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此時似乎是普天同慶,然而,誰又能夠知道,每個人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剛剛從蜀中回來的宣政使王繼恩站在朝班列中,看著這人人稱賀的場面,心中感慨萬千。此時,又有誰還想得到,皇太子的長兄楚王元佐被囚於南宮之中,正好已經十年了。
宮樂之聲,越過重重宮牆,是否也飄到了南宮之中?
但是,至少於劉娥來說,她聽到了。
她不能親臨現場,親眼看著皇太子受冊封的儀式,但她的馬車,卻可以停在朝元門外的人群中,透過黑壓壓的人頭,透過高高的宮牆,分辨著隱約飄來的樂聲,她可以用心,感受著皇太子一步步的冊封儀式,是如何進行。
宮縣之樂,正安之曲,每一聲鐘鼓曲樂之聲,她都在心裡一點點地辨別著,皇太子冊封之儀的每一個步驟,她都已經在心裡頭溫習了不知道多少遍。
直到正安之曲的最後一段終於奏起,她直起身來,輕呼道: 太子就要出來了。
在車中與她同來的錢惟玉忙問: 在哪裡。
劉娥微微一笑: 正安之樂就要奏畢,太子要出朝安門回宮了。
錢惟玉也連忙打起精神來,全神貫注地向外看去。
果然不久,就聽一陣喧鬧,遠遠地但見朝安門開,隔著人群,隔著御林軍,隔著文武百官和儀仗,劉娥二人,也能只是遠遠地見皇太子的儀仗頂上飄動的紫色勛帶一閃而沒。
此時已經過午,皇太子易服乘馬還宮,百官賜食於朝堂。
一直到人群寂靜下來,劉娥才輕輕地道: 我們回去吧!
回到了薜蘿別院,張耆之妻何氏迎出門來,笑道: 今兒看了皇太子冊封儀,一定是很熱鬧了?
錢惟玉撇撇嘴道: 哪兒呀!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到,就看到前面一排的人頭,連皇太子的影子都看不到。
卻見劉娥仍然站在那兒,嘴角含笑,忙推了推她,大叫道: 回魂啦!
劉娥含嗔看了錢惟玉一眼道: 你呀,真是頑皮。 這邊卻向何氏娓娓道來,皇太子幾時出門,幾時入朝元門,幾時受冊。
錢惟玉聽得眼睛越瞪越大: 劉姐姐,你長了天眼通天耳通呀,我跟你一塊兒兒去的,怎麼我什麼都沒聽到看到。
劉娥微微一笑: 這得用心去聽,去感覺!
錢惟玉搖了搖頭: 不明白。不過,我今天可累慘了餓慘了。劉姐姐,咱們天沒亮就等在朝元門外,等到現在 她看看窗外都已經是晚霞滿天了: 我可餓慘了,還什麼都沒看到,早說不去了!。
劉娥輕撫了錢惟玉的頭髮,柔聲道: 是我的不是呢。今天是在宮內冊封,咱們自然是見不著皇太子的。待三天之後,皇太子要謁廟告天,到時候,咱們可就能夠見著了。
錢惟玉眨眨眼笑道: 何必擠在人群里呢,姐姐要看皇太子還不容易,怕不是太子隔三岔五地來謁見姐姐!
劉娥搖搖頭,輕聲道: 唉,你不明白,那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時候,我一定要去看著他的。他也知道,我會去看的。更何況,自此之後,我與他見面就更少了。
錢惟玉不解地問: 為什麼?
劉娥看著窗外,神qíng中有一絲的恍惚: 他做了皇太子,萬人瞻目,以後,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自在了。
三日之後,東宮宮門大開,皇太子具鹵簿,謁太廟。
自唐天以來,亂離擾攘,將及百有餘年,不曾看見過這立皇太子的盛典大禮。
因此,皇太子謁廟還宮,眾百姓都給紛紛扶老攜幼,在道旁觀看。
當年皇太子上書,開太倉,賑濟百姓;又建立行館,收容落地士子;推薦張詠治蜀,親仁愛民的名聲,早已經深入人心。
京城百姓,受恩尤重。多年來,中原久歷戰亂,現在活著的人們耳中,聽得的都是父祖輩如何在****年間掙扎救生的事。
此時,見皇太子自太廟告天而出,這等的儀仗繁華,已經是百年未見了。此時京城百物繁興,陡然間眾人心中卻頓時真真切切地感覺到: 如今真的已經是太平盛世了。
太平盛世,眼前的軒車玉輅中的人,便是太平盛世的真命天子了呀!
