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兩人說說笑笑的去了友鄰齋。金奴和玉奴趕緊跟進去伺候,幾個人就把蘇萱不在的這十幾天發生的事情,簡明扼要的跟蘇萱說了。激烈程度超出蘇萱預期。蘇萱站起來再次謝過大家,說今天天晚了,不便去拜訪師兄。讓馮默去給送個信,就說自己明天帶阮舵主一起去看望師兄。然後幾個人又在友鄰齋嘰嘰咕咕的說了一個多時辰的話。才散了。以後的一切都步入正軌,自京城的百姓看到蘇萱以後,也都不鬧騰了,在這些百姓的心裡就是蘇萱=糧食,糧食=蘇萱,讓大家都知道了蘇萱的能量。
在朝堂上,那群文官可不買蘇萱的帳。你解決了京畿地區的糧價怎麼了,你有漕幫撐腰又怎麼了,哪裡有哪裡的規矩,你能量大歸你能量大,我們該彈劾你了還是彈劾你,功過不能相抵,因此這兩天彈劾蘇萱的摺子有增無減,仿佛就是要蘇萱知道知道,京城遠遠沒到她一手遮天的地步,就是遮了天。也得從指頭fèng兒里露出點光來。
皇上雖然留中不發,但是在讀書人的圈子裡,蘇萱成了別人鄙視的對象,成了不守婦道。有悖綱常的典型。
按蘇萱的本意是不要理這些窮酸,一天只知道之乎者也,正事兒一點不干。只是這件事鬧的有些大了,有的士子罵人罵順了嘴,在酒樓茶館也肆無忌憚的罵起來,這下不得了了,引起在場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的群起而攻之。讀書人就是再能說,一人也說不過七八張嘴呀,何況這是七八十張,最後被淹沒在人們的叫罵聲中,用袖子蓋著臉,落荒而逃,再不走就要吃老拳了。
這還了得,蘇萱鼓動京城百姓對讀書人群毆,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的就傳變了所有文官階層,蘇萱的罪狀又多了一條,煽動百姓和文人對立。京城的讀書人為此開了辯論會,大肆聲討蘇萱,慢慢的把蘇萱都妖魔化了,去除了蘇萱是戒色大師弟子,佛門精子的光環,其形象直逼妖魔鬼怪。戒色大師得知了,跟蘇萱一說,蘇萱就總結出了一句話,吃飽撐的,然後就再也沒有表示了。
戒色大師卻不幹了,這人是自己收的,當時場面之隆重,規格之高,都上達天聽了,現在居然被人這麼折騰,是可忍孰不可忍,對三山五嶽的古剎名寺遍發邀請函,請德高望重的大德來論證,講經說法,看看蘇萱是不是妖怪,有沒有那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做的文人說的那麼不堪。
蘇萱聽了戒色大師的決定以後,愣了一會兒,呵呵笑道:“師兄,這次辯論時間限定一個月,我再給你加把火,這次講經論道的前三名,我都給他們寺里的佛祖重塑金身。”這就如同在滾開的油鍋里,倒了一瓢冷水,一下就炸了鍋,全國各地的大德小德,和尚,沙彌都不畏路途遙遠,山高水險,沒日沒夜的往京城趕來。一時大街上處處是和尚,到處是道士,護國寺也人滿為患,蘇萱連著包下京城十之六七的客棧,給這些聲援自己的人住。
老皇帝在乾清宮坐不住了,宣了戒色大師進宮。看著面前和藹可親的戒色大師,老皇帝心裡是百味雜陳,“大師,朕連日國事繁忙,許久都沒聽大師講經了。大師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想請大師解夢。”
“還請皇上把夢境道來!”戒色大師合十道。
“朕在夢中看到一戶人家,富可敵國,可是他們家姑娘,愛上了家裡的一個佃農,姑娘因此而懷了身孕。族人對此不守婦節女子懲以裝豬籠沉海底之罰,刑前眾人一起責問姑娘,腹中胎兒是誰之過,姑娘寧死不願說出心愛的人,只得隨口推說是東邊廟裡的和尚。眾人忿然大怒,和尚不守戒律,勾引凡塵女子,如此傷風化豈能熟視無睹。於是,大夥手持扁擔、鋤頭蜂擁來到廟裡,不由分說便將和尚毒打了一頓。半死之中,和尚開口問原由,聽完後雙膝跪地說:各位鄉親,千錯萬錯是我之錯,我一命微不足道,只懇請各位鄉親饒了姑娘和腹中胎兒,聲淚俱下。眾人見此情景,將和尚逐出廟去,令其無處棲身,且留下姑娘一人二命。姑娘因未婚先孕,只能下嫁家裡的佃農,生下一子,一家人樂也融融。可憐和尚漂泊流浪,冬寒夏烤,將老之時在當年被逐的廟旁搭了間糙屋,了此餘生。一日,姑娘聽聞糙屋裡的老人就是當年被逐的和尚。便帶了丈夫兒子前來拜謝當年救命之恩。見到和尚,姑娘淚如雨下,問:您可還認得我?您一生的苦難全是因為我。老和尚看了姑娘半晌說:老納不記得了!姑娘接著說:我給你建座廟,報答救命之恩。和尚說:素不相識,請回吧。這就是朕的夢,請大師解惑。”老皇帝半躺在軟榻上,微閉著眼睛,等著戒色的回答。
