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左眼受了傷?”
“打架打輸了,給人挖掉了。”
沈拓齋嚇了一跳,手中的半杯水差點晃到她身上:“把蒙著的絹布揭下來我瞧瞧。”
她解開眼罩,一層一層地揭掉絹布,眼窩深陷,露出可怕的左眼。蘇風沂連忙閉上眼睛。
“不是有人已經給你治了麼?”沈拓齋哼了一聲。
“那是個江湖郎中,我不大放心他的手藝。”
“回去罷。”
“您老這是什麼意思?”
“我不可能做得比他更好。——你遇到了高人。”
“您好歹給開點止痛的藥……”蘇風沂在一旁補了一句。
“現在不能輕易止痛,不然腫越消越慢。”
“可是……”
“好走不送。”沈拓齋扯著嗓子叫了起來,“下一個!”
兩人有些狼狽地站起身來,正要出門,沈拓齋忽然道:“等等。”說罷,走入書房,拿出四本書塞到蘇風沂手中,問道:“那郎中姓什麼?”
“姓姚。”
“這是我寫的書,就說送他雅正。”
“哦。”
兩人垂頭喪氣地貓進車裡,郭傾葵在車上問道:“大夫怎麼說?”
“什麼也沒說,就讓我們回來了。”
“這下你們總算相信了吧?”
“相信什麼?”
“只要有子忻,就不必去找別的大夫。”
兩個人同時點頭,均覺心中有愧。
馬車平穩前行,出了小巷,駛入大街。出了大街,駛向一道樹林。
穿過樹林,再拐幾道彎,就是裕隆客棧。
一路上,沈輕禪的手一直握著劍,顯得十分緊張。
快駛入樹林時,她忽然閉上了眼,聚精會神地凝聽著四周的動靜。
蘇風沂正要說話,猛聽得“嗖、嗖”兩聲,兩枚飛箭釘在車頂上。馬車突然飛馳起來,塵埃滾滾,兩旁樹林飛速倒退,緊接著車廂一陣亂晃,“撲”的一聲,不知哪來飛來一道鈍器擊碎了馬腦,馬車突地跳起來,漸漸停了下來。
第十六章表兄遙遠
唐蘅醒來的時候,陽光正照在梁間一張巨大的蛛網上。他一睜眼便看見雪白的牆上多了一隻燈籠大小的蜘蛛影子,不由得嚇了一跳,還以為自己正在做夢。
早飯時間已經錯過,紅豆稀飯和肉末燒餅都有些半冷不熱,飯廳里食客稀疏,全都是一副懶洋洋的模樣。唐蘅要了一碗熱豆漿,將燒餅掰成小塊,泡在豆漿里,沒精打采地吃著。
他有些懷念自己的那間小院。小院在一道小溪的對岸,開門白水,側近橋樑,一片竹籬環繞著兩棵巨大的古柳。柳樹下的房子並不顯眼,卻是座百年古宅。牆壁早已經斑駁了,廊柱上滿是鳥糞。入門的影壁倒塌了一半,茅糙在屋頂上瘋長,露出蒼涼頹敗的氣息。可是屋內的布置卻十分奢華:波斯地毯,檀木家具,古瓶金爵,盆蘭巨卉,應有盡有。一位花花公子所能想像得到的舒適都已窮盡。此外,他還有麥香、麥秀兩個書童替他打掃房舍、洗衣做飯。他們永遠不會讓唐蘅吃半冷不熱的早點。
唐蘅喜歡在自己書房裡度過一天的閒暇時光,聽廊上鶯歌燕囀,看庭前花開花落。盛夏之際,後園的古井藏著冰酒,那是一種女人們愛喝的酒類。江湖漢子呡上一口便會吐出來,笑罵這是“甜水”。他對冰酒情有獨鍾,喝時放入幾顆酸梅,味道更是獨特。他可以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以消酷暑。
他不喜歡夏天,更不喜歡晴天。
晴天一切過於分明,萬物纖毫畢現,無處躲藏。他認為自己是個頹廢者,適合端一杯清酒,在煙雨迷濛的某個角落淺斟低酌、幽窗獨坐。
他記得小時候每到雨夜母親總喜歡坐在琴房內,對著窗外暗無邊際的天色,彈一首格外憂傷的曲子。而父親則喜歡在這個時候擺弄庭間的花糙。累了,會站在廊檐下,默默地聆聽母親的彈奏。此時孩子們若在隔壁的廂房內打鬧,他會走進去輕輕地“噓”一聲,讓他們安靜下來。
在父親的暗示下,雨中聽琴便成神聖的時刻,成了一家的傳統。而唐蘅卻覺得那支曲子裡有一股子長驅直入的幽怨,讓人難以忍受。幸好蜀中的雨季不長,而大多時候母親都太忙,他才不至時時受此折磨。唯有父親是她忠實的聽眾。他會始終如一地立在廊檐下,靜靜聆聽,臉上露出如痴如醉的神情。
那張古琴自然也是父親送給她的。上有金徽玉軫,紫檀犀角。若是日久不用,父親還會定時用桑葉在弦上細細擦拭,使之恢復音色,鳴亮如新。
“你們應當跟著媽媽學琴。或者,至少像你姐姐那樣,認真地學一點醫術。”小時候,父親常常這樣勸他們。
可是,兄弟倆最終還是跟了父親學武。
