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頁
當然“憲法”這個名字是用不上的。幾個老夫子捋著鬍鬚說:“這是效仿漢高祖 ‘約法三章’,應當叫‘約法’。”
潘小園心中迅速閃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名稱,對這種跨越古今的智慧五體投地。
當然也少不得參考她的意見:“娘子,這個……‘約法’,和現有的不少律法都衝突……”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衝突的部分以‘約法’為準,以後再慢慢修補。”
趙明誠也在“約法起糙團隊”里,此時微笑補充一句:“但不用規定得太細緻,制定基本原則即可。具體實施下去,還需參照各級法案,以及地方官員的酌情衡量。況且言多必失,咱們做的是前無古人之事,當以謹慎為妙,以免落人口實。”
潘小園對此人刮目相看。還以為他只是個考古宅男呢。把他請進團隊,也只是為了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沒指望他能做貢獻。
誰知趙明誠下一句話又透了底:“是賤內聽聞御史台要修新法綱,她多有關注,連夜遍閱典籍,塗鴉些許議論,非要下官呈上娘子……”
說著袖子裡掏出薄薄一本,李清照的娟秀字跡,整整齊齊一行行,都是對“新法”的意見建議。
潘小園略略一翻,又驚又喜:“哇。”
太上皇昏庸多年,上至朝廷大員,下至平頭百姓,私下裡都積攢了一肚子意見牢騷,看來李清照也不例外。
趙明誠頗為不好意思:“賤內也知身為女流,本不該參與政事。但潘氏娘子都已經……那個、擔起重任……她便也就……那個……”
吞吞吐吐的難為情,但意思很明顯了。修憲負責人之一潘六娘都是女流,又跟自己兩口子關係好,怎麼也得通融通融吧?
潘小園眉開眼笑:“當然沒問題!幾位先生,煩你們先看看。”
在場眾人除了她認識的梁山文化人,還有明教代表方金芝——並非熱衷國事,只是過來監督提醒,防止有人暗中做手腳,讓新法對明教不利——再就是國子太學正趙明誠、尚書右丞李綱、開封士曹趙鼎、太常簿張浚等等;有些名字她依稀耳熟,幾乎可以肯定是平行歷史中的南宋中興之臣;還有些管彈劾進諫的御史台諸官、管修法立法的修敕局諸官,人數太多,也就沒有一一向她介紹姓名。
這些人老少不一,口音各異,對她和方金芝兩個女流之輩出現在會議現場,有的只是稍稍表示驚訝,有的卻立刻有拂袖而走的架勢。
奈何門口守著梁山的親兵,手拂刀鞘,目不斜視:“官人們請入座。”
大夥只能愁眉苦臉的回來。“共商國是”還得被人拿刀指著,屈辱到家了。
本來潘小園還想把岳飛請來,但一則他此時負責東京外城一隅的防務,分不開身;二則朝廷上重文輕武的風氣還很嚴重,他一個沒什麼資歷的小武將強行參與,不免被人排擠輕視。
剛要開始,偏門又開,兩個親兵一前一後,抬進來一個舒適躺椅,上面坐著個白鬍子飄飄的古稀老人,雙腳在踏板上微微的抖,顯然是因為行動不便,才讓人抬進來的。
有一半人都不太認識他。只有李綱站起來,剛要介紹,那白鬍子老頭卻一臉倔樣,喊道:“不用你說!我是現在的開封府尹!你們幾個‘約法’,我非得來聽聽不可!不能讓你們這些黃毛小子亂來!你們該幹嘛幹嘛!我就聽著!”
犀利的目光將房間裡幾位土匪頭子掃一眼,又是一句扎心,“不用猜我的立場!我不管皇帝是誰!誰能保得國家不為外敵所欺,我就支持誰!你們誰要是勾心鬥角互相使絆子,我也看得出來!”
潘小園一聽這老頭的聲音,頓覺有些耳熟,不由得微微凝眉。
那老頭卻也看見她了,也聽見她方才溫言笑語的跟大夥寒暄,眉毛一豎,眼中精光一閃。
“這個小妮子!當初闖台獄的是不是你!”
