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了,也不排除戰場上的劇烈刺激,而導致驕傲的趙括,選擇性地失憶了。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所引發的失憶,都只能有兩種結果:

  一是,趙括永遠都像現在這樣,活在自己與聽雨的世界裡,像個孩子依賴自己母親一般地,依賴著聽雨。

  另一個,就是終有一天淤血會自行吸收或在某種情境的刺激下,趙括恢復了記憶,則結局未可預知。

  難得嚴肅的莫小雨,把上述兩種可能性,都一一地分析給了聽雨。不料,這情竇初開的聽雨,卻也是個倔的,執意留在了趙括的身邊。

  倒是老十三看得很開,一句“千里姻緣一線牽,何不結緣樂助?”讓莫小雨猛地豁然開朗起來。

  緊蹙的眉頭一下子便舒展開了,到底是天假良緣,還是命薄緣慳,何不花開花落隨風顏?!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

  再說孫臏,月余前便率領著二萬五千名精銳部隊悄然潛入了魏國。

  按照張儀提供的地圖,這二萬五千名大秦的士兵們,化整為零,早已悄悄地埋伏在了魏國的國都大梁的周圍。

  這裡是吳起的部隊回國的必經之路,然而,魏王卻一無所知。

  此時此刻,他正惱火著吳起的出師不利,並為大秦所布置在邊境線上的二十萬大軍而煩惱著。

  在一番與朝臣們的商議之後,魏王決定重新任命樂毅為大將軍,率十萬兵馬,直奔魏國與秦國的邊境而來,以防秦國趁火打劫。

  這一番商議的背後,自然是張儀在暗中操縱著,樂毅兵馬的去向,也自在孫臏的掌控之中。

  雙方頗有默契地“視而不見”,魏國的國都兵力空虛,魏王犯了同趙王一樣的錯誤,都中了孫臏的“調虎離山計”!

  所不同的是,孫臏是悄然無聲地潛入並埋伏在魏國的國都周圍。吳起卻是大張旗鼓,興師動眾。

  同是師出於鬼谷子,高下立分。

  當吳起帶著殘部,丟盔卸甲,垂頭喪氣地奔走在歸國途中,孫臏所帶領下的大秦部隊,卻在磨刀霍霍,以逸待勞地等著他的到來……

  吳起的部隊,好不容易才走到大梁的附近,殘兵敗將,難免士氣低落,再加上是在自己的國土之內,防備自然鬆懈。

  這吳起正在自己的戰車中,默默地思考著該如何向魏王交待,突聞戰鼓齊鳴,喊殺聲震天。

  抬眼望去,一支旗幟鮮明,軍容嚴整的大秦軍隊,如天兵天將一般,已將他的去路堵死。

  吳起的部隊本就如驚弓之鳥,哪裡還經得住這番驚嚇,頓時慌成一團,任吳起喊破了喉嚨,仍是落荒而逃。

  秦軍自是大獲全勝,只用了極少的兵力,便將吳起的部隊打得是落花流水。

  當心有餘悸的吳起,率領僅剩的五萬餘部,趕到國都大梁時,驚慌失措的魏王卻命城門緊閉,吊橋高高掛起。

  只讓人從城牆上衝著吳起喊話,傳達魏王的命令,一定要保護國都的安全,堅持到樂毅率部回救。

  心都涼了的吳起,只好重整旗鼓,強打起精神,與如狼似虎的秦軍,再做困獸之鬥。

  而樂毅的部隊,卻在邊境“毫無意外”地遭遇了大秦軍隊的阻擊,等他“擺脫”了秦軍,吳起的部隊僅剩下了三分之一的兵馬了。

  見好就收的道理,孫臏自然懂得。一聲令下,秦軍竟全部翻身上馬,轉過身,便如來時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安全撤退了。

  魏王,這才打開城門,允許吳起入城。

  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這秦國突襲的軍隊數目,便被吳起誇大成了五萬。

  不料,一直沉默不語的張儀,卻建議魏王去查看一下秦軍所留下的爐灶。

  數目正同秦國事後所公布的那樣,僅為二萬五千人馬。

  吳起的無能,讓魏王勃然大怒。這一仗,幾乎耗盡了魏國精銳部隊的三分之一。

  自此,魏國開始走上了頹勢之路。

  消息自然傳到了大秦,舉國歡慶,大街小巷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一時之間,老十三已成了大秦子民心目中的神。

  於是,正在長平的嬴政,收到了來自秦王的急詔。那詔上,只有兩個字:“速歸”。

  看了看莫小雨面含著隱憂之色,老十三知她是在擔心自己的安危,心中自然欣慰。

  雖然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但自己的父王,老十三還是自認識得清的。

  那秦襄王,儘管是做過一些荒唐之事,但自從父子倆那次推心置腹地談過之後,老十三自信,父王斷不會再為難自己。

  詳細交待了一番軍中的事物,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囊,老十三便準備迴轉秦都,面見父王。

  出了兵營,才發現莫小雨的馬車,早已候在了路口,老十三的眼眸一下子便濕潤了起來。

  還未及出口,那車中便已傳來古琴錚錚,隨之,那婉轉溫潤的歌喉,便在唱道:

  雪落窗紗,浮生幻化,誰記我當年眉眼硃砂?

  浪跡天涯,朝夕煙霞,誰覆我秒音高寡?

  潑墨吹蠟,點筆寒椏,誰許我兩袖煙花?

  遍賞蒹葭,明眸剎那,誰將我溫紙入畫?

  金戈鐵馬,浴血廝殺,聽一首白露嬴歸,曲終後,再無牽掛!……

  第一百零六章 嬴政繼位

  千言萬語,化作無語凝噎,老十三一挑車簾,只見那素麵嬌妍,傲然挺立於天地間!

  僅僅只是一剎那的失神,老十三又仿佛看見了從前那與他笑談天地寬的千古奇女子!

  莫小雨倒是淡淡地一笑,收起古琴,刀山也好,火海也罷,既是選擇了共同面對,便再無所畏。

  於是,這一路上,老十三與莫小雨輕車簡馬,言笑晏晏地直奔秦都而來。

  沿途,早有暗報將消息傳至宮中,就沖這份淡定從容,坦蕩如砥的胸懷,秦王便自愧不如。

  兩日後,風塵僕僕的老十三與莫小雨低調進城。

  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含隱憂的小人兒,只輕輕地道了一句“等我”,那老十三便縱馬直奔王宮而去。

  直到老十三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良久,莫小雨才淡然吩咐回府。

  沒有人知道秦襄王與嬴政之間談了些什麼,只是,三日後,秦王突然詔告天下:

  “自吾子政宣勞,四海著安攘之績。功德賢均,蘊粹含章。承尊孝以無違,治閫嚴而有則。秦之將翱將翔,子政之助遠矣。

  吾已年邁,心有餘而力不足,故將王位傳於子政。並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在這裡,荷語弱弱地插一句:既是小說,便不是歷史,系荷語胡謅,子虛烏有,純屬虛構,各位書友千萬別較真兒)

  嬴政繼承王位,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不但朝臣無所異議,就連以十王子為首的一干王子們,也是心悅誠服。

  只是,沒有人能想到會這麼快,就連莫小雨也在訝異之餘,為秦襄王的胸襟所折服。

  就這樣,不滿十八歲的嬴政,順利地繼承了王位,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朝野又吸收了大量的新鮮血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