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聖旨發出的第一時間,唐歌就有了相關準備。所以,傳旨的天使看到的就是唐歌平靜地接了聖旨的一幕。
至於千里之外的皇宮中,此刻已經被皇帝遇刺的事鬧得人仰馬翻。
消息傳到邊關,皇帝駕崩,舉國哀悼。
皇帝沒想過他會早死。遺詔來不及立,太子也沒有。為了那一張龍椅,皇帝九個成年的兒子開始了奪位之戰。
京城中身處皇權之外的老百姓被權貴的人頭和鮮血嚇得不敢出聲。
接到皇帝駕崩的消息,唐歌率兵回京。十萬大軍駐守城外,對城內奪權的皇子造成了極大的震懾。
京中也有五萬禁軍,但是禁軍和唐歌帶來的在戰場上拼殺過的見過血的十萬將士無法比。只要唐歌一聲令下,京城不保。
但是唐歌屯兵京城外,讓奪權的皇子看到了希望。誰能爭取到唐歌的支持,皇位跑不了。一時間皇子們爭相禮賢下士。
不知道誰聽說了唐歌對亡妻情深意重,不願續娶。得到消息的三皇子為表誠意,親手將先帝賜婚唐歌的公主殺了,藉此換取唐歌的支持。
然而唐歌不為所動。他就像一名合格的捕獵者,極有耐心地在外等候著,等待著獵物內鬥消耗完了,再出手一擊即中。
九名成年皇子的爭權之戰持續一月又十七天,京城上空充斥著血腥味,染血的宮牆不褪色。這一場九龍奪嫡最後的結果七死二傷,傷了的兩名皇子一人缺了胳膊,一人瘸腿,無緣皇位,最終皇位落到了年僅七歲的十七皇子頭上。
唐歌輔佐幼主登基,手掌大權,只需一個念頭,幼主便要讓權於她。但是唐歌沒有這麼做,他將當年背著先帝接走唐母和妻兒的事告訴了幼主,用這個秘密請幼主下旨,讓她接回唐母和妻兒,一家團圓。
將最大的秘密交到幼主手上,代表了唐歌最大的忠誠。
第五百二十二章 將軍百戰不死(五)
唐歌的老母和妻兒被迎回京城將軍府時,百姓歡騰。
戰神的家人沒有死,宗室以及前皇后,現在的太后對此事產生了懷疑。開始向唐歌發難。但是迎回唐母和唐歌妻兒的旨意出自幼帝之手。可以說,年齡尚小的帝王,登基後親手寫下的第一份聖旨就是迎回唐歌的家人。這裡面固然有唐歌投誠的影響,但是在皇宮這種吃人的地方出生,沒有
生母的護持,幼帝能平安活下來,並不是一個意外。
幼帝生母早年死於風寒,原本如幼帝這般不受寵愛的皇子,是絕對沒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是時移勢易,老皇帝突然遇刺身亡,九龍奪嫡,七死二傷,最後皇位在唐歌的推動下落到了幼帝的身上,這是一種天大的運氣,也是一種選擇的必然。
唐歌不希望坐在皇位上的君主還和老皇帝一樣疑心病重。眼線遍布皇宮的唐歌知道,參與奪嫡的九個成年皇子,各個心計深。這些皇子好的不學,老皇帝的疑心病卻學了個十成十。再換一個疑心病更重的君主上,唐母和妻兒永遠沒有重歸原本身份的可能。唐歌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立一個年紀小,還需要扶持的君主上位,對她來說,利處最大。
其實這是一場博弈。她選對了人,君臣不相疑,她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如果選錯了,任務可就懸了。可是這次任務,連任務目標都是不確定的,唐歌以為她再小心翼翼行事,不會和她往日任務一樣取得好結果。選擇扶持年方七歲的不受寵的十七皇子登位,唐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將她從老皇帝眼皮底下安排人帶走唐母和妻兒的秘密告訴小皇帝,更是一場豪賭。
如果這樣的開始還換不來小皇帝的信任,唐歌以為,皇室這一窩已經壞到了根子裡。屆時該怎麼做,她不會手軟。但是現在,她願意相信小皇帝,相信自己的眼光,以誠侍君,侯君誠待。
迎回唐母和妻兒是唐歌的目的,同時也是唐歌擺在小皇帝面前的第一個考題。小皇帝是否能全身心信任她這個手握大權的外人,端看小皇帝應對太后和宗室時的反應。
小皇帝沒有讓唐歌失望。有一種人如蓮,出淤泥而不染。