“陛下,這就是我佛門弟子的修行之法,今日之事,未必就不是前世之果,苦心修行,換前世因果,此乃世間萬物的因果輪迴。皇上不必在意,或許這個夢境就是要告訴陛下,世間的和尚都要修行,可是修行的方式千萬種,不必居於某一種,刻意求知,反倒失了修行的本意。”戒色大師娓娓道來。
老皇帝半晌沒說話,許久之後,睜開眼睛道:“大師,有的修行可以不這麼激烈,姑娘找個門當戶對的,和尚好好在寺廟裡念經,一個出軌,弄的大家都受罪,何苦呢。”
“陛下,世間萬物,千差萬別,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否則還有什麼意思。“戒色大師接口道。
老皇帝和戒色大師在乾清宮講經說法了一天,用了午膳以後,才回護國寺。老皇帝在乾清宮苦笑,這次可熱鬧了,把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都惹火了,自己是不是玩兒的太過了,自己千算萬算,算漏了戒色大師,現在收手是來不及了,只盼著通過今天的談話,能讓戒色的怒火小點兒。
戒色回去以後,護國寺就開始開壇講經說法了,各宗各派,輪番上陣,一個講小乘佛教,一講就是一天,下面的人自由評論,隨便提問,講壇上的一定要細心回答,回答的要合情合理,讓大家信服,在每位在結束演講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引用當時的時局,引述一下朝堂上文官們彈劾蘇萱之事。
三百零三章 震怒二
言辭的說他們空有滿腹詩書,居然是欺世盜名之輩,只會空口說白話,而不能為百姓謀福祉。
言談委婉的就說蘇萱雖是女子,可是並不比男兒差,救百姓與饑寒交迫之中,卻要飽受爭議,實在是讓人寒心,勞心勞力,卻飽受非議,非君子所為。
士子文人掌握的文化,是筆中的歷史,是書本中的爭議,高僧大德,掌握的是宗教,是人們的信仰,平民百姓掌握的是什麼,是純潔樸素的道理,是人們的交往之道。這幾方發生了衝突,毫無疑問,歷史是文人仕子寫的,史書會按照他們的觀點筆頭來記錄,可是他們畢竟是少數。就像陳世美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拋妻棄子,嫌貧愛富之人,可是由於有了戲曲這通俗易懂,源遠流長的藝術的傳播方式,後世都會把陳世美比作此種人,而歷史上的記載,只能給少數精英專家考證。畢竟這社會上不是精英的人還是占絕大多數,沒事兒的時候,當然是精英領導群眾,可是有事兒的時候精英往往就要順應民意,還要為民意服務。
不言而喻的是,在宗教引導下的百姓,說這些文人是嫉妒,是無事生非,不是君子的時候,那他們就不是了。因為文人之所以掌握文化,掌握輿論工具,是要以他們為首來教育百姓,所以他們就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道德上面再高一層那就是信仰,信仰是人們一出生就被灌輸的,是一出生就被指定是不能違背的,而且信仰的教育是通俗易懂。是潛隱沒化的,所以如果不是改朝換代,任何當政者都不會用最激烈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這是歷朝歷代都要小心謹慎處理的關係,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皇家寺院,皇家親封的高僧大德了。
一時間朝里的文官都顫抖了,不知道這把火最後要燒向何方,或許他們這次是真過火了,或許這次是惹了不該惹的人。因為護國寺的法會舉行的有條不紊,高僧大德雲集。引的無數的善男信女,前去上香許願還願,香火鼎盛非凡,每天護國寺的廣場上,都有不下千人。前去聽大師講佛論道。
鑑於護國寺的火爆場面,老皇帝決定親自前往,接見三山五嶽德行崇高之輩。於是在人們聽的聚精會神的時候,皇帝陛下駕臨了,然後就是登台講話,讓人們團結一致。共度難關,並且當著所有人的面。重重嘉獎了蘇萱,封蘇萱為護國師,賜明黃袈裟,九環紫金禪杖,刺繡版印度小貝葉佛經全卷,給護國寺佛像,重塑金身,賜戒色大師黑曜石佛珠一掛。坐在主席台上的白鬍子老和尚們,都各有賞賜,一時皆大歡喜。百姓興高采烈,山呼萬歲。