有時候他感到父親的作風過於老派,而母親則過於清高。父親寬容著她的冷傲,她的尖刻,她的鬱鬱寡歡,她的耿介執拗,為此不得不與被她得罪的人周旋。母親拒入唐門,父親只好把家搬到唐門之外的大街上。其實大街上的人與唐門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千絲萬縷。左鄰右舍當中,十個就有八個姓唐,細細算來,或遠或近,都是親戚。母親厭惡應酬,不習慣也不想習慣大家族的生活。就算在唐門之外,她也從不在家族的各種集會和盛宴中露面,把人情上的一切煩惱都拋給了父親。
自然,唐門人對母親的傲慢格外不滿。他不止一次聽見長輩們在人群中長嘆,說唐潛太過厚道,就算吳悠是曠世佳人、千年難遇,也不能把她寵成了這樣。而市井中的看法則更加刻薄。在他們的腦子裡,唐潛再怎麼有名,再怎麼厲害,不過是個瞎子。一個瞎子竟能娶到神醫慕容最得意的女弟子,非但美若天仙,才高八斗,且醫術精湛,日進斗金,不是走了桃花運是什麼?
平林館的大門修得比誰都氣派,地盤越占越大,庭院年年翻修,還開了幾十家藥行分店,獨攬了西北一帶的藥業。相比之下,父親從祖父手中繼承的商鋪和田產,則被幾個年邁的家人管得不溫不火、半死不活。父親從不打算換人,也毫不介意,照樣為刑堂的事務忙碌。
他常常懷疑父母之間究竟有沒有一段很深的情感,他們的相處得那樣平淡。大多數時候,都是父親精心地照料著母親,怕打擾她的醫務,將兩個頑皮搗蛋、惹是生非的兒子拴在自己的身邊。而他的脾氣又遠不如爺爺那般嚴厲冷峻,經不起兩句好話就會心軟,聽見兒子劈腿嗷嗷亂叫,又會心痛。只好捨近求遠,入門的時候替他們選了個嚴厲的老師傅,每日親自送兩兄弟學武。老師傅果然不客氣,筋斗翻不對,“啪”地一下就是一板子。馬步蹲不好,便往屁股上戳香頭。兄弟倆在唐門幾位以心狠手辣著稱的師傅中輾轉學藝,攢了一屁股的香疤,直到十歲,才正式開始跟父親學刀。
對父親的崇拜,唐蘅遠沒有哥哥唐芾那樣強烈。從他懂事開始,唐芾就像一道影子般跟在父親身後,以繼承唐氏雙刀的“刀統”為己任。唐蘅甚至懷疑哥哥小時候的那些遊戲,也全是為了將來繼任刑堂堂主做的準備。從三歲開始,每次父親外出,唐芾都要跟他一起走,不然就會哭鬧不止。弄得父親每次外出,都鬼鬼祟祟地打點行裝,提前一日就開始甜言蜜語,哄他開心。
不過他與唐芾一樣相信父親永遠是唐門的英雄,天下最傑出的刀客。直到十七歲那一年,父親終於在一次清理門戶中遭到伏擊,受了重傷。他的背上連中三刀,血流如注,傷及內臟。抬回家時,已奄奄一息。他還記得那一天他飛馬到平林館報信,母親平靜的臉上頓現驚恐之色,說話的聲音也格外顫抖:
“蘅兒,你下馬,我騎著你的馬回去。”
在此之前,母親外出要麼乘轎要麼坐馬車,他從不知道母親還會騎馬。回到家裡,母親親自替父親做了手術,足不出戶衣不解帶地照料了他三個月。非但親自下廚熬藥做湯,還替父親的花壇除糙澆肥。等到父親能夠下床時,母親便每日陪著他到江邊散步。
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親密。他遠遠地看見母親挽著父親的手臂,眼神格外嫵媚。兩人在垂柳中低聲談笑,有時還一起逛街坐茶館聽戲。從那天開始,平林館的規矩忽然換了。每日巳時開診,日沒關門,母親只坐館行醫,不再受邀出診。往日那種遇到棘手的病人幾夜不歸的情形再也不曾出現過。
他知道父親的職業一直讓母親擔憂,她害怕父親再受重傷,回到家裡,找不到可以救他的人。
無論外人如何替人掂輕量重、說長道短,父母親按照自己各自的法則,就這樣溫吞吞地生活了二十幾年,從未紅過臉吵過架。母親的怪癖漸漸被人遺忘,被她診過脈、接過骨或治好了頑症的唐門人越來越多。多到即使母親仍然不參加應酬,也絕不會有人抱怨,反而掉過頭來替她說話。
在他人的流言蜚語與母親的個人原則的漫長較量之後,時風終於流轉。他們成了美滿婚姻的典範。
唐蘅雖一直不大喜歡母親,卻不得不承認她身上有一種扭轉世人的力量。
許多女人一生殫精竭慮唯恐不被世俗接受,她卻強迫世俗接納了自己。
正漫無邊際地回憶著往事,忽然有個聲音道:“請問閣下可是唐蘅唐公子?”
