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他是怎麼回答的呢?他道:“殿下,蕭啟雖無甚能耐,卻也是個飲水思源的人。他於我有恩,我又怎能恩將仇報呢?蕭家百口,儘是他所救,如今為他而死又何妨呢?”
這類似謀反的話激怒了太子,太子將面前的一方硯台擲向蕭啟,拿手指著他,吼道:“蕭啟啊蕭啟,當初我可沒想到你是這般德性!你父親當年與陳孚勾結,是誰饒了你蕭家?蕭敬事發,是誰留給你蕭家一條活路,讓你官職在身,遠赴戰場戴罪立功?你說你飲水思源,你怎麼不念念我的恩情?不念念我父皇的恩情?”
蕭啟知道,太子這些年的確幫了蕭家不少。如若他非要圖自己一個報答,自己怕是很難還清的。可是,這又與顧容何干?他最終還是沒有給太子一個準確的答覆。太子在他走後如何暴跳如雷,如何怒火攻心,他也全然不知。
顧容知道這件事後就明白有些事情是躲不過的了。從他離開南方來到蕭啟身邊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準備。又或者說,從他那年翻山越嶺回到南方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那年武英把他一人留在那裡的時候,他起初是怕得要死的。多少年沒有走過眼前這條路了,多少年沒有不依靠著別人來做事了。他伸出手來,拿手心朝著自己,把手背朝著那邊連綿起伏的山脈。在山的映襯下,他的手白得透明。突然,他又笑了,因為他想到不久後這雙手就要布滿傷痕和泥土了。
他一步步邁進重山,身後的馬車顯得小了,他的背影顯得大了。南方素來沒有多少人敢來,若不是躲避災厄,鮮少有人會打此處經過,因而山中的路一點也不好走。更何況,山中頗多鳴禽走獸,一個不小心就會葬身其中。再加上沒有帶上乾糧,一切吃的喝的都只能靠自己在這山中尋得。
起初顧容還算是放心的,可真到肚子餓了的時候,他才覺出難處來。他有一把小刀,可那刀完全不能幫他開闢出一條路,找到吃的。後來,他實在太餓了,沒辦法之下他只好摘些樹葉來吃。又逢冬季,山里沒有果子,即使有也要擔心是否有毒。他戰戰兢兢地過了幾天,後來才習慣了這種生活。
等到他翻越了不知多少座山的時候,他看見了日出。他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然後在原地坐下,靜靜地看那太陽從雲層里破出光來,然後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亮。他的心變得寧靜了,對於蕭啟似乎也沒有那麼執著了,他好似成了天地間獨一個的存在。一陣風輕輕地拂過他的臉龐,他深深吸進一口氣,繼而又踏上了回南方的路。
那一日之後,一切開始變得簡單,大概是他熟練了。他習慣了整天只吃樹葉或是生吃一條魚,生吃一隻野雞,生吃一隻飛鳥。眼前的事越來越多,他好似真的遺忘了蕭啟。
但是,那天他又一次登上了一座山的山頂,看到了日暮之景。與日出一樣,都是那灼目的光。他又一次在原地坐下,心卻變得沉重起來。他不太喜歡這種感覺,從日出到日暮,他都是一個人。他站起身,往前走了幾步,望山下看去。山下一片幽深,有些地方光禿禿的,顯得刺目。
他想跳下去。如果就這麼死了,一切就都結束了。沒有南方的麻煩事,沒有蕭啟,沒有所謂的情情愛愛。但是,他的腦海里浮上蕭啟的臉,他的臉上都是淚水。他頓時哈哈大笑,他知道該怎麼報復蕭啟了。
第43章 一世痴迷入九泉
蕭啟渾渾噩噩地過了幾日,一面想到蕭家百口皆繫於一人之身,一面又想到顧容這些年的不易與痴情。面對太子的旨令,他沒有違抗的理由。如果蕭家沒有蕭敬,那他還能找到轉圜的餘地。可是有了蕭敬,蕭家就已經搖搖欲墜了。再不與顧容撇清關係,蕭家就真的完了。
是的,到了如今,只有讓顧容離開才是正經。但是,他會願意離開嗎?蕭敬知道顧容的性子,他如今肯定是寧可死在這裡也不願意走了的。這也是他至今都覺得為難的地方。那麼,怎樣才能讓顧容自己離開呢?
