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軍中不可一日無主帥。”

  ”誰說主帥已經離帳?”

  手下不明,唐歌沉聲道:”我既不在軍中,一應事宜交與副將。軍中有將,何來無主。”

  事情在唐歌的拍板下被定下來。

  是夜,唐歌親自帶領著軍中體力最強的一千人悄悄出發了。

  時值寒冬,北風呼嘯。大雪日前連下三天三夜,山中鳥獸無蹤影。在這樣的環境下於懸崖絕壁小道上急行軍,危險非常大。

  唐歌行路時,體內妖修功法運行不斷。雪中蘊涵了大量的靈氣,山中無人無鳥獸,雪山上靈氣充裕,妖修功法運行時,靈氣迅速湧入唐歌體內,即便在急行軍中,唐歌體內也快速積攢了一波靈氣。

  她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每當有戰士踩踏時,唐歌總會暗中出手相助。因此這一條懸崖小道,一千人走得驚險,到最後卻沒有折損一人,順利抵達了敵人後方。

  兩軍對戰,糧糙先行,可見在戰爭中,糧糙的重要性。唐歌此次帶領一千人過來,為的就是火燒敵人的糧糙。

  敵方大部隊沒有離營,唐歌選擇此刻燒糧糙,是一件比翻越雪山還要危險的事。所以,在她出發前就做了安排,她離營後兩天,將會有消息從軍中放出,主將唐歌已經離營。敵方若想取勝,就必須趁著唐歌不在軍中的這個機會進攻。

  消息似真非假,七分真三分假,更容易引人相信。

  唐歌帶領一千人,潛伏在山中,只等地方主將離營,立刻潛入。

  一天之後,唐歌終於等來了敵軍主將率軍離營,他們偷襲的機會來了。估算了時間,唐歌一聲令下,一千人偷偷潛入敵軍後方。待敵軍主帥發現糧糙被毀,摔大軍返回來擒賊時,唐歌已經率兵悉數潛入山中,從原路回營。

  這一次偷襲,唐歌折損了二十七人。這在死人堆成山的戰場上,簡直就是一次奇蹟。回程路上,唐歌與大軍匯合,率軍攻打敵軍。成功將敵軍逼退,收復了一座城池。

  勝利的消息傳到朝廷中,已經是一月之後。在此期間,唐歌安排的人截住了皇帝下發的兩道聖旨。皇帝聽到了捷報,在聖旨被人劫走後,對唐歌的殺心起了又放下來。

  大勝之下,倘若一國之主還要斬殺功臣,他這個皇帝做到這裡,也快到頭了。此刻向皇帝進獻讒言的臣子卻沒有消停。他呈報了一個消息:將軍唐戈的家人在外出敬香時,遭人劫持了。如今生

  死不明。

  皇帝沉吟片刻,腦子裡閃過數個念頭。

  ”暫將此事壓下,待唐將軍還朝。愛卿即刻命人暗中尋訪唐將軍家人下落。切不可教居心叵測的人,壞了朕與唐將軍的君臣之宜。”

  皇帝的眼睛裡閃過一抹冷光。

  ”來人,擬旨,宣將軍唐戈速速還朝。”

  第五百二十章 將軍百戰不死(三)

  戰事取得勝利,家人已被秘密接到邊關來,唐歌沒了顧慮,第三道聖旨在唐歌的示意下順利到了邊關。

  雖說戰事□□,不表示敵人不會進犯。唐歌離開,對軍營的影響仍然很大,可是現在已經有了迴旋的餘地,唐歌暫時不想和皇帝撕破臉,就必須回京一趟。

  聖旨一再被劫,早已對她心生疑慮的皇帝在她的家人失蹤後,肯定會將兩件事聯繫起來,但是不管怎麼樣,皇帝抓不到把柄,這件事就落不到唐歌的頭上。

  第三道聖旨順利抵達邊關,唐歌接旨後,力排眾議,單槍匹馬趕回京城。若是正常行軍速度,唐歌從邊關回京至少需要二十多日,為了節省時間,唐歌給馬貼上了神行符,僅用了十五日就到了京城。這期間,馬和人都有休息的時間。

