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救出了岳母和孩子後,我岳父回過身來,趕緊去救住在正房和東廂房裡的其他人。被救出來的有兩個年輕小伙子,他們又一起動手,把壓在屋頂底下的人救出。這樣,一院子20多人全部脫險。我岳父在救人的過程中,腳後跟被落下來的磚塊砸了一下,但只是輕傷。

  後來,據研究所赴地震現場到我岳父家看望的同志告訴我,他們從北京趕到震區時已是饑渴交加,因為一路上沒有時間停留,也沒有任何餐食供應。他們來到唐山西郊果園我岳父家時,我岳父從樹上摘了兩大口袋還沒有成熟的青蘋果送給了他們,成了他們在震區最初幾天解渴療飢的主要依靠。

  數年後,在總結唐山地震的經驗教訓時,有一份材料說:“唐山地震中,受災人民依靠自救互救而避免死亡的比例很高。”還有材料說:“唐山地震時估計有50萬左右的受災者是靠自救互救獲得生命的。”材料里還說,有不少院子是全軍覆沒,原因是地震時院子裡所有的人都被埋壓在房子底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脫身出來。

  我沒有把握判斷上面的數字有多大的可靠性,但是,通過我岳父家的實例,我相信,發生地震這樣的突發性災害時,能否及時救援對挽救生命是至關緊要的;而要做到及時,必須依靠受災者自己,因為任何外來的救援,總是需要時間的。地震發生時造成建築物倒塌,濃重的煙塵灰土會使埋壓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窒息死亡,因此也是致命的殺手。只有極其迅速的施救,受災者才可能脫離危難。顯然,受災者本身的自救互救施減輕災害傷亡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在我後來的職業生涯中,我比較注意地震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也願意為開展地震科普的宣傳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因為我相信,讓民眾更多地了解地震,多懂得一點自救互救知識,對於減輕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今天,唐山地震已經離我們遠去,失去親人的悲痛也許也在慢慢地淡忘,但是,誰又敢保證今後不會再有唐山大地震那樣的災難?2004年年底印度洋的大地震海嘯、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的強烈地震,一次一次給人類敲響警鐘。我們希望,在強調“以人為本”的21世紀和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在發展經濟,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更應牢記唐山大地震的教訓,更加關注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人的生命比起那些高樓大廈、金銀財富來,畢竟更為重要吧!

  >

  親歷唐山震後三個月(1)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高祥林唐山市的吉祥路,道路以及路兩側的大樹被地震運動切斷、錯開了,水平錯動距離達將近2米。後來的野外調查發現,大地震後在極震區留下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地面裂fèng帶,我們在市區吉祥路所看到的是它的中心位置。這種由地震產生的大規模地面裂fèng帶一般是不常見到的,而在大城市內這樣的現象更是罕見。

  1976年,我在當時的寧夏地震隊分析預報室工作。7月28 日早晨一上班,就知道北京附近發生大地震了,因為寧夏的地震台網都記錄到這次大地震,而且振幅很大,估計震級一定很高,同事們小聲地議論著。幾小時後傳來消息:震中在唐山市,震級為7.8,災情極其嚴重。於是,隊領導決定派幾個專業人員前往地震現場,參加考察和監測,以總結預測和預防的經驗教訓。因為我曾在1974年去過雲南昭通地震現場,1976年4月內蒙和林格爾地震時也曾與兩個同事帶地震儀到震中區工作過,所以領導讓我帶兩個年輕人趕赴唐山。7月30日我們乘列車先到北京,在位於三里河的國家地震局等待了幾天,於8月初的一個凌晨搭上一輛運送救災物資的大卡車到達唐山,參加由國家地震局和河北地震局負責組建的唐山地震工作隊的現場工作,一直到10月末撤離。30年過去了,但這近3個月的經歷像不易消散的煙雲留在大腦里,經常激起對那段時間中所見所聞的回憶,並引發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忍辱負重,艱辛工作當我們乘車穿過唐山市區前往工作地點時,親眼目睹了大量被地震破壞的道路、橋樑和建築物,從內心深受震撼:平日裡那麼寧靜的地球一旦發怒抖動,會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量,此時人類顯得那麼脆弱,不堪一擊。我還是生平第一次聞到人的屍體腐爛所產生的氣味,那是一種無法描述、令人嘔吐的特彆氣味,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唐山地震工作隊設在市郊的一個軍用機場,在那裡已架設了一些觀測儀器。在原來的機場跑道上,架設了幾十頂帳篷,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場地。工作隊隊員來自四面八方,很多人是像我們一樣自願來的。除地震局系統外,機場還有少量其他部門的人,如上海電信局的工作人員,據說是乘飛機專程來協助通訊的。清晨,有時還能看到新華社記者坐在小凳上寫稿件。