還沒等蕭啟想到辦法,新一輪戰役又開始了。蕭敬這段時間勢如破竹,打得張掾倉皇敗退,西塞一眾人馬已經將要攻打到阰陽城了。太子關心戰事,早已無暇顧及顧容的生死。太子一邊命令張掾立即想辦法阻擋蕭敬,一邊又令人快馬回京去請派援兵。
可是,援兵未至之前,張掾仍舊節節敗退。蕭啟被太子奪了職務,根本無法作戰,雖然他本也無心應戰。就這樣,張掾有心戰敗,太子攪亂軍務,蕭啟無心應戰,軍隊的戰敗終成定局。
沒過幾日,蕭敬就帶兵打到了阰陽城,真正快要打到京中了。張掾軍中一片死氣沉沉,兵士們早已厭倦了戰事,更何況此戰必敗無疑,大將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太子看得心焦,每日找張掾也找得頻了。但是,戰事還是沒有任何起色。
在僵持之中,京中突然下了一道詔令,獨獨給蕭啟。蕭啟跪在那裡,聽完後臉上血色褪盡。蕭欽自殺了,今上要他回京處理喪事,但在這之前,要先處理好顧容。
這意味著什麼,除非他解決了顧容,不然今上不會讓他回京。而且,蕭欽之死是否自殺還很難確定,未免不是今上有意為之。這也是今上的警告,如若再不照辦,下一個自殺的人就不知會是蕭氏族裡的哪一位了。
他艱難地領了旨,那送來詔令的公人對他道:“宣威將軍,今時不同往日,老奴勸你想開些好。你一人在這邊,可蕭家百口人都在京中啊!”
蕭啟懵懵懂懂地點了個頭,道了聲謝,就送著那公人出了營帳。張掾不知今上的用意,特地把那公人帶至自己的營帳,一邊上了茶果點心招待,一邊試探地問道:“不知今上這次到底是何用意?”
那公人笑了笑,喝了會兒茶,才道:“聖意可不是我們能夠揣度的,老奴只知道,蕭家怕是……哈哈,老奴點到為止。”
張掾聽後也明白了今上的意圖,今上大概是想要借著蕭家來牽制蕭敬。張掾根本不知道顧容的身世,也不知道顧容與蕭敬之間的聯手,更不知道眼前這個叫顧春朝的巨賈就是當年京中街頭巷尾都在談議的顧容。因而在這一點上,他難免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也低估了這件事在蕭啟心中的影響。
張掾送走了公人,卻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以為今上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真要為後路著想,就應該好好對待蕭家人。可是他哪裡想過,今上如今就是想要拉個墊背的。蕭敬到底姓張,他還能忍。可是顧容是前朝人,那是絕對留不得的。
張掾信步走到蕭啟的營帳前,接著掀開帳簾走了進去,對蕭啟道:“你如今作何打算?”
蕭啟疲累地搖搖頭,道:“我也不知,今上逼得緊,我真是兩面為難。”
張掾不知到底是何旨意能令他為難至此,便問道:“那詔令上到底寫了什麼?今上的用意你可明白?”
蕭啟抬眼看了張掾一下,不知道是否要把顧容之事說與他知。畢竟,這種事情多一人知曉就多一分危險,他實在不敢再拿顧容來冒險了。結果想來想去,他還是沒有把顧容之事說出來,只道:“今上大概是見蕭敬進兵神速,故而才出此下策,希望能夠牽制他。”
這類似謀反的話激怒了太子,太子將面前的一方硯台擲向蕭啟,拿手指著他,吼道:“蕭啟啊蕭啟,當初我可沒想到你是這般德性!你父親當年與陳孚勾結,是誰饒了你蕭家?蕭敬事發,是誰留給你蕭家一條活路,讓你官職在身,遠赴戰場戴罪立功?你說你飲水思源,你怎麼不念念我的恩情?不念念我父皇的恩情?”
蕭啟知道,太子這些年的確幫了蕭家不少。如若他非要圖自己一個報答,自己怕是很難還清的。可是,這又與顧容何干?他最終還是沒有給太子一個準確的答覆。太子在他走後如何暴跳如雷,如何怒火攻心,他也全然不知。
顧容知道這件事後就明白有些事情是躲不過的了。從他離開南方來到蕭啟身邊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準備。又或者說,從他那年翻山越嶺回到南方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那年武英把他一人留在那裡的時候,他起初是怕得要死的。多少年沒有走過眼前這條路了,多少年沒有不依靠著別人來做事了。他伸出手來,拿手心朝著自己,把手背朝著那邊連綿起伏的山脈。在山的映襯下,他的手白得透明。突然,他又笑了,因為他想到不久後這雙手就要布滿傷痕和泥土了。
他一步步邁進重山,身後的馬車顯得小了,他的背影顯得大了。南方素來沒有多少人敢來,若不是躲避災厄,鮮少有人會打此處經過,因而山中的路一點也不好走。更何況,山中頗多鳴禽走獸,一個不小心就會葬身其中。再加上沒有帶上乾糧,一切吃的喝的都只能靠自己在這山中尋得。
起初顧容還算是放心的,可真到肚子餓了的時候,他才覺出難處來。他有一把小刀,可那刀完全不能幫他開闢出一條路,找到吃的。後來,他實在太餓了,沒辦法之下他只好摘些樹葉來吃。又逢冬季,山里沒有果子,即使有也要擔心是否有毒。他戰戰兢兢地過了幾天,後來才習慣了這種生活。
