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承安心裡暗暗嘆氣,今兒是離愁別緒湧上心頭,一時胸中塊壘難消,故此,想起這首陽關三疊,特特撫來想排遣煩悶,哪知道一條胳膊使不上力,一首陽關三疊,被他撫的七零八落,即便七零八落,也沒抵了他心中哪怕一絲的離愁。

  承安心裡的不舍,仿佛河面上的波濤襲來,一浪一浪,幾乎將他滅頂,如果可能,他真不想走,如果可能,他想就這麼安安穩穩呆在若若身旁,一日,一年,十年……

  可惜不成,承安不傻,相反,他很聰明,宛若平常深居簡出,哪會有什麼對頭,更別說想置她於死地的仇家,當初周映雪母女,也不過讓人販子偷偷綁了她去,沒有狠辣到,立時就要她的命。

  這次卻不然,承安看的一清二楚,那個黑影的身手,速度,都不是一個平常的練武之人,那是一個經過特殊訓練,專司殺人的殺手,且對南苑獵場的地形,早就摸的清楚明白,在哪裡下手,估計不止那一個地方,而且殺手也不止一個。

  這些人能躲過睿親王的搜尋,可見其能力非凡,能驅使這樣的人為自己所用,又豈會是平常之輩。

  承安覺得,最有可能就是遠在南夏的忠叔,七叔這一年裡催過他無數次,說實際成熟,要他跟他回南夏,他卻拖延至今。

  從很小的時候,承安就知道,自己不是蘇家的承安,他是南夏的皇子,可惜是個至今連名字都沒有的皇子。

  當年蘭妃遭害,火燒觀月閣,忠叔冒死救得蘭妃,連夜逃到北辰的冀州避禍,臨盆產下一子後去世,當時忠叔發誓,要給戚家滿族報仇雪恨,卻不能只躲在這裡撫養幼子。

  探聽的蘇府的周姨娘即將臨盆,便買通了產婆,臨盆換子,因此蘭妃之子便成了承安,忠叔一刀結果了貪財的產婆,抱著真正的承安回了南夏,召戚家舊部奪雲州,立足南夏朝堂之下,也不過為了迎接幼主,回去報仇雪恨。

  可誰知卻一催二催,催了這一年,承安還是一天拖著一天,詢了老七,他也是沒說出什麼因由,戚忠派遣暗部直接潛入北辰京中探聽消息,才知道,是承安戀著蘇府一起長大的小姐蘇宛若,不舍離別。

  男女之情自然難捨,戚忠不也是一輩子,都看不破一個情字,只是戚忠不覺得這位蘇家小姐,適合當幼主的妻子,南夏未來的皇后,可以不是名門望族,但也絕不能是敵國之人。

  思來想去,唯有這位蘇小姐死了,承安才能斷情回國,戚忠遂下令,讓暗部的殺手,趁著南苑行獵分作兩撥,一撥來殺宛若,一撥去刺殺慕容宇。

  忠叔太清楚,不能讓北辰南夏有緩和的意向,慕容宇若是受傷或死在北辰,南夏就無論如何也脫不開嫌疑,這樣一來,南北這一仗必然開打,這仗一打起來,戚家報仇雪恨才有機會,這是個一箭雙鵰的好計。

  戚忠卻忽略了承安的用情至深,他甚至可以去用他自己的命,去換那個蘇宛若的命,差點鑄成大錯,好在,雖然沒殺了蘇宛若,卻也達到了目的,承安答應一個月內,尋機會返回南夏。

  戚忠計量著承安才多大,不過少年心性,轉眼即變,等回了南夏,給他選幾個可心美麗的人侍奉,時日久了,說不準就丟開手了,戚忠卻忘了他自己。

  迅速想明白其中緣由的承安知道,如今唯有自己離開,才是最佳的選擇,他這時沒能力,沒地位,更沒權力,他護不住他的宛若,即便他能幫她擋箭,可他也只有一條命,能擋的了幾回,只有令自己迅速強大起來,強大到無人能及,才能護住宛若一生無憂。心裡明白是明白,只是這離愁恰如春糙,更行,更遠,還生……

  宛若在他面前揮揮手:“承安,心裡琢磨什麼呢?這樣出神,我說的話,你可聽著了?”

  承安笑了笑,拉著她的手過去,兩人一起坐在琴凳上:“若若來撫琴,還撫這首陽關三疊給我聽可好?”

  宛若笑了,卻也沒拒絕,眉眼彎彎閃了閃:“好,可先說好,若是撫的不好,你不許笑我……”

  她笑顏如花,落在承安眼裡,心裡更是說不出的苦澀難當,陽關三疊很繁複,尤其裡面所蘊含的那種深沉的離愁別緒,宛若沒有切身體會,即便技巧兒還過得去,指法也算熟練,卻無太真實可感之處。

  一首陽關三疊,被她撫的還不如剛才承安澀然的琴聲得真意,卻奇異的,疏散了承安心中些許離思。

  一曲畢,宛若巴巴抬頭看著他,這是兩人的習慣,承安都記不清多少年了,每次她撫琴之後,都這樣看著自己,讓自己點評好壞。

  宛若的琴技一半是琴師教的,另一半卻的歸功與承安,其實如今想起來,宛若哪件事不是承安親手教的,習字,畫畫,撫琴,騎馬,she箭……在他這十四年的光陰里,幾乎日日有她,時刻不離。

  宛若見承安又出神,不禁嘟嘟嘴,不滿的道:“我先說好了,不許嫌棄我撫的不好,故此,即便不好,也不許你說出來”

  真正霸道不講理,外間的如意,都撐不住低笑了一聲,承安怕她真惱了,急忙把她的手握在手裡道:“我沒說不好啊!這曲子你撫的很好,我滿腹的離愁別緒,被你這琴聲消下去大半了。”

  宛若一愣,歪著頭道:“離愁別緒?承安哪裡來的離愁別緒?難不成你要遠行?”