  回京當日,唐歌做的頭一件事情就是入宮面聖。君臣相見,自是一番寒暄。待到皇帝說出唐家家眷在出城敬香的時候被人劫持,至今毫無消息時,唐歌忽的紅了眼眶。

  男兒有淚不輕彈,唐歌沒有在御前失儀,卻半晌沒說話。

  \\\”不破胡虜,臣愧為人子。\\\”許久,唐歌從懷中取出一封信呈上。皇帝看後方知,信出自胡虜之手,言唐母和唐歌的妻兒都已落入胡虜手中,唐歌若想家人活命,就投靠胡虜。否則,兩軍交戰之日,就是唐母和唐歌妻兒人頭落地之時。

  \\\”愛卿,信上的內容、、、、、、\\\”

  \\\”是真的。家母的隨身物品早已隨信一起送到了軍中。臣順著線索查下去,沒有找到家母的行蹤。\\\”唐歌的聲音已經恢復平靜,但越是平靜,心裡壓抑的悲傷越重。

  \\\”是朕對不住唐愛卿,你為朕守護江山,朕竟無力護你親人周全。\\\”

  君臣這一次交流,壓下了所有的暗涌。唐歌知道,皇帝即便沒有完全相信她的話,也不會動唐歌。

  唐歌既然一早做了安排,早就留下了痕跡給皇帝查詢。唐歌相信,在她回來的路上,皇帝的人已經查到了她的手下特意留下的線索,可以證實唐母確實有可能被人送出關外了。

  事實上,唐母的確被唐歌單獨送出了關外,為的就是安唐母的心,護唐母的命。

  唐母此人生於憂患,越是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她的氣節越高,越會咬緊牙關活下去。唐歌安排的人假扮胡虜將唐母劫走,第一是要在皇帝手下保住唐母的性命。第二,唐母此人也是有急智的,她在被擄的情況下,定然會按兵不動,伺機逃走。可是唐歌不會給她離開的機會。被擄的生活不會好也不至於太差,以唐母的身子骨,要熬過這一段不難。唐歌的人暗中會關照唐母,因此唐母不會有任何問題。

  至於妻兒,唐歌命人擄人前,就讓手下先給妻子送了一封信,交代妻子按照她心中所書行事。妻子是枕邊人,不似唐母愚忠,唐歌的一些計劃想要順利實施,就不能完全瞞著妻子,因此唐母所在的馬車被劫持時,妻兒正好在另一輛馬車上,馬車又恰好在轉彎的地方出現故障,是以唐母是知道她和兒媳、孫兒分開的事實。

  唐母被送往關外,妻兒則秘密到邊關住下,隱姓埋名,只在唐歌入京前一日,才見了第一面。

  唐歌擅長於作假,皇帝的人不抽絲剝繭,想要從她安排人留下的痕跡中分辨出真相來,很難。唐歌並不擔心皇帝能識破真相。

  入京第三日,唐歌再一次接到宮中旨意,宣她入宮。

  果然,皇帝得到了具體的消息,jian|臣的手下查到了唐歌留下的線索,確定唐家人確實被胡虜擄走,出了關。唐歌呈上來的信沒有作假,皇帝心中安定。聖旨被劫一事,可以確定與唐歌無關。

  畢竟聖旨被劫之時,正值戰事爆發,唐歌在戰場上拼殺,如何抽得出手劫殺天使。皇帝不認為唐歌有預知後事的能力,否則也不會讓自己的老母妻兒被胡虜劫走。

  只是唐歌的家人在皇城腳下被劫持,大大打了他的臉。皇帝心中一沉。

  現在唐歌一心怨恨胡虜,誓死殺敵報仇,他日胡虜被他擊退,唐歌將家人被擄走的事算到他的頭上、、、、、、

  皇帝臉上的表情沒有變化,眼睛裡的光明滅不定,唐歌就知道,皇帝仍然忌憚她。不過不要緊,她只需要爭取這一段時間。這個皇帝,曾經因為心中猜忌殺死了原主,唐歌就不打算和他好好相處。她要的,只是皇帝現在的忌憚以及按兵不動。