等到他翻越了不知多少座山的時候,他看見了日出。他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然後在原地坐下,靜靜地看那太陽從雲層里破出光來,然後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亮。他的心變得寧靜了,對於蕭啟似乎也沒有那麼執著了,他好似成了天地間獨一個的存在。一陣風輕輕地拂過他的臉龐,他深深吸進一口氣,繼而又踏上了回南方的路。
那一日之後,一切開始變得簡單,大概是他熟練了。他習慣了整天只吃樹葉或是生吃一條魚,生吃一隻野雞,生吃一隻飛鳥。眼前的事越來越多,他好似真的遺忘了蕭啟。
但是,那天他又一次登上了一座山的山頂,看到了日暮之景。與日出一樣,都是那灼目的光。他又一次在原地坐下,心卻變得沉重起來。他不太喜歡這種感覺,從日出到日暮,他都是一個人。他站起身,往前走了幾步,望山下看去。山下一片幽深,有些地方光禿禿的,顯得刺目。
他想跳下去。如果就這麼死了,一切就都結束了。沒有南方的麻煩事,沒有蕭啟,沒有所謂的情情愛愛。但是,他的腦海里浮上蕭啟的臉,他的臉上都是淚水。他頓時哈哈大笑,他知道該怎麼報復蕭啟了。
第43章 一世痴迷入九泉
蕭啟渾渾噩噩地過了幾日,一面想到蕭家百口皆繫於一人之身,一面又想到顧容這些年的不易與痴情。面對太子的旨令,他沒有違抗的理由。如果蕭家沒有蕭敬,那他還能找到轉圜的餘地。可是有了蕭敬,蕭家就已經搖搖欲墜了。再不與顧容撇清關係,蕭家就真的完了。
是的,到了如今,只有讓顧容離開才是正經。但是,他會願意離開嗎?蕭敬知道顧容的性子,他如今肯定是寧可死在這裡也不願意走了的。這也是他至今都覺得為難的地方。那麼,怎樣才能讓顧容自己離開呢?
還沒等蕭啟想到辦法,新一輪戰役又開始了。蕭敬這段時間勢如破竹,打得張掾倉皇敗退,西塞一眾人馬已經將要攻打到阰陽城了。太子關心戰事,早已無暇顧及顧容的生死。太子一邊命令張掾立即想辦法阻擋蕭敬,一邊又令人快馬回京去請派援兵。
可是,援兵未至之前,張掾仍舊節節敗退。蕭啟被太子奪了職務,根本無法作戰,雖然他本也無心應戰。就這樣,張掾有心戰敗,太子攪亂軍務,蕭啟無心應戰,軍隊的戰敗終成定局。
沒過幾日,蕭敬就帶兵打到了阰陽城,真正快要打到京中了。張掾軍中一片死氣沉沉,兵士們早已厭倦了戰事,更何況此戰必敗無疑,大將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太子看得心焦,每日找張掾也找得頻了。但是,戰事還是沒有任何起色。
在僵持之中,京中突然下了一道詔令,獨獨給蕭啟。蕭啟跪在那裡,聽完後臉上血色褪盡。蕭欽自殺了,今上要他回京處理喪事,但在這之前,要先處理好顧容。
這意味著什麼,除非他解決了顧容,不然今上不會讓他回京。而且,蕭欽之死是否自殺還很難確定,未免不是今上有意為之。這也是今上的警告,如若再不照辦,下一個自殺的人就不知會是蕭氏族裡的哪一位了。
他艱難地領了旨,那送來詔令的公人對他道:“宣威將軍,今時不同往日,老奴勸你想開些好。你一人在這邊,可蕭家百口人都在京中啊!”
蕭啟懵懵懂懂地點了個頭,道了聲謝,就送著那公人出了營帳。張掾不知今上的用意,特地把那公人帶至自己的營帳,一邊上了茶果點心招待,一邊試探地問道:“不知今上這次到底是何用意?”
那公人笑了笑,喝了會兒茶,才道:“聖意可不是我們能夠揣度的,老奴只知道,蕭家怕是……哈哈,老奴點到為止。”
張掾聽後也明白了今上的意圖,今上大概是想要借著蕭家來牽制蕭敬。張掾根本不知道顧容的身世,也不知道顧容與蕭敬之間的聯手,更不知道眼前這個叫顧春朝的巨賈就是當年京中街頭巷尾都在談議的顧容。因而在這一點上,他難免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也低估了這件事在蕭啟心中的影響。
張掾送走了公人,卻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以為今上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真要為後路著想,就應該好好對待蕭家人。可是他哪裡想過,今上如今就是想要拉個墊背的。蕭敬到底姓張,他還能忍。可是顧容是前朝人,那是絕對留不得的。
張掾信步走到蕭啟的營帳前,接著掀開帳簾走了進去,對蕭啟道:“你如今作何打算?”
蕭啟疲累地搖搖頭,道:“我也不知,今上逼得緊,我真是兩面為難。”
張掾不知到底是何旨意能令他為難至此,便問道:“那詔令上到底寫了什麼?今上的用意你可明白?”
蕭啟抬眼看了張掾一下,不知道是否要把顧容之事說與他知。畢竟,這種事情多一人知曉就多一分危險,他實在不敢再拿顧容來冒險了。結果想來想去,他還是沒有把顧容之事說出來,只道:“今上大概是見蕭敬進兵神速,故而才出此下策,希望能夠牽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