他怎知道!她心口一個大跳,本能否認:“不是,奴家、我……”
“我宗澤可還沒糊塗呢!喂,我問你,你既不願濫殺,當初怎的不把老朽也順便救出來呢!咹?”
話音雖然微弱,卻是中氣十足,凜然生威。潘小園不由自主一哆嗦,再看一看那白鬍子,簡直難以置信。
“你……老人家……是……我……奴家、有眼不識……”
在台獄大牢里孤單無助,喃喃背誦經典來派遣無聊的那位老夫子……
就是在平行歷史中力主抗金、收編義軍、大力支持岳飛北伐、最後壯志未酬,大呼三聲“過河”而亡的老臣宗澤?——可不是麼,如此耿直倔強,年輕時一定跟武松有一拼,是他沒跑兒了。
豈止是沒糊塗,腦子竟不是一般的好使,把她的聲音記了那麼久——居然還記恨上她了?
吳用連忙湊過來介紹:“這位是宗汝霖公,是多位朝中官員提到,台獄裡監押著忠臣,於是武松兄弟出面,把人給放出來。恰逢故開封府尹因著咱們“兵諫”之事,驚懼過甚,疾病突發,不能再勝任官位,於是請宗老李代桃僵,暫時……”
宗澤冷著臉聽著,突然爆發一句:“去你個李代桃僵!不能說取而代之麼!”
從牢里放出來之後,宗澤可謂是一掃頹廢,意氣風發。他的資歷年紀擺在這兒,吳用不得不遵,賠笑道:“是,是,取而代之……總之眼下東京城的防務調動,宗老也都不計前嫌,一一過問,鞠躬盡瘁,死而後……”
宗澤怒了:“咒我呢?我這兩天是嘔心瀝血,生不如死!”
“是,是,嘔心瀝血……所以今日修法,軍隊兵權方面的事務,咱們還得倚重宗老的意見,一定要不恥下問……”
咣當一聲,宗澤一腳把躺椅上的踏板踢下來了:“你讀沒讀過書?‘不恥下問’是這麼用的嗎?!”
吳用沒脾氣,苦著一張臉,糙糙結束了一番介紹:“見過宗相公。”
而潘小園在一旁心花怒放,偷眼看看其他朝廷官員,也一個個喜形於色。終於有人肯不管不顧,一次次的削吳用的面子了。對宗澤老先生的好感度一路攀升。
也連忙表示一下尊敬,深深萬福:“見過宗相公。”
宗澤淡定將她從頭到腳打量一番,白鬍子叢中慢慢咧開一個笑。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小妮兒當初多句嘴,沒讓你的朋友把老朽一刀咔嚓了,我領情!過去的案底兒,本官就不予追究了。今日你們該怎樣怎樣,不許中飽私囊,不許公報私仇,否則我拼著這把老骨頭,也得把你們一個個的收拾了!”
話音未落,咔嚓一聲,躺椅的木頭把手被老態龍鐘的手掰斷了一個角兒。用力一扔,吳用躲閃不及,被打在正心口。宗澤力氣居然還挺大,一下打得吳用疼痛皺眉,說不出話來。
老頭子如此倔強任性,又是文武雙全,既動口又動手,潘小園有點明白這老夫子當初是為什麼被扔進大牢的了。
其他一幫官員見了宗澤,也明顯收斂低調了許多,生怕被他倚老賣老訓上兩句,自己就是毫無面子。
方金芝則目瞪口呆。被從台獄裡救出來的時候,也隱約聽到牢里有人喃喃的不知所云——難道真是這位耿直大官?明教邏輯,混得風生水起的都是壞官,被冤枉入獄的自然是好官。也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
至於自己就是當日的“營救對象”,更是明智地閉口不提,免得拉來宗澤的仇恨。
廢話不多說,蕭讓鋪開一張已經打好的糙稿。
“大宋國臨時約法’的功用,主要在於限制皇權,將武松這一群“革命者”賦予正當性。宋朝的台諫制度本來已經很成熟,但主要限制的是宰相之權,蓋因當年趙匡胤為加強君主專制,從而給御史賦予更大的權力。
換句話說,御史台言事彈劾力量強大,但只能彈劾不稱職的官員,以免他們坐大。這也是從唐朝藩鎮割據的覆滅下場中吸取的教訓。
但眼下到了徽宗朝,蔡京獨相幾十年,御史台的很多官員都是蔡京親自指定的,又如何會去彈劾他們的“恩公”呢?更何況,皇帝自己都不管這些,經常心血來cháo就“御筆”發布詔書,視一干台諫官員於無物。
潘小園直接一句大逆不道:“御史台有權彈劾皇帝。以後的皇位繼承人……嗯,立賢不立長,最好得百官投票通過,皇帝一個人說了不算。”
身邊一陣“阿彌陀佛,罪過罪過”。她以為自己是誰,武則天麼?
