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冊後前一日,先設守宮之儀式在朝堂,派冊寶正使、副使依次於東門外,捧旨的命婦依次於受冊寶殿門外,設皇后受冊寶位於殿庭階下北向。
另有奉禮設冊寶正使位於內東門外,副使、內侍位於站在他的南面,參差而退,再東向北依著禮冊上規定的步子走到上面,把寶冊放在案几上,位置在於正使前面的南向,又設內給事站於位於北廂南向。
一應禮儀完後,正副使和內使等,就守著寶冊一夜。
第二日,正是元旦。冊後大典開始。
文武百官著官服早早依次入場,禮直官、通事舍人先引中書令、侍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及奉冊寶官,執事人身著紅衣,衣帶有勛幘,率先到垂拱殿門外依次站好,等著冊符之降。
然後是禮直官、通事舍人分引宰相、樞密使、冊寶使副、文武百官詣到文德殿立班,東西相向。內侍二員自內宮承聖旨,取皇后冊寶出垂拱殿,奉冊寶官俱捧玉笏率著執事人,禮直官引著中書侍郎押送金冊,中書令跟從於後,門下省侍郎押寶符,侍中跟從於後,由東上閣門出,一直送到文德殿庭暫時安置冊符。
禮直官、通事舍人再引冊寶正使、副使就位,次引侍中於使前,西向依禮制而拜。典儀官高呼 再拜 。然後一聲聲依次承傳到位,冊寶正使、副使、在位百官皆再拜,內侍行首周懷政展聖旨宣曰: 贈虎捷都指揮使劉通女冊為皇后,命公等持節展禮。 冊寶正使、副使再拜,侍中還位,門下侍郎自周懷政手中取過節仗,門下侍郎手執節仗授於冊寶使,冊寶使跪受節仗,然後是冊寶之節幡會議於冊寶副使。
仗幡俱受,再引中書令、侍中站到冊寶東北,西向而立,中書侍郎引冊案立於中書令右,中書令取冊授於冊寶使,冊寶使跪受,而後起立,置冊於案。中書令、中書侍郎退回班列。門下侍郎引寶案於侍中之右,取寶授冊寶使亦如上面的儀式。
典儀唱贊曰: 拜訖。 眾人再拜,禮直官、通事舍人引冊寶正副使押送冊寶,一名官員手持節仗在前導引,奉冊寶官捧著寶冊,在眾多儀仗衛隊的簇擁下,依次出了朝堂門,自內東門跟隨內臣進入後宮。
然後是內臣引內外命婦入就位,內侍到閣中,請皇后劉氏換上大禮服,等候冊寶使到來。正副使來到閣下,站到東向內給事的前面,自北向內跪下,俯伏在地,道: 臣冊寶使王欽若、副使丁謂奉制授皇后冊寶。
皇后劉娥坐在簾內,拿過準備好的答辭照念,然後道: 起。 正副使站起,退回原位。
內給事入捧著冊寶入殿,先有由侍候向皇后跪下說明儀式,然後是正副使退回外殿。
內侍引皇后出,立於庭中北向位置,內侍跪取冊,次內侍跪取寶,起立,西向站在皇后右少前,內侍二員進立皇后左少前東向。在內侍讚詞中,皇后再拜,接受依次金冊寶符。然後內侍導皇后入正殿升坐,再由內臣引著後宮諸妃嬪、各家命婦朝拜稱賀。
皇后再換上後服,面見皇帝朝謝。此時文武百官,已經到東閣門上表祝賀。
整整一天在瑣碎的禮節中,完成這場封后大典,劉娥的心卻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激動和興奮,這一天她等了很久很久,久到此刻到來之際,反而變得不再重要,而只是這樣靜靜地走過這個過場而已。