小皇帝計謀有,心卻沒壞。迎回唐母和妻兒一事,小皇帝一力扛下,只道唐母和唐歌妻兒的消息是他派出去的人找到的。宗室和太后不信又怎樣,皇帝年齡再小,有唐歌支持,他們也不敢太過輕視皇帝。其實宗室和太后提起此事的目的,為的僅僅是挑撥小皇帝和唐歌之間的關係。在利益的大餅面前,如何分得一杯羹,端看斡旋。
第一次挑撥離間失敗,也讓宗室和太后明白了,小皇帝年紀雖小,卻是一個有主意的人,亦或者說,小皇帝十分信任唐歌。
太后在宮中大發脾氣,直言:小皇帝生母血統低,身賤,連帶著小皇帝眼皮子淺。好不容易有了抓住唐歌把柄的機會,他竟然為了巴結一個下臣攬下所有的事,蠢不可及。
這番言論落到了小皇帝的耳朵里,小皇帝沒有半點反應。他照常學習,每日按時按刻給太后請安。於孝道上,沒有落下半點把柄。
宮中翻卷的小風浪,唐歌都知道。她並不將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時隔八年,被唐歌送到關外的唐母終於回來了,妻兒也與唐歌團聚,唐府上下滿是歡欣,到處洋溢著喜氣。
唐母在關外八年,沒了錦衣玉食,身子骨越發硬朗了。這與唐歌安排的人常常拉唐母出來鍛鍊不無關係。人的身體就像一台機器,太久不運作,必然衰敗得快,時時運轉,雖有磨損,內部的零
件才不至於因為時光的腐蝕敗壞。
見到紅光滿面的唐母,唐歌雙膝跪在了唐母的面前。真相如何,唐歌不會提,唐母亦不會深究,此刻母子相聚,唐歌還是守護家國的忠臣良將,就是對唐母最大的回報。
至於妻兒,雖不似唐母這般,八年才見一回,但在八年戰事中,唐歌和妻兒見面的次數並不多。要不是之前妻子為原主生下一子,唐家現在都有沒有傳人。
如今,戰事告一段落,唐歌得以留在京城將軍府中,唐母再起心思,希望唐歌和妻子為唐家開枝散葉。只是妻子在生長子時,身體裡落下了毛病,加之年齡大了,如今想要懷上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唐母沒有明說要給唐歌納妾,壓力卻給妻子留下了。
唐歌不想納妾,子嗣一事,唐歌並不強求。唐母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這麼做,無疑會傷害他與妻子的夫妻之情。妻子為了她常年獨守空房,本就不容易,她好不容易安定一段時間,卻要因為子嗣納妾,這是對妻子最大的不尊敬。
唐母沒明說納妾一事,唐歌卻直言此生不納妾。妻子的身體可以調養,他們夫妻尚且年輕,還可以生。便是不能生了,有長子支撐門庭足以。
唐母雖然不喜唐歌不聽安排,但是兒大不由娘。況且這個媳婦是她親自為兒子挑選的,唐母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與唐歌回到房裡,妻子忍不住落下眼淚來。唐歌明白妻子的想法,並不出聲安慰。有的情緒,通過眼淚發泄出來更好。等妻子哭夠了,睡著了,唐歌再為妻子用靈力疏通筋脈,溫養子宮。
如妻子這般因為生第一個孩子導致子宮受損的病症,對一般的大夫來說是一件棘手的事。但是對唐歌而言,並不難。
靈力是一個好東西,參雜了造化之力的靈力的修復功能更大。唐歌只為妻子疏導了一次,妻子臉上因為身體病症引起的面就消失了大半。隨著後面幾次疏導,妻子自己都感覺身體較以往輕了許多。妻子以為是唐歌請來的大夫開的藥見了效,殊不知那些藥全都被唐歌丟了,給妻子換上了她準備的補湯。
唐歌出手,最大的成效莫過於半年後,妻子發現自己再一次懷上了。
第五百二十三章 將軍百戰不死(六)
然而伴隨著喜悅而來的,總是離別。
邊關戰事再起。
北邊大雪,凍死了無數牛羊,胡虜沒得吃的,為了活命捲土重來。
國內,老皇帝剛死,九龍奪嫡讓國家動盪不安。雖有唐歌鎮守京城,暫時壓下了異動。但是官員死傷太多,以至於官職大面積空缺,人才選拔尚未開始,日常事務無法正常運行。縱然唐歌曾為一國之君,在人才空缺的情況下,她也沒辦法憑空大變活人。
因此只能建議小皇帝讓能用的官員身兼數職,關鍵時刻不管壓榨不壓榨,捱過這一段時間再說。也慶幸唐歌在京城中修養了近一年時間,為小皇帝挑選了一批人才,國家各項運作基本能如常進行。
