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在我筆下等著我寫他們,但德順老流我寫不下去,我總覺得他在這裡應該有所表現。我非常
痛苦地擱了一天。這時,我感到了勞動人民對土地,對生活,對人生的那種樂觀主義態度,
掏大糞這章節不但寫了德順老漢,把其他人物,譬如高加林也帶動起來了——掏大糞那章是
表現高加林性格的很重要的細節。開頭我沒有重視德順老漢這個人物,但最後他成了作品的
一個很有光彩的人物。德順老漢在作品結尾說的那段話,儘管我還沒有寫好——寫得「文」
了一些,應該再「土」一,但是我沒想到《人生》最後竟然由他來點「題」,這是使我很驚
訝的。因此,當你在創作中感到痛苦的時候,你不要認為這是壞事;這種痛苦有時候產生出
來的東西,可能比順利時候產生出來的東西更有光彩。
問:有沒有隨著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而改變了最初的構思呢?
答:有。經常有這種情況,可能有時有更好的發現代替了原來的設想。
問:那麼你寫作前有沒有提綱呢?提綱有沒有變動呢?
答:有個粗略的提綱,但進入寫作過程時,說不完全部都推翻了,只有大的輪廓還保持
著,所有具體的設想都可能改變了。人物一旦起來你原來的設想就不頂用了,但大的輪廓往
往還是按你原來構思時的脈絡去流動的。我與廣播電視
對於一個經常浸泡在文字工作中的人來說,很少有閒暇時間聽廣播、看電視。但是,我
和廣播電視卻有不解之緣。
《人生》小說發表後,在電影之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製作了廣翻劇,由著名電影演
員孫道臨擔任解說。記得當是我是在陝北拍電影《人生》的外景地聽到的,每天中午一節,
非常別致。廣播劇是一種留有巨大空間的藝術,很能激發人的想像力。以後,我的長篇小說
《平凡的世界》先後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並被中央電視台中國電
視劇作中心改編為十四集電視連續劇。小說前兩部在電台播出的時候,我還帶病悶在暗無日
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趕寫第三部。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日子裡,每天歡欣的一瞬間就是在桌面
那台破爛收音機上收聽半小時自己的作品。對我來說,等於每天為自己注射一支強心劑。每
當我稍有萎頓,或者簡直無法忍受體力和精神折磨的時候,那台破收音機便嚴厲地提醒和警
告我:千百萬聽從正在等待著你如何作下面的文章呢!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那台收音機
莊來地喚起自己的責任感,繼續往前往走。按照要求,我必須最遲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一日將
第三部完成稿交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五月二十五日,我才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用激動得像
雞爪子一樣的手為六年的工作劃了句號。然後當夜起程,截近路從山西過黃河趕到北京,六
月一日準時趕到中央台。當我和責任編輯葉詠梅以及只聞其聲而從未謀面的長書播音員李野
墨一起坐在中央台靜靜的演播室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我沒有想到,這裡已經堆集了近兩
千封熱情的聽眾來信。我非常感謝先聲奪人的廣播,它使我的勞動成果及時地走到了大眾之
中。
緊接著,中央電視台又根據小說改編製作了十四集電視連續劇。嚴格地說來,電視劇拍
得不盡如人意。但這已經是別一種藝術,應由本行道的標準評估,作為小說作者,不應過分
苛求,無論如何,它對小說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應該感到滿足了。
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我原來對作為現代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視,心懷敬畏。它們與大眾
的交流是那麼迅速而廣大,幾乎毫無障礙,將來的一某一天會不會把作家這種「手工業生產
者」整個地吞沒呢?通過我與這兩種「電老虎」打過幾次交道,反而覺得文學借用這兩翅
膀,能作更廣闊的飛翔。我將以更親近的感情走向它們。
答陝西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問記者: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您從《人生》到《平
凡的世界》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在理想之路上奮,今天我主要想請您主炎談對理想的
認識和理解。
路遙:一個人生活中肯定應該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個人沒有明天,他的生活
在我看來已經就沒有了意義。就是一個社會也應該有它的理想,那就是這個社會明天應該是
一個什麼社會。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他們所有的實踐和努力都是為了向更美好的方
向發展。所以我覺得,有理想,那麼在奮鬥的過程中才可能有目標。一個人糊裡糊塗混一輩
子,這樣一種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但是理想之路是非常艱辛和坎坷的。您覺得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人在艱難的路上
向前,也就是說,理想的動力是什麼。
路遙:人在生活中應該有責任感,也應該有使命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
吃點飯、穿幾件衣服就準備離開。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尋求一種比較充實的生
痛苦地擱了一天。這時,我感到了勞動人民對土地,對生活,對人生的那種樂觀主義態度,
掏大糞這章節不但寫了德順老漢,把其他人物,譬如高加林也帶動起來了——掏大糞那章是
表現高加林性格的很重要的細節。開頭我沒有重視德順老漢這個人物,但最後他成了作品的
一個很有光彩的人物。德順老漢在作品結尾說的那段話,儘管我還沒有寫好——寫得「文」
了一些,應該再「土」一,但是我沒想到《人生》最後竟然由他來點「題」,這是使我很驚
訝的。因此,當你在創作中感到痛苦的時候,你不要認為這是壞事;這種痛苦有時候產生出
來的東西,可能比順利時候產生出來的東西更有光彩。
問:有沒有隨著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而改變了最初的構思呢?