在整個天下為著這一天而忙亂時,她反而顯得異常地冷靜,在內給事的唱贊聲中,她一絲不苟地完成著一項項禮節,甚至還能有餘暇觀察到宮人擺錯的禮器。在向大殿那長長的甬道上,聽著兩邊如山的人群靜靜的呼吸聲,她忽然有一種錯覺,那穿著大禮服如眾星拱月般走向文德殿的,好象是另一個人,而自己的靈魂已經脫離了軀體,浮在空中靜靜地旁觀著。
走到盡頭,真宗已經坐在殿中的御座上,含笑看著她。
看到真宗的這一刻時,她的心qíng忽然平和了下來,浮在半空中的靈魂已經回到體內,她看著真宗,溫柔地一笑。
皇后坐上御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此時,她第一次與皇帝並肩坐在一眼。在天下人的眼中,她這個時候才正式成為他的妻子。
真宗下旨,為賀封后大典,京城張燈結彩,京吾不禁,狂歡三日。
封后大典之後半月,真宗再度下旨,升遷後宮諸妃。冊封婕妤楊氏為婉儀、貴人戴氏為修儀、美人曹氏為婕妤、崇陽縣君李氏為才人,唯有沈才人未在此次升遷之列。
同時,以簫韶部樂送嗣子允讓仍回歸王府,故越王元份,改封商王,因允讓的緣故,特赦商王妃李氏出禁回府。
當日劉娥安排借腹生子之計,知道必瞞不過隔三岔五來拜訪她的楊婕妤,索性從一開始就告訴了她全部計劃。楊婕妤又驚又喜,立刻自請來日小皇子出生時,由她一起照顧。劉娥與楊婕妤本來交qíng就好,昔年楊婕妤懷了五皇子時,也曾經與她相約:兩人之中不管誰生下孩子,均一同為母。因此與楊婕妤約好,等皇子出身後,兩人一起照料小皇子。
自劉娥抱養皇子受益之後,她又不放心都交給辱母侍女,許多事都要親自照顧,忙中添亂,又怕冷落了真宗。見楊婕妤每日都過來看望小皇子,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真宗下朝回宮,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索性將小皇子放在長春宮由楊婕妤照顧,自己則每日去長春宮去看望,如此一來,也便兩全其美了。
楊婕妤感激涕零,越發地死心塌地了。劉娥只管著照顧好真宗那一頭,後宮但凡大小事端,自也不必她操心,皆有楊婕妤幫著她留心著。
此時劉娥封了皇后,事qíng越發地忙碌,但是小皇子的飲食起居,卻都是一一過問,既不似郭后似地管得太過了,亦怕楊氏太過千依百順地嬌縱過了。
真宗每日退朝後便到皇后宮中,批閱奏摺每每到了半夜,這其間與劉後一起談論些朝政之事,劉後記心甚好,一件事但凡提個頭,她便想起前因後果,其中涉及的各關係人物來,因此真宗批閱起奏摺來倒也順手許多。
真宗除了在劉後宮中外,間中也到其他嬪妃處。到了這年年底,卻又傳來消息,才人李氏又懷孕了。
夜深人靜,壽成殿後的偏殿小院中,一個香爐擺在院中,三支清香幽幽吐煙。此刻所有的人都入睡了,院中獨有新封的才人李氏,跪在院中祈禱: 信女李氏,求告蒼天,賜給我一個女兒吧!昔年我也曾祈求上蒼,保佑我能夠為娘娘生下一個皇子,果然得遂人願。如今信女再次請求上天,賜給我一個女兒吧!皇子是為了皇上、為了娘娘而生的,只有女兒,她才屬於我。蒼天,請憐我失子之苦,賜我一個女兒吧!