老皇帝面上微笑說讓大家繼續,少坐片刻就心裡滴著血的走了。
主席台的各位大佬。互相交換了一下意見,他們初步的目的算是達成了。哼,皇帝怎麼了,文人仕子怎麼了,別都拿著豆包不當乾糧,平時無傷大雅的抹抹黑就算了,這麼不燒死萱兒,不殺了她,不承認她是禍水她是妖怪就不行的窮追猛打還是要說說清楚的。
朝堂上皇帝把大多數人的摺子都留中不發,挑出幾個言辭激烈的六七品的小御史的摺子,批覆了幾個言過其實,或者聳人聽聞等幾個字,發還給他們。這是什麼意思?言過其實,那就是說的還是有根據的,就是誇張了點,聳人聽聞批的還像話。
戒色大師幾個一商量,這法會還的辦下去。
皇上在乾清宮聽說法會還沒有辦夠一個月,還的繼續辦下去,就苦笑一聲,這次真是把戒色給惹毛了。
法會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在有心人若無若無的引導下,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被她們奉若神明的的菩薩蘇萱蘇姑娘,被幾個讀書的窮酸誹謗成了妖精禍水,違背綱常,還讓皇上治罪,豈有此理。這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社會畢竟還很落後,人們生活的也就是這麼個城市,雖然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異地的煩惱,而且知道是官員,還是御史,這查找的範圍都大大縮小了。
官員們住的都相對集中,御史也就那麼幾個地方,查找起來並不困難。從此以後這幾個御史就被人掰開了揉碎了的,帶著放大鏡和有色眼鏡挑錯誤,這有錯誤給挑出來還可以接受,可是這挑著挑著就變了味兒,開始出現演繹了。
有民間藝人編了一個和這件事毫無關係的青樓話本,也就是一個負心薄倖,始亂終棄的俗套故事,這樣的故事一抓一大把,可是這裡的男豬腳被冠上了某御史的名字,這部話本就火了,被人當評書在茶樓酒肆賣座賺錢。
別的人一看你這個話本火了,他就編了一個戲曲,請來名角排練,也不能侵犯人家著作權不是,套用了另外一個小吏的名字,這部戲通俗易懂,表現力強,很煽情,加上又都是名角,也火了。
在朝堂上,那群文官可不買蘇萱的帳。你解決了京畿地區的糧價怎麼了,你有漕幫撐腰又怎麼了,哪裡有哪裡的規矩,你能量大歸你能量大,我們該彈劾你了還是彈劾你,功過不能相抵,因此這兩天彈劾蘇萱的摺子有增無減,仿佛就是要蘇萱知道知道,京城遠遠沒到她一手遮天的地步,就是遮了天。也得從指頭fèng兒里露出點光來。
皇上雖然留中不發,但是在讀書人的圈子裡,蘇萱成了別人鄙視的對象,成了不守婦道。有悖綱常的典型。
按蘇萱的本意是不要理這些窮酸,一天只知道之乎者也,正事兒一點不干。只是這件事鬧的有些大了,有的士子罵人罵順了嘴,在酒樓茶館也肆無忌憚的罵起來,這下不得了了,引起在場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的群起而攻之。讀書人就是再能說,一人也說不過七八張嘴呀,何況這是七八十張,最後被淹沒在人們的叫罵聲中,用袖子蓋著臉,落荒而逃,再不走就要吃老拳了。
這還了得,蘇萱鼓動京城百姓對讀書人群毆,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的就傳變了所有文官階層,蘇萱的罪狀又多了一條,煽動百姓和文人對立。京城的讀書人為此開了辯論會,大肆聲討蘇萱,慢慢的把蘇萱都妖魔化了,去除了蘇萱是戒色大師弟子,佛門精子的光環,其形象直逼妖魔鬼怪。戒色大師得知了,跟蘇萱一說,蘇萱就總結出了一句話,吃飽撐的,然後就再也沒有表示了。
戒色大師卻不幹了,這人是自己收的,當時場面之隆重,規格之高,都上達天聽了,現在居然被人這麼折騰,是可忍孰不可忍,對三山五嶽的古剎名寺遍發邀請函,請德高望重的大德來論證,講經說法,看看蘇萱是不是妖怪,有沒有那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做的文人說的那麼不堪。
