周遭人下手。今日是葉惘之,那明日又是誰呢?若是長久如此,他渴望的盛世又何時才能來臨
歐陽尚初看著底下行禮不起的兄長,漸漸攥緊了拳頭。他昂起首,裝作是什麼都不在意地開口道:“也罷。既然愛卿如此提議,那麼朕也不再多言。只是日後路途艱難,還望愛卿...”
他更用力地掐著自己的掌心,才將最後的話說出,道:“多多珍重。”
此話一出,穿著青衣的公子頓時松下氣來。他緩緩直起身,看著自己弟弟成熟的臉,輕聲笑了,道:“臣,多謝陛下體恤。”
待到歐陽尚卿離開書房,他才察覺到掌心上的疼痛,連忙鬆開了手。
歐陽尚初看著空蕩蕩的前方,頭痛的厲害,便是閉上眼想緩和一番。
可恍惚間他竟是回到了大殿內,而高台之上則是朝中眾臣,為首的卻是穿著黃袍的歐陽還。對方像是等待了許久,見自己來了便是一臉輕蔑嘲笑道:“君臣父子,你這小子今日可懂得?”
說罷,歐陽還又是哈哈大笑起來,身後的臣子也隨之大笑。站在大殿內的歐陽尚初任由著他們恥笑,臉色越來越沉。他看著那位早已死在獄中的老皇帝,拔出佩劍直直衝上台去,將劍刺入那人的身體。
對方明顯沒料到他的這番舉動,頓時吃驚的低下頭來,看著插在自己胸口的劍。
歐陽尚卿以為已將那人制服,不覺彎唇冷笑。誰知那人竟還能抬起頭來,面容卻逐漸扭曲,聲音變得沙啞無比,開口道:“弒父逐兄,可真是一代明君所作為。”
話音剛落,那人從口中噴出鮮血,血濺在歐陽尚卿臉上,液體的腥氣將他刺激的頭昏。猛然一個激靈,他便從夢中醒來。外面的天已經完全黑了,只有書房中的燭燈發著微弱的亮。
爐煙裊裊,像是一派寧靜。
歐陽尚卿坐在凳子上,用右手撐起額頭。他垂眸,望了眼向桌案上的戰報,而後抬起手見它合上桌邊的其他奏摺放在了一起。
不久後京都又出了件大事,新帝長兄嶺南王歐陽尚初,自縊於嶺南王府。坊間相傳是因為歐陽尚初設計,耽誤了援軍的出征而心生愧疚,才選擇以死來謝罪。而陛下念及長兄情誼,不計較其罪責,並在三日後便將歐陽尚初葬在了皇陵之中。
此消息一出,大瑞的百姓們都深覺新帝憐憫。民間的學子甚至寫文章來進行歌頌,在百姓們眼中一個宅心仁厚的陛下,就是能帶領他們走向盛世的君主。
棺槨下葬的那日晚上,月亮被雲層遮擋看不見光來,有一人乘馬出了京都城門。
馬蹄抬起有落下,終是踏出了城門。那人卻又勒馬回身,深深地望向城樓上的牌匾。見‘京都’二字正安穩地懸在高處,他便放下心來,轉身策馬而去。
秋高氣爽,葉宏殊坐在茶館內歇息,他輕抿著茶,凝神看向遠處的山巒。山上色彩眾多,卻大都是深紅疊著淺黃,與湛藍色的秋水相映,如同是一幅絕美的畫。
偶有大雁掠過雲層,留下一聲雁鳴,便朝南而去。這般的秋色,竟看得葉宏殊有些醉了。
江生將馬交給小二去餵食,而後才回到自家老爺身邊坐下,為他添上新茶。對桌有幾個年輕人正在議論些坊間八卦,無意間葉宏殊仿佛聽到了嶺南王的名字。眼皮猛然一跳,他忙轉身問道:“敢問小友,在談論何事?”
那二人本來交流甚歡,聽見一旁的老叟如此問,抓著瓜子的手微微一頓。二人相視一眼,其中一個身材微胖的才開口回道:“歐陽尚初愧於朝廷,於半個月前自縊於嶺南王府。老伯,竟還不知道這個消息?”
葉宏殊聞言,想拂袖站起,卻在無意間將桌上擺著的花生碟打落在地。花生四處滾落,但無一出得了茶館。他低頭看著停在門檻邊上的那粒花生,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年輕人心有疑惑,望向他的眼神多了幾分猜疑。江生機靈,忙站起身衝著那邊笑道:“我家主人曾受恩於嶺南王。如今這消息來的突然,他自是有些接受不了。”
他望了一眼渾身僵住的葉宏殊,稍有遲疑,還是開口問道:“相傳嶺南王一向體恤民心,是位良臣。又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稍微瘦的那位聞言,一聲嗤鼻,道:“相傳的能有幾件是真事?那嶺南王耽誤了援軍出征,害我們大瑞將士白白犧牲。要我說,他死了也是活該。”
年輕人話語間儘是對歐陽尚初的不滿,像是覺著自縊都算是便宜了那個‘延誤軍機’的嶺南王。
每一字都是萬分沉重,對方話音剛落,歐陽尚卿便似不堪重擔般的癱坐在椅子上。他長長緩了一氣,方才臉上的嚴肅皆已消失。年輕的君主喉結動了動,帶著抑制不住地苦澀,他開口道:“兄長,你無需在意杜且及他們的言論。朕,可以保住你...”
