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郭妃似覺得一道雷霆閃過,心中五味交加,眼前忽然一片朦朧,卻不敢表露出來半點酸意,不及細想,卻只能立刻起身,下拜謝恩道: 臣媳多謝娘娘的厚愛。
李後笑著叫道: 媛兒,快扶住了。襄王妃,你身子重,免了免了。
郭妃只覺得一雙手伸過來yù扶自己,近乎本能地立刻掙開,忽然回過神來,盈盈笑道: 不必了。
李後吩咐: 媛兒,還不參見你們王妃。
郭妃只見眼前一個人向著自己跪拜下去,忙笑著去扶她道: 不必了。好妹妹,快起來吧!
她懷著身孕不方便,說得快做得慢,雖然已經伸手去扶,楊媛年輕動作機靈,卻已經將三個頭磕完,郭妃的手才正好伸到拉住了她。
郭妃這才細細地看著楊媛,只見她約莫十三四歲,身形初長,神qíng中卻還留著一絲稚嫩與純真,相貌卻是甜美討喜,甚為乖巧的模樣。
郭妃見了這楊媛的模樣,心中先放了一半心,輕撫著腹部,心中又酸又喜。懷得皇家骨ròu固然是天大的喜事,卻因此還是逃不過這等地位必然要過的一關,襄王獨寵的日子終將難以長久,懷孕是喜也是憂,如此一來再不能獨自一人擁有丈夫。是遲是早,終歸來的吧。瞧著楊媛年紀尚小,雖然透著機靈勁兒,模樣卻也不是個妖媚的相格,斷斷不致勾引得襄王變心。如今由皇后賜下,又體面又堵了眾人的口,也未曾不好。
想到這裡,微微一笑,這邊拉起楊媛,這邊已是極快地褪下手中一隻累絲金鐲套到楊媛的手上,笑道: 妹妹,這個就當是我的見面禮了。
楊媛驟得此名貴飾物,漲紅了臉不敢收,兩人推讓了兩三回,李後笑道: 好了,難得襄王妃喜歡你,你就收下吧!哦,我瞧著這累絲金鐲有點眼熟,好象是你母親戴過吧!
郭妃暗喜皇后到底認出這首飾來,倒不白給了: 正是,娘娘好眼力,這是我出嫁時母親讓我壓箱的。可是要論疼我,娘娘才是真心體貼我疼我的人。娘娘調教的好人兒,我一看見她,就打心眼裡喜歡呢。有了楊妹妹,我以後就偷個懶了,安安心了。 說著拉了楊媛的手,一邊說一邊笑。
楊媛的小手被郭妃拉著,只覺得郭妃的手冰冷cháo濕,忽然想到她剛才毫不猶豫地甩開自己yù去攙扶的手,心中不由地微微一顫。
越王妃在一邊瞧著,她滿心是想讓郭妃不舒坦的,眼見她笑得如此開心的樣子,自己反而更加堵心了。當著皇后的面,卻又不敢發作,忽然 哎喲 一聲,假託自己頭疼,告假出去了。
郭妃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淡淡地一笑。
李後看了楊媛一眼,心中暗忖,郭妃表現太好,反而教她有幾分不放心,誰知道將來如何。多一個人賜到襄王府,也算是多一份節制掌握吧。這邊卻嘆了一口氣,對郭妃笑道: 她總怨我偏心,可是你們幾個,我都是一般的疼愛,無分彼此。只這越王妃,看著一副聰明樣兒,只是不知怎麼地,說的做的,叫人滿心想疼也疼不起來。
郭妃笑道: 可是臣媳卻是覺得,娘娘太疼我們了。
李後讚許地看了她一眼道: 誰叫你口口聲聲地一直說我疼你,我就算想不疼你,也否認不來。 一席話說得眾人都笑了。
到了傍晚辭宮回府,郭妃一逕入了自己房中,吩咐侍女燕兒道: 皇后娘娘恩典,賜宮人楊媛為襄王府良娣。楊良娣是皇后所賜,身份不同,我想這府裡頭須得挑一處最好的院落才是。我想來想去,只有前頭的玉錦軒又大又好,且現成,你立刻帶人去收拾出來,一應物品且要挑好的,服侍的丫環,也要乖順聽話的。
燕兒是她的心腹,聽了她這話卻心中不禁打個寒噤: 王妃,可是這玉錦軒 玉錦軒是先王妃潘氏所居之地,自潘妃死後,就再也沒有人住進去了。誰都知道襄王元侃極之厭惡玉錦軒這個地方,在潘妃活著的最後兩年間,襄王是一步也沒踏入玉錦軒。把新人送到這個地方,無異是送入冷宮。
郭妃眉毛微挑: 怎麼了?