自從她得知自己懷孕以來,她每夜都要如此祈盼著。收拾了香爐,回到房中,她打開箱子,那裡面放著兩件首飾,就是她初次懷孕時,皇帝所賜的金簪和劉皇后所賜的玉釵。當日她上承露台時,玉釵墮地,真宗卜得玉釵不損當生皇子,嚇得她不敢再戴,收進箱中。那日真宗便賜她金簪,然而不久之後,又聽說杜才人因為違了銷金令而被下令到dòng真觀出家為道,她不敢再戴金簪,便與這玉釵一起收起箱子裡。
望著這一釵一簪,她的心思,又似回到了過去。她本是吳越王府送給劉皇后的侍女,她的祖父李延嗣,原是吳越錢氏的舊部。吳越王錢俶歸宋之後,她的父親李仁德又由吳越王府保薦,做到左班殿直。李仁德見女兒頗有幾份姿色,想自己只是一個小官,將來匹配也是尋常人家,便將她送進吳越王府去服侍故主,以圖一個好前程。
她雖然名為侍女,但是因為是世代舊屬之後,與那些買來的婢女自是不同。吳越王府亦是不作尋常侍女看待,專門請了教習嬤嬤教她們學習禮儀規矩、琴棋書畫等。隔了幾年,挑出她來與另一名舊屬之後,一起選入宮去服侍當時還是美人的劉皇后。然後,她的命運就此與皇家聯在一起。
她輕輕地取出一隻銀釵來,那是她從娘家帶出來的,擺在帝後所賜的金玉釵簪前面,真是黯淡粗陋無比。她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倘若她從來不曾進過宮,那麼,她現在也許嫁一個尋常百姓,生一對兒女,就象大宋朝任何一個尋常的平民婦人一樣吧!
次年,才人李氏生下一個女兒。
狸貓換太子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古戲。
戲劇始於南宋末年,興於元,直至明清時代最為繁盛。
宋真宗時,德妃劉娥將自己的侍兒李氏所生之子抱為已子即為仁宗。劉娥登上後位,此後首創中國歷史上全套垂簾聽政制度十幾年,身披龍袍,險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是劉娥和仁宗生母李氏的關係一直不錯,李氏本就是劉娥的侍女,對劉娥一向忠誠,生子之後也一直留在劉娥身邊,後來又安排她生了一個女兒得慰失子之苦,並逐步由崇陽縣君、才人、順容一直到臨死前,被劉太后封為宸妃。劉娥曾派內侍找到李氏親人並封以官職,李氏對劉娥心存感激,因此雖然一直在宮中,卻始終未說明真相。直至劉娥死後,仁宗才得知身世,但看到劉娥厚葬李氏,嘆: 人言可畏,我差點錯怪太后。 因此仍然很感激劉娥,劉娥執政多年自有政敵,這個時代趁機詆毀劉娥,仁宗同劉娥母子感qíng大約很好,則乾脆地說:\ 太后待我有恩,任何有關太后的壞話我都不想聽。\ (詳見本書)
不但如此,終南北兩宋,對劉娥均有較高評價,稱其為一代賢后,女中任姒。史學家也稱其為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後來慈禧太后yù垂簾聽政,也是處處提著要拿章獻太后劉娥作為仿效。
劉娥的故事在狸貓換太子中被抹黑,則是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闈中發生過兩件奪子殺母的慘案。
一個發生在明宣宗時期,明宣宗寵愛孫妃,而孫妃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將一名宮女生下的兒子奪為已子即明英宗朱祁鎮,並害死皇子的生母。孫妃則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終年。那名慘死的宮女,雖然生下過皇帝,但卻死得無聲無息,而連姓名也無從得知。而終明英宗一世,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為何人。但是這件事從逃到宮外的宮女口中泄露出去,傳揚民間。
