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八十年代末,一個您生命的節日--十月五日。我在天津東郊一位農人家中,聽說他家裝了電話,還能掛長途,便抓起話筒撥通了您家。我對著話筒大聲說:
"老太太,我給您拜壽了!"
您馬上來了幽默。您說:"你不來,打電話拜壽可不成。"您的口氣還假裝有點生氣。但我卻知道在電話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見了您那慈祥的並帶著童心的笑容。
為了哄您高興。我說:"我該罰,我在這兒給您磕頭了!"
您一聽果然笑了,而且抓著這個笑話不放,您說:"我看不見。"
我說:"我旁邊有人,可以作證。"
您說:"他們都是你一夥的,我不信。"
本來我想逗您樂,卻被您逗得樂不可支。誰說您老,您的機敏和反應能超過任何年輕人。我只好說:"您把這筆帳先記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見面時,保證補上。"
這便是磕頭的來歷,對不對?從此,它成了每次見面必說的一個玩笑的由頭。只要說說這個笑話,便立即能感受到與您之間那種率真、親切、又十分美好的感覺。
大約是1992年底,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期間,和妻子顧同昭,還有三兩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別愛說話,特別興奮,特別精神;您一向底氣深厚的嗓音由於提高了三度,簡直洪亮極了。您說,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來看您,說了些"長壽幸福"之類吉祥話。您告訴他,您雖長壽,卻不總是幸福的。您說自己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個字。跟著您把這四個字解釋得明白有力,錚錚作響。
您說,您的少時留下許多辛酸--這是酸;青年時代還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憶--這是甜;中年以後,"文革"十年,苦不堪言--這是苦;您現在老了,但您現在卻是--"薑是老的辣"。當您說到這個"辣"字時,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氣。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閃閃發光呢!
這話我當您的面是不會說的。我知道,您不喜歡聽這種話,但我現在可以說了。
記得那天,您還問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說話嗎?"沒等我說,您又進一步說道,"說話誰都敢,看你說什麼。要說別人不敢說、又非說不可的話。馮驥才--你拿的工資可是人民給的,不是領導給的。領導的工資也是人民給的。拿了人民的錢就得為人民說話,不要怕!"
說完您還著意地看了我一眼。
老太太,您這一眼可好厲害。您似乎要把這幾句話注入我的骨頭裡。但您知道嗎?這也正是我總願意到您那裡去的真正緣故。
我喜歡您此時的樣子,很氣概,很威風,也很清晰。您吐字和您寫字一樣,一筆一畫,從不含混。您一生都明達透徹,思想在腦海里如一顆顆美麗的石子沉在清亮見底的水中。您享受著清晰,從來不委身於糊塗。
再說那天,老太太!您怎麼那麼高興。您把我妻子叫到跟前,您親親她,還叫我也親親她。大家全笑了。您把天堂的畫面搬到大家眼前,融融的愛意使每一個人的心情都充滿美好。於是在場朋友們說,馮驥才總說給冰心磕頭拜壽,卻沒見過真的磕過頭。您笑嘻嘻地說我:"他是個口頭革命派!"
我聽罷,立即趴在地上給您磕了三個頭。您坐在輪椅上無法阻攔我,但我聽見您的聲音:"你怎麼說來就來。"等我起身,見您被逗得正在止不住地笑,同時還第一次看到您挺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可不願意叫您發窘。我說:"照老規矩,晚輩磕頭,得給紅包。"
您想了想,邊拉開抽屜,邊說:"我還真的有件獎品給你。今年過生日時,有人給我印了一種壽卡,凡是朋友們來拜壽,我就送一張給他做紀念。我還剩點兒,獎給你一張吧!"
粉紅色的卡片鮮美雅致,名片大小,上邊印著金色的壽字,還有您的名字與生日的日子。卡片的背面是您手書自己的那句座右銘:"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您說,這壽卡是編號的,限數一百。您還說,這是他們為了叫您長命百歲。
我接過壽卡一看,編號77,順口說:"看來我既活不到您這分量,也活不到您這歲數了。"
第12節:天性使然
您說:"胡說。你又高又大,比我分量大多了。再說你怎麼知道自己不長壽?"
我說:"編號一百是百歲,我這是77號,這說明我活77歲。"
您嗔怪地說:"更胡說了。拿來--"您要過我手中的壽卡,好像想也沒想,拿起桌上的原子筆在編號每個7字橫筆的下邊,勾了半個小圈兒,馬上變成99號了!您又寫上一句:"驥才萬壽,冰心,1992.12.20。"
大家看了大笑,同時無不驚奇。您的智慧、幽默、機敏,令人折服。您的朋友們都常常為此驚嘆不已!儘管您坐在輪椅上,您的思維之神速卻敢和這世界上任何人賽跑。但對於我,從中更深深的感動則來自一種既是長者又是摯友的愛意。可使我一直不解的是,您歷經那麼多時代的不幸,對人間的詭詐與醜惡的體驗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為何從不厭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卻對人們依然始終緊擁不棄,痴信您那句常常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的無限美好的格言"有了愛便有了一切"?這到底是為了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天性使然?