他抬起頭,發現說話的是個個子瘦高、模樣俊朗的年輕人。穿一件半新不舊的錦袍,下擺上滿是泥漬。仿佛在馬上奔波了多日,他看上去兩眼發黑、形容憔悴。年輕人一隻手端著碗豆汁,另一隻手卻捧著一把黃燦燦的雛jú。那雛jú長短不一,大小各異,顯非花店所售,而是從山野上臨時採摘下來的。
他點點頭,見旁邊還有一張凳子,道:“請坐。”
那人施施然地坐了下來,見桌上有些油漬,掏出一隻巨大的手帕墊在桌上,將雛jú整理了一下,放在帕上。
唐蘅親戚眾多,交遊卻不廣闊。因為服飾鮮亮、舉止怪異,當年幾乎被唐門以“服妖”治罪。流言口耳相傳,見過他的人,聽說過他的人,多不勝數。
“我們……見過?”他疑惑地問了一句,同時認真地打量了這人一眼,生怕他是自己眾多親戚中的某一位,在記憶中細細地搜索了一遍,還是沒有半點頭緒。
“打架打輸了,給人挖掉了。”
沈拓齋嚇了一跳,手中的半杯水差點晃到她身上:“把蒙著的絹布揭下來我瞧瞧。”
她解開眼罩,一層一層地揭掉絹布,眼窩深陷,露出可怕的左眼。蘇風沂連忙閉上眼睛。
“不是有人已經給你治了麼?”沈拓齋哼了一聲。
“那是個江湖郎中,我不大放心他的手藝。”
“回去罷。”
“您老這是什麼意思?”
“我不可能做得比他更好。——你遇到了高人。”
“您好歹給開點止痛的藥……”蘇風沂在一旁補了一句。
“現在不能輕易止痛,不然腫越消越慢。”
“可是……”
“好走不送。”沈拓齋扯著嗓子叫了起來,“下一個!”
兩人有些狼狽地站起身來,正要出門,沈拓齋忽然道:“等等。”說罷,走入書房,拿出四本書塞到蘇風沂手中,問道:“那郎中姓什麼?”
“姓姚。”
“這是我寫的書,就說送他雅正。”
“哦。”
兩人垂頭喪氣地貓進車裡,郭傾葵在車上問道:“大夫怎麼說?”
“什麼也沒說,就讓我們回來了。”
“這下你們總算相信了吧?”
“相信什麼?”
