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他要殺錢灃?”
搖了搖頭,永琰慢條斯理,“依他的品性,必要顧及臉面交情和將來名聲,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殺個御史,所以,你得去助他一臂之力——送錢大人上路吧。”
留著錢灃遲早是個隱藏著的禍害,更何況若他一死,朝廷輿論必歸疚於和珅,端的一石二鳥。
沒有半絲猶豫,穆彰阿立即點頭領命,頭也不會地快步出去。
福康安收到錢灃死訊的時候正在傅公府——如今叫傅王府了——的賞心齋。
這是傅府的書房,竹外桃花,龍吟鳳尾,端的清幽。他坐到窗台下,案上攤著本半掩的線書——多少年前,他與長安都在此處讀書,那時和珅也常來,三人都恃才傲物輕狂瀟灑地煮酒論史,如今卻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昨夜夢回。
身後一聲輕響,福康安多少年戰陣歷練出的耳聰目明,立即回頭看去,卻見門外躲著個小小的身影。他嘆了一口氣,儘量放柔了聲音:“德麟,你進來……”
外邊的半大孩子咬著下唇有些畏縮地邁進門來,飛快地看了他父親一眼,小聲地道:“給阿瑪……請安。”福康安神色複雜地看著他唯一的嫡子——如今他也已十二歲了,他長年離家征戰在外,使得德麟對這個赫赫揚名的父親有著一種全然陌生的敬畏。對這個兒子不是不愧疚的,他多少次打疊起精神想要和他談談,卻悲哀地發現這麼多年以來,他早已經習慣了冷漠。福康安扯了扯嘴角,道:“你是進來拿書的?”順著他的目光過去,福康安執起那讀了一半的書,“太上感應篇?……你年紀尚小,怎麼就看起這等虛無飄渺的老莊之說?”直覺帶上了軍中訓話的語氣,德麟臉色一白,便嚇地不敢說話了。
福康安有些惱恨地擰緊眉——他怎麼就不能學會好生說話!僵硬地清了清嗓子:“阿瑪不是說你看不得這書……只是……將門虎子就該有幾分英銳之氣才是!”
德麟聽到此處,混身更是一顫,卻什麼也沒說,恭恭敬敬地父親行了禮就要告退,福康安心中靈光一閃,忽然叫住他:“你可是……將來不願意當將軍?”
德麟回過頭來,半晌才給他磕了個頭:“兒子……兒子素來……就不喜打打殺殺——但大伯二伯都說不行,我是嘉勇郡王唯一的兒子,除我之外無人可以繼承你的赫赫威名!所以我一直都有習武,炎夏苦寒也不曾中止……”
“夠了夠了。”福康安走上前,單膝蹲下,將自己手中的書遞到德麟手中,“阿瑪不逼你,人生是你自己的,你中意如何就如何,哪怕耕讀譙漁都隨你去。”他已經被棠兒用富察家的榮辱興衰縛了大半世,難道要自己的兒子也重蹈覆轍?人之在世,竟連最微末的“生生死死隨人願,花花糙糙隨人戀”都難以做到。
德麟眼中不可置信的神色一閃而過,隨即喜地跳了起來:“當真?我不用再練劍拉弓了?”
“那可不行。”福康安故意拉下臉,“你畢竟是滿州男兒,難道要整成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孱弱文士嗎?”父子倆難得能如此說上幾句梯己話,不料家壽卻匆匆進來,在福康安耳邊悄聲道:“三爺,錢灃死了,據說是把送飯的瓷碗摔破了,拿那碎尖兒刺破了自己的喉管兒,那血流了一地人才得死……”
福康安一驚,這件事他從頭到尾都有參與,包括收整兵權平復兵亂以及貶斥十七阿哥——但雖說乾隆此時狠錢灃入骨,但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殺一個言官,否則必被非議,於後世帝王榜樣沒半點好處。
頓了頓,他忽然直起身:“錢灃在死之前,見過誰?——……和珅?”