胡虜不知國內真實情況,只道老皇帝死後,九龍奪嫡讓唐歌守護的國度元氣大傷,正是進攻搶奪的好時機,便聯合鄰國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一起進攻。
邊關告急,唐歌揮師北上。
臨行前,小皇帝親自為唐歌送行。高大的城門下,小皇帝走下馬車,站在唐歌面前,唐歌單膝下跪,雙手抱拳。
這個場景,便是過了許多年,當時在場的老百姓仍然清晰的記得,小皇帝用充滿童稚的聲音鏗鏘有力地說道:”唐將軍,朕在宮中等你凱旋。”
唐歌這一場戰爭打得並不容易。敵軍中出了數個天賦極高的指揮者。唐歌不知原主死後的事,也可以預料到,沒了原主這個守護者,這個國度必然會被胡虜攻破。也許滅亡才是這個國度在任務世界裡的宿命。因為唐歌進來了,才推遲了它的消亡。
八年抗戰,唐歌收復了大量國土,守住了這個國家的安寧,贏得了百姓的心,礙了老皇帝的眼。好不容易解決了老皇帝,輔佐新君上位,但是任務世界裡屬於這個國家的天命卻再一次啟動了。
唐歌沒有退路,唯有前行。
但是天命這種東西,想憑人力逆轉,難,太難!
直接可觀的便是敵軍的將領中不斷湧現的天賦極高的人才。而唐歌陣營中,能夠挑大樑的始終只有他一人。哪怕她發現了可以培養的人才,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因為各種原因失去。
明白了天道之意不可違抗後,唐歌沒有放棄。那些人會死,只能說唐歌在他們成長起來以前,給
予的保護不夠。沒有不能扭轉的結局,天要亡她,她偏不從。
唐歌決意逐個擊破。人都有生死劫,一旦跨過,將是一片通途。唐歌的精力有限,她要從天道下救人,就更不容易了。為了救第一個人,唐歌替人擋下一次暗殺,身中劇毒。若非她體內有靈力相護,就死在了毒箭下。
也因這一次成功救援,讓唐歌抓到了從天道死劫下救人的訣竅--轉移。
將別人的生死劫轉到她身上,由她化解。而她在一次次的抗衡中,保住了軍中本該早亡的天賦將領。
至於千里之外的皇宮中,此刻已經被皇帝遇刺的事鬧得人仰馬翻。
消息傳到邊關,皇帝駕崩,舉國哀悼。
皇帝沒想過他會早死。遺詔來不及立,太子也沒有。為了那一張龍椅,皇帝九個成年的兒子開始了奪位之戰。
京城中身處皇權之外的老百姓被權貴的人頭和鮮血嚇得不敢出聲。
接到皇帝駕崩的消息,唐歌率兵回京。十萬大軍駐守城外,對城內奪權的皇子造成了極大的震懾。
京中也有五萬禁軍,但是禁軍和唐歌帶來的在戰場上拼殺過的見過血的十萬將士無法比。只要唐歌一聲令下,京城不保。
但是唐歌屯兵京城外,讓奪權的皇子看到了希望。誰能爭取到唐歌的支持,皇位跑不了。一時間皇子們爭相禮賢下士。
不知道誰聽說了唐歌對亡妻情深意重,不願續娶。得到消息的三皇子為表誠意,親手將先帝賜婚唐歌的公主殺了,藉此換取唐歌的支持。
然而唐歌不為所動。他就像一名合格的捕獵者,極有耐心地在外等候著,等待著獵物內鬥消耗完了,再出手一擊即中。
九名成年皇子的爭權之戰持續一月又十七天,京城上空充斥著血腥味,染血的宮牆不褪色。這一場九龍奪嫡最後的結果七死二傷,傷了的兩名皇子一人缺了胳膊,一人瘸腿,無緣皇位,最終皇位落到了年僅七歲的十七皇子頭上。
唐歌輔佐幼主登基,手掌大權,只需一個念頭,幼主便要讓權於她。但是唐歌沒有這麼做,他將當年背著先帝接走唐母和妻兒的事告訴了幼主,用這個秘密請幼主下旨,讓她接回唐母和妻兒,一家團圓。
將最大的秘密交到幼主手上,代表了唐歌最大的忠誠。
第五百二十二章 將軍百戰不死(五)
唐歌的老母和妻兒被迎回京城將軍府時,百姓歡騰。
戰神的家人沒有死,宗室以及前皇后,現在的太后對此事產生了懷疑。開始向唐歌發難。但是迎回唐母和唐歌妻兒的旨意出自幼帝之手。可以說,年齡尚小的帝王,登基後親手寫下的第一份聖旨就是迎回唐歌的家人。這裡面固然有唐歌投誠的影響,但是在皇宮這種吃人的地方出生,沒有
生母的護持,幼帝能平安活下來,並不是一個意外。