燕兒大著膽子問道: 王妃,奴婢以為你好象態度有些不一樣?
郭妃笑道: 什麼不一樣?
燕兒道: 記得那次奴婢對您說,聽說王爺在外頭可能有人,您又不聞不問,為什麼如今卻又不一樣了?
郭妃含笑道: 傻丫頭,外頭的閒花野糙入不得府上不得台面,王爺一時興起終究也是曇花一現,犯不著為這個去逆了王爺的意。 她停了一下,緩緩地道: 楊良娣是皇后所賜,又是楊知信的侄女兒,身份尊貴,長得又討人喜歡。她過得兩三年,若產下一男半女的,就能與我齊肩了,可是件好事呢。我自然要好好地待她,關照她。
燕兒忙點頭道: 奴婢明白了。
郭妃正色道: 你們不可存了小人見識,不管王爺待楊良娣好壞,她都是皇后所賜,我要待之如妹。這府里上下人等,都要好好地待她,不可讓她心生嫌隙。
燕兒這回才是徹底服了: 奴婢現在全明白了,王妃放心,奴婢知道怎麼做。
郭妃緩緩坐下,低頭輕撫著自己隆起的腹部,嘴角微微一絲笑意: 今天皇后娘娘教我們幾個王妃為婦之道,賢德之道。不當管的不要管,當管的事不能不管。男人府外的事務,我自不必理會,發生在府內的事,我就得掌握。 她看著窗外漸升上來的月色,緩緩地道: 皇后娘娘說的好,做好一個賢王妃,須得懂得分寸,有節、有度。
當王府諸妃在皇宮內領受臘八粥的時候,銀裝素裹的汴京城中,亦有無數貧苦難民,在瑟瑟寒風中領著官府派發的賑粥。
自前年襄王元侃向太宗上表之後,朝庭在每年新春前後的一個月里,都會在城周四處地方設粥廠施粥舍衣,這也是一項德政。
前些天下過一場大雨雪,天氣忽然變冷,宮中遣中使御賜城中孤老貧窮之人一千錢,以及米炭數百斤,人人均感戴皇恩浩dàng。
元侃踏雪來到薜蘿別院,劉娥的房中早已經備好了暖炕,熏得一室春生。見著劉娥在炕上煨著酒,恰是一幅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 的場景。
服侍著元侃脫了裘服,兩人便在暖暖的炕上,一邊調笑,一邊搶酒喝。知道元侃素日在府中幾十大碟的嫌煩,劉娥今日只備了簡單小碟,那是四樣下酒小菜是花炊鵪子、羊舌簽、鴛鴦炸肚、五珍膾,再有四樣勸酒果子是雕花密煎、永嘉huáng柑子、咸酸桃絲、陳公梨。元侃甚是喜歡,也不用銀著,只用手抓了一隻羊舌簽來吃了,急得劉娥直叫: 莫把炕上弄得油汪汪的。 元侃也不理睬,只顧哈哈大笑,越發不管不顧地胡鬧。
鬧了一會兒,元侃才靜下來靠著軟榻,左手執著酒盞,右手擁著劉娥,笑道: 這等日子,神仙不換!怪不得人道:只羨鴛鴦不羨仙呢!
劉娥靜靜地倚在他的懷中,此時聽得他如此說,抬頭笑道: 三郎今日遇上什麼事了,怎麼倒想起神仙的事來的?
元侃笑道: 真真你這七竅玲瓏心,我有半點心事,都瞞不過你。 他放下手中酒盞,嘆了一口氣,道: 前幾日劉美對我說,今年領賑的人中,蜀中來的難民格外多呢!我原也不在意。今天居然有一個蜀中來的狂生吳文賞叩闕上書,歷數蜀中諸官員貪酷,這倒也罷了,他居然還指摘朝庭的政令有過,說蜀中專設的博買務害民無數,理應立刻取消。父皇聽了雖然大怒,卻也說是書生意氣,只將他杖責,轟了出去。只是想著前些時候張詠也同我說,蜀民有怨,請我上書父皇,只是
劉娥自然明白他這一句只是後面的意思: 只是蜀中原是吳王的藩地,你不便擅加插手!