歐陽尚卿沒有說話,仍是保持著之前的姿勢。
這道疏離的身影,宛如是一個刺狠狠扎在歐陽尚初心中。
他知道兄長必然是知曉了葉惘之的事,才會今日來辭官的。杜且及與姜太后那幫人,早就將兄長看做了眼中釘,恨不得將這個嶺南王趕盡殺絕。
可有自己在一日,他們便動不了歐陽尚初,只能從周遭人下手。今日是葉惘之,那明日又是誰呢?若是長久如此,他渴望的盛世又何時才能來臨
歐陽尚初看著底下行禮不起的兄長,漸漸攥緊了拳頭。他昂起首,裝作是什麼都不在意地開口道:“也罷。既然愛卿如此提議,那麼朕也不再多言。只是日後路途艱難,還望愛卿...”
他更用力地掐著自己的掌心,才將最後的話說出,道:“多多珍重。”
此話一出,穿著青衣的公子頓時松下氣來。他緩緩直起身,看著自己弟弟成熟的臉,輕聲笑了,道:“臣,多謝陛下體恤。”
待到歐陽尚卿離開書房,他才察覺到掌心上的疼痛,連忙鬆開了手。
歐陽尚初看著空蕩蕩的前方,頭痛的厲害,便是閉上眼想緩和一番。
可恍惚間他竟是回到了大殿內,而高台之上則是朝中眾臣,為首的卻是穿著黃袍的歐陽還。對方像是等待了許久,見自己來了便是一臉輕蔑嘲笑道:“君臣父子,你這小子今日可懂得?”
說罷,歐陽還又是哈哈大笑起來,身後的臣子也隨之大笑。站在大殿內的歐陽尚初任由著他們恥笑,臉色越來越沉。他看著那位早已死在獄中的老皇帝,拔出佩劍直直衝上台去,將劍刺入那人的身體。
對方明顯沒料到他的這番舉動,頓時吃驚的低下頭來,看著插在自己胸口的劍。
歐陽尚卿以為已將那人制服,不覺彎唇冷笑。誰知那人竟還能抬起頭來,面容卻逐漸扭曲,聲音變得沙啞無比,開口道:“弒父逐兄,可真是一代明君所作為。”
話音剛落,那人從口中噴出鮮血,血濺在歐陽尚卿臉上,液體的腥氣將他刺激的頭昏。猛然一個激靈,他便從夢中醒來。外面的天已經完全黑了,只有書房中的燭燈發著微弱的亮。
爐煙裊裊,像是一派寧靜。
歐陽尚卿坐在凳子上,用右手撐起額頭。他垂眸,望了眼向桌案上的戰報,而後抬起手見它合上桌邊的其他奏摺放在了一起。
不久後京都又出了件大事,新帝長兄嶺南王歐陽尚初,自縊於嶺南王府。坊間相傳是因為歐陽尚初設計,耽誤了援軍的出征而心生愧疚,才選擇以死來謝罪。而陛下念及長兄情誼,不計較其罪責,並在三日後便將歐陽尚初葬在了皇陵之中。
此消息一出,大瑞的百姓們都深覺新帝憐憫。民間的學子甚至寫文章來進行歌頌,在百姓們眼中一個宅心仁厚的陛下,就是能帶領他們走向盛世的君主。
棺槨下葬的那日晚上,月亮被雲層遮擋看不見光來,有一人乘馬出了京都城門。
馬蹄抬起有落下,終是踏出了城門。那人卻又勒馬回身,深深地望向城樓上的牌匾。見‘京都’二字正安穩地懸在高處,他便放下心來,轉身策馬而去。
秋高氣爽,葉宏殊坐在茶館內歇息,他輕抿著茶,凝神看向遠處的山巒。山上色彩眾多,卻大都是深紅疊著淺黃,與湛藍色的秋水相映,如同是一幅絕美的畫。
偶有大雁掠過雲層,留下一聲雁鳴,便朝南而去。這般的秋色,竟看得葉宏殊有些醉了。
江生將馬交給小二去餵食,而後才回到自家老爺身邊坐下,為他添上新茶。對桌有幾個年輕人正在議論些坊間八卦,無意間葉宏殊仿佛聽到了嶺南王的名字。眼皮猛然一跳,他忙轉身問道:“敢問小友,在談論何事?”
那二人本來交流甚歡,聽見一旁的老叟如此問,抓著瓜子的手微微一頓。二人相視一眼,其中一個身材微胖的才開口回道:“歐陽尚初愧於朝廷,於半個月前自縊於嶺南王府。老伯,竟還不知道這個消息?”
葉宏殊聞言,想拂袖站起,卻在無意間將桌上擺著的花生碟打落在地。花生四處滾落,但無一出得了茶館。他低頭看著停在門檻邊上的那粒花生,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年輕人心有疑惑,望向他的眼神多了幾分猜疑。江生機靈,忙站起身衝著那邊笑道:“我家主人曾受恩於嶺南王。如今這消息來的突然,他自是有些接受不了。”
他望了一眼渾身僵住的葉宏殊,稍有遲疑,還是開口問道:“相傳嶺南王一向體恤民心,是位良臣。又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稍微瘦的那位聞言,一聲嗤鼻,道:“相傳的能有幾件是真事?那嶺南王耽誤了援軍出征,害我們大瑞將士白白犧牲。要我說,他死了也是活該。”
年輕人話語間儘是對歐陽尚初的不滿,像是覺著自縊都算是便宜了那個‘延誤軍機’的嶺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