  承安目光閃了閃,含糊道:“我不過隨口一說罷了,若若倒當了真,我是想著,南北這一仗,這次定是免不了的,到時候……”

  他的話沒說完,就被宛若打斷:“你要去打仗?怎麼會?”

  “怎的不會?”承安笑了:“你不是說過,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嗎,若是真打仗了,我前去殺敵報國,也是應當的。”

  宛若氣的點了點他的額頭,沒好氣的道:“你傻啊!這都是說給別人聽的場面話,你才多大,不過十四罷了,就急巴巴要去送死不成?”

  “若若忘了嗎,八皇子現如今就在清江呢,皇子都去打仗了,我不過一個侍郎之子,焉有安生的道理。”

  承安這話說的句句在理,只是宛若不想去承認罷了,對戰爭,宛若有本能的懼怕,在宛若印象中,戰爭就意味著死亡,就意味著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埋骨沙場是自古以來男兒的志向,可她不希望,那些有志向的男兒里有承安。

  她沒那麼偉大,她很自私,自私的想過好自己的安生小日子,自私的想承安能一輩子呆在她身邊,即便不可能如此,她也不希望他戰死沙場,可惜變數頻生,又豈是宛若能決定的。

  南夏太子慕容宇當胸一箭,拼了北辰太醫院所有太醫的性命,才勉強保住一命,連夜送返南夏,十日後,南夏宣戰,十萬兵將臨江布陣,大戰在即,風聲鶴唳。

  皇上急任命彥玲之父柳長清為兵馬大元帥,與南夏在清江擺陣對峙,又下聖旨讓各大臣之家,凡嫡子之外子弟者,皆入伍當兵。

  聖旨一下,京城簡直一片愁雲慘霧,尤以蘇府更甚,皇上的聖旨上寫的明明白白,凡嫡子之外子弟,蘇澈雖只有承安一子,卻是庶出,而非嫡子,因此這聖旨,勢必是躲不過去的。

  蘇澈更知道,就算自己愁白了頭也沒用,三皇子四皇子八皇子都被皇上派去清江,何況承安?他無能為力,到了無可轉圜的地步,也只能望好處想。

  換個角度想想,承安是十一皇子的伴讀,這去了清江,也不至於真把他派到前面,刀對刀,槍對槍的打仗,僥倖些,或許能保住性命,只要保住了性命,等仗打完了,說不準,蘇家還能跟著承安顯達起來。

  可這些畢竟是僥倖的想法,還是無法真正歡喜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錯字太多,親們指正啊!!!

  ☆、郊外送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杜甫的《兵車行》真是頗為貼切,京郊夾道兩邊不說哭聲震天,卻也牽衣頓足難捨難分,各大臣的家眷,三三兩兩,守著自家子弟話別,這還是皇上的恩旨,特准五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家眷在京郊送行。

  天剛蒙蒙亮,宛若就跟著父親在這裡等著了,不僅蘇澈,還有許久不見的周映雪,周映雪被蘇澈從莊子接出來給承安送行。

  蘇澈也是怕承安這一去,若有萬一再無返時,也是母子一場,怎的也要見上一面。六年的歲月,幾乎摧毀了一個女人全部青春,周映雪看起來為憔悴蒼老,身上依舊穿著她最喜歡的粉色衣裳,只可惜這樣鮮嫩的顏色穿在她身上,卻更顯出幾分老態。

  男人的恩情薄如水,即便周映雪給蘇澈生兒育女,可在莊子上終於盼到蘇澈來接她的時候,蘇澈臉上那明顯的嫌棄,根本就不想隱藏。

  周映雪心裡恨,恨蘇澈薄情,恨王氏搶了本該她的地位,恨宛如不爭氣,恨承安不理會她這個親娘,更恨宛若……

  細細想來,她覺得這一切都是宛若造成的,就是從宛若落水後變得懂事起,王氏開始起了爭鬥之心,回了京城,承安更被宛若糊弄住,置她這個親娘於不顧……

  這一切恨意積累了六年之久,到了今日,早就化成了毒,只不過,她現在不知道該怎麼報復,沒有機會,也沒有實力。

  知道承安要去清江打仗,周映雪不禁不擔心,反而覺得這沒準是個機會,若是承安立了軍功回來,說不準就是她唯一的希望了。仿佛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忽然看見了丁點兒光亮,即便那光亮很淺很淡,卻依然是她唯一的救命稻糙。

  可周映雪卻沒想到承安對她如此冷,那種冷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不止冷,甚至可以說是無視和不屑,他看不起自己這個親娘。

  周映雪不禁恨恨瞪了眼宛若,承安的眼裡只有蘇宛若這個賤丫頭,也不知道她給承安吃了什麼藥。

  蘇澈知道她姐弟兩個向來親近,情分不同,便和周映雪,進了後面的馬車裡,留下宛若和承安兩人說會兒體己話。

  宛若最不喜歡送別,實際上,她一向是個喜聚不喜散的性子,只可惜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即便夫妻,也不見得能相攜到老,何況她跟承安只是姐弟,還是偽姐弟。

  可宛若心裡的確不舍,她對承安的感情很複雜,甚至她自己都弄不太清楚,他是她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最信任的人,他是弟弟,也是兄長,是朋友更是知己,所以即便涼薄如宛若,也會不舍。

  此時的承安背光而立,微微低頭望著宛若,眼中蕩漾著千萬種內容,不舍,擔憂,害怕……種種情思堆積在一起,幾乎快要從他胸臆間爆開,他真想跟宛若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可那些在心裡滾了千萬遍的話,到了嘴邊上,卻吐不出半個字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