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挖掘就這樣被停止了,挖開的坑被復原。﹃百年金頭之謎﹄沒能解開,許多人都很掃興,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到了莫大的慰藉。雖然西陵的諸墓葬保存都較為完好,但總有被破壞的。可泰陵曾多次面臨危險都化險為夷。難道真的是下葬之地的風水保佑了它嗎?金頭之謎雍正皇帝的泰陵:
挖掘就這樣被停止了,挖開的坑被復原。"百年金頭之謎"沒能解開,許多人都很掃興,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到了莫大慰藉。因為泰陵的確沒有被盜過。遷陵之謎
泰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它坐落在永寧山下。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但是,我們先不要看這些宏偉建築,我們應該問的一個問題是: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已在遵化縣馬蘭峪開闢了清東陵,為什麼雍正不隨祖父順治、父親康熙葬在清東陵,而卻另選陵址,在易縣新開闢清西陵呢?對此真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雍正改詔篡位,如果葬於康熙的景陵旁,會發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康熙遺詔里說:"傳位十四阿哥。"而雍正同黨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把"十"改為"於",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於是,當時是四阿哥的雍正就成了皇帝。但眾所周知,這種說法沒有歷史根據。首先是清代詔書都以滿文、漢文和滿漢兼有三種文字書寫。漢文可把"十"改為"於",而滿文就不能。另外,但凡對中國古文字有常識的人就知道,"於"在古代是寫作"於"的。康熙和他的大臣不可能那麼超前,在遺詔中用了幾百年後才出現的簡體漢字。另一種說法認為雍正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闢陵區以突出自己。但這是他自己的內心活動,無據可查。所以,無論我們怎樣認為與雍正遷陵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那麼,雍正遷陵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事情還要從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說起,這一年,雍正派出怡親王允祥和文淵閣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工部辦理從有關省份採辦萬年吉地楠木事宜,動用正項錢糧,並指示如果楠木實在難買,松木亦可。但有點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243
來龍去脈頭腦的人都知道雍正這是要建造自己的陵墓了,第二年閏三月初十,雍正就命總兵官李楠、欽天監監正明圖帶領精通風水之術的官員人等到遵化昌瑞山一帶孝陵、景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同時行知專司看護陵寢的馬蘭口總兵官協辦此事。這些人運用平生所學,又經過踏勘研究,最後向雍正奏報孝陵、景陵附近沒有理想的上吉佳壤,無可營建之處。雍正很著急,急忙又派怡親王允祥等在遵化境內的其他地方卜擇,該年四月,允祥出乎意料地發現遵化州城東北約四十里的九鳳朝陽山風水十分好。他跟雍正說了這件事,雍正批示:"將此所奏之地交與欽天監備記檔案並行文該地方官不時巡查防護,禁止伐木挖掘及諸所毀礙之事。田地仍許照常播種,毋得攔阻,有妨農業。"三個月後,九鳳朝陽山就被正式確定為萬年吉地。清政府這個機器開始了運作,採辦木植、灰斤、磚塊等建陵材料的事項同時進行。在此過程中,雍正一再諭令各地督撫官員"動用正項採買,不許剋扣。恐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仍有擾累民間之事,應再行申飭。凡屬需用各項物料俱著該督撫動用正項錢糧,遴選賢員採買,按時價照數給予,不許分毫剋扣,務令小民均得利益,自然欣然樂從"。可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下半年時,問題出現了。施工人員在九鳳朝陽山破土興工時竟發現穴中之土含有沙石。穴即陵之穴位,將來地宮金井之位。營建陵寢開工破土之前要先確定穴位。破土時先從穴位開刨。對於穴中之土要求極嚴,要求土質純潔,顏色純正,土層深厚。穴中之土含有沙石雍正皇帝是歷史上爭議頗多的皇帝之一,有人說他,篡改詔書,弒兄屠弟,逼死親娘,誅殺隆、年。不過,從史書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雍正皇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是一個有魄力的改革家。他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他攤丁入畝,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他設立軍機處,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實行秘密立儲,緩解了皇子之間的爭鬥。有人說泰陵地宮中的雍正帝的是金頭,他的頭被呂四娘砍下來了。這應該是一種無稽之談,如果泰陵有一天被科學發掘,謠言將不攻自破。--《中華名人墓葬》244
乃建陵之大忌。雍正不幹了,他雖然不是非常迷信,但對風水一說卻是極度地相信。他讓精通風水的大臣對九鳳朝陽山吉地再次詳加相度,風水先生忽然又報告回來更不好的一件事: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但形局未全。最後,風水先生肯定地點頭說,此地絕不可用。雍正就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沙石,實不可用。"廢棄九鳳朝陽山吉地,另擇他處。風水先生們倒霉了,因為這次重新相度萬年吉地,範圍之廣讓他們痛不欲生。經過一年多的勘察和篩選,最後認為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這個地方最為理想。相度大臣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沙、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得知後傳諭:"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闢陵清西陵示意圖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245