普通百姓,如何顧得這天子是現在式將來式,但聽得一片讚嘆之聲,從太子千歲,竟不自覺得變成 太平盛世,太平天子 的呼聲了。
馬車停在人群中,坐在馬車中的劉娥正看著遠方皇太子的鹵簿車駕過來,但聽得百姓們歡呼聲一làng高過一làng,心中正是暗暗自豪的時候,忽然聽得人群中竟有人發出 太平天子 、 真命天子 的讚嘆聲,嚇得臉色大變: 不好
錢惟玉嚇了一跳,忙拉住劉娥的手: 姐姐怎麼了?
劉娥的手已經冰冷,顫聲道: 這樣犯忌諱的話,是誰竟敢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若是被有心人傳到官家耳中,這還了得。
就在她說完這句話後半個時辰,宰相寇準被召入宮。
太宗臉色鐵青,見了寇準劈頭就是一句: 今日太子謁廟,竟有人山呼為真命天子。太子竟如此得人心了嗎,今日這般事qíng發生,將朕至於何地?
寇準進來時還不知道這話,此時一聽大驚,連忙伏地再拜道: 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太子得人心,說明陛下選擇對了儲君,大宋江山託付得人。這正是國家之幸,社稷之福。陛下應該歡喜才是,為何反出此言呢?
太宗料不到寇準反有此說,不禁怔了一怔,好一會兒才緩緩道: 是這樣麼?
寇準忙笑道: 今日太子祭廟告天,百姓歡呼,正是因為欣逢盛世的緣故。陛下不信,可以去問其他人。百姓歡呼,是為了太子,更是為了如今欣逢明君盛世呀!
太宗像是有些恍惚,點了點頭道: 朕去去就來。
說著,拋下寇準入了內宮。
寇準獨自呆在御書房,心中極是忐忑不安。皇儲之位空懸多年,諸皇子明爭暗鬥不已。大宋立國才不過幾十年,倘若在皇儲問題上出些差遲。如齊恆公一般,創一世霸業,到死時五子相爭,霸業風流雲散。
如今太宗對太子生疑,若是太子的位置,再有什麼變動,恐怕太宗一旦駕崩,就會出現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則這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就化為烏有了。
但聽得銅壺滴漏之聲,一滴滴似敲打在他的心上,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聽得一聲報: 官家駕到!
寇準忙跪下迎駕,卻見太宗滿臉喜色地進來,拉起寇準道: 你果然沒走,朕心甚是歡喜。來人,召群臣賜宴,朕要與眾大臣們痛飲一番。
寇準見了太宗的神qíng,心中一顆石頭落了地,忙陪著太宗飲宴。方才發生的事,百官們有消息快的也知道了一二,此時見滿天風雨已散,忙著趕上前來奉承,只是不斷稱頌官家英明,擇儲得人,太子民心所向正是社稷之福。
寇準飲到半巡,心中終是不定,忙藉口如廁溜了出來,拉著相熟的內侍夏承忠問了詳qíng。夏承忠滿臉堆笑,道: 寇相放心吧,事qíng好得很。官家方才回到內宮,見了皇后娘娘、德妃娘娘等後宮妃嬪都一齊叩頭稱賀,說陛下付託得人,民心歸向,將來後福無窮!尤其德妃娘娘更是稱讚太子宅心仁厚,孝悌溫良,官家正應該為此痛飲三大杯呢!說得官家高興起來,就又跑回來要大宴群臣了!