“只要有子忻,就不必去找別的大夫。”
兩個人同時點頭,均覺心中有愧。
馬車平穩前行,出了小巷,駛入大街。出了大街,駛向一道樹林。
穿過樹林,再拐幾道彎,就是裕隆客棧。
一路上,沈輕禪的手一直握著劍,顯得十分緊張。
快駛入樹林時,她忽然閉上了眼,聚精會神地凝聽著四周的動靜。
蘇風沂正要說話,猛聽得“嗖、嗖”兩聲,兩枚飛箭釘在車頂上。馬車突然飛馳起來,塵埃滾滾,兩旁樹林飛速倒退,緊接著車廂一陣亂晃,“撲”的一聲,不知哪來飛來一道鈍器擊碎了馬腦,馬車突地跳起來,漸漸停了下來。
第十六章表兄遙遠
唐蘅醒來的時候,陽光正照在梁間一張巨大的蛛網上。他一睜眼便看見雪白的牆上多了一隻燈籠大小的蜘蛛影子,不由得嚇了一跳,還以為自己正在做夢。
早飯時間已經錯過,紅豆稀飯和肉末燒餅都有些半冷不熱,飯廳里食客稀疏,全都是一副懶洋洋的模樣。唐蘅要了一碗熱豆漿,將燒餅掰成小塊,泡在豆漿里,沒精打采地吃著。
他有些懷念自己的那間小院。小院在一道小溪的對岸,開門白水,側近橋樑,一片竹籬環繞著兩棵巨大的古柳。柳樹下的房子並不顯眼,卻是座百年古宅。牆壁早已經斑駁了,廊柱上滿是鳥糞。入門的影壁倒塌了一半,茅糙在屋頂上瘋長,露出蒼涼頹敗的氣息。可是屋內的布置卻十分奢華:波斯地毯,檀木家具,古瓶金爵,盆蘭巨卉,應有盡有。一位花花公子所能想像得到的舒適都已窮盡。此外,他還有麥香、麥秀兩個書童替他打掃房舍、洗衣做飯。他們永遠不會讓唐蘅吃半冷不熱的早點。
唐蘅喜歡在自己書房裡度過一天的閒暇時光,聽廊上鶯歌燕囀,看庭前花開花落。盛夏之際,後園的古井藏著冰酒,那是一種女人們愛喝的酒類。江湖漢子呡上一口便會吐出來,笑罵這是“甜水”。他對冰酒情有獨鍾,喝時放入幾顆酸梅,味道更是獨特。他可以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以消酷暑。
他不喜歡夏天,更不喜歡晴天。
晴天一切過於分明,萬物纖毫畢現,無處躲藏。他認為自己是個頹廢者,適合端一杯清酒,在煙雨迷濛的某個角落淺斟低酌、幽窗獨坐。
他記得小時候每到雨夜母親總喜歡坐在琴房內,對著窗外暗無邊際的天色,彈一首格外憂傷的曲子。而父親則喜歡在這個時候擺弄庭間的花糙。累了,會站在廊檐下,默默地聆聽母親的彈奏。此時孩子們若在隔壁的廂房內打鬧,他會走進去輕輕地“噓”一聲,讓他們安靜下來。
在父親的暗示下,雨中聽琴便成神聖的時刻,成了一家的傳統。而唐蘅卻覺得那支曲子裡有一股子長驅直入的幽怨,讓人難以忍受。幸好蜀中的雨季不長,而大多時候母親都太忙,他才不至時時受此折磨。唯有父親是她忠實的聽眾。他會始終如一地立在廊檐下,靜靜聆聽,臉上露出如痴如醉的神情。
那張古琴自然也是父親送給她的。上有金徽玉軫,紫檀犀角。若是日久不用,父親還會定時用桑葉在弦上細細擦拭,使之恢復音色,鳴亮如新。
“你們應當跟著媽媽學琴。或者,至少像你姐姐那樣,認真地學一點醫術。”小時候,父親常常這樣勸他們。
可是,兄弟倆最終還是跟了父親學武。
有時候他感到父親的作風過於老派,而母親則過於清高。父親寬容著她的冷傲,她的尖刻,她的鬱鬱寡歡,她的耿介執拗,為此不得不與被她得罪的人周旋。母親拒入唐門,父親只好把家搬到唐門之外的大街上。其實大街上的人與唐門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千絲萬縷。左鄰右舍當中,十個就有八個姓唐,細細算來,或遠或近,都是親戚。母親厭惡應酬,不習慣也不想習慣大家族的生活。就算在唐門之外,她也從不在家族的各種集會和盛宴中露面,把人情上的一切煩惱都拋給了父親。
自然,唐門人對母親的傲慢格外不滿。他不止一次聽見長輩們在人群中長嘆,說唐潛太過厚道,就算吳悠是曠世佳人、千年難遇,也不能把她寵成了這樣。而市井中的看法則更加刻薄。在他們的腦子裡,唐潛再怎麼有名,再怎麼厲害,不過是個瞎子。一個瞎子竟能娶到神醫慕容最得意的女弟子,非但美若天仙,才高八斗,且醫術精湛,日進斗金,不是走了桃花運是什麼?