但還不敢太激烈的懟回去。多少人的生殺大權都在她家夫君手裡呢。
只有宗澤懶洋洋說一句:“應該的。”
御史台中丞一口茶沒噴出去。只聽宗澤喃喃念叨:“你們書都讀到茅坑裡去了!嘿嘿,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吳用連忙表示贊同:“這是孔夫子的教誨。”
“孟子!!”
“是,是,孟夫子的教誨。”
吳用說完這一句,不自覺以手掩嘴,心裡發誓,再也不在這老頭跟前吱聲了。
潘小園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想法:一定要找機會,給岳飛引見這位老頑固。
忍笑提醒大夥:“當然是百年不遇的緊急狀態下才能如此,又不是天天造反!咱們前幾天幹的事兒,不是彈劾皇帝是什麼?既然敢做,不敢白紙黑字寫下來?”
不愧跟武松是兩口子。再者,有一個現成的天下第一不靠譜太上皇做反面教材,一屋子憂國文人早就受夠了氣,把他這種人“彈劾”掉,大快人心遠甚於大逆不道。
書呆子趙明誠率先表示同意,笑道:“古人尚有周召共和,只要嚴格立法,確保日後還政便好了。”
還是得“還政”。但潘小園萬萬不奢求各位文人有什麼更激進的思想——就算是在幾百年後的現代,“永久共治”的那些國家,出的大小么蛾子還少麼?
不過她心裡盤算,這樣“過渡”幾年,等大夥習慣了虛君共治,再把皇帝請下皇位,也不是什麼異想天開之事。按趙楷的性子,說不定自己就得要求退位。
潘小園心中迅速閃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名稱,對這種跨越古今的智慧五體投地。
當然也少不得參考她的意見:“娘子,這個……‘約法’,和現有的不少律法都衝突……”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衝突的部分以‘約法’為準,以後再慢慢修補。”
趙明誠也在“約法起糙團隊”里,此時微笑補充一句:“但不用規定得太細緻,制定基本原則即可。具體實施下去,還需參照各級法案,以及地方官員的酌情衡量。況且言多必失,咱們做的是前無古人之事,當以謹慎為妙,以免落人口實。”
潘小園對此人刮目相看。還以為他只是個考古宅男呢。把他請進團隊,也只是為了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沒指望他能做貢獻。
誰知趙明誠下一句話又透了底:“是賤內聽聞御史台要修新法綱,她多有關注,連夜遍閱典籍,塗鴉些許議論,非要下官呈上娘子……”
說著袖子裡掏出薄薄一本,李清照的娟秀字跡,整整齊齊一行行,都是對“新法”的意見建議。
潘小園略略一翻,又驚又喜:“哇。”
太上皇昏庸多年,上至朝廷大員,下至平頭百姓,私下裡都積攢了一肚子意見牢騷,看來李清照也不例外。
趙明誠頗為不好意思:“賤內也知身為女流,本不該參與政事。但潘氏娘子都已經……那個、擔起重任……她便也就……那個……”
吞吞吐吐的難為情,但意思很明顯了。修憲負責人之一潘六娘都是女流,又跟自己兩口子關係好,怎麼也得通融通融吧?