另一樁發生是明憲宗時期,明憲宗寵愛比他大了十幾歲的保姆萬氏並封為貴妃,萬貴妃無子,宮中所有妃嬪凡是懷孕均被她殺死,唯有一名紀氏宮人逃過一劫,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紀氏在冷宮撫養皇子數年,明憲宗才知此事。但是不幸的是,萬貴妃也同時知道此事。因為明憲宗年紀已大,而一直無子,萬貴妃只得留下皇子性命,將紀氏毒死。
這兩樁事流傳到民間,連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說當朝皇帝的事。戲劇詩歌中向來有為了避禍而\ 指漢為唐\ 的傳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 漢皇重色思傾國\ 。戲劇更多借古諷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百姓就編派漢光武帝劉秀將開國功臣統統殺光的戲\ 二十八宿上天台\ ,編派宋太祖趙匡胤殺了義弟鄭恩,鄭恩之妻陶三春興兵,趙匡胤陪罪的戲\ 打龍袍\ 。可嘆劉秀趙匡胤還真算得是歷代帝王中的仁厚之人,無端地替朱元璋背這個黑鍋。
另有奉禮設冊寶正使位於內東門外,副使、內侍位於站在他的南面,參差而退,再東向北依著禮冊上規定的步子走到上面,把寶冊放在案几上,位置在於正使前面的南向,又設內給事站於位於北廂南向。
一應禮儀完後,正副使和內使等,就守著寶冊一夜。
第二日,正是元旦。冊後大典開始。
文武百官著官服早早依次入場,禮直官、通事舍人先引中書令、侍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及奉冊寶官,執事人身著紅衣,衣帶有勛幘,率先到垂拱殿門外依次站好,等著冊符之降。
然後是禮直官、通事舍人分引宰相、樞密使、冊寶使副、文武百官詣到文德殿立班,東西相向。內侍二員自內宮承聖旨,取皇后冊寶出垂拱殿,奉冊寶官俱捧玉笏率著執事人,禮直官引著中書侍郎押送金冊,中書令跟從於後,門下省侍郎押寶符,侍中跟從於後,由東上閣門出,一直送到文德殿庭暫時安置冊符。
禮直官、通事舍人再引冊寶正使、副使就位,次引侍中於使前,西向依禮制而拜。典儀官高呼 再拜 。然後一聲聲依次承傳到位,冊寶正使、副使、在位百官皆再拜,內侍行首周懷政展聖旨宣曰: 贈虎捷都指揮使劉通女冊為皇后,命公等持節展禮。 冊寶正使、副使再拜,侍中還位,門下侍郎自周懷政手中取過節仗,門下侍郎手執節仗授於冊寶使,冊寶使跪受節仗,然後是冊寶之節幡會議於冊寶副使。
仗幡俱受,再引中書令、侍中站到冊寶東北,西向而立,中書侍郎引冊案立於中書令右,中書令取冊授於冊寶使,冊寶使跪受,而後起立,置冊於案。中書令、中書侍郎退回班列。門下侍郎引寶案於侍中之右,取寶授冊寶使亦如上面的儀式。
典儀唱贊曰: 拜訖。 眾人再拜,禮直官、通事舍人引冊寶正副使押送冊寶,一名官員手持節仗在前導引,奉冊寶官捧著寶冊,在眾多儀仗衛隊的簇擁下,依次出了朝堂門,自內東門跟隨內臣進入後宮。
然後是內臣引內外命婦入就位,內侍到閣中,請皇后劉氏換上大禮服,等候冊寶使到來。正副使來到閣下,站到東向內給事的前面,自北向內跪下,俯伏在地,道: 臣冊寶使王欽若、副使丁謂奉制授皇后冊寶。
皇后劉娥坐在簾內,拿過準備好的答辭照念,然後道: 起。 正副使站起,退回原位。
內給事入捧著冊寶入殿,先有由侍候向皇后跪下說明儀式,然後是正副使退回外殿。
