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一看就知道,這些磚塊恐怕不夠建計劃中的溫室和養殖區的了。

  他跟易弦表達了一下憂慮,易弦微笑,“誰說這些是用來蓋溫室的?這是用來蓋苗圃的。”

  薩沙這才想到,對哦,他參觀過他們的溫室,植物都種在抬高了苗圃里,距離地面大約有一米高,這樣苗圃里的泥土才不會在冬季上凍。

  “那……你們要怎麼蓋溫室啊?”薩沙眼看著他們用完了最後一點火山灰的,他現在已經知道了,蓋鴨舍的磚是用曬乾的麻草做的,鋪地的石磚用的是質地堅硬顆粒細膩的玄武岩石粒和火山玻璃石粒,蓋苗圃的石磚用的是浮石,但是所有磚塊都得用火山灰和石灰混合,火山灰用完了,當然就沒法再做磚了。

  那麼,要用木頭蓋溫室?

  還是像現在的小溫室一樣,只有木框架,牆面和房頂都是透光的白色油布?

  白油布到了冬天可不會保溫啊……至少也得蓋上半截牆吧?

  薩沙正在以一個建築者的思維思考,易弦拍拍他肩膀,溫和地笑,“別擔心,等你教我們做夯土呢。你不能光教理論不教實踐吧?”

  薩沙一愣,心中大叫:上當了!

  何田在教他燒陶的時候,也和易弦做了些陶器,當然,她做的不多,基本都是給他展示的,有時她還會修一修他做的東西。

  後面她和易弦教他製作榫卯型木板,混合水泥,用模具做空心磚,還有用空心磚蓋房時,也全都參與實踐了。

  現在,薩沙覺著,要是他不陪著他們夯土,都不行了。

  不過,薩沙捫心自問,他學到的東西確實比他來之前預想的要多好多。

  比如,他沒問,何田和易弦就教他了怎麼一次做出多個空心磚,還不藏私地把這個方法教給了他,他覺得做夯土磚或者做陶器的時候也可以用得上。

  他們用大米做動力,讓它拖著攪拌機的拉杆不停轉動,攪拌好所有材料後,倒進一個大木箱似的木模子裡,混合物倒入一半,再在模子邊緣預留的細槽中放入九片鐵皮薄片,再倒入剩下的混合泥漿,這九片鐵皮大小形狀完全一致,上方有個凸起的地方,鑽著孔,一條木桿穿過九個孔,出模時提起木桿,所有鐵皮就出來了,打開木箱,四面輕輕敲擊,再從側面取出木箱中的三根橫木樁,就一次做成十塊空心磚了。

  不過,看著容易做著難。薩沙實踐了好多次,才掌握了訣竅,不然做出的磚不是缺角就是有氣泡。

  人家教他的時候這麼用心,他也不好意思不認真教人家。

  再說了,他做的那些陶胚是快晾乾了,可是還沒燒呢!

  燒陶燒陶,燒和陶哪樣工序也不能少啊。

  於是薩沙教何田易弦夯土時,也像何田教他那樣,先講理論,講再解工具怎麼用,怎麼製作,然後陪著他們做了一套夯土工具,再一起取材。

  取材這個稍微容易些,易弦挖水池時那一大堆土至今還沒用完呢。

  三合土,是黏土,摻和沙粒,石灰,必要時再加上些其他的東西,然後按比例摻上水,經過敲打夯實的。

  在泥土裡加上鍘成小段的麥秸稈或者乾草,也是可以的。

  據說從前有些講究的夯土建築,比如城牆,摻水攪和的時候還要加入米漿,認為這樣可以使城牆更加堅固。

  有些古建築確實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時光還存留著遺蹟,但是牆裡面有沒有放米漿就無法驗證了。

  還有一種建夯土房子或者說土房子的方法就比較取巧了。

  準備一些大小相同的麻袋,裡面裝上沙子泥土,蓋房子時把沙袋像磚塊一樣一層一層壘起來,然後糊上厚厚一層泥漿,就成了。

  這種方法也不是不能建出更堅固的房子,只要用木頭柱子或是竹子插在沙袋之間,同樣能起到加固的作用。這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快。需要事先準備的材料就一樣:麻袋。

  用夯土或是泥巴建房子有個別的材料難以比擬的優點,就是房子的形狀完全不受限制。

  薩沙為了不跌份,在開始授課前還認真做了講義,在何田給他的筆記本上畫了不少圖。

  圖中的房子真是五花八門,想像力有多大,房子的樣子就能有多奇葩,圓頂的尖頂的根本排不上號了,見過蝸牛型的房子麼?胡蘿蔔型的呢?

  薩沙總結,“我覺得過去的寺廟裡的泥塑神像,和蓋泥巴房子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先用結實的材料,比如鐵絲、竹子、木頭搭個架子,再糊上泥巴,最後做表面裝飾。”

  學術交流之後,大家開始了實踐。

  薩沙絕不是個笨人,看他用來夯土的工具就知道。

  原始的夯土工具其實很簡單,就是大木錘,把混合好的泥土反覆敲打,逐漸成型,然後晾乾了,就能當磚用了。

  薩沙的工具可是半自動化的。

  這工具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個木頭架子,可以調節寬度,木架下面有個木頭葉輪,木架一半放在流水中,水流推動葉輪,皮帶就能不斷轉動輪軸。夯土機的另一部分就是夯土用的槽了。

  把混合好的泥漿放進木槽,水流推動葉輪,葉輪帶動輪軸,輪軸快速轉動,木槽上方的大木錘就會不斷砸下來,敲在木槽里的泥漿上。

  這個機器,像是個縮小了的舂米機。不過,村中磨坊里用的舂米機有一大排木柱和木槽,薩沙這機器只有一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