潘小園眉開眼笑:“當然沒問題!幾位先生,煩你們先看看。”
在場眾人除了她認識的梁山文化人,還有明教代表方金芝——並非熱衷國事,只是過來監督提醒,防止有人暗中做手腳,讓新法對明教不利——再就是國子太學正趙明誠、尚書右丞李綱、開封士曹趙鼎、太常簿張浚等等;有些名字她依稀耳熟,幾乎可以肯定是平行歷史中的南宋中興之臣;還有些管彈劾進諫的御史台諸官、管修法立法的修敕局諸官,人數太多,也就沒有一一向她介紹姓名。
這些人老少不一,口音各異,對她和方金芝兩個女流之輩出現在會議現場,有的只是稍稍表示驚訝,有的卻立刻有拂袖而走的架勢。
奈何門口守著梁山的親兵,手拂刀鞘,目不斜視:“官人們請入座。”
大夥只能愁眉苦臉的回來。“共商國是”還得被人拿刀指著,屈辱到家了。
本來潘小園還想把岳飛請來,但一則他此時負責東京外城一隅的防務,分不開身;二則朝廷上重文輕武的風氣還很嚴重,他一個沒什麼資歷的小武將強行參與,不免被人排擠輕視。
剛要開始,偏門又開,兩個親兵一前一後,抬進來一個舒適躺椅,上面坐著個白鬍子飄飄的古稀老人,雙腳在踏板上微微的抖,顯然是因為行動不便,才讓人抬進來的。
有一半人都不太認識他。只有李綱站起來,剛要介紹,那白鬍子老頭卻一臉倔樣,喊道:“不用你說!我是現在的開封府尹!你們幾個‘約法’,我非得來聽聽不可!不能讓你們這些黃毛小子亂來!你們該幹嘛幹嘛!我就聽著!”
犀利的目光將房間裡幾位土匪頭子掃一眼,又是一句扎心,“不用猜我的立場!我不管皇帝是誰!誰能保得國家不為外敵所欺,我就支持誰!你們誰要是勾心鬥角互相使絆子,我也看得出來!”
潘小園一聽這老頭的聲音,頓覺有些耳熟,不由得微微凝眉。
那老頭卻也看見她了,也聽見她方才溫言笑語的跟大夥寒暄,眉毛一豎,眼中精光一閃。
“這個小妮子!當初闖台獄的是不是你!”
他怎知道!她心口一個大跳,本能否認:“不是,奴家、我……”
“我宗澤可還沒糊塗呢!喂,我問你,你既不願濫殺,當初怎的不把老朽也順便救出來呢!咹?”
話音雖然微弱,卻是中氣十足,凜然生威。潘小園不由自主一哆嗦,再看一看那白鬍子,簡直難以置信。
“你……老人家……是……我……奴家、有眼不識……”
在台獄大牢里孤單無助,喃喃背誦經典來派遣無聊的那位老夫子……
就是在平行歷史中力主抗金、收編義軍、大力支持岳飛北伐、最後壯志未酬,大呼三聲“過河”而亡的老臣宗澤?——可不是麼,如此耿直倔強,年輕時一定跟武松有一拼,是他沒跑兒了。
豈止是沒糊塗,腦子竟不是一般的好使,把她的聲音記了那麼久——居然還記恨上她了?
吳用連忙湊過來介紹:“這位是宗汝霖公,是多位朝中官員提到,台獄裡監押著忠臣,於是武松兄弟出面,把人給放出來。恰逢故開封府尹因著咱們“兵諫”之事,驚懼過甚,疾病突發,不能再勝任官位,於是請宗老李代桃僵,暫時……”
宗澤冷著臉聽著,突然爆發一句:“去你個李代桃僵!不能說取而代之麼!”
從牢里放出來之後,宗澤可謂是一掃頹廢,意氣風發。他的資歷年紀擺在這兒,吳用不得不遵,賠笑道:“是,是,取而代之……總之眼下東京城的防務調動,宗老也都不計前嫌,一一過問,鞠躬盡瘁,死而後……”
宗澤怒了:“咒我呢?我這兩天是嘔心瀝血,生不如死!”
“是,是,嘔心瀝血……所以今日修法,軍隊兵權方面的事務,咱們還得倚重宗老的意見,一定要不恥下問……”
咣當一聲,宗澤一腳把躺椅上的踏板踢下來了:“你讀沒讀過書?‘不恥下問’是這麼用的嗎?!”