內侍引皇后出,立於庭中北向位置,內侍跪取冊,次內侍跪取寶,起立,西向站在皇后右少前,內侍二員進立皇后左少前東向。在內侍讚詞中,皇后再拜,接受依次金冊寶符。然後內侍導皇后入正殿升坐,再由內臣引著後宮諸妃嬪、各家命婦朝拜稱賀。
皇后再換上後服,面見皇帝朝謝。此時文武百官,已經到東閣門上表祝賀。
整整一天在瑣碎的禮節中,完成這場封后大典,劉娥的心卻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激動和興奮,這一天她等了很久很久,久到此刻到來之際,反而變得不再重要,而只是這樣靜靜地走過這個過場而已。
在整個天下為著這一天而忙亂時,她反而顯得異常地冷靜,在內給事的唱贊聲中,她一絲不苟地完成著一項項禮節,甚至還能有餘暇觀察到宮人擺錯的禮器。在向大殿那長長的甬道上,聽著兩邊如山的人群靜靜的呼吸聲,她忽然有一種錯覺,那穿著大禮服如眾星拱月般走向文德殿的,好象是另一個人,而自己的靈魂已經脫離了軀體,浮在空中靜靜地旁觀著。
走到盡頭,真宗已經坐在殿中的御座上,含笑看著她。
看到真宗的這一刻時,她的心qíng忽然平和了下來,浮在半空中的靈魂已經回到體內,她看著真宗,溫柔地一笑。
皇后坐上御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此時,她第一次與皇帝並肩坐在一眼。在天下人的眼中,她這個時候才正式成為他的妻子。
真宗下旨,為賀封后大典,京城張燈結彩,京吾不禁,狂歡三日。
封后大典之後半月,真宗再度下旨,升遷後宮諸妃。冊封婕妤楊氏為婉儀、貴人戴氏為修儀、美人曹氏為婕妤、崇陽縣君李氏為才人,唯有沈才人未在此次升遷之列。
同時,以簫韶部樂送嗣子允讓仍回歸王府,故越王元份,改封商王,因允讓的緣故,特赦商王妃李氏出禁回府。
當日劉娥安排借腹生子之計,知道必瞞不過隔三岔五來拜訪她的楊婕妤,索性從一開始就告訴了她全部計劃。楊婕妤又驚又喜,立刻自請來日小皇子出生時,由她一起照顧。劉娥與楊婕妤本來交qíng就好,昔年楊婕妤懷了五皇子時,也曾經與她相約:兩人之中不管誰生下孩子,均一同為母。因此與楊婕妤約好,等皇子出身後,兩人一起照料小皇子。
自劉娥抱養皇子受益之後,她又不放心都交給辱母侍女,許多事都要親自照顧,忙中添亂,又怕冷落了真宗。見楊婕妤每日都過來看望小皇子,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真宗下朝回宮,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索性將小皇子放在長春宮由楊婕妤照顧,自己則每日去長春宮去看望,如此一來,也便兩全其美了。
楊婕妤感激涕零,越發地死心塌地了。劉娥只管著照顧好真宗那一頭,後宮但凡大小事端,自也不必她操心,皆有楊婕妤幫著她留心著。
此時劉娥封了皇后,事qíng越發地忙碌,但是小皇子的飲食起居,卻都是一一過問,既不似郭后似地管得太過了,亦怕楊氏太過千依百順地嬌縱過了。
真宗每日退朝後便到皇后宮中,批閱奏摺每每到了半夜,這其間與劉後一起談論些朝政之事,劉後記心甚好,一件事但凡提個頭,她便想起前因後果,其中涉及的各關係人物來,因此真宗批閱起奏摺來倒也順手許多。
真宗除了在劉後宮中外,間中也到其他嬪妃處。到了這年年底,卻又傳來消息,才人李氏又懷孕了。
夜深人靜,壽成殿後的偏殿小院中,一個香爐擺在院中,三支清香幽幽吐煙。此刻所有的人都入睡了,院中獨有新封的才人李氏,跪在院中祈禱: 信女李氏,求告蒼天,賜給我一個女兒吧!昔年我也曾祈求上蒼,保佑我能夠為娘娘生下一個皇子,果然得遂人願。如今信女再次請求上天,賜給我一個女兒吧!皇子是為了皇上、為了娘娘而生的,只有女兒,她才屬於我。蒼天,請憐我失子之苦,賜我一個女兒吧!