  地震工作隊的任務是監測餘震,對大地震進行考察和總結。由於7月28日大地震前,未能發出臨震預報,震中地區沒有採取人員撤離等預防措施,造成巨大的傷亡和損失,自然引起社會,尤其是普通群眾的不滿和責備。此時地震工作者的心情極為複雜,真有一種有口難辯、忍辱負重的感覺,只能默默地堅守崗位,繼續工作。然而,也曾感受過另一種較為寬容的理解。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地震儀前觀察記錄,來了一位可能級別不低的軍官,向我仔細了解地震儀的原理以及關於地震科學的知識,語氣很和緩,顯示出對科學的尊重和地震工作者處境的理解。在那段時間內,工作隊隊員們每天工作很長時間,從早到晚超過十幾個小時。由於餘震很頻繁,測震組分析人員每天要處理大量記錄數據;晚上通常是會商會議,討論近期可能發生的餘震,經常延長到深夜。這都是在沒有行政命令情況下,大家自覺自愿地、無條件地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似乎是對未能在大震前作出準確預報的補償。

  當時的生活環境很不好,特別是自大震發生後到8月初那段時間,很多物質條件來不及準備,先把現場工作開展起來。例如,我們到達後,因行軍床都不夠,只能在地上鋪上蘆葦席直接臥地而睡。整個機場只有一個無房頂的公共廁所,供數百人使用。自來水管也僅有幾個,早晚只能簡單洗漱一下。當時還是夏季,天氣炎熱,但洗澡是不可能的。直到10月份,解放軍部隊臨時安裝了野戰軍的流動式洗浴設備,才讓大家享受了一次清潔。因工作和生活區蒼蠅很多,大家一直擔心傳染病流行,除噴灑藥劑外,我們每天用餐時都吃大蒜,試圖預防痢疾。但後來,仍有部分同志患了痢疾,我看見他們拿著輸液瓶進出廁所。我自己也沒能逃脫,幸好不是很嚴重,服用幾天藥物後痊癒了,也許是因為我那時年輕、體質好。

  儘管條件艱苦,隊員們一直在專心致志地工作,偶爾也有令人興奮的時刻。大約在8月中旬,突然從參加野外考察的隊員說,在唐山市區發現了由地震造成的地面破裂,測震分析組一些同志相約去觀看。於是,我們設法找了一輛吉普車,輪流前往那個地點。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在唐山市的吉祥路,道路以及路兩側的大樹被地震運動切斷、錯開了,地質學上稱為右旋斷層,水平錯動距離達將近2米。後來的野外調查發現,大地震後在極震區留下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地面裂fèng帶,我們在市區吉祥路所看到的是它的中心位置。這種由地震產生的大規模地面裂fèng帶一般是不常見到的,據說只有當震級達到6或7級才會出現,而在大城市內這樣的現象更是罕見。現在回想到這個景象時,因專業興趣還產生過這樣的設想:假如在震後就在這條裂fèng帶兩側建立標誌,長時間地用儀器測量裂fèng帶兩邊的相對運動,觀察它下面的斷層是癒合不在活動了,還是在繼續活動。如果能堅持觀測到現在,積累30年的數據,也許是很有科學價值的資料。地震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長時間耐心細緻地觀測,甚至要積累幾代人的連續觀測時局數據,才有可能在某一問題上有重要發現。

  >

  親歷唐山震後三個月(2)

  連載:唐山大地震親歷記  作者:馮驥才,陳建功等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預測預防,任重道遠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地區發生了7.3級大地震,震前專業地震工作做了準確的預測和預報,震中地區採取了預防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減災效果。這是自1966年邢台地震後,我國地震工作者近9年時間努力的成果,當時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記得還受到一位副總理的讚揚。然而,僅僅一年半之後,在距海城約400公里的唐山,當人們還在熟睡中時,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受到7.8級大地震的突然襲擊。為什麼震前沒有預測呢?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前兆嗎?恐怕整個社會都在發出這樣的疑問,而這實在是一個難以回答的,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地震工作者已從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喜悅中清醒過來,雖然這時候任何辯解都沒有用,但用客觀的、科學的態度總結失敗的教訓仍然是必要的。這也是當時唐山地震工作隊的任務之一。記得當時我和局分析預報中心及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兩位專家住在同一個帳篷里,只見他們不停地在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資料,帳篷內堆滿了材料、書籍,有些就裝在麻袋內,兩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從他們嚴肅的表情中看得出其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沉重、懊悔而複雜的心情:究竟為什麼沒有預測出唐山大地震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