幼帝生母早年死於風寒,原本如幼帝這般不受寵愛的皇子,是絕對沒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是時移勢易,老皇帝突然遇刺身亡,九龍奪嫡,七死二傷,最後皇位在唐歌的推動下落到了幼帝的身上,這是一種天大的運氣,也是一種選擇的必然。
唐歌不希望坐在皇位上的君主還和老皇帝一樣疑心病重。眼線遍布皇宮的唐歌知道,參與奪嫡的九個成年皇子,各個心計深。這些皇子好的不學,老皇帝的疑心病卻學了個十成十。再換一個疑心病更重的君主上,唐母和妻兒永遠沒有重歸原本身份的可能。唐歌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立一個年紀小,還需要扶持的君主上位,對她來說,利處最大。
其實這是一場博弈。她選對了人,君臣不相疑,她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如果選錯了,任務可就懸了。可是這次任務,連任務目標都是不確定的,唐歌以為她再小心翼翼行事,不會和她往日任務一樣取得好結果。選擇扶持年方七歲的不受寵的十七皇子登位,唐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將她從老皇帝眼皮底下安排人帶走唐母和妻兒的秘密告訴小皇帝,更是一場豪賭。
如果這樣的開始還換不來小皇帝的信任,唐歌以為,皇室這一窩已經壞到了根子裡。屆時該怎麼做,她不會手軟。但是現在,她願意相信小皇帝,相信自己的眼光,以誠侍君,侯君誠待。
迎回唐母和妻兒是唐歌的目的,同時也是唐歌擺在小皇帝面前的第一個考題。小皇帝是否能全身心信任她這個手握大權的外人,端看小皇帝應對太后和宗室時的反應。
小皇帝沒有讓唐歌失望。有一種人如蓮,出淤泥而不染。
小皇帝計謀有,心卻沒壞。迎回唐母和妻兒一事,小皇帝一力扛下,只道唐母和唐歌妻兒的消息是他派出去的人找到的。宗室和太后不信又怎樣,皇帝年齡再小,有唐歌支持,他們也不敢太過輕視皇帝。其實宗室和太后提起此事的目的,為的僅僅是挑撥小皇帝和唐歌之間的關係。在利益的大餅面前,如何分得一杯羹,端看斡旋。
第一次挑撥離間失敗,也讓宗室和太后明白了,小皇帝年紀雖小,卻是一個有主意的人,亦或者說,小皇帝十分信任唐歌。
太后在宮中大發脾氣,直言:小皇帝生母血統低,身賤,連帶著小皇帝眼皮子淺。好不容易有了抓住唐歌把柄的機會,他竟然為了巴結一個下臣攬下所有的事,蠢不可及。
這番言論落到了小皇帝的耳朵里,小皇帝沒有半點反應。他照常學習,每日按時按刻給太后請安。於孝道上,沒有落下半點把柄。
宮中翻卷的小風浪,唐歌都知道。她並不將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時隔八年,被唐歌送到關外的唐母終於回來了,妻兒也與唐歌團聚,唐府上下滿是歡欣,到處洋溢著喜氣。
唐母在關外八年,沒了錦衣玉食,身子骨越發硬朗了。這與唐歌安排的人常常拉唐母出來鍛鍊不無關係。人的身體就像一台機器,太久不運作,必然衰敗得快,時時運轉,雖有磨損,內部的零
件才不至於因為時光的腐蝕敗壞。
見到紅光滿面的唐母,唐歌雙膝跪在了唐母的面前。真相如何,唐歌不會提,唐母亦不會深究,此刻母子相聚,唐歌還是守護家國的忠臣良將,就是對唐母最大的回報。
至於妻兒,雖不似唐母這般,八年才見一回,但在八年戰事中,唐歌和妻兒見面的次數並不多。要不是之前妻子為原主生下一子,唐家現在都有沒有傳人。
如今,戰事告一段落,唐歌得以留在京城將軍府中,唐母再起心思,希望唐歌和妻子為唐家開枝散葉。只是妻子在生長子時,身體裡落下了毛病,加之年齡大了,如今想要懷上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唐母沒有明說要給唐歌納妾,壓力卻給妻子留下了。