答:有。經常有這種情況,可能有時有更好的發現代替了原來的設想。
問:那麼你寫作前有沒有提綱呢?提綱有沒有變動呢?
答:有個粗略的提綱,但進入寫作過程時,說不完全部都推翻了,只有大的輪廓還保持
著,所有具體的設想都可能改變了。人物一旦起來你原來的設想就不頂用了,但大的輪廓往
往還是按你原來構思時的脈絡去流動的。我與廣播電視
對於一個經常浸泡在文字工作中的人來說,很少有閒暇時間聽廣播、看電視。但是,我
和廣播電視卻有不解之緣。
《人生》小說發表後,在電影之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製作了廣翻劇,由著名電影演
員孫道臨擔任解說。記得當是我是在陝北拍電影《人生》的外景地聽到的,每天中午一節,
非常別致。廣播劇是一種留有巨大空間的藝術,很能激發人的想像力。以後,我的長篇小說
《平凡的世界》先後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並被中央電視台中國電
視劇作中心改編為十四集電視連續劇。小說前兩部在電台播出的時候,我還帶病悶在暗無日
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趕寫第三部。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日子裡,每天歡欣的一瞬間就是在桌面
那台破爛收音機上收聽半小時自己的作品。對我來說,等於每天為自己注射一支強心劑。每
當我稍有萎頓,或者簡直無法忍受體力和精神折磨的時候,那台破收音機便嚴厲地提醒和警
告我:千百萬聽從正在等待著你如何作下面的文章呢!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那台收音機
莊來地喚起自己的責任感,繼續往前往走。按照要求,我必須最遲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一日將
第三部完成稿交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五月二十五日,我才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用激動得像
雞爪子一樣的手為六年的工作劃了句號。然後當夜起程,截近路從山西過黃河趕到北京,六
月一日準時趕到中央台。當我和責任編輯葉詠梅以及只聞其聲而從未謀面的長書播音員李野
墨一起坐在中央台靜靜的演播室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我沒有想到,這裡已經堆集了近兩
千封熱情的聽眾來信。我非常感謝先聲奪人的廣播,它使我的勞動成果及時地走到了大眾之
中。
緊接著,中央電視台又根據小說改編製作了十四集電視連續劇。嚴格地說來,電視劇拍
得不盡如人意。但這已經是別一種藝術,應由本行道的標準評估,作為小說作者,不應過分
苛求,無論如何,它對小說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應該感到滿足了。
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我原來對作為現代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視,心懷敬畏。它們與大眾
的交流是那麼迅速而廣大,幾乎毫無障礙,將來的一某一天會不會把作家這種「手工業生產
者」整個地吞沒呢?通過我與這兩種「電老虎」打過幾次交道,反而覺得文學借用這兩翅
膀,能作更廣闊的飛翔。我將以更親近的感情走向它們。
答陝西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問記者: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您從《人生》到《平
凡的世界》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在理想之路上奮,今天我主要想請您主炎談對理想的
認識和理解。
路遙:一個人生活中肯定應該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個人沒有明天,他的生活
在我看來已經就沒有了意義。就是一個社會也應該有它的理想,那就是這個社會明天應該是
一個什麼社會。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他們所有的實踐和努力都是為了向更美好的方
向發展。所以我覺得,有理想,那麼在奮鬥的過程中才可能有目標。一個人糊裡糊塗混一輩
子,這樣一種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但是理想之路是非常艱辛和坎坷的。您覺得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人在艱難的路上
向前,也就是說,理想的動力是什麼。
路遙:人在生活中應該有責任感,也應該有使命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
吃點飯、穿幾件衣服就準備離開。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尋求一種比較充實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