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一句話,終結"文革"的方式,惟有徹底真實地記住"文革"。
第33節:"文革"進入血液
"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
--《一百個人的十年》新版序言
歷史的圖景一頁一頁無情地翻過。不管它繁花似錦,還是鮮血淋淋。變幻無窮是歷史也是生活的本質。但那些曾經在歷史的黑夜裡受苦受難--甚至死於非命的人們,註定只是一種可憐的犧牲品嗎?
我們常常會感到,"文革"已成為歷史--
在當今中國,已經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裝;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裡才能見到;"文革"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連那些面孔肅殺的"階級鬥爭臉兒"和一直盤踞到八十年代的"左爺"們,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地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應補償他們。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這麼無影無蹤?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乾淨徹底,我們應該無比慶幸。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癥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繫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輒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樸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里,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
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故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前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
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過去";從文化學角度看,"文革"依然活著。因為"文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著--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還因為它有生存的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進行徹底的清除。尤其是20世紀的80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剝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里。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就更難於應付。
因為"文革"仍然作祟於我們,但我們並不知它緣自"文革"。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十年到二十年間。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錄史冊,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為此,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別是這次出版,將把本書帶給21世紀新的一代讀者。
此亦作者之願望。是為記。
我為什麼寫作?
其實我能幹許多種事,幹得都不錯。幹這些事時我都輕鬆快活,如果我挑一樣干,保管能成行家裡手。所以我說,我寫作並非自願,而是出於無奈。我還想說,寫作是人生最苦的事之一。
在我沒動過稿紙和鋼筆時,我專業從事繪畫。可是不久"文革"覆蓋了整個中國;那時全國人在受難,我也受難。時時感到別人的淚別人的血滴在我心上。有時我的心承受不了,就揮筆畫畫,拿如夢的山如煙的樹如歌的溪水撫慰自己。漸漸我覺得自己熟悉的這種畫畫的方式非常無力和非常有限。現在明白了,當時我所需要的是清醒,並不是迷醉。心裡消化不了的東西必須釋放出來才得以安寧。有一次我悄悄寫一個故事,寫一個出身不好的青年在政治高壓下被迫與自己的母親斷絕關係,因而釀成悲劇而深深懺悔。這是我一個朋友的親身經歷。我由於去安慰他而直接感受到他的矛盾、悔恨與良心難安之痛。尤其我也是個"狗崽子",處境和他一樣,同病相憐,我寫他其實也是寫自己。這小說的原稿我早已燒掉,因為這種文字會給我帶來牢獄之災乃至家破人亡,但我頭一次嘗到寫作時全部身心顫動抖動衝動時的快感,感受到寫作是一種自我震撼,發現到只有寫作的方式才最適合自己的內心要求。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寫作生涯的開始。寫作不開端於一部什麼處女作,什麼成功,甚至什麼"一鳴驚人",而開端於自己被幽閉被困擾被抑制的內心的出路。有如鑽出籠的鳥兒的無限暢快,有如奔瀉的江口的無比酣暢。
這便是我寫作的一個緣起。十年裡,我的寫作完全是在絕密的空間裡,一邊寫,一邊把寫好的東西埋藏起來;有時不放心自己,還要找出來重新再藏。愈是自己埋藏的地方,愈覺得容易被人發現。我寫作是決不想當作家的,因為那時作家們都在過著囚徒的生活;也更不可能有賺一點稿費的念頭,如果將這些東西公布出去,就相當於自殺。可是就這樣,我卻感受到了寫作的真諦,和它無比神聖的意義。
第34節:寫作的自由
寫作來自於沉重的心,寫作是心的出路。
現在,有時我也會問自己,什麼時候擱筆不再寫了?
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靜了。它只要還有一點點不安,就非寫不可。
我前邊說,我什麼都能幹。其實不對,其實我很笨,因為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更能傾盡我的心。
寫作的自由
在談論這個關乎文學的生命的題目之前,按照小說家的習慣,我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絕非虛構,而是我自己。
在寫作之前,我從事繪畫。那時我讀過大量的書,但從未想過進入文學。我對自己的一生的安排是用色彩呈現心靈。但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願望的只能是命運。
1966年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降臨中國。我的一切--從現實到理想全部被摧毀。千千萬萬人的命運發生惡性的驟變。我不能再畫畫,因為那時任何個性的藝術活動,都會成為飛來橫禍的根由。我的故事,包括我要談論的題目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第33節:"文革"進入血液
"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
--《一百個人的十年》新版序言
歷史的圖景一頁一頁無情地翻過。不管它繁花似錦,還是鮮血淋淋。變幻無窮是歷史也是生活的本質。但那些曾經在歷史的黑夜裡受苦受難--甚至死於非命的人們,註定只是一種可憐的犧牲品嗎?