元侃嘆了一口氣: 正是。想那年我上書父皇開倉賑濟京中貧民,這事兒便年年得我辦理了。那時候便得罪了二哥,跟我彆扭了好幾年,我回什麼駁什麼。我倒罷了,倒累得跟我走得近的幾名官員給尋事下貶了。直到二哥死後,我才陸續把他們給弄回來。這也是我以前不懂得做事的緣故,如今再為這個事跟五弟對上,實在是不必了。那會兒二哥還看我是個弟弟不懂事,肯容讓幾分。但五弟又向來是個狂性子,只怕更要疑心我與他作對,挑他的不是,豈非又傷兄弟qíng份?
劉娥輕輕嘆了一口氣: 你們天潢貴胄,做件事也得這麼左右為難的,叫底下的人,做事就更難了。
元侃將身子向後倚過去,嘆道: 那個狂生吳文賞,告的頭一名就是彭山縣令齊元振貪髒nüè民。這個齊元振本是五弟府中放出來的,去年述職考政卻是優等,還特別領了朝庭的獎勵。
劉娥好奇道: 既然是述職考政優等,怎麼會被人告,卻不知這述職考政是怎麼考出來的?
元侃笑道: 今年有吳文賞告他,他可得不了優等了。述職考政,無非考的是今年歲入有否增加,治地太平否之類的。歲入每年入戶部有記載的,治地上若無有大訴訟,那便是太平了。
劉娥冷笑道: 倘若述職考政只考這些,那倒容易了。比如農戶租地,一年的收成原是要三成交皇糧,下面縣令便改成六成七成,橫豎百姓認不得朝庭的政令。這樣搶了租子,在朝庭面前增了歲入,自己卻也收得銅錢滿倉,百姓餓死,卻有誰理?那訟案更簡單,衙門裡不管有理沒理,先交錢再打官司,層層剝皮,誰敢上衙門打官司去?
元侃笑了: 怎麼你這話,倒象是今日吳文賞的口氣!
劉娥怔怔地道: 我們家,就是這麼逃難出來的。
元侃收斂了笑容,抱住了劉娥道: 別想這事兒了。我過幾日,找機會跟五弟提一下,讓他自己小心點兒。若是他自己上書,那就兩全了。
劉娥回過神來,笑道: 你看我說哪裡去了,盡提這些不開心的事做什麼呢!我想這些事朝中宰相大臣總會看到的吧,官家若是知道了蜀中qíng景,必會下恩旨的。 元侃也笑了。
不覺得冬去春來,元侃原是想將這件事提醒一下吳王元傑的,只是過年前後,吳王一直忙著在修建自己的園子,要蓋一座萬卷藏書樓,又叫了京中有名的山園匠來,到太湖等地運來太湖石修建假山。
幾個皇子中,就數性qíng吳王元傑最為穎悟好學,他府中詞人墨客最多,隔些時日便研究出一些文集辭書出來,他自己本人詞賦最好,而且工於書法,不論糙、隸、飛白都是名重一時。平時皇室盛宴,總是吳王得的頭彩。
太宗自己也好文,每日裡雖然政務繁忙,但是每日猶要親自看上三卷《太平總覽》,便是政事太忙而實在無暇,也要抽空補上。諸皇子也不免學著皇帝的樣子日日要開卷有益。他又最好寫飛白之書,元傑的書法最佳,最能投皇帝所好,因此上平日越發地在這方面上心了。
吳王府這一次的大興土木重修花園,其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就是那在防水防火防蛀下了最大功夫的萬卷藏書樓,書樓四周一帶清流繞過,本為防火,沿著水流一帶修築亭台樓閣,卻更襯書樓的雅致。書樓前面,卻都是用萬里之外運來的太湖石堆成假山,錯落有致,迂迴環繞,似近實遠。書樓中貯著自魏晉以來的各名家書貼,善本孤本書籍等近二萬卷,堪稱為京城第一。
花園落成之日,吳王請了襄王、越王等諸王及諸官員前來飲宴。
李後笑著叫道: 媛兒,快扶住了。襄王妃,你身子重,免了免了。
郭妃只覺得一雙手伸過來yù扶自己,近乎本能地立刻掙開,忽然回過神來,盈盈笑道: 不必了。
李後吩咐: 媛兒,還不參見你們王妃。
郭妃只見眼前一個人向著自己跪拜下去,忙笑著去扶她道: 不必了。好妹妹,快起來吧!
