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來龍去脈也各受到不同程度但卻非常嚴厲的懲罰。他吸收漢民族的文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後人稱此為"興文崇教,親善漢人"。他的出發點是對的,但卻沒有實施成功的平台。在這位少年天子的遺詔中,他給自己列了十四條"罪狀",主要內容是:習漢俗,重用漢官超過滿人;未能對皇太后盡孝心;不能舉賢任能;鋪張浪費,尤其是董鄂氏的喪祭典禮靡費過多;違背祖制,任用太監;不能聽言納諫。其遺詔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全文如下:"朕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本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反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後世歷史學家覺得,這顯然不是順治的本意,而是被篡改了。但不論這遺詔是真的還是被篡改的,順治當時習漢俗、重用漢官的政治措施的確受到滿族貴族的大力反對。倘若遺詔是真的,那麼,順治很可能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沒有執行下去而悲憤之反語,倘若是篡改的,也正說明了當時滿族貴族對此項政治舉措的牴觸。所以,他對崇禎最後歲月的境況很是同情,他認為,崇禎和他一樣,也是"有君無臣"。可事實呢?崇禎帝真的有君無臣嗎?崇禎其人
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亡國之君可以逃過當時文人和後朝文人痛批的,崇禎,卻是一個正常的意外。之所以說他不被文人批是正常的,因為他具備了一個文人眼中"君236
王"的特質。崇禎勤於朝政這在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里是有名的。自明中期以後,皇帝怠政之風盛行,令天下臣民憂心。正德皇帝視國家政務為兒戲,今日出口外,明天下蘇杭,尋花問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萬曆帝都在位四十餘年,他們篤信道教,整日在宮中做齋醮,曾"連數年不上朝理事"。天啟帝愛木匠活,把國家政務盡委於大宦官魏忠賢。崇禎帝則一反過去諸帝的怠政之風,"日理平台",像開國皇帝朱元璋那樣"憂勤不怠"。不僅如此,如果沒有極為特殊的急務,臣下進諫也按時舉行。從這點來看,崇禎帝很合乎一個好皇帝的標準。這也正是人們所常稱道之處。再加上他不好聲色,所以不少人就認為他不應該是個"亡國之君"。另外,崇禎帝平時生活比較節儉,一次在御座講課時,崇禎帝裡衣的袖口偶爾露到外面,"袖微損",崇禎就悄悄地將破損的袖口往裡邊塞了塞。一個講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雖過於位,然美德也,何必諱?"最後,他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大太監,為百姓與官員除了一害,此舉使天下人心大快。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這件事都是崇禎帝最可稱道之處。在他死後,受到了士大夫、對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說他"君非甚暗"。歷史往往是這樣,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議之處,而自殺可以算得上"悲壯"、"慘烈"的死,都足以博得他們的同情和好感。因為歷來在亡國之際,少有君主"死社稷"的,所以,崇禎的死就讓他們感到了意外,更感到了自豪。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崇禎這個皇帝根本就沒有受過帝王教育,他根本就沒有做皇帝的能力。他太著急,急著換首輔,未等首輔展示才能就被他踢出了內閣;他急著想要扭轉遼事,於是連連殺以守為主的督師;他急著想要知道大臣們是否在為朝廷出力,於是明朝的特務組織重新登場。他重用太監,但太監們在臨走時卻留下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順口溜。他把自己的敏感多疑當做是英明睿智,把剛愎順治皇帝的孝陵:與前朝皇帝崇禎心有靈犀237
來龍去脈自用當做是當機立斷,把狠毒待人當做是乾綱獨斷,把反覆無常當做是隨機應變,把輕率妄動當做是機智敏捷。他曾經反覆在龍案上書寫:滿朝文武皆可殺。卻不知,最該殺的就是他自己。實際上,他剷除魏忠賢的行動,只是他手裡握著皇帝的實權,而魏忠賢沒有掌握軍隊。順治何以要對這樣一位皇帝有這麼高的評價呢?除了在前面我們講述的原因外,他還想要天下臣民們知道一件事:滅了明朝的不是他們滿族,而是亂民李自成。他與工部和禮部的談話中,都明白無誤地這樣說過。此舉實乃欲蓋彌彰!如同康熙遺囑中說他們大清本不想進中原奪取天下一樣。兩人似乎都忘了他們的祖宗努爾哈赤對他們的另一個祖宗皇太極說的話:明朝就像一棵大樹,需一斧子一斧子去砍。順治評崇禎,一大部分原因是出於統治目的,一小部分是感同身受。孝陵一瞥238
清朝皇帝的虛偽與作秀,是從順治開始的。但無論怎樣,順治與崇禎選擇了同一地點作身後的歸宿,不能不說明崇禎這位亡國之君與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之間有著孽緣。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軍閥混戰,一個叫孫殿英的軍閥被稱為"東陵大盜",這個綽號的獲得就是他把慈禧、乾隆等陵墓挖了個遍。而孝陵並沒有遭到嚴重破壞。箇中原因說來很好笑,由於順治皇帝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其陵墓陪葬品還沒有和漢人接軌。順治實行的是滿族人常用的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沒有棺槨,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康熙把一些陪葬品都在順治的葬禮中燒毀了;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清廷經濟艱難,連孝陵本身的營建都是拆了北海等處的建築才得以完成,沒有什麼餘力再陪葬珍玩;最後,順治皇帝有明確遺命,不陪葬金寶玉器。還有人說,順治皇帝對崇禎皇帝的"友誼"讓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所以他的陵墓在老天保佑下一直安然無恙,這是迷信,但我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順治皇帝的孝陵:與前朝皇帝崇禎心有靈犀