我想到一件更遠的事。
那時吳文藻先生還在世。那天是您和吳先生金婚的紀念日。我和楚莊、鄧偉志等幾位文友去看您。您那天新褲新褂,容光煥發;您總是這麼神采奕奕,叫人家無論碰到怎樣的打擊也無法再垂頭喪氣。
那天聊天時,沒等我們問您就自動講起當年結婚時的情景。您說,您和吳文藻度蜜月,是相約在北京西山的一個古廟裡。
您當時的神氣真像回到了六十年前--
您說,那天您在燕京大學講完課,換一件乾淨的藍旗袍,把隨身用品包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布包,往胳肢窩裡一夾就去了。到了西山,吳文藻還沒來--說到這兒,您還笑一笑說:"他就這麼糊塗!"
您等待時間長了,口渴了,便在不遠的農戶那兒買了幾根黃瓜,跑到井邊洗了洗,坐在廟門口高高的門坎上吃黃瓜,一時引得幾個農家的女人來到廟前瞧新媳婦。這樣直等到您的新郎吳文藻姍姍來遲。
您結婚的那間房子是廟裡後院的一間破屋,門關不上,晚上屋裡經常跑大耗子,桌子有一條腿殘了,晃晃噹噹。"這就是我們結婚的情景。"說到這兒,您大笑,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還是為自己當年的清貧又灑脫而洋洋自得。這時您話鋒一轉,忽問我:"馮驥才,你怎麼結的婚?"
我說:"我還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時結的婚!"
您聽了一怔,便說:"那你說說。"
我說那時我和未婚妻兩家都被抄了,結婚沒房子,街道赤衛隊隊長人還算不錯,給我們一間幾平米的小屋。結婚那天,我和我愛人的全家去了一個小飯館吃飯。我父親關在牛棚,母親的頭髮被紅衛兵鉸了,沒能去。我把劫後僅有的幾件衣服疊了疊,放在自行車後衣架上,但在路上顛掉了,結婚時兩手空空。由於我們都是被抄戶,更不敢說"慶祝"之類的話,大家壓低嗓子說:"祝賀你們!"然後不出聲地碰一下杯子。
"老太太,我給您拜壽了!"
您馬上來了幽默。您說:"你不來,打電話拜壽可不成。"您的口氣還假裝有點生氣。但我卻知道在電話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見了您那慈祥的並帶著童心的笑容。
為了哄您高興。我說:"我該罰,我在這兒給您磕頭了!"
您一聽果然笑了,而且抓著這個笑話不放,您說:"我看不見。"
我說:"我旁邊有人,可以作證。"
您說:"他們都是你一夥的,我不信。"
本來我想逗您樂,卻被您逗得樂不可支。誰說您老,您的機敏和反應能超過任何年輕人。我只好說:"您把這筆帳先記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見面時,保證補上。"
這便是磕頭的來歷,對不對?從此,它成了每次見面必說的一個玩笑的由頭。只要說說這個笑話,便立即能感受到與您之間那種率真、親切、又十分美好的感覺。
大約是1992年底,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期間,和妻子顧同昭,還有三兩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別愛說話,特別興奮,特別精神;您一向底氣深厚的嗓音由於提高了三度,簡直洪亮極了。您說,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來看您,說了些"長壽幸福"之類吉祥話。您告訴他,您雖長壽,卻不總是幸福的。您說自己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個字。跟著您把這四個字解釋得明白有力,錚錚作響。
您說,您的少時留下許多辛酸--這是酸;青年時代還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憶--這是甜;中年以後,"文革"十年,苦不堪言--這是苦;您現在老了,但您現在卻是--"薑是老的辣"。當您說到這個"辣"字時,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氣。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閃閃發光呢!
這話我當您的面是不會說的。我知道,您不喜歡聽這種話,但我現在可以說了。
記得那天,您還問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說話嗎?"沒等我說,您又進一步說道,"說話誰都敢,看你說什麼。要說別人不敢說、又非說不可的話。馮驥才--你拿的工資可是人民給的,不是領導給的。領導的工資也是人民給的。拿了人民的錢就得為人民說話,不要怕!"