挖掘就這樣被停止了,挖開的坑被復原。"百年金頭之謎"沒能解開,許多人都很掃興,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到了莫大慰藉。因為泰陵的確沒有被盜過。遷陵之謎
泰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它坐落在永寧山下。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但是,我們先不要看這些宏偉建築,我們應該問的一個問題是: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已在遵化縣馬蘭峪開闢了清東陵,為什麼雍正不隨祖父順治、父親康熙葬在清東陵,而卻另選陵址,在易縣新開闢清西陵呢?對此真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雍正改詔篡位,如果葬於康熙的景陵旁,會發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康熙遺詔里說:"傳位十四阿哥。"而雍正同黨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把"十"改為"於",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於是,當時是四阿哥的雍正就成了皇帝。但眾所周知,這種說法沒有歷史根據。首先是清代詔書都以滿文、漢文和滿漢兼有三種文字書寫。漢文可把"十"改為"於",而滿文就不能。另外,但凡對中國古文字有常識的人就知道,"於"在古代是寫作"於"的。康熙和他的大臣不可能那麼超前,在遺詔中用了幾百年後才出現的簡體漢字。另一種說法認為雍正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闢陵區以突出自己。但這是他自己的內心活動,無據可查。所以,無論我們怎樣認為與雍正遷陵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那麼,雍正遷陵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事情還要從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說起,這一年,雍正派出怡親王允祥和文淵閣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工部辦理從有關省份採辦萬年吉地楠木事宜,動用正項錢糧,並指示如果楠木實在難買,松木亦可。但有點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243
來龍去脈頭腦的人都知道雍正這是要建造自己的陵墓了,第二年閏三月初十,雍正就命總兵官李楠、欽天監監正明圖帶領精通風水之術的官員人等到遵化昌瑞山一帶孝陵、景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同時行知專司看護陵寢的馬蘭口總兵官協辦此事。這些人運用平生所學,又經過踏勘研究,最後向雍正奏報孝陵、景陵附近沒有理想的上吉佳壤,無可營建之處。雍正很著急,急忙又派怡親王允祥等在遵化境內的其他地方卜擇,該年四月,允祥出乎意料地發現遵化州城東北約四十里的九鳳朝陽山風水十分好。他跟雍正說了這件事,雍正批示:"將此所奏之地交與欽天監備記檔案並行文該地方官不時巡查防護,禁止伐木挖掘及諸所毀礙之事。田地仍許照常播種,毋得攔阻,有妨農業。"三個月後,九鳳朝陽山就被正式確定為萬年吉地。清政府這個機器開始了運作,採辦木植、灰斤、磚塊等建陵材料的事項同時進行。在此過程中,雍正一再諭令各地督撫官員"動用正項採買,不許剋扣。恐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仍有擾累民間之事,應再行申飭。凡屬需用各項物料俱著該督撫動用正項錢糧,遴選賢員採買,按時價照數給予,不許分毫剋扣,務令小民均得利益,自然欣然樂從"。可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下半年時,問題出現了。施工人員在九鳳朝陽山破土興工時竟發現穴中之土含有沙石。穴即陵之穴位,將來地宮金井之位。營建陵寢開工破土之前要先確定穴位。破土時先從穴位開刨。對於穴中之土要求極嚴,要求土質純潔,顏色純正,土層深厚。穴中之土含有沙石雍正皇帝是歷史上爭議頗多的皇帝之一,有人說他,篡改詔書,弒兄屠弟,逼死親娘,誅殺隆、年。不過,從史書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雍正皇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是一個有魄力的改革家。他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他攤丁入畝,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他設立軍機處,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實行秘密立儲,緩解了皇子之間的爭鬥。有人說泰陵地宮中的雍正帝的是金頭,他的頭被呂四娘砍下來了。這應該是一種無稽之談,如果泰陵有一天被科學發掘,謠言將不攻自破。--《中華名人墓葬》244
乃建陵之大忌。雍正不幹了,他雖然不是非常迷信,但對風水一說卻是極度地相信。他讓精通風水的大臣對九鳳朝陽山吉地再次詳加相度,風水先生忽然又報告回來更不好的一件事: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但形局未全。最後,風水先生肯定地點頭說,此地絕不可用。雍正就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沙石,實不可用。"廢棄九鳳朝陽山吉地,另擇他處。風水先生們倒霉了,因為這次重新相度萬年吉地,範圍之廣讓他們痛不欲生。經過一年多的勘察和篩選,最後認為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這個地方最為理想。相度大臣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沙、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得知後傳諭:"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闢陵清西陵示意圖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