唐歌不想納妾,子嗣一事,唐歌並不強求。唐母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這麼做,無疑會傷害他與妻子的夫妻之情。妻子為了她常年獨守空房,本就不容易,她好不容易安定一段時間,卻要因為子嗣納妾,這是對妻子最大的不尊敬。
唐母沒明說納妾一事,唐歌卻直言此生不納妾。妻子的身體可以調養,他們夫妻尚且年輕,還可以生。便是不能生了,有長子支撐門庭足以。
唐母雖然不喜唐歌不聽安排,但是兒大不由娘。況且這個媳婦是她親自為兒子挑選的,唐母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與唐歌回到房裡,妻子忍不住落下眼淚來。唐歌明白妻子的想法,並不出聲安慰。有的情緒,通過眼淚發泄出來更好。等妻子哭夠了,睡著了,唐歌再為妻子用靈力疏通筋脈,溫養子宮。
如妻子這般因為生第一個孩子導致子宮受損的病症,對一般的大夫來說是一件棘手的事。但是對唐歌而言,並不難。
靈力是一個好東西,參雜了造化之力的靈力的修復功能更大。唐歌只為妻子疏導了一次,妻子臉上因為身體病症引起的面就消失了大半。隨著後面幾次疏導,妻子自己都感覺身體較以往輕了許多。妻子以為是唐歌請來的大夫開的藥見了效,殊不知那些藥全都被唐歌丟了,給妻子換上了她準備的補湯。
唐歌出手,最大的成效莫過於半年後,妻子發現自己再一次懷上了。
第五百二十三章 將軍百戰不死(六)
然而伴隨著喜悅而來的,總是離別。
邊關戰事再起。
北邊大雪,凍死了無數牛羊,胡虜沒得吃的,為了活命捲土重來。
國內,老皇帝剛死,九龍奪嫡讓國家動盪不安。雖有唐歌鎮守京城,暫時壓下了異動。但是官員死傷太多,以至於官職大面積空缺,人才選拔尚未開始,日常事務無法正常運行。縱然唐歌曾為一國之君,在人才空缺的情況下,她也沒辦法憑空大變活人。
因此只能建議小皇帝讓能用的官員身兼數職,關鍵時刻不管壓榨不壓榨,捱過這一段時間再說。也慶幸唐歌在京城中修養了近一年時間,為小皇帝挑選了一批人才,國家各項運作基本能如常進行。
胡虜不知國內真實情況,只道老皇帝死後,九龍奪嫡讓唐歌守護的國度元氣大傷,正是進攻搶奪的好時機,便聯合鄰國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一起進攻。
邊關告急,唐歌揮師北上。
臨行前,小皇帝親自為唐歌送行。高大的城門下,小皇帝走下馬車,站在唐歌面前,唐歌單膝下跪,雙手抱拳。
這個場景,便是過了許多年,當時在場的老百姓仍然清晰的記得,小皇帝用充滿童稚的聲音鏗鏘有力地說道:”唐將軍,朕在宮中等你凱旋。”
唐歌這一場戰爭打得並不容易。敵軍中出了數個天賦極高的指揮者。唐歌不知原主死後的事,也可以預料到,沒了原主這個守護者,這個國度必然會被胡虜攻破。也許滅亡才是這個國度在任務世界裡的宿命。因為唐歌進來了,才推遲了它的消亡。
八年抗戰,唐歌收復了大量國土,守住了這個國家的安寧,贏得了百姓的心,礙了老皇帝的眼。好不容易解決了老皇帝,輔佐新君上位,但是任務世界裡屬於這個國家的天命卻再一次啟動了。
唐歌沒有退路,唯有前行。
但是天命這種東西,想憑人力逆轉,難,太難!
直接可觀的便是敵軍的將領中不斷湧現的天賦極高的人才。而唐歌陣營中,能夠挑大樑的始終只有他一人。哪怕她發現了可以培養的人才,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因為各種原因失去。
明白了天道之意不可違抗後,唐歌沒有放棄。那些人會死,只能說唐歌在他們成長起來以前,給
予的保護不夠。沒有不能扭轉的結局,天要亡她,她偏不從。
唐歌決意逐個擊破。人都有生死劫,一旦跨過,將是一片通途。唐歌的精力有限,她要從天道下救人,就更不容易了。為了救第一個人,唐歌替人擋下一次暗殺,身中劇毒。若非她體內有靈力相護,就死在了毒箭下。
也因這一次成功救援,讓唐歌抓到了從天道死劫下救人的訣竅--轉移。
將別人的生死劫轉到她身上,由她化解。而她在一次次的抗衡中,保住了軍中本該早亡的天賦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