寇準聽到此處,這才完全放下心來,忙回到宴上,卻是太宗正在找他。寇準此時既然放下心來,他本是豪慡之人,更是酒到杯乾。君臣們足足喝了一個時辰,但見寇準最後已經是喝得大醉,倒要太宗差了御林軍把他運送回家。
此時,太子趙恆正是祭廟告天剛剛結束回到東宮,便聽到了有人把宮中的消息傳出來,嚇得臉色都白了,立刻就yù到太宗面前去剖白自辨。
此時正是張耆在旁,連忙勸住了,這邊飛快地請了新任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二人前來。這二人皆是追隨太宗多年的重臣,李至剛嚴簡重,李沆深謀遠慮,太宗令太子須以師傅之禮事之。並曉諭二人說: 太子賢明仁孝,國本固矣。卿等可盡心規誨,若太,則宜贊助,事有未當,必須力言。至於《禮》、《樂》、《詩》、《書》義有可裨益者,皆卿等素習,不假朕之言諭。
此時,見太子驚慌,李至性qíng最是剛硬,先開口道: 太子不必驚慌,倘有任何事,老臣等必以全家性命力保太子。
李沆老謀深算,見狀也搖頭道: 太子儘管放心,不必急著去官家面前剖白自辨,縱有需要,自有老臣等前去為太子說明辨白。謠言止於智者,太子儘管安坐,先派人去打聽了qíng況再說。
好不容易,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滿臉喜氣地跑回來稟道: 太子大喜!官家召了寇相來查問此事,寇相反而向官家稱賀,說是民心所向,是官家擇嗣得人。官家甚是歡喜,已經拉著寇相一齊去飲宴了。
眾人皆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就在這時,張耆悄悄地進來,暗中遞了一張紙條給太子。太子不及細看,忙收在掌心中。
這時候,李至李沆見滿天風雷已過,且日已西斜,忙站起來笑容滿面地告辭。太子趙恆打點起精神,親自來送二人,二李再請辭請不敢,太子只是不聽,直到把二李送到東宮大門外,見著二人惶恐感動地站在門口連連稱謝,這才入內。
二李見太子轉身入內,這才敢登上車駕回府。
趙恆送了二李出去,轉身回宮,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忽然只覺得全身無力,渾身已經是冷汗濕透。
他打開了掌心的那張紙條,那是用澄心堂的花箋寫著一行細細的小字: 謠言止於智者,行事先問賓客。
他看著花箋,只覺得心頭一暖。他微笑著,將花箋緊緊地,緊緊地收在手心中,像是收著一件至寶似地。梆梆梆
聽著遠處傳來的更鼓之聲,王繼恩站起來,動了動坐乏了的身子,走到蠟燭前,取了剪子剪去過長的燭芯。
燭花爆了一爆,火焰直竄上去,立時顯得亮了許多。
他放下燭剪,轉過身去,看著坐在堂上的三人: 三位,可還有什麼意見嗎?
堂上所坐三人,皆非尋常之人。
首座坐的是殿前都指揮使李繼隆,他是已故宣德軍節度使李處耘之子,當今皇后的長兄。但是他之所以做到這個位置,並不是因為其當朝國舅的身份,而是以一身軍功而得。自李繼遷在夏州叛亂以來,時降時叛,朝三暮四。全憑李繼隆坐鎮西北,多次打得李繼遷丟盔棄甲,最近的一次,李繼遷被打得倉皇而逃,竟連自己親生母親都落到了李繼隆手上。
李繼隆押了李母進京為質,李繼遷無奈,只得派自己的親弟弟送上大批駱駝牛羊等,親到京城來謝罪求和。
西北太平,李繼隆便因功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回到京中。
這一天,卻被同樣也是平定了蜀中之亂而返京不久的宣昭使王繼恩請到府中,商議要事。
今日陪坐的兩人,一個是知待詔胡旦,另一個是參知政事李昌齡,也都是朝中重臣。
李繼隆一進入王府中,見了這兩個陪客,心中頓時就明白今日王繼恩宴請他的目的了。胡旦本是原楚王元佐的翊善、李昌齡是元佐移居東宮時的少傅,都是當日元佐的心腹之人。元佐瘋病被囚南宮之後,許王元僖大肆清洗原楚王府中這,胡旦李昌齡等人都被降職流放異地,直到元僖死後,一眾楚王舊屬,才都慢慢地回到京城之中。如今楚王舊部,自是以此二人為首。
剛剛從蜀中回來的宣政使王繼恩站在朝班列中,看著這人人稱賀的場面,心中感慨萬千。此時,又有誰還想得到,皇太子的長兄楚王元佐被囚於南宮之中,正好已經十年了。
宮樂之聲,越過重重宮牆,是否也飄到了南宮之中?