“是!和大人說是探望老友——天下間誰敢駁和相的面子?自然一路暢通無阻。”
福康安騰地起身,摸了摸德麟的頭,神色卻是一片肅然:“即刻替我置辦一份唁禮送去錢家,備轎,我要去和府。”
和珅也只是呆坐在流杯亭中,望著地上蜿蜒的水道。曲水流觴本是何等風雅,此刻他心中卻是滿滿的苦澀。
錢灃……自盡了……難道自己那一席話,竟使的他斷絕生念一死了之嗎?痛苦地顰起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而錢灃原本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他能換一種方法……
“致齋!”
他陡然回頭,看向那個匆匆而來怒氣勃發的男人:“你……你殺了錢灃?”
和珅動了動嘴唇,漠然地轉開頭,福康安只當他認了,急地捶胸頓足,和珅反冷冷一笑:“你也是來指責我的?指責我冷血無情倒行逆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誰犯我利益我必十倍討回!你也是這麼想的!”
“當然不是!”福康安急地直咬牙,恨不得狠狠打醒眼前人,卻偏生捨不得,“我是在擔心你啊!現在外面都傳地沸沸揚揚——你為皇上甘心除掉錢灃,即便他一萬個該死,你也不該在這當口逼他自盡!皇上當不起誅殺言官史筆如鐵你和珅就當的起?!”
和珅的神色更加冷酷,直盯著他:“……若我說我不曾逼令錢灃自殺,你信麼?”福康安呼吸一窒,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在紫禁城見到藍袍紅頂的和珅之時,他心中是何等的震驚絕望!各種傳言喧囂塵上,都說他柔媚侍君不擇手段,他那時,竟自以為是地被蒙蔽再可笑一味地對他橫加指責!若當初他能多一點的體諒與了解,他們之間還會不會走到如今相見黯然的地步!那麼多年的大浪淘沙,福康安也早被磨盡了稜角,不復當年一時之氣,冷靜下來,他矮下身子,望進和珅的雙眼裡:“我信……致齋。我從再回京城的那日開始就選擇相信你說的每一句話,我們已經錯過了過去,我不想再錯過未來……我剛才是急昏了頭,致齋,現在人人說起此事都在腹誹,難道你要背這一世罵名嗎?!”
和珅挺直了背:“無論如何,錢灃因我而死。這事,皇上認不得,只有我——出面應了此事,方是正理。”
“你瘋了嗎?致齋!這些年為充盈國庫你改革稅制,令行天下,所有官員進京者都雁過拔毛,已是把地方大員得罪光了,貪官現在沒有怨聲載道,是因你如今威權在握恩寵無比——這雖然是為了國家社稷用之於民,你就沒想過有朝一日……你的身後退路嗎?”福康安從來冷靜自持,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此刻說的話卻是掏心挖肺一般,甚至帶著幾絲狂亂的哀求,“致齋……我們辭官吧……待今上百年歸老,你我就離了這瞬息萬變的朝廷殿堂,泛舟南下,歸隱人生……可好?”
和珅如遭電擊,徹底地呆在原地——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生將富察家的仕途榮譽看地重過生命的男人,會對他說出“退隱”而字!
他甘心?!如此一個頂天立地曠世將才?!
袁枚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權臣善終者鳳毛麟角,若不得早日抽身而出,只怕再難全身而退,當時自己並未放在心上,諸多帝政都在他一手掌握,這份責任與榮耀,他放不開,拋不下。
可是福康安說的,他卻居然該死地怦然心動!
真地還能幸福嗎?在過盡千帆閱盡滄桑之後,還能一起攜手,去圓他與他年少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別耍我了!當初你都不能拋下富察家現在你能?我們都不再年輕了,有些事,已不能如此輕易地說放就放……望哥兒……我不能丟下他教他一個人面對這些豺狼虎豹——就說你府上的德麟,那是你血脈相續的親生兒子,如今也是堂堂貝勒,你放的下他?瑤林,你與我一樣,都已經深深紮根在紫禁城中了!”和珅狠狠地閉上眼,福康安緊緊攥著他的手,低沉的聲音卻如泣血一般:“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難道我們還要如父輩一樣,再去指定他們該走卻不願走的道路嗎?你說的對,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我都已被紫禁城熔入骨血之中,抽身談何容易?但我願意——為你連根拔起,哪怕血肉剝離!”