平林館的大門修得比誰都氣派,地盤越占越大,庭院年年翻修,還開了幾十家藥行分店,獨攬了西北一帶的藥業。相比之下,父親從祖父手中繼承的商鋪和田產,則被幾個年邁的家人管得不溫不火、半死不活。父親從不打算換人,也毫不介意,照樣為刑堂的事務忙碌。
他常常懷疑父母之間究竟有沒有一段很深的情感,他們的相處得那樣平淡。大多數時候,都是父親精心地照料著母親,怕打擾她的醫務,將兩個頑皮搗蛋、惹是生非的兒子拴在自己的身邊。而他的脾氣又遠不如爺爺那般嚴厲冷峻,經不起兩句好話就會心軟,聽見兒子劈腿嗷嗷亂叫,又會心痛。只好捨近求遠,入門的時候替他們選了個嚴厲的老師傅,每日親自送兩兄弟學武。老師傅果然不客氣,筋斗翻不對,“啪”地一下就是一板子。馬步蹲不好,便往屁股上戳香頭。兄弟倆在唐門幾位以心狠手辣著稱的師傅中輾轉學藝,攢了一屁股的香疤,直到十歲,才正式開始跟父親學刀。
對父親的崇拜,唐蘅遠沒有哥哥唐芾那樣強烈。從他懂事開始,唐芾就像一道影子般跟在父親身後,以繼承唐氏雙刀的“刀統”為己任。唐蘅甚至懷疑哥哥小時候的那些遊戲,也全是為了將來繼任刑堂堂主做的準備。從三歲開始,每次父親外出,唐芾都要跟他一起走,不然就會哭鬧不止。弄得父親每次外出,都鬼鬼祟祟地打點行裝,提前一日就開始甜言蜜語,哄他開心。
不過他與唐芾一樣相信父親永遠是唐門的英雄,天下最傑出的刀客。直到十七歲那一年,父親終於在一次清理門戶中遭到伏擊,受了重傷。他的背上連中三刀,血流如注,傷及內臟。抬回家時,已奄奄一息。他還記得那一天他飛馬到平林館報信,母親平靜的臉上頓現驚恐之色,說話的聲音也格外顫抖:
“蘅兒,你下馬,我騎著你的馬回去。”
在此之前,母親外出要麼乘轎要麼坐馬車,他從不知道母親還會騎馬。回到家裡,母親親自替父親做了手術,足不出戶衣不解帶地照料了他三個月。非但親自下廚熬藥做湯,還替父親的花壇除糙澆肥。等到父親能夠下床時,母親便每日陪著他到江邊散步。
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親密。他遠遠地看見母親挽著父親的手臂,眼神格外嫵媚。兩人在垂柳中低聲談笑,有時還一起逛街坐茶館聽戲。從那天開始,平林館的規矩忽然換了。每日巳時開診,日沒關門,母親只坐館行醫,不再受邀出診。往日那種遇到棘手的病人幾夜不歸的情形再也不曾出現過。
他知道父親的職業一直讓母親擔憂,她害怕父親再受重傷,回到家裡,找不到可以救他的人。
無論外人如何替人掂輕量重、說長道短,父母親按照自己各自的法則,就這樣溫吞吞地生活了二十幾年,從未紅過臉吵過架。母親的怪癖漸漸被人遺忘,被她診過脈、接過骨或治好了頑症的唐門人越來越多。多到即使母親仍然不參加應酬,也絕不會有人抱怨,反而掉過頭來替她說話。
在他人的流言蜚語與母親的個人原則的漫長較量之後,時風終於流轉。他們成了美滿婚姻的典範。
唐蘅雖一直不大喜歡母親,卻不得不承認她身上有一種扭轉世人的力量。
許多女人一生殫精竭慮唯恐不被世俗接受,她卻強迫世俗接納了自己。
正漫無邊際地回憶著往事,忽然有個聲音道:“請問閣下可是唐蘅唐公子?”
他抬起頭,發現說話的是個個子瘦高、模樣俊朗的年輕人。穿一件半新不舊的錦袍,下擺上滿是泥漬。仿佛在馬上奔波了多日,他看上去兩眼發黑、形容憔悴。年輕人一隻手端著碗豆汁,另一隻手卻捧著一把黃燦燦的雛jú。那雛jú長短不一,大小各異,顯非花店所售,而是從山野上臨時採摘下來的。
他點點頭,見旁邊還有一張凳子,道:“請坐。”
那人施施然地坐了下來,見桌上有些油漬,掏出一隻巨大的手帕墊在桌上,將雛jú整理了一下,放在帕上。
唐蘅親戚眾多,交遊卻不廣闊。因為服飾鮮亮、舉止怪異,當年幾乎被唐門以“服妖”治罪。流言口耳相傳,見過他的人,聽說過他的人,多不勝數。
“我們……見過?”他疑惑地問了一句,同時認真地打量了這人一眼,生怕他是自己眾多親戚中的某一位,在記憶中細細地搜索了一遍,還是沒有半點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