但是,至少於劉娥來說,她聽到了。
她不能親臨現場,親眼看著皇太子受冊封的儀式,但她的馬車,卻可以停在朝元門外的人群中,透過黑壓壓的人頭,透過高高的宮牆,分辨著隱約飄來的樂聲,她可以用心,感受著皇太子一步步的冊封儀式,是如何進行。
宮縣之樂,正安之曲,每一聲鐘鼓曲樂之聲,她都在心裡一點點地辨別著,皇太子冊封之儀的每一個步驟,她都已經在心裡頭溫習了不知道多少遍。
直到正安之曲的最後一段終於奏起,她直起身來,輕呼道: 太子就要出來了。
在車中與她同來的錢惟玉忙問: 在哪裡。
劉娥微微一笑: 正安之樂就要奏畢,太子要出朝安門回宮了。
錢惟玉也連忙打起精神來,全神貫注地向外看去。
果然不久,就聽一陣喧鬧,遠遠地但見朝安門開,隔著人群,隔著御林軍,隔著文武百官和儀仗,劉娥二人,也能只是遠遠地見皇太子的儀仗頂上飄動的紫色勛帶一閃而沒。
此時已經過午,皇太子易服乘馬還宮,百官賜食於朝堂。
一直到人群寂靜下來,劉娥才輕輕地道: 我們回去吧!
回到了薜蘿別院,張耆之妻何氏迎出門來,笑道: 今兒看了皇太子冊封儀,一定是很熱鬧了?
錢惟玉撇撇嘴道: 哪兒呀!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到,就看到前面一排的人頭,連皇太子的影子都看不到。
卻見劉娥仍然站在那兒,嘴角含笑,忙推了推她,大叫道: 回魂啦!
劉娥含嗔看了錢惟玉一眼道: 你呀,真是頑皮。 這邊卻向何氏娓娓道來,皇太子幾時出門,幾時入朝元門,幾時受冊。
錢惟玉聽得眼睛越瞪越大: 劉姐姐,你長了天眼通天耳通呀,我跟你一塊兒兒去的,怎麼我什麼都沒聽到看到。
劉娥微微一笑: 這得用心去聽,去感覺!
錢惟玉搖了搖頭: 不明白。不過,我今天可累慘了餓慘了。劉姐姐,咱們天沒亮就等在朝元門外,等到現在 她看看窗外都已經是晚霞滿天了: 我可餓慘了,還什麼都沒看到,早說不去了!。
劉娥輕撫了錢惟玉的頭髮,柔聲道: 是我的不是呢。今天是在宮內冊封,咱們自然是見不著皇太子的。待三天之後,皇太子要謁廟告天,到時候,咱們可就能夠見著了。
錢惟玉眨眨眼笑道: 何必擠在人群里呢,姐姐要看皇太子還不容易,怕不是太子隔三岔五地來謁見姐姐!
劉娥搖搖頭,輕聲道: 唉,你不明白,那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時候,我一定要去看著他的。他也知道,我會去看的。更何況,自此之後,我與他見面就更少了。
錢惟玉不解地問: 為什麼?
劉娥看著窗外,神qíng中有一絲的恍惚: 他做了皇太子,萬人瞻目,以後,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自在了。
三日之後,東宮宮門大開,皇太子具鹵簿,謁太廟。
自唐天以來,亂離擾攘,將及百有餘年,不曾看見過這立皇太子的盛典大禮。
因此,皇太子謁廟還宮,眾百姓都給紛紛扶老攜幼,在道旁觀看。
當年皇太子上書,開太倉,賑濟百姓;又建立行館,收容落地士子;推薦張詠治蜀,親仁愛民的名聲,早已經深入人心。
京城百姓,受恩尤重。多年來,中原久歷戰亂,現在活著的人們耳中,聽得的都是父祖輩如何在****年間掙扎救生的事。
此時,見皇太子自太廟告天而出,這等的儀仗繁華,已經是百年未見了。此時京城百物繁興,陡然間眾人心中卻頓時真真切切地感覺到: 如今真的已經是太平盛世了。
太平盛世,眼前的軒車玉輅中的人,便是太平盛世的真命天子了呀!