一滴淚滑下臉頰,為什麼這話不能放在當年!和珅搖著頭,放開他的手:“晚了,瑤林……我與乾隆爺立過誓的……一生一世君臣永不相負,他以國士待我我何敢違誓?”
“你……你要永遠留在紫禁城,去侍奉下一個皇帝,直至,直至——”
“直至我死……”他站起身,蕭瑟的背影竭力地偽裝堅強,慢慢地步下台階,“瑤林,我們……回不去了……”
福康安呆呆地跪在地上,半晌,忽然從喉間深處發出一道壓抑的嘶吼——
不——!!!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至苦莫若,求不得——他們之間似乎永遠走不出那條死胡同。
乾隆五十九年秋,年過八旬的乾隆終於下定決心要做這千古難遇的聖天子——不日就要擇定太子人選,於乾隆六十年宣告天下,傳位承嗣。新舊交替之際,和珅內外打理,威權更重,並加爵一等忠襄伯,賞紫韁,賜紫禁城騎馬,登上了他人生最輝煌的頂端。但和珅卻刻刻如履薄冰時時寢食難安,仿佛自己也會一如時日無多的乾隆王朝一般,最終日薄西山。幸而和琳任駐藏大臣五年期滿,回京復命,兄弟倆一別多年,再見面時都已年過不惑,所感之事又何止是區區白駒過隙四字——但他搬進和府,豐紳殷德也常來相伴,倒使枯寂多年的和府又有了絲靈動溫情。
福長安隨著僕人過了垂花門,就見兄弟二人在花園中練劍,和琳也已是威重一方的大將軍了,他的劍術多得福康安親傳,早已勝過多年來浸yín文事的和珅許多,此刻卻還如幾十年前一樣,挽著個劍勢,乖乖地聽著兄長的指點——忽見劍光一閃,三尺青鋒堪堪避開和珅,和琳難得地象個大孩子一般吐舌而笑,和珅這才反應過來,半是著惱地道:“差點忘了,你如今的身手,為兄已是及不上的了……”
“我這劍是福帥所授——”和琳忙住了嘴,看了看忽而默然的哥哥,一聲嘆息,“大哥,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要教他等上多少年?”
搖了搖頭,永琰慢條斯理,“依他的品性,必要顧及臉面交情和將來名聲,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殺個御史,所以,你得去助他一臂之力——送錢大人上路吧。”
留著錢灃遲早是個隱藏著的禍害,更何況若他一死,朝廷輿論必歸疚於和珅,端的一石二鳥。
沒有半絲猶豫,穆彰阿立即點頭領命,頭也不會地快步出去。
福康安收到錢灃死訊的時候正在傅公府——如今叫傅王府了——的賞心齋。
這是傅府的書房,竹外桃花,龍吟鳳尾,端的清幽。他坐到窗台下,案上攤著本半掩的線書——多少年前,他與長安都在此處讀書,那時和珅也常來,三人都恃才傲物輕狂瀟灑地煮酒論史,如今卻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昨夜夢回。
身後一聲輕響,福康安多少年戰陣歷練出的耳聰目明,立即回頭看去,卻見門外躲著個小小的身影。他嘆了一口氣,儘量放柔了聲音:“德麟,你進來……”
外邊的半大孩子咬著下唇有些畏縮地邁進門來,飛快地看了他父親一眼,小聲地道:“給阿瑪……請安。”福康安神色複雜地看著他唯一的嫡子——如今他也已十二歲了,他長年離家征戰在外,使得德麟對這個赫赫揚名的父親有著一種全然陌生的敬畏。對這個兒子不是不愧疚的,他多少次打疊起精神想要和他談談,卻悲哀地發現這麼多年以來,他早已經習慣了冷漠。福康安扯了扯嘴角,道:“你是進來拿書的?”順著他的目光過去,福康安執起那讀了一半的書,“太上感應篇?……你年紀尚小,怎麼就看起這等虛無飄渺的老莊之說?”直覺帶上了軍中訓話的語氣,德麟臉色一白,便嚇地不敢說話了。
福康安有些惱恨地擰緊眉——他怎麼就不能學會好生說話!僵硬地清了清嗓子:“阿瑪不是說你看不得這書……只是……將門虎子就該有幾分英銳之氣才是!”
