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邊上的人三言兩語解釋了來龍去脈。

  結業演出算是考試,可以組合考試也可以單人考,但畢竟音樂這種東西,單樣樂器的演奏層次絕對無法和兩樣相提並論,所以也是慣常兩個人一同。

  沈殊的搭檔是提琴組的一個人,只是臨著演出,她卻心臟犯了病。

  方才的救護車就是送她。

  “什麼曲子?”

  “拉威爾的《G大調協奏曲》。”

  眼見著面前的人看著像是一把繃著隨時會斷的弦的琴,克里斯幾乎是神使鬼差地說了一句:“要麼……我試試?”

  《G大調協奏曲》原先是一首鋼琴和長笛的協奏曲,後來被一個很有名的殿堂級小提琴大師改編成了小提琴和鋼琴的協奏曲。

  其實《G大調協奏曲》的全名是《G大調鋼琴協奏曲》,自然是鋼琴為主,但被那位大師一改,反而有些平分秋色的味道。

  這首曲子是拉威爾寫過的唯一一首鋼琴協奏曲,也算是拉威爾的最高成就之一,克里斯自然是彈過的。

  沈殊聞言也怔住了,連著話都答不上來。

  克里斯話一出口自己也是有些侷促,畢竟協奏不只是本身的曲目完成度,還關乎配合的默契,每一個協奏節目都是經過千百次磨合才能漸漸臻於完滿。自己這樣確實是唐突了。

  但到底還是掙扎一下:“如果時間充裕,也許我們可以先試一下?”

  話已至此,再拒絕真的是不識好歹――因著兩個人之間地位之懸殊,連拒絕都是不應的。

  漢諾瓦音樂學院有無數琴房,只是時間實在倉促,克里斯只來得及匆匆把譜過了一遍,就要趕去音樂廳演出。

  參加音樂會都是正裝出席,克里斯的著裝上台也是可以的。

  當克里斯出現在舞台上之時,滿堂轟動。

  說起來克里斯不過比這屆的人大沒幾歲,但排資論輩已經是和那些坐著的評委相提並論的了。

  如今卻作為參與考試的人。

  即便僅僅作為協奏者。

  只是音樂人有排資論輩,但是音樂沒有。

  《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一聲鞭響開篇,而改編版本里變成了小提琴演奏的一句華彩。

  小提琴的聲音本就明麗驕揚,如此一來比起原曲,雖然在來勢上有些許弱了,但氣勢分毫不輸。

  拉威爾和德彪西算是印象派裡面兩座無法繞過的巨峰,但德彪西的曲風更自由散漫,雖然多了朦朧的詩篇感,但是也少了一些瑰麗堂皇。

  而拉威爾這首曲子繼承了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的傳統,歡愉而輝煌,就像是有人的評價“拉威爾的精神歸宿仍然是古典音樂”。

  又帶了一點爵士樂因素,巧妙地將幾個元素渾然天成地結合在一起,便是不可逾越的經典,而長笛改成小提琴之後,曲子也愈發明艷。

  少了一點飄忽不定的靈魂感,更偏向於古典樂的磅礴恢宏。

  克里斯什麼都好,但從現世起,就一直是聚光燈下的角色,從來都只有別人給他伴奏的份。

  永遠是主角的人未必是一個合適的協奏者,何況鋼琴這種樂器素來高調。

  都是作為主角存在的。

  只是當鋼琴響起之時,卻一反眾人的料想。

  兩個人的演奏風格很相似,都是不講道理地奪目,仿佛天生應該站在舞台正中一般,卻意外地相得益彰。

  沒有誰被壓住的感覺,反而覺得曲子本該如此,不像是協奏曲,更像是合奏曲。

  連著配合程度都仿佛磨合了千百遍一樣地默契,曲子呼吸都是一樣的速率。

  克里斯·西弗爾特是誰?西弗爾特這個家族不必提,他本人更是家族的榮光之一。

  能夠和克里斯這種人平分秋色,沈殊本來就不是池中物。

  拉威爾的曲子一向畫面感很強,而這首曲子其實沒有太深刻的含義,也沒有太厚重的感情,只是從旋律中洋溢出的歡愉不言而喻,連著第二樂章的柔板都讓人覺著溫和細膩。

  拉威爾本來想給這首曲子取名為《嬉遊曲》,後來卻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整首旋律靈魂都是歡愉的。

  並不是只有深刻悲壯的,才能成為經典。

  最後一個雙音跳音結束,沈殊把那把斯式琴從肩上拿下來,一手提著琴弓一手提著琴,等著克里斯上前,一同鞠了躬。

  滿分10分。

  沈殊最終的分數是9.67分,近十幾年來的最高分之一,而上一個也拿了9.67分畢業演出成績的,正是站在她身側的這個人。

  彼時他不願意讓任何人拖累他的演出,選擇了獨奏,而事實證明,他獨奏的磅礴氣勢,也遠超過其餘協奏的人。

  如今他卻作為一個甚至可以說是配角的協奏者參加這場演出。

  評委是明眼人,克里斯何等驕傲之人,從小就在維也納、柏林的音樂浸淫下長大,十二歲就登□□奏,倘若真的想要這個C位,怎麼可能壓不過一個羽翼尚未豐滿的人。

  不過是下意識收著些了。

  彼時評委倒只是以為他顧及這是沈殊的結業考試,加上為了曲子的舞台表現,所以採取了這種感覺。

  而很多年之後想起這件事情,才暗嘆故事之旖旎曲折。

  ――――――

  下台之時,沈殊把琴收在琴盒裡,向克里斯笑了笑,道:“這次是真的很感謝您,否則我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