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今科殿試讀卷官卻與往年不同。往年讀卷官俱是由六部主官並左右侍郎兼之翰林院學士十九人組成,到了今年,卻變成了內閣十二位學士並六部主官十八人擔任。這裡面必定又是孝熙帝的手筆,只是如今孝熙帝鋒芒正勝,四大臣俱是閉嘴不言,便是再有人反對也是無濟於事。
卯時三刻,皇帝御極,作樂鳴鞭。
連同諸貢士,讀卷官在內,俱是跪倒在地,行三叩九拜禮,並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威嚴清冷的聲音傳在耳中,宴斂心跳不由加速。他偷偷抬起頭,只見著顧之端坐在龍椅上,身著十二紋章冕禮服,頭戴烏紗翼善冠。對上宴斂的眼睛,勾起唇角,滿目星輝。
宴斂忙低下頭,耳朵卻熱了。
禮畢,諸生入座,禮部官員開始散題。
“今國馬所處,內則計丁以牧之民間,外則用茶以易之藩夷,是法也,亦嘗襲前代之舊,然自覺不利於今日之朝政。馬政之弊至今極矣,茲欲舉二者之法,一振起之,使上不弊國,下不妨民,而馬皆足用?若何而可?諸生其必有以處此矣。”
看完這個題目,宴斂頓時挑了挑眉。題出的很巧,只說大揚朝如今的馬匹來源,一是朝廷自養,二是以茶葉和蠻夷交換。只是這兩種辦法都不算妥當,自養的馬匹不足且良莠不齊,上好的戰馬卻掌握在蠻夷手中,使得大揚朝廷頗為被動,不僅妨礙民生,更加危及國本。問及諸位貢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可是顯然這道策問少說了一個地方,那便是北光城。北光城可是崇光以前的養馬地,聲名遠揚。所以這道策問未免不是孝熙帝對在場的北光城士子傳達懷柔的政策。
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便是:孝熙帝也曾經想要承襲昭武,宏遠兩位皇帝對北光城防備敵對的做法,可是卻覺得這樣做對朝堂國家不利。我們兩方敵對,卻平白便宜了瓦刺人(明明北光城就是養馬地,朝廷卻要用茶葉和瓦刺交換馬匹)。倒不如兩方坐下來,一切都還有商量解決的餘地。
甭管齊廷和等人如今是什麼樣的心理,宴斂心中不由嘆了口氣,他自然是希望兩方和平共處的,哪怕是想想。只是自己這一言論一出,在北光城,葉家那些人之中怕是要引起軒然大波。
宴斂奮筆疾書的時候,孝熙帝卻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兩旁試桌走去。時不時停在某位考生的桌前查看一兩眼,頓時驚起一把冷汗。
宴斂只看著自己身旁停下一雙繡著金絲龍紋的皂靴,他的心跳頓時一滯,握緊了筆桿,莫名有些僵硬。他甚至可以聞見顧之身上熟悉的檀香味。等到宴斂再回過神來的時候,孝熙帝已經離開了太極殿。
酉時一刻,鼓聲響起,殿試完畢。
交了卷,所有考生在傳禮官的引導下離開皇宮。
四周是交頭接耳的眾貢士,宴斂回望這座莊嚴肅穆的紫禁城,他知道他與這裡的牽絆才剛剛開始。
……
孝熙十四年三月初三,殿試放榜。
宴斂和宴仁亮留在家裡等著報子上門,宴斂幾乎是妥妥的今科狀元,現在只看宴仁亮名次如何。
殿試放榜與會試不盡相同,都是從最後一名往前放。大街小巷頓時熱鬧了起來,宴家宅子裡早就擠滿了附近的街坊鄰居,差不多堵住了半條街道,只等著報子一到,第一時間向宴斂兩人賀喜。
不過一會兒便有鞭炮聲傳來,更有人大聲唱道:“捷報,湖廣衡州府宴老爺,高中乙丑科殿試第一百三十一名,捷報……”
四周頓時響起一陣鞭炮聲,院中頓時一片浩浩蕩蕩的賀喜聲,宴仁亮喜笑顏開,頗有一種意氣風發,揮指天下的意味,連連拱手致謝。他對於現在這個名次已經很滿意了,雖然只是個同進士,起點不高,連進入翰林院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卻能夠最快外放為官,他有孝熙帝做後台,只等著為政一方,做出一番政績,便是沒有在翰林院裡鍍金,依舊是前程遠大。
封了紅包給報喜的報子,又舍了銅板給賀喜的眾人,這方剛剛消停下來,那方又有報子來報:“捷報,福建建寧府松谿縣宴老爺,高中乙丑科殿試狀元,捷報……”
宴仁亮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當即拱手笑道:“恭賀斂兄,三元及第!”