德麟聽到此處,混身更是一顫,卻什麼也沒說,恭恭敬敬地父親行了禮就要告退,福康安心中靈光一閃,忽然叫住他:“你可是……將來不願意當將軍?”
德麟回過頭來,半晌才給他磕了個頭:“兒子……兒子素來……就不喜打打殺殺——但大伯二伯都說不行,我是嘉勇郡王唯一的兒子,除我之外無人可以繼承你的赫赫威名!所以我一直都有習武,炎夏苦寒也不曾中止……”
“夠了夠了。”福康安走上前,單膝蹲下,將自己手中的書遞到德麟手中,“阿瑪不逼你,人生是你自己的,你中意如何就如何,哪怕耕讀譙漁都隨你去。”他已經被棠兒用富察家的榮辱興衰縛了大半世,難道要自己的兒子也重蹈覆轍?人之在世,竟連最微末的“生生死死隨人願,花花糙糙隨人戀”都難以做到。
德麟眼中不可置信的神色一閃而過,隨即喜地跳了起來:“當真?我不用再練劍拉弓了?”
“那可不行。”福康安故意拉下臉,“你畢竟是滿州男兒,難道要整成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孱弱文士嗎?”父子倆難得能如此說上幾句梯己話,不料家壽卻匆匆進來,在福康安耳邊悄聲道:“三爺,錢灃死了,據說是把送飯的瓷碗摔破了,拿那碎尖兒刺破了自己的喉管兒,那血流了一地人才得死……”
福康安一驚,這件事他從頭到尾都有參與,包括收整兵權平復兵亂以及貶斥十七阿哥——但雖說乾隆此時狠錢灃入骨,但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殺一個言官,否則必被非議,於後世帝王榜樣沒半點好處。
頓了頓,他忽然直起身:“錢灃在死之前,見過誰?——……和珅?”
“是!和大人說是探望老友——天下間誰敢駁和相的面子?自然一路暢通無阻。”
福康安騰地起身,摸了摸德麟的頭,神色卻是一片肅然:“即刻替我置辦一份唁禮送去錢家,備轎,我要去和府。”
和珅也只是呆坐在流杯亭中,望著地上蜿蜒的水道。曲水流觴本是何等風雅,此刻他心中卻是滿滿的苦澀。
錢灃……自盡了……難道自己那一席話,竟使的他斷絕生念一死了之嗎?痛苦地顰起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而錢灃原本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他能換一種方法……
“致齋!”
他陡然回頭,看向那個匆匆而來怒氣勃發的男人:“你……你殺了錢灃?”
和珅動了動嘴唇,漠然地轉開頭,福康安只當他認了,急地捶胸頓足,和珅反冷冷一笑:“你也是來指責我的?指責我冷血無情倒行逆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誰犯我利益我必十倍討回!你也是這麼想的!”
“當然不是!”福康安急地直咬牙,恨不得狠狠打醒眼前人,卻偏生捨不得,“我是在擔心你啊!現在外面都傳地沸沸揚揚——你為皇上甘心除掉錢灃,即便他一萬個該死,你也不該在這當口逼他自盡!皇上當不起誅殺言官史筆如鐵你和珅就當的起?!”
和珅的神色更加冷酷,直盯著他:“……若我說我不曾逼令錢灃自殺,你信麼?”福康安呼吸一窒,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在紫禁城見到藍袍紅頂的和珅之時,他心中是何等的震驚絕望!各種傳言喧囂塵上,都說他柔媚侍君不擇手段,他那時,竟自以為是地被蒙蔽再可笑一味地對他橫加指責!若當初他能多一點的體諒與了解,他們之間還會不會走到如今相見黯然的地步!那麼多年的大浪淘沙,福康安也早被磨盡了稜角,不復當年一時之氣,冷靜下來,他矮下身子,望進和珅的雙眼裡:“我信……致齋。我從再回京城的那日開始就選擇相信你說的每一句話,我們已經錯過了過去,我不想再錯過未來……我剛才是急昏了頭,致齋,現在人人說起此事都在腹誹,難道你要背這一世罵名嗎?!”