吳用沒脾氣,苦著一張臉,糙糙結束了一番介紹:“見過宗相公。”
而潘小園在一旁心花怒放,偷眼看看其他朝廷官員,也一個個喜形於色。終於有人肯不管不顧,一次次的削吳用的面子了。對宗澤老先生的好感度一路攀升。
也連忙表示一下尊敬,深深萬福:“見過宗相公。”
宗澤淡定將她從頭到腳打量一番,白鬍子叢中慢慢咧開一個笑。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小妮兒當初多句嘴,沒讓你的朋友把老朽一刀咔嚓了,我領情!過去的案底兒,本官就不予追究了。今日你們該怎樣怎樣,不許中飽私囊,不許公報私仇,否則我拼著這把老骨頭,也得把你們一個個的收拾了!”
話音未落,咔嚓一聲,躺椅的木頭把手被老態龍鐘的手掰斷了一個角兒。用力一扔,吳用躲閃不及,被打在正心口。宗澤力氣居然還挺大,一下打得吳用疼痛皺眉,說不出話來。
老頭子如此倔強任性,又是文武雙全,既動口又動手,潘小園有點明白這老夫子當初是為什麼被扔進大牢的了。
其他一幫官員見了宗澤,也明顯收斂低調了許多,生怕被他倚老賣老訓上兩句,自己就是毫無面子。
方金芝則目瞪口呆。被從台獄裡救出來的時候,也隱約聽到牢里有人喃喃的不知所云——難道真是這位耿直大官?明教邏輯,混得風生水起的都是壞官,被冤枉入獄的自然是好官。也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
至於自己就是當日的“營救對象”,更是明智地閉口不提,免得拉來宗澤的仇恨。
廢話不多說,蕭讓鋪開一張已經打好的糙稿。
“大宋國臨時約法’的功用,主要在於限制皇權,將武松這一群“革命者”賦予正當性。宋朝的台諫制度本來已經很成熟,但主要限制的是宰相之權,蓋因當年趙匡胤為加強君主專制,從而給御史賦予更大的權力。
換句話說,御史台言事彈劾力量強大,但只能彈劾不稱職的官員,以免他們坐大。這也是從唐朝藩鎮割據的覆滅下場中吸取的教訓。
但眼下到了徽宗朝,蔡京獨相幾十年,御史台的很多官員都是蔡京親自指定的,又如何會去彈劾他們的“恩公”呢?更何況,皇帝自己都不管這些,經常心血來cháo就“御筆”發布詔書,視一干台諫官員於無物。
潘小園直接一句大逆不道:“御史台有權彈劾皇帝。以後的皇位繼承人……嗯,立賢不立長,最好得百官投票通過,皇帝一個人說了不算。”
身邊一陣“阿彌陀佛,罪過罪過”。她以為自己是誰,武則天麼?
但還不敢太激烈的懟回去。多少人的生殺大權都在她家夫君手裡呢。
只有宗澤懶洋洋說一句:“應該的。”
御史台中丞一口茶沒噴出去。只聽宗澤喃喃念叨:“你們書都讀到茅坑裡去了!嘿嘿,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吳用連忙表示贊同:“這是孔夫子的教誨。”
“孟子!!”
“是,是,孟夫子的教誨。”
吳用說完這一句,不自覺以手掩嘴,心裡發誓,再也不在這老頭跟前吱聲了。
潘小園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想法:一定要找機會,給岳飛引見這位老頑固。
忍笑提醒大夥:“當然是百年不遇的緊急狀態下才能如此,又不是天天造反!咱們前幾天幹的事兒,不是彈劾皇帝是什麼?既然敢做,不敢白紙黑字寫下來?”
不愧跟武松是兩口子。再者,有一個現成的天下第一不靠譜太上皇做反面教材,一屋子憂國文人早就受夠了氣,把他這種人“彈劾”掉,大快人心遠甚於大逆不道。
書呆子趙明誠率先表示同意,笑道:“古人尚有周召共和,只要嚴格立法,確保日後還政便好了。”
還是得“還政”。但潘小園萬萬不奢求各位文人有什麼更激進的思想——就算是在幾百年後的現代,“永久共治”的那些國家,出的大小么蛾子還少麼?
不過她心裡盤算,這樣“過渡”幾年,等大夥習慣了虛君共治,再把皇帝請下皇位,也不是什麼異想天開之事。按趙楷的性子,說不定自己就得要求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