我們常常會感到,"文革"已成為歷史--
在當今中國,已經看不到任何"文革"的景象。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文革"服裝;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裡才能見到;"文革"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連那些面孔肅殺的"階級鬥爭臉兒"和一直盤踞到八十年代的"左爺"們,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地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應補償他們。
然而,"文革"真的消失得這麼無影無蹤?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乾淨徹底,我們應該無比慶幸。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癥結,都與"文革"深刻地聯繫著,甚至互為因果。比如,我們缺乏歷史精神,不是與"文革"滅絕傳統有關?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不正是"文革"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為此,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輒由於"文革"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更別提"文革"對中國人樸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文革"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里,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
應該說,我們缺乏對"文革"的徹底的思想批評。故然,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對於知識界來說,這僅僅是個前提。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文革"進行全面的、毫不留情的、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只有對它掘地三尺。
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過去";從文化學角度看,"文革"依然活著。因為"文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而且,它活著--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還因為它有生存的土壤。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進行徹底的清除。尤其是20世紀的80年代。全民的注意力還在"文革"上。那時如果對"文革"進行剝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必然會深入人心,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本來,徹底批評"文革"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時至今日,作為政治"文革"的一頁已然翻過去,再不復生;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文革"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里。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就更難於應付。
因為"文革"仍然作祟於我們,但我們並不知它緣自"文革"。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本書寫於1986年至1996年,即從"文革"結束十年到二十年間。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而是社會學著作。作者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本書的目的,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錄史冊,同時,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為此,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特別是這次出版,將把本書帶給21世紀新的一代讀者。
此亦作者之願望。是為記。
我為什麼寫作?
其實我能幹許多種事,幹得都不錯。幹這些事時我都輕鬆快活,如果我挑一樣干,保管能成行家裡手。所以我說,我寫作並非自願,而是出於無奈。我還想說,寫作是人生最苦的事之一。
在我沒動過稿紙和鋼筆時,我專業從事繪畫。可是不久"文革"覆蓋了整個中國;那時全國人在受難,我也受難。時時感到別人的淚別人的血滴在我心上。有時我的心承受不了,就揮筆畫畫,拿如夢的山如煙的樹如歌的溪水撫慰自己。漸漸我覺得自己熟悉的這種畫畫的方式非常無力和非常有限。現在明白了,當時我所需要的是清醒,並不是迷醉。心裡消化不了的東西必須釋放出來才得以安寧。有一次我悄悄寫一個故事,寫一個出身不好的青年在政治高壓下被迫與自己的母親斷絕關係,因而釀成悲劇而深深懺悔。這是我一個朋友的親身經歷。我由於去安慰他而直接感受到他的矛盾、悔恨與良心難安之痛。尤其我也是個"狗崽子",處境和他一樣,同病相憐,我寫他其實也是寫自己。這小說的原稿我早已燒掉,因為這種文字會給我帶來牢獄之災乃至家破人亡,但我頭一次嘗到寫作時全部身心顫動抖動衝動時的快感,感受到寫作是一種自我震撼,發現到只有寫作的方式才最適合自己的內心要求。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寫作生涯的開始。寫作不開端於一部什麼處女作,什麼成功,甚至什麼"一鳴驚人",而開端於自己被幽閉被困擾被抑制的內心的出路。有如鑽出籠的鳥兒的無限暢快,有如奔瀉的江口的無比酣暢。
這便是我寫作的一個緣起。十年裡,我的寫作完全是在絕密的空間裡,一邊寫,一邊把寫好的東西埋藏起來;有時不放心自己,還要找出來重新再藏。愈是自己埋藏的地方,愈覺得容易被人發現。我寫作是決不想當作家的,因為那時作家們都在過著囚徒的生活;也更不可能有賺一點稿費的念頭,如果將這些東西公布出去,就相當於自殺。可是就這樣,我卻感受到了寫作的真諦,和它無比神聖的意義。
第34節:寫作的自由
寫作來自於沉重的心,寫作是心的出路。
現在,有時我也會問自己,什麼時候擱筆不再寫了?
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靜了。它只要還有一點點不安,就非寫不可。
我前邊說,我什麼都能幹。其實不對,其實我很笨,因為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更能傾盡我的心。
寫作的自由
在談論這個關乎文學的生命的題目之前,按照小說家的習慣,我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絕非虛構,而是我自己。
在寫作之前,我從事繪畫。那時我讀過大量的書,但從未想過進入文學。我對自己的一生的安排是用色彩呈現心靈。但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願望的只能是命運。
1966年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降臨中國。我的一切--從現實到理想全部被摧毀。千千萬萬人的命運發生惡性的驟變。我不能再畫畫,因為那時任何個性的藝術活動,都會成為飛來橫禍的根由。我的故事,包括我要談論的題目就是從這裡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