她懷著身孕不方便,說得快做得慢,雖然已經伸手去扶,楊媛年輕動作機靈,卻已經將三個頭磕完,郭妃的手才正好伸到拉住了她。
郭妃這才細細地看著楊媛,只見她約莫十三四歲,身形初長,神qíng中卻還留著一絲稚嫩與純真,相貌卻是甜美討喜,甚為乖巧的模樣。
郭妃見了這楊媛的模樣,心中先放了一半心,輕撫著腹部,心中又酸又喜。懷得皇家骨ròu固然是天大的喜事,卻因此還是逃不過這等地位必然要過的一關,襄王獨寵的日子終將難以長久,懷孕是喜也是憂,如此一來再不能獨自一人擁有丈夫。是遲是早,終歸來的吧。瞧著楊媛年紀尚小,雖然透著機靈勁兒,模樣卻也不是個妖媚的相格,斷斷不致勾引得襄王變心。如今由皇后賜下,又體面又堵了眾人的口,也未曾不好。
想到這裡,微微一笑,這邊拉起楊媛,這邊已是極快地褪下手中一隻累絲金鐲套到楊媛的手上,笑道: 妹妹,這個就當是我的見面禮了。
楊媛驟得此名貴飾物,漲紅了臉不敢收,兩人推讓了兩三回,李後笑道: 好了,難得襄王妃喜歡你,你就收下吧!哦,我瞧著這累絲金鐲有點眼熟,好象是你母親戴過吧!
郭妃暗喜皇后到底認出這首飾來,倒不白給了: 正是,娘娘好眼力,這是我出嫁時母親讓我壓箱的。可是要論疼我,娘娘才是真心體貼我疼我的人。娘娘調教的好人兒,我一看見她,就打心眼裡喜歡呢。有了楊妹妹,我以後就偷個懶了,安安心了。 說著拉了楊媛的手,一邊說一邊笑。
楊媛的小手被郭妃拉著,只覺得郭妃的手冰冷cháo濕,忽然想到她剛才毫不猶豫地甩開自己yù去攙扶的手,心中不由地微微一顫。
越王妃在一邊瞧著,她滿心是想讓郭妃不舒坦的,眼見她笑得如此開心的樣子,自己反而更加堵心了。當著皇后的面,卻又不敢發作,忽然 哎喲 一聲,假託自己頭疼,告假出去了。
郭妃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淡淡地一笑。
李後看了楊媛一眼,心中暗忖,郭妃表現太好,反而教她有幾分不放心,誰知道將來如何。多一個人賜到襄王府,也算是多一份節制掌握吧。這邊卻嘆了一口氣,對郭妃笑道: 她總怨我偏心,可是你們幾個,我都是一般的疼愛,無分彼此。只這越王妃,看著一副聰明樣兒,只是不知怎麼地,說的做的,叫人滿心想疼也疼不起來。
郭妃笑道: 可是臣媳卻是覺得,娘娘太疼我們了。
李後讚許地看了她一眼道: 誰叫你口口聲聲地一直說我疼你,我就算想不疼你,也否認不來。 一席話說得眾人都笑了。
到了傍晚辭宮回府,郭妃一逕入了自己房中,吩咐侍女燕兒道: 皇后娘娘恩典,賜宮人楊媛為襄王府良娣。楊良娣是皇后所賜,身份不同,我想這府裡頭須得挑一處最好的院落才是。我想來想去,只有前頭的玉錦軒又大又好,且現成,你立刻帶人去收拾出來,一應物品且要挑好的,服侍的丫環,也要乖順聽話的。
燕兒是她的心腹,聽了她這話卻心中不禁打個寒噤: 王妃,可是這玉錦軒 玉錦軒是先王妃潘氏所居之地,自潘妃死後,就再也沒有人住進去了。誰都知道襄王元侃極之厭惡玉錦軒這個地方,在潘妃活著的最後兩年間,襄王是一步也沒踏入玉錦軒。把新人送到這個地方,無異是送入冷宮。
郭妃眉毛微挑: 怎麼了?