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亡國之君可以逃過當時文人和後朝文人痛批的,崇禎,卻是一個正常的意外。之所以說他不被文人批是正常的,因為他具備了一個文人眼中"君236
王"的特質。崇禎勤於朝政這在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里是有名的。自明中期以後,皇帝怠政之風盛行,令天下臣民憂心。正德皇帝視國家政務為兒戲,今日出口外,明天下蘇杭,尋花問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萬曆帝都在位四十餘年,他們篤信道教,整日在宮中做齋醮,曾"連數年不上朝理事"。天啟帝愛木匠活,把國家政務盡委於大宦官魏忠賢。崇禎帝則一反過去諸帝的怠政之風,"日理平台",像開國皇帝朱元璋那樣"憂勤不怠"。不僅如此,如果沒有極為特殊的急務,臣下進諫也按時舉行。從這點來看,崇禎帝很合乎一個好皇帝的標準。這也正是人們所常稱道之處。再加上他不好聲色,所以不少人就認為他不應該是個"亡國之君"。另外,崇禎帝平時生活比較節儉,一次在御座講課時,崇禎帝裡衣的袖口偶爾露到外面,"袖微損",崇禎就悄悄地將破損的袖口往裡邊塞了塞。一個講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雖過於位,然美德也,何必諱?"最後,他剷除了魏忠賢這個大太監,為百姓與官員除了一害,此舉使天下人心大快。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這件事都是崇禎帝最可稱道之處。在他死後,受到了士大夫、對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說他"君非甚暗"。歷史往往是這樣,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議之處,而自殺可以算得上"悲壯"、"慘烈"的死,都足以博得他們的同情和好感。因為歷來在亡國之際,少有君主"死社稷"的,所以,崇禎的死就讓他們感到了意外,更感到了自豪。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崇禎這個皇帝根本就沒有受過帝王教育,他根本就沒有做皇帝的能力。他太著急,急著換首輔,未等首輔展示才能就被他踢出了內閣;他急著想要扭轉遼事,於是連連殺以守為主的督師;他急著想要知道大臣們是否在為朝廷出力,於是明朝的特務組織重新登場。他重用太監,但太監們在臨走時卻留下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順口溜。他把自己的敏感多疑當做是英明睿智,把剛愎順治皇帝的孝陵:與前朝皇帝崇禎心有靈犀237
來龍去脈自用當做是當機立斷,把狠毒待人當做是乾綱獨斷,把反覆無常當做是隨機應變,把輕率妄動當做是機智敏捷。他曾經反覆在龍案上書寫:滿朝文武皆可殺。卻不知,最該殺的就是他自己。實際上,他剷除魏忠賢的行動,只是他手裡握著皇帝的實權,而魏忠賢沒有掌握軍隊。順治何以要對這樣一位皇帝有這麼高的評價呢?除了在前面我們講述的原因外,他還想要天下臣民們知道一件事:滅了明朝的不是他們滿族,而是亂民李自成。他與工部和禮部的談話中,都明白無誤地這樣說過。此舉實乃欲蓋彌彰!如同康熙遺囑中說他們大清本不想進中原奪取天下一樣。兩人似乎都忘了他們的祖宗努爾哈赤對他們的另一個祖宗皇太極說的話:明朝就像一棵大樹,需一斧子一斧子去砍。順治評崇禎,一大部分原因是出於統治目的,一小部分是感同身受。孝陵一瞥238
清朝皇帝的虛偽與作秀,是從順治開始的。但無論怎樣,順治與崇禎選擇了同一地點作身後的歸宿,不能不說明崇禎這位亡國之君與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之間有著孽緣。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軍閥混戰,一個叫孫殿英的軍閥被稱為"東陵大盜",這個綽號的獲得就是他把慈禧、乾隆等陵墓挖了個遍。而孝陵並沒有遭到嚴重破壞。箇中原因說來很好笑,由於順治皇帝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其陵墓陪葬品還沒有和漢人接軌。順治實行的是滿族人常用的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沒有棺槨,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康熙把一些陪葬品都在順治的葬禮中燒毀了;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清廷經濟艱難,連孝陵本身的營建都是拆了北海等處的建築才得以完成,沒有什麼餘力再陪葬珍玩;最後,順治皇帝有明確遺命,不陪葬金寶玉器。還有人說,順治皇帝對崇禎皇帝的"友誼"讓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所以他的陵墓在老天保佑下一直安然無恙,這是迷信,但我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順治皇帝的孝陵:與前朝皇帝崇禎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