普通百姓,如何顧得這天子是現在式將來式,但聽得一片讚嘆之聲,從太子千歲,竟不自覺得變成 太平盛世,太平天子 的呼聲了。
馬車停在人群中,坐在馬車中的劉娥正看著遠方皇太子的鹵簿車駕過來,但聽得百姓們歡呼聲一làng高過一làng,心中正是暗暗自豪的時候,忽然聽得人群中竟有人發出 太平天子 、 真命天子 的讚嘆聲,嚇得臉色大變: 不好
錢惟玉嚇了一跳,忙拉住劉娥的手: 姐姐怎麼了?
劉娥的手已經冰冷,顫聲道: 這樣犯忌諱的話,是誰竟敢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若是被有心人傳到官家耳中,這還了得。
就在她說完這句話後半個時辰,宰相寇準被召入宮。
太宗臉色鐵青,見了寇準劈頭就是一句: 今日太子謁廟,竟有人山呼為真命天子。太子竟如此得人心了嗎,今日這般事qíng發生,將朕至於何地?
寇準進來時還不知道這話,此時一聽大驚,連忙伏地再拜道: 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太子得人心,說明陛下選擇對了儲君,大宋江山託付得人。這正是國家之幸,社稷之福。陛下應該歡喜才是,為何反出此言呢?
太宗料不到寇準反有此說,不禁怔了一怔,好一會兒才緩緩道: 是這樣麼?
寇準忙笑道: 今日太子祭廟告天,百姓歡呼,正是因為欣逢盛世的緣故。陛下不信,可以去問其他人。百姓歡呼,是為了太子,更是為了如今欣逢明君盛世呀!
太宗像是有些恍惚,點了點頭道: 朕去去就來。
說著,拋下寇準入了內宮。
寇準獨自呆在御書房,心中極是忐忑不安。皇儲之位空懸多年,諸皇子明爭暗鬥不已。大宋立國才不過幾十年,倘若在皇儲問題上出些差遲。如齊恆公一般,創一世霸業,到死時五子相爭,霸業風流雲散。
如今太宗對太子生疑,若是太子的位置,再有什麼變動,恐怕太宗一旦駕崩,就會出現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則這幾十年的太平盛世就化為烏有了。
但聽得銅壺滴漏之聲,一滴滴似敲打在他的心上,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忽然聽得一聲報: 官家駕到!
寇準忙跪下迎駕,卻見太宗滿臉喜色地進來,拉起寇準道: 你果然沒走,朕心甚是歡喜。來人,召群臣賜宴,朕要與眾大臣們痛飲一番。
寇準見了太宗的神qíng,心中一顆石頭落了地,忙陪著太宗飲宴。方才發生的事,百官們有消息快的也知道了一二,此時見滿天風雨已散,忙著趕上前來奉承,只是不斷稱頌官家英明,擇儲得人,太子民心所向正是社稷之福。
寇準飲到半巡,心中終是不定,忙藉口如廁溜了出來,拉著相熟的內侍夏承忠問了詳qíng。夏承忠滿臉堆笑,道: 寇相放心吧,事qíng好得很。官家方才回到內宮,見了皇后娘娘、德妃娘娘等後宮妃嬪都一齊叩頭稱賀,說陛下付託得人,民心歸向,將來後福無窮!尤其德妃娘娘更是稱讚太子宅心仁厚,孝悌溫良,官家正應該為此痛飲三大杯呢!說得官家高興起來,就又跑回來要大宴群臣了!