自從她得知自己懷孕以來,她每夜都要如此祈盼著。收拾了香爐,回到房中,她打開箱子,那裡面放著兩件首飾,就是她初次懷孕時,皇帝所賜的金簪和劉皇后所賜的玉釵。當日她上承露台時,玉釵墮地,真宗卜得玉釵不損當生皇子,嚇得她不敢再戴,收進箱中。那日真宗便賜她金簪,然而不久之後,又聽說杜才人因為違了銷金令而被下令到dòng真觀出家為道,她不敢再戴金簪,便與這玉釵一起收起箱子裡。
望著這一釵一簪,她的心思,又似回到了過去。她本是吳越王府送給劉皇后的侍女,她的祖父李延嗣,原是吳越錢氏的舊部。吳越王錢俶歸宋之後,她的父親李仁德又由吳越王府保薦,做到左班殿直。李仁德見女兒頗有幾份姿色,想自己只是一個小官,將來匹配也是尋常人家,便將她送進吳越王府去服侍故主,以圖一個好前程。
她雖然名為侍女,但是因為是世代舊屬之後,與那些買來的婢女自是不同。吳越王府亦是不作尋常侍女看待,專門請了教習嬤嬤教她們學習禮儀規矩、琴棋書畫等。隔了幾年,挑出她來與另一名舊屬之後,一起選入宮去服侍當時還是美人的劉皇后。然後,她的命運就此與皇家聯在一起。
她輕輕地取出一隻銀釵來,那是她從娘家帶出來的,擺在帝後所賜的金玉釵簪前面,真是黯淡粗陋無比。她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倘若她從來不曾進過宮,那麼,她現在也許嫁一個尋常百姓,生一對兒女,就象大宋朝任何一個尋常的平民婦人一樣吧!
次年,才人李氏生下一個女兒。
狸貓換太子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古戲。
戲劇始於南宋末年,興於元,直至明清時代最為繁盛。
宋真宗時,德妃劉娥將自己的侍兒李氏所生之子抱為已子即為仁宗。劉娥登上後位,此後首創中國歷史上全套垂簾聽政制度十幾年,身披龍袍,險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是劉娥和仁宗生母李氏的關係一直不錯,李氏本就是劉娥的侍女,對劉娥一向忠誠,生子之後也一直留在劉娥身邊,後來又安排她生了一個女兒得慰失子之苦,並逐步由崇陽縣君、才人、順容一直到臨死前,被劉太后封為宸妃。劉娥曾派內侍找到李氏親人並封以官職,李氏對劉娥心存感激,因此雖然一直在宮中,卻始終未說明真相。直至劉娥死後,仁宗才得知身世,但看到劉娥厚葬李氏,嘆: 人言可畏,我差點錯怪太后。 因此仍然很感激劉娥,劉娥執政多年自有政敵,這個時代趁機詆毀劉娥,仁宗同劉娥母子感qíng大約很好,則乾脆地說:\ 太后待我有恩,任何有關太后的壞話我都不想聽。\ (詳見本書)
不但如此,終南北兩宋,對劉娥均有較高評價,稱其為一代賢后,女中任姒。史學家也稱其為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後來慈禧太后yù垂簾聽政,也是處處提著要拿章獻太后劉娥作為仿效。
劉娥的故事在狸貓換太子中被抹黑,則是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闈中發生過兩件奪子殺母的慘案。
一個發生在明宣宗時期,明宣宗寵愛孫妃,而孫妃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將一名宮女生下的兒子奪為已子即明英宗朱祁鎮,並害死皇子的生母。孫妃則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終年。那名慘死的宮女,雖然生下過皇帝,但卻死得無聲無息,而連姓名也無從得知。而終明英宗一世,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為何人。但是這件事從逃到宮外的宮女口中泄露出去,傳揚民間。
另一樁發生是明憲宗時期,明憲宗寵愛比他大了十幾歲的保姆萬氏並封為貴妃,萬貴妃無子,宮中所有妃嬪凡是懷孕均被她殺死,唯有一名紀氏宮人逃過一劫,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紀氏在冷宮撫養皇子數年,明憲宗才知此事。但是不幸的是,萬貴妃也同時知道此事。因為明憲宗年紀已大,而一直無子,萬貴妃只得留下皇子性命,將紀氏毒死。
這兩樁事流傳到民間,連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說當朝皇帝的事。戲劇詩歌中向來有為了避禍而\ 指漢為唐\ 的傳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 漢皇重色思傾國\ 。戲劇更多借古諷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百姓就編派漢光武帝劉秀將開國功臣統統殺光的戲\ 二十八宿上天台\ ,編派宋太祖趙匡胤殺了義弟鄭恩,鄭恩之妻陶三春興兵,趙匡胤陪罪的戲\ 打龍袍\ 。可嘆劉秀趙匡胤還真算得是歷代帝王中的仁厚之人,無端地替朱元璋背這個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