說完您還著意地看了我一眼。
老太太,您這一眼可好厲害。您似乎要把這幾句話注入我的骨頭裡。但您知道嗎?這也正是我總願意到您那裡去的真正緣故。
我喜歡您此時的樣子,很氣概,很威風,也很清晰。您吐字和您寫字一樣,一筆一畫,從不含混。您一生都明達透徹,思想在腦海里如一顆顆美麗的石子沉在清亮見底的水中。您享受著清晰,從來不委身於糊塗。
再說那天,老太太!您怎麼那麼高興。您把我妻子叫到跟前,您親親她,還叫我也親親她。大家全笑了。您把天堂的畫面搬到大家眼前,融融的愛意使每一個人的心情都充滿美好。於是在場朋友們說,馮驥才總說給冰心磕頭拜壽,卻沒見過真的磕過頭。您笑嘻嘻地說我:"他是個口頭革命派!"
我聽罷,立即趴在地上給您磕了三個頭。您坐在輪椅上無法阻攔我,但我聽見您的聲音:"你怎麼說來就來。"等我起身,見您被逗得正在止不住地笑,同時還第一次看到您挺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可不願意叫您發窘。我說:"照老規矩,晚輩磕頭,得給紅包。"
您想了想,邊拉開抽屜,邊說:"我還真的有件獎品給你。今年過生日時,有人給我印了一種壽卡,凡是朋友們來拜壽,我就送一張給他做紀念。我還剩點兒,獎給你一張吧!"
粉紅色的卡片鮮美雅致,名片大小,上邊印著金色的壽字,還有您的名字與生日的日子。卡片的背面是您手書自己的那句座右銘:"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您說,這壽卡是編號的,限數一百。您還說,這是他們為了叫您長命百歲。
我接過壽卡一看,編號77,順口說:"看來我既活不到您這分量,也活不到您這歲數了。"
第12節:天性使然
您說:"胡說。你又高又大,比我分量大多了。再說你怎麼知道自己不長壽?"
我說:"編號一百是百歲,我這是77號,這說明我活77歲。"
您嗔怪地說:"更胡說了。拿來--"您要過我手中的壽卡,好像想也沒想,拿起桌上的原子筆在編號每個7字橫筆的下邊,勾了半個小圈兒,馬上變成99號了!您又寫上一句:"驥才萬壽,冰心,1992.12.20。"
大家看了大笑,同時無不驚奇。您的智慧、幽默、機敏,令人折服。您的朋友們都常常為此驚嘆不已!儘管您坐在輪椅上,您的思維之神速卻敢和這世界上任何人賽跑。但對於我,從中更深深的感動則來自一種既是長者又是摯友的愛意。可使我一直不解的是,您歷經那麼多時代的不幸,對人間的詭詐與醜惡的體驗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為何從不厭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卻對人們依然始終緊擁不棄,痴信您那句常常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的無限美好的格言"有了愛便有了一切"?這到底是為了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天性使然?
我想到一件更遠的事。
那時吳文藻先生還在世。那天是您和吳先生金婚的紀念日。我和楚莊、鄧偉志等幾位文友去看您。您那天新褲新褂,容光煥發;您總是這麼神采奕奕,叫人家無論碰到怎樣的打擊也無法再垂頭喪氣。
那天聊天時,沒等我們問您就自動講起當年結婚時的情景。您說,您和吳文藻度蜜月,是相約在北京西山的一個古廟裡。
您當時的神氣真像回到了六十年前--
您說,那天您在燕京大學講完課,換一件乾淨的藍旗袍,把隨身用品包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布包,往胳肢窩裡一夾就去了。到了西山,吳文藻還沒來--說到這兒,您還笑一笑說:"他就這麼糊塗!"
您等待時間長了,口渴了,便在不遠的農戶那兒買了幾根黃瓜,跑到井邊洗了洗,坐在廟門口高高的門坎上吃黃瓜,一時引得幾個農家的女人來到廟前瞧新媳婦。這樣直等到您的新郎吳文藻姍姍來遲。
您結婚的那間房子是廟裡後院的一間破屋,門關不上,晚上屋裡經常跑大耗子,桌子有一條腿殘了,晃晃噹噹。"這就是我們結婚的情景。"說到這兒,您大笑,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還是為自己當年的清貧又灑脫而洋洋自得。這時您話鋒一轉,忽問我:"馮驥才,你怎麼結的婚?"
我說:"我還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時結的婚!"
您聽了一怔,便說:"那你說說。"
我說那時我和未婚妻兩家都被抄了,結婚沒房子,街道赤衛隊隊長人還算不錯,給我們一間幾平米的小屋。結婚那天,我和我愛人的全家去了一個小飯館吃飯。我父親關在牛棚,母親的頭髮被紅衛兵鉸了,沒能去。我把劫後僅有的幾件衣服疊了疊,放在自行車後衣架上,但在路上顛掉了,結婚時兩手空空。由於我們都是被抄戶,更不敢說"慶祝"之類的話,大家壓低嗓子說:"祝賀你們!"然後不出聲地碰一下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