寇準聽到此處,這才完全放下心來,忙回到宴上,卻是太宗正在找他。寇準此時既然放下心來,他本是豪慡之人,更是酒到杯乾。君臣們足足喝了一個時辰,但見寇準最後已經是喝得大醉,倒要太宗差了御林軍把他運送回家。
此時,太子趙恆正是祭廟告天剛剛結束回到東宮,便聽到了有人把宮中的消息傳出來,嚇得臉色都白了,立刻就yù到太宗面前去剖白自辨。
此時正是張耆在旁,連忙勸住了,這邊飛快地請了新任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二人前來。這二人皆是追隨太宗多年的重臣,李至剛嚴簡重,李沆深謀遠慮,太宗令太子須以師傅之禮事之。並曉諭二人說: 太子賢明仁孝,國本固矣。卿等可盡心規誨,若太,則宜贊助,事有未當,必須力言。至於《禮》、《樂》、《詩》、《書》義有可裨益者,皆卿等素習,不假朕之言諭。
此時,見太子驚慌,李至性qíng最是剛硬,先開口道: 太子不必驚慌,倘有任何事,老臣等必以全家性命力保太子。
李沆老謀深算,見狀也搖頭道: 太子儘管放心,不必急著去官家面前剖白自辨,縱有需要,自有老臣等前去為太子說明辨白。謠言止於智者,太子儘管安坐,先派人去打聽了qíng況再說。
好不容易,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滿臉喜氣地跑回來稟道: 太子大喜!官家召了寇相來查問此事,寇相反而向官家稱賀,說是民心所向,是官家擇嗣得人。官家甚是歡喜,已經拉著寇相一齊去飲宴了。
眾人皆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就在這時,張耆悄悄地進來,暗中遞了一張紙條給太子。太子不及細看,忙收在掌心中。
這時候,李至李沆見滿天風雷已過,且日已西斜,忙站起來笑容滿面地告辭。太子趙恆打點起精神,親自來送二人,二李再請辭請不敢,太子只是不聽,直到把二李送到東宮大門外,見著二人惶恐感動地站在門口連連稱謝,這才入內。
二李見太子轉身入內,這才敢登上車駕回府。
趙恆送了二李出去,轉身回宮,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忽然只覺得全身無力,渾身已經是冷汗濕透。
他打開了掌心的那張紙條,那是用澄心堂的花箋寫著一行細細的小字: 謠言止於智者,行事先問賓客。
他看著花箋,只覺得心頭一暖。他微笑著,將花箋緊緊地,緊緊地收在手心中,像是收著一件至寶似地。梆梆梆
聽著遠處傳來的更鼓之聲,王繼恩站起來,動了動坐乏了的身子,走到蠟燭前,取了剪子剪去過長的燭芯。
燭花爆了一爆,火焰直竄上去,立時顯得亮了許多。
他放下燭剪,轉過身去,看著坐在堂上的三人: 三位,可還有什麼意見嗎?
堂上所坐三人,皆非尋常之人。
首座坐的是殿前都指揮使李繼隆,他是已故宣德軍節度使李處耘之子,當今皇后的長兄。但是他之所以做到這個位置,並不是因為其當朝國舅的身份,而是以一身軍功而得。自李繼遷在夏州叛亂以來,時降時叛,朝三暮四。全憑李繼隆坐鎮西北,多次打得李繼遷丟盔棄甲,最近的一次,李繼遷被打得倉皇而逃,竟連自己親生母親都落到了李繼隆手上。
李繼隆押了李母進京為質,李繼遷無奈,只得派自己的親弟弟送上大批駱駝牛羊等,親到京城來謝罪求和。
西北太平,李繼隆便因功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回到京中。
這一天,卻被同樣也是平定了蜀中之亂而返京不久的宣昭使王繼恩請到府中,商議要事。
今日陪坐的兩人,一個是知待詔胡旦,另一個是參知政事李昌齡,也都是朝中重臣。
李繼隆一進入王府中,見了這兩個陪客,心中頓時就明白今日王繼恩宴請他的目的了。胡旦本是原楚王元佐的翊善、李昌齡是元佐移居東宮時的少傅,都是當日元佐的心腹之人。元佐瘋病被囚南宮之後,許王元僖大肆清洗原楚王府中這,胡旦李昌齡等人都被降職流放異地,直到元僖死後,一眾楚王舊屬,才都慢慢地回到京城之中。如今楚王舊部,自是以此二人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