四周的賀喜聲不絕於耳。宴斂長舒一口氣,只覺得渾身通暢。
孝熙十四年三月初四,傳臚大典。
宴斂身著貢士公服,戴著三枝九葉的頂冠,帶著一眾新科進士於天極門外等候召見。
天極門乃是整個皇城的中心軸門,此門直通太和殿。門前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巨大石碑。天極門有三個門洞。分做中門,左右掖門。左右掖門,每日敞開,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當中的中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除此之外僅有每科殿試三鼎甲才有資格走一次。
傳臚大典乃是一朝盛事,於太和殿外舉行,在京五品以上官員俱要出席。宮門開啟之後,朝臣在前,眾位新科進士在後,浩浩蕩蕩向太和殿走去。
諸生站定,鴻臚寺官設一黃案於太和殿內東旁,禮部尚書陳文亮捧黃榜置於黃案之上。
卯時三刻,丹陛大樂起,天子將至。
卯時三刻,皇帝御極,作樂鳴鞭。
連同諸貢士,讀卷官在內,俱是跪倒在地,行三叩九拜禮,並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威嚴清冷的聲音傳在耳中,宴斂心跳不由加速。他偷偷抬起頭,只見著顧之端坐在龍椅上,身著十二紋章冕禮服,頭戴烏紗翼善冠。對上宴斂的眼睛,勾起唇角,滿目星輝。
宴斂忙低下頭,耳朵卻熱了。
禮畢,諸生入座,禮部官員開始散題。
“今國馬所處,內則計丁以牧之民間,外則用茶以易之藩夷,是法也,亦嘗襲前代之舊,然自覺不利於今日之朝政。馬政之弊至今極矣,茲欲舉二者之法,一振起之,使上不弊國,下不妨民,而馬皆足用?若何而可?諸生其必有以處此矣。”
看完這個題目,宴斂頓時挑了挑眉。題出的很巧,只說大揚朝如今的馬匹來源,一是朝廷自養,二是以茶葉和蠻夷交換。只是這兩種辦法都不算妥當,自養的馬匹不足且良莠不齊,上好的戰馬卻掌握在蠻夷手中,使得大揚朝廷頗為被動,不僅妨礙民生,更加危及國本。問及諸位貢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可是顯然這道策問少說了一個地方,那便是北光城。北光城可是崇光以前的養馬地,聲名遠揚。所以這道策問未免不是孝熙帝對在場的北光城士子傳達懷柔的政策。
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便是:孝熙帝也曾經想要承襲昭武,宏遠兩位皇帝對北光城防備敵對的做法,可是卻覺得這樣做對朝堂國家不利。我們兩方敵對,卻平白便宜了瓦刺人(明明北光城就是養馬地,朝廷卻要用茶葉和瓦刺交換馬匹)。倒不如兩方坐下來,一切都還有商量解決的餘地。
甭管齊廷和等人如今是什麼樣的心理,宴斂心中不由嘆了口氣,他自然是希望兩方和平共處的,哪怕是想想。只是自己這一言論一出,在北光城,葉家那些人之中怕是要引起軒然大波。
宴斂奮筆疾書的時候,孝熙帝卻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兩旁試桌走去。時不時停在某位考生的桌前查看一兩眼,頓時驚起一把冷汗。
宴斂只看著自己身旁停下一雙繡著金絲龍紋的皂靴,他的心跳頓時一滯,握緊了筆桿,莫名有些僵硬。他甚至可以聞見顧之身上熟悉的檀香味。等到宴斂再回過神來的時候,孝熙帝已經離開了太極殿。
酉時一刻,鼓聲響起,殿試完畢。
交了卷,所有考生在傳禮官的引導下離開皇宮。
四周是交頭接耳的眾貢士,宴斂回望這座莊嚴肅穆的紫禁城,他知道他與這裡的牽絆才剛剛開始。
……
孝熙十四年三月初三,殿試放榜。
宴斂和宴仁亮留在家裡等著報子上門,宴斂幾乎是妥妥的今科狀元,現在只看宴仁亮名次如何。
殿試放榜與會試不盡相同,都是從最後一名往前放。大街小巷頓時熱鬧了起來,宴家宅子裡早就擠滿了附近的街坊鄰居,差不多堵住了半條街道,只等著報子一到,第一時間向宴斂兩人賀喜。
不過一會兒便有鞭炮聲傳來,更有人大聲唱道:“捷報,湖廣衡州府宴老爺,高中乙丑科殿試第一百三十一名,捷報……”
四周頓時響起一陣鞭炮聲,院中頓時一片浩浩蕩蕩的賀喜聲,宴仁亮喜笑顏開,頗有一種意氣風發,揮指天下的意味,連連拱手致謝。他對於現在這個名次已經很滿意了,雖然只是個同進士,起點不高,連進入翰林院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卻能夠最快外放為官,他有孝熙帝做後台,只等著為政一方,做出一番政績,便是沒有在翰林院裡鍍金,依舊是前程遠大。
封了紅包給報喜的報子,又舍了銅板給賀喜的眾人,這方剛剛消停下來,那方又有報子來報:“捷報,福建建寧府松谿縣宴老爺,高中乙丑科殿試狀元,捷報……”
宴仁亮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當即拱手笑道:“恭賀斂兄,三元及第!”
四周的賀喜聲不絕於耳。宴斂長舒一口氣,只覺得渾身通暢。
孝熙十四年三月初四,傳臚大典。
宴斂身著貢士公服,戴著三枝九葉的頂冠,帶著一眾新科進士於天極門外等候召見。
天極門乃是整個皇城的中心軸門,此門直通太和殿。門前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巨大石碑。天極門有三個門洞。分做中門,左右掖門。左右掖門,每日敞開,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當中的中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除此之外僅有每科殿試三鼎甲才有資格走一次。
傳臚大典乃是一朝盛事,於太和殿外舉行,在京五品以上官員俱要出席。宮門開啟之後,朝臣在前,眾位新科進士在後,浩浩蕩蕩向太和殿走去。
諸生站定,鴻臚寺官設一黃案於太和殿內東旁,禮部尚書陳文亮捧黃榜置於黃案之上。
卯時三刻,丹陛大樂起,天子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