蘇萱聽了戒色大師的決定以後,愣了一會兒,呵呵笑道:“師兄,這次辯論時間限定一個月,我再給你加把火,這次講經論道的前三名,我都給他們寺里的佛祖重塑金身。”這就如同在滾開的油鍋里,倒了一瓢冷水,一下就炸了鍋,全國各地的大德小德,和尚,沙彌都不畏路途遙遠,山高水險,沒日沒夜的往京城趕來。一時大街上處處是和尚,到處是道士,護國寺也人滿為患,蘇萱連著包下京城十之六七的客棧,給這些聲援自己的人住。
老皇帝在乾清宮坐不住了,宣了戒色大師進宮。看著面前和藹可親的戒色大師,老皇帝心裡是百味雜陳,“大師,朕連日國事繁忙,許久都沒聽大師講經了。大師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想請大師解夢。”
“還請皇上把夢境道來!”戒色大師合十道。
“朕在夢中看到一戶人家,富可敵國,可是他們家姑娘,愛上了家裡的一個佃農,姑娘因此而懷了身孕。族人對此不守婦節女子懲以裝豬籠沉海底之罰,刑前眾人一起責問姑娘,腹中胎兒是誰之過,姑娘寧死不願說出心愛的人,只得隨口推說是東邊廟裡的和尚。眾人忿然大怒,和尚不守戒律,勾引凡塵女子,如此傷風化豈能熟視無睹。於是,大夥手持扁擔、鋤頭蜂擁來到廟裡,不由分說便將和尚毒打了一頓。半死之中,和尚開口問原由,聽完後雙膝跪地說:各位鄉親,千錯萬錯是我之錯,我一命微不足道,只懇請各位鄉親饒了姑娘和腹中胎兒,聲淚俱下。眾人見此情景,將和尚逐出廟去,令其無處棲身,且留下姑娘一人二命。姑娘因未婚先孕,只能下嫁家裡的佃農,生下一子,一家人樂也融融。可憐和尚漂泊流浪,冬寒夏烤,將老之時在當年被逐的廟旁搭了間糙屋,了此餘生。一日,姑娘聽聞糙屋裡的老人就是當年被逐的和尚。便帶了丈夫兒子前來拜謝當年救命之恩。見到和尚,姑娘淚如雨下,問:您可還認得我?您一生的苦難全是因為我。老和尚看了姑娘半晌說:老納不記得了!姑娘接著說:我給你建座廟,報答救命之恩。和尚說:素不相識,請回吧。這就是朕的夢,請大師解惑。”老皇帝半躺在軟榻上,微閉著眼睛,等著戒色的回答。
“陛下,這就是我佛門弟子的修行之法,今日之事,未必就不是前世之果,苦心修行,換前世因果,此乃世間萬物的因果輪迴。皇上不必在意,或許這個夢境就是要告訴陛下,世間的和尚都要修行,可是修行的方式千萬種,不必居於某一種,刻意求知,反倒失了修行的本意。”戒色大師娓娓道來。
老皇帝半晌沒說話,許久之後,睜開眼睛道:“大師,有的修行可以不這麼激烈,姑娘找個門當戶對的,和尚好好在寺廟裡念經,一個出軌,弄的大家都受罪,何苦呢。”
“陛下,世間萬物,千差萬別,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否則還有什麼意思。“戒色大師接口道。
老皇帝和戒色大師在乾清宮講經說法了一天,用了午膳以後,才回護國寺。老皇帝在乾清宮苦笑,這次可熱鬧了,把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都惹火了,自己是不是玩兒的太過了,自己千算萬算,算漏了戒色大師,現在收手是來不及了,只盼著通過今天的談話,能讓戒色的怒火小點兒。
戒色回去以後,護國寺就開始開壇講經說法了,各宗各派,輪番上陣,一個講小乘佛教,一講就是一天,下面的人自由評論,隨便提問,講壇上的一定要細心回答,回答的要合情合理,讓大家信服,在每位在結束演講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引用當時的時局,引述一下朝堂上文官們彈劾蘇萱之事。
三百零三章 震怒二
言辭的說他們空有滿腹詩書,居然是欺世盜名之輩,只會空口說白話,而不能為百姓謀福祉。
言談委婉的就說蘇萱雖是女子,可是並不比男兒差,救百姓與饑寒交迫之中,卻要飽受爭議,實在是讓人寒心,勞心勞力,卻飽受非議,非君子所為。
士子文人掌握的文化,是筆中的歷史,是書本中的爭議,高僧大德,掌握的是宗教,是人們的信仰,平民百姓掌握的是什麼,是純潔樸素的道理,是人們的交往之道。這幾方發生了衝突,毫無疑問,歷史是文人仕子寫的,史書會按照他們的觀點筆頭來記錄,可是他們畢竟是少數。就像陳世美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拋妻棄子,嫌貧愛富之人,可是由於有了戲曲這通俗易懂,源遠流長的藝術的傳播方式,後世都會把陳世美比作此種人,而歷史上的記載,只能給少數精英專家考證。畢竟這社會上不是精英的人還是占絕大多數,沒事兒的時候,當然是精英領導群眾,可是有事兒的時候精英往往就要順應民意,還要為民意服務。