和珅挺直了背:“無論如何,錢灃因我而死。這事,皇上認不得,只有我——出面應了此事,方是正理。”
“你瘋了嗎?致齋!這些年為充盈國庫你改革稅制,令行天下,所有官員進京者都雁過拔毛,已是把地方大員得罪光了,貪官現在沒有怨聲載道,是因你如今威權在握恩寵無比——這雖然是為了國家社稷用之於民,你就沒想過有朝一日……你的身後退路嗎?”福康安從來冷靜自持,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此刻說的話卻是掏心挖肺一般,甚至帶著幾絲狂亂的哀求,“致齋……我們辭官吧……待今上百年歸老,你我就離了這瞬息萬變的朝廷殿堂,泛舟南下,歸隱人生……可好?”
和珅如遭電擊,徹底地呆在原地——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生將富察家的仕途榮譽看地重過生命的男人,會對他說出“退隱”而字!
他甘心?!如此一個頂天立地曠世將才?!
袁枚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權臣善終者鳳毛麟角,若不得早日抽身而出,只怕再難全身而退,當時自己並未放在心上,諸多帝政都在他一手掌握,這份責任與榮耀,他放不開,拋不下。
可是福康安說的,他卻居然該死地怦然心動!
真地還能幸福嗎?在過盡千帆閱盡滄桑之後,還能一起攜手,去圓他與他年少時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別耍我了!當初你都不能拋下富察家現在你能?我們都不再年輕了,有些事,已不能如此輕易地說放就放……望哥兒……我不能丟下他教他一個人面對這些豺狼虎豹——就說你府上的德麟,那是你血脈相續的親生兒子,如今也是堂堂貝勒,你放的下他?瑤林,你與我一樣,都已經深深紮根在紫禁城中了!”和珅狠狠地閉上眼,福康安緊緊攥著他的手,低沉的聲音卻如泣血一般:“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難道我們還要如父輩一樣,再去指定他們該走卻不願走的道路嗎?你說的對,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我都已被紫禁城熔入骨血之中,抽身談何容易?但我願意——為你連根拔起,哪怕血肉剝離!”
一滴淚滑下臉頰,為什麼這話不能放在當年!和珅搖著頭,放開他的手:“晚了,瑤林……我與乾隆爺立過誓的……一生一世君臣永不相負,他以國士待我我何敢違誓?”
“你……你要永遠留在紫禁城,去侍奉下一個皇帝,直至,直至——”
“直至我死……”他站起身,蕭瑟的背影竭力地偽裝堅強,慢慢地步下台階,“瑤林,我們……回不去了……”
福康安呆呆地跪在地上,半晌,忽然從喉間深處發出一道壓抑的嘶吼——
不——!!!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至苦莫若,求不得——他們之間似乎永遠走不出那條死胡同。
乾隆五十九年秋,年過八旬的乾隆終於下定決心要做這千古難遇的聖天子——不日就要擇定太子人選,於乾隆六十年宣告天下,傳位承嗣。新舊交替之際,和珅內外打理,威權更重,並加爵一等忠襄伯,賞紫韁,賜紫禁城騎馬,登上了他人生最輝煌的頂端。但和珅卻刻刻如履薄冰時時寢食難安,仿佛自己也會一如時日無多的乾隆王朝一般,最終日薄西山。幸而和琳任駐藏大臣五年期滿,回京復命,兄弟倆一別多年,再見面時都已年過不惑,所感之事又何止是區區白駒過隙四字——但他搬進和府,豐紳殷德也常來相伴,倒使枯寂多年的和府又有了絲靈動溫情。
福長安隨著僕人過了垂花門,就見兄弟二人在花園中練劍,和琳也已是威重一方的大將軍了,他的劍術多得福康安親傳,早已勝過多年來浸yín文事的和珅許多,此刻卻還如幾十年前一樣,挽著個劍勢,乖乖地聽著兄長的指點——忽見劍光一閃,三尺青鋒堪堪避開和珅,和琳難得地象個大孩子一般吐舌而笑,和珅這才反應過來,半是著惱地道:“差點忘了,你如今的身手,為兄已是及不上的了……”
“我這劍是福帥所授——”和琳忙住了嘴,看了看忽而默然的哥哥,一聲嘆息,“大哥,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要教他等上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