燕兒大著膽子問道: 王妃,奴婢以為你好象態度有些不一樣?
郭妃笑道: 什麼不一樣?
燕兒道: 記得那次奴婢對您說,聽說王爺在外頭可能有人,您又不聞不問,為什麼如今卻又不一樣了?
郭妃含笑道: 傻丫頭,外頭的閒花野糙入不得府上不得台面,王爺一時興起終究也是曇花一現,犯不著為這個去逆了王爺的意。 她停了一下,緩緩地道: 楊良娣是皇后所賜,又是楊知信的侄女兒,身份尊貴,長得又討人喜歡。她過得兩三年,若產下一男半女的,就能與我齊肩了,可是件好事呢。我自然要好好地待她,關照她。
燕兒忙點頭道: 奴婢明白了。
郭妃正色道: 你們不可存了小人見識,不管王爺待楊良娣好壞,她都是皇后所賜,我要待之如妹。這府里上下人等,都要好好地待她,不可讓她心生嫌隙。
燕兒這回才是徹底服了: 奴婢現在全明白了,王妃放心,奴婢知道怎麼做。
郭妃緩緩坐下,低頭輕撫著自己隆起的腹部,嘴角微微一絲笑意: 今天皇后娘娘教我們幾個王妃為婦之道,賢德之道。不當管的不要管,當管的事不能不管。男人府外的事務,我自不必理會,發生在府內的事,我就得掌握。 她看著窗外漸升上來的月色,緩緩地道: 皇后娘娘說的好,做好一個賢王妃,須得懂得分寸,有節、有度。
當王府諸妃在皇宮內領受臘八粥的時候,銀裝素裹的汴京城中,亦有無數貧苦難民,在瑟瑟寒風中領著官府派發的賑粥。
自前年襄王元侃向太宗上表之後,朝庭在每年新春前後的一個月里,都會在城周四處地方設粥廠施粥舍衣,這也是一項德政。
前些天下過一場大雨雪,天氣忽然變冷,宮中遣中使御賜城中孤老貧窮之人一千錢,以及米炭數百斤,人人均感戴皇恩浩dàng。
元侃踏雪來到薜蘿別院,劉娥的房中早已經備好了暖炕,熏得一室春生。見著劉娥在炕上煨著酒,恰是一幅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 的場景。
服侍著元侃脫了裘服,兩人便在暖暖的炕上,一邊調笑,一邊搶酒喝。知道元侃素日在府中幾十大碟的嫌煩,劉娥今日只備了簡單小碟,那是四樣下酒小菜是花炊鵪子、羊舌簽、鴛鴦炸肚、五珍膾,再有四樣勸酒果子是雕花密煎、永嘉huáng柑子、咸酸桃絲、陳公梨。元侃甚是喜歡,也不用銀著,只用手抓了一隻羊舌簽來吃了,急得劉娥直叫: 莫把炕上弄得油汪汪的。 元侃也不理睬,只顧哈哈大笑,越發不管不顧地胡鬧。
鬧了一會兒,元侃才靜下來靠著軟榻,左手執著酒盞,右手擁著劉娥,笑道: 這等日子,神仙不換!怪不得人道:只羨鴛鴦不羨仙呢!
劉娥靜靜地倚在他的懷中,此時聽得他如此說,抬頭笑道: 三郎今日遇上什麼事了,怎麼倒想起神仙的事來的?
元侃笑道: 真真你這七竅玲瓏心,我有半點心事,都瞞不過你。 他放下手中酒盞,嘆了一口氣,道: 前幾日劉美對我說,今年領賑的人中,蜀中來的難民格外多呢!我原也不在意。今天居然有一個蜀中來的狂生吳文賞叩闕上書,歷數蜀中諸官員貪酷,這倒也罷了,他居然還指摘朝庭的政令有過,說蜀中專設的博買務害民無數,理應立刻取消。父皇聽了雖然大怒,卻也說是書生意氣,只將他杖責,轟了出去。只是想著前些時候張詠也同我說,蜀民有怨,請我上書父皇,只是
劉娥自然明白他這一句只是後面的意思: 只是蜀中原是吳王的藩地,你不便擅加插手!