不言而喻的是,在宗教引導下的百姓,說這些文人是嫉妒,是無事生非,不是君子的時候,那他們就不是了。因為文人之所以掌握文化,掌握輿論工具,是要以他們為首來教育百姓,所以他們就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道德上面再高一層那就是信仰,信仰是人們一出生就被灌輸的,是一出生就被指定是不能違背的,而且信仰的教育是通俗易懂。是潛隱沒化的,所以如果不是改朝換代,任何當政者都不會用最激烈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這是歷朝歷代都要小心謹慎處理的關係,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皇家寺院,皇家親封的高僧大德了。
一時間朝里的文官都顫抖了,不知道這把火最後要燒向何方,或許他們這次是真過火了,或許這次是惹了不該惹的人。因為護國寺的法會舉行的有條不紊,高僧大德雲集。引的無數的善男信女,前去上香許願還願,香火鼎盛非凡,每天護國寺的廣場上,都有不下千人。前去聽大師講佛論道。
鑑於護國寺的火爆場面,老皇帝決定親自前往,接見三山五嶽德行崇高之輩。於是在人們聽的聚精會神的時候,皇帝陛下駕臨了,然後就是登台講話,讓人們團結一致。共度難關,並且當著所有人的面。重重嘉獎了蘇萱,封蘇萱為護國師,賜明黃袈裟,九環紫金禪杖,刺繡版印度小貝葉佛經全卷,給護國寺佛像,重塑金身,賜戒色大師黑曜石佛珠一掛。坐在主席台上的白鬍子老和尚們,都各有賞賜,一時皆大歡喜。百姓興高采烈,山呼萬歲。
老皇帝面上微笑說讓大家繼續,少坐片刻就心裡滴著血的走了。
主席台的各位大佬。互相交換了一下意見,他們初步的目的算是達成了。哼,皇帝怎麼了,文人仕子怎麼了,別都拿著豆包不當乾糧,平時無傷大雅的抹抹黑就算了,這麼不燒死萱兒,不殺了她,不承認她是禍水她是妖怪就不行的窮追猛打還是要說說清楚的。
朝堂上皇帝把大多數人的摺子都留中不發,挑出幾個言辭激烈的六七品的小御史的摺子,批覆了幾個言過其實,或者聳人聽聞等幾個字,發還給他們。這是什麼意思?言過其實,那就是說的還是有根據的,就是誇張了點,聳人聽聞批的還像話。
戒色大師幾個一商量,這法會還的辦下去。
皇上在乾清宮聽說法會還沒有辦夠一個月,還的繼續辦下去,就苦笑一聲,這次真是把戒色給惹毛了。
法會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在有心人若無若無的引導下,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被她們奉若神明的的菩薩蘇萱蘇姑娘,被幾個讀書的窮酸誹謗成了妖精禍水,違背綱常,還讓皇上治罪,豈有此理。這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社會畢竟還很落後,人們生活的也就是這麼個城市,雖然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異地的煩惱,而且知道是官員,還是御史,這查找的範圍都大大縮小了。
官員們住的都相對集中,御史也就那麼幾個地方,查找起來並不困難。從此以後這幾個御史就被人掰開了揉碎了的,帶著放大鏡和有色眼鏡挑錯誤,這有錯誤給挑出來還可以接受,可是這挑著挑著就變了味兒,開始出現演繹了。
有民間藝人編了一個和這件事毫無關係的青樓話本,也就是一個負心薄倖,始亂終棄的俗套故事,這樣的故事一抓一大把,可是這裡的男豬腳被冠上了某御史的名字,這部話本就火了,被人當評書在茶樓酒肆賣座賺錢。
別的人一看你這個話本火了,他就編了一個戲曲,請來名角排練,也不能侵犯人家著作權不是,套用了另外一個小吏的名字,這部戲通俗易懂,表現力強,很煽情,加上又都是名角,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