  從皇宮出來,唐歌直奔將軍府。皇帝沒有命令,她鎮日在府中獨坐。有時候在唐母居住的院子裡一坐就是一整日。唐歌的表現符合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在得知母親妻兒出事後的表現,皇帝儘管不能完全放下心來,但是前方戰事再起。因為離了唐歌,之前被奪回的城池,再一次失去了。皇帝也坐不住了,一月後,終於下旨,讓唐歌重返邊關,統帥三軍。

  jian|臣痛心疾首地勸皇帝,道: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可是朝中無人抵禦外敵,江山若不再,他這個皇帝位置都保不住了,還疑心臣子做什麼?

  皇帝只有一瞬間遲疑,就對著聖旨用了印。

  拿到聖旨的唐歌,如龍入海,自此天高海闊,任她徜徉。

  唐歌歸營,三軍士氣如虹。敵軍欲守城不出,讓戰事再次僵持。兩軍交戰多年,對方將令的行軍布陣手法,各自心中有數。

  唐歌上回兵行險招,偷襲敵軍後方,敵軍將領只是將此事歸納為一次突發事故,殊不知唐歌這具身體裡已經換了一個芯子。人不同了,手法自然不同。

  若說原主在戰場上排兵布陣以穩著稱,唐歌則不然。縱觀她的任務之路,數次生死一線,唐歌能從中活下來,靠的就是她敢走荊棘之路。

  唐歌屢出奇兵,敵軍防不慎防。天險阻擋不了唐歌的兵,縱然城池背靠死亡之山,也有唐歌的兵身負巨翼,從天而降。

  那失落的城池很快被唐歌收回,不單如此,先帝手中失去的城池在唐歌層出不窮的計策下奪回了十之□□。

  眼看丟失的疆土即將被唐歌收復,朝中的旨意再一次來了。

  第五百二十一章 將軍百戰不死(四)

  聖旨下,傳唐歌回京。與此同時,還有一道賜婚聖旨。

  皇帝要將他的公主嫁給唐歌為妻。

  唐歌的妻兒失蹤八載,百姓都道凶多吉少。唐歌卻知道,妻子還在小鎮上好好的活著。甚至,唐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看望妻子。

  如今長子已經從軍,被唐歌安排在了步兵營。

  皇帝卻在這個時候下了一道賜婚聖旨,要招唐歌為駙馬。

  須知,駙馬不能手握重權,這是歷朝歷代的規矩,唐歌要接下賜婚聖旨,就默認了交出手中兵權,要不接下聖旨,等同於抗旨不尊。

  唐歌在戰場上拼殺八年,換來的就是卸磨殺驢的結果,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心寒。朝中眾臣對皇帝這個決定褒貶不一。褒獎的乃是因為唐歌名聲日顯,在百姓心中威望非常高,隱約有蓋過皇帝的勢頭。這讓一部分朝臣覺察到了危險。另一部分朝臣則認為,唐歌勞苦功高,從不依仗功勞行驕縱之事,乃是忠臣。皇帝這麼做,未免寒了邊關將士的心。

  但是不管朝中眾臣的反應如何,這兩道聖旨還是如期頒下。接到聖旨的唐歌沉默了。

  八年了,唐歌的眼睛和心並沒有完全放到戰場上。

  八年前回京,唐歌在皇宮裡留下了一些水鏡。是以,皇宮裡的一些事,唐歌知道的比一般人都要快。唐歌早就做好了和皇帝翻臉的準備,這八年來,她漸漸往皇宮中安插了一些人手。唐歌的人看似都在無用的職位行走,可若是每個無用的職位上都有她的眼線,收穫的情報也不可小覷。重要的是,為了不暴露自己,唐歌選定的每一名眼線都不知道他們背後的主人是唐歌。唐歌也不用他們做其他事,每天只需要將他們眼睛裡看到的事情在特定的地方說一遍即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