元侃嘆了一口氣: 正是。想那年我上書父皇開倉賑濟京中貧民,這事兒便年年得我辦理了。那時候便得罪了二哥,跟我彆扭了好幾年,我回什麼駁什麼。我倒罷了,倒累得跟我走得近的幾名官員給尋事下貶了。直到二哥死後,我才陸續把他們給弄回來。這也是我以前不懂得做事的緣故,如今再為這個事跟五弟對上,實在是不必了。那會兒二哥還看我是個弟弟不懂事,肯容讓幾分。但五弟又向來是個狂性子,只怕更要疑心我與他作對,挑他的不是,豈非又傷兄弟qíng份?
劉娥輕輕嘆了一口氣: 你們天潢貴胄,做件事也得這麼左右為難的,叫底下的人,做事就更難了。
元侃將身子向後倚過去,嘆道: 那個狂生吳文賞,告的頭一名就是彭山縣令齊元振貪髒nüè民。這個齊元振本是五弟府中放出來的,去年述職考政卻是優等,還特別領了朝庭的獎勵。
劉娥好奇道: 既然是述職考政優等,怎麼會被人告,卻不知這述職考政是怎麼考出來的?
元侃笑道: 今年有吳文賞告他,他可得不了優等了。述職考政,無非考的是今年歲入有否增加,治地太平否之類的。歲入每年入戶部有記載的,治地上若無有大訴訟,那便是太平了。
劉娥冷笑道: 倘若述職考政只考這些,那倒容易了。比如農戶租地,一年的收成原是要三成交皇糧,下面縣令便改成六成七成,橫豎百姓認不得朝庭的政令。這樣搶了租子,在朝庭面前增了歲入,自己卻也收得銅錢滿倉,百姓餓死,卻有誰理?那訟案更簡單,衙門裡不管有理沒理,先交錢再打官司,層層剝皮,誰敢上衙門打官司去?
元侃笑了: 怎麼你這話,倒象是今日吳文賞的口氣!
劉娥怔怔地道: 我們家,就是這麼逃難出來的。
元侃收斂了笑容,抱住了劉娥道: 別想這事兒了。我過幾日,找機會跟五弟提一下,讓他自己小心點兒。若是他自己上書,那就兩全了。
劉娥回過神來,笑道: 你看我說哪裡去了,盡提這些不開心的事做什麼呢!我想這些事朝中宰相大臣總會看到的吧,官家若是知道了蜀中qíng景,必會下恩旨的。 元侃也笑了。
不覺得冬去春來,元侃原是想將這件事提醒一下吳王元傑的,只是過年前後,吳王一直忙著在修建自己的園子,要蓋一座萬卷藏書樓,又叫了京中有名的山園匠來,到太湖等地運來太湖石修建假山。
幾個皇子中,就數性qíng吳王元傑最為穎悟好學,他府中詞人墨客最多,隔些時日便研究出一些文集辭書出來,他自己本人詞賦最好,而且工於書法,不論糙、隸、飛白都是名重一時。平時皇室盛宴,總是吳王得的頭彩。
太宗自己也好文,每日裡雖然政務繁忙,但是每日猶要親自看上三卷《太平總覽》,便是政事太忙而實在無暇,也要抽空補上。諸皇子也不免學著皇帝的樣子日日要開卷有益。他又最好寫飛白之書,元傑的書法最佳,最能投皇帝所好,因此上平日越發地在這方面上心了。
吳王府這一次的大興土木重修花園,其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就是那在防水防火防蛀下了最大功夫的萬卷藏書樓,書樓四周一帶清流繞過,本為防火,沿著水流一帶修築亭台樓閣,卻更襯書樓的雅致。書樓前面,卻都是用萬里之外運來的太湖石堆成假山,錯落有致,迂迴環繞,似近實遠。書樓中貯著自魏晉以來的各名家書貼,善本孤本書籍等近二萬卷,堪稱為京城第一。
花園落成之日,吳王請了襄王、越王等諸王及諸官員前來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