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那些人的名字,估計您不會曉得的吧?”
“不曉得。”跑步者說,“長相大致記得,迎面碰上時互相寒暄一聲,但名字和住哪個單元不曉得,畢竟是大城市裡的公寓。”
“明白了,多謝多謝!”我說,“攔您停下,很抱歉。加油跑吧!”
男子按下手錶的停止鈕,繼續跑步上樓。
星期二我正在沙發上坐著,一位老人從樓上下來。白髮,戴眼鏡,七十五六歲光景。長袖襯衫,灰色西褲,拖鞋。衣著整潔,一道皺紋也沒有。個頭高,姿態也好。看上去像是退休沒多久的小學校長。
“您好!”他說。
“您好!”我應道。
“在這裡吸菸可以麼?”
“請、請,儘管吸。”我回答。
他在我旁邊弓腰坐下,從褲袋裡掏出“七星”,用火柴點上,熄掉火柴,投進菸灰缸。
“住26樓。”他緩緩吐出一口煙說,“和兒子夫婦同住,兩人說吸菸會把房間熏出味來,所有想吸菸就來這裡。您吸菸麼?”
我說戒菸十二年了。
“我戒掉也可以的。反正一天才吸幾支,想戒什麼時候戒都不費事。”老人說,“只是,外出買煙啦、特意出門來這裡吸一支啦——由於有這類瑣碎的事發生,每天每日得以順利滑過。還能運動運動身體,避免想多餘的事。”
“就是說是為了健康而繼續吸菸囉?”
“正是正是。”老人神情很認真。
“您說住在26樓?”
“是的。”
“那麼您可認識住在2609的胡桃澤先生?”
“嗯,認識,戴眼鏡的那位吧?是在‘所羅門兄弟’工作?”
“Merrill Lynch.”我糾正道。
“對,是Merrill Lynech.”老人說,“在這裡說過幾次話。那位先生也時不時坐這沙發。”
“胡桃澤先生在這沙發上做什麼呢?”
“這——,我不曉得。大概只是愣愣地發呆吧。好像不吸菸的。”
“就是說像思考什麼似的?”
“不大清楚那方面的差異。發呆——思考。我們日常性地思考東西。我們決不是為了思考而活著,卻又似乎同樣為了活著而思考的。這麼說好像和帕斯卡的學說相反,說不定我們有時倒是為了不讓自己活著而思考的。發呆——未嘗不可以說是下意識地驅使那種反作用。總之問題很難。”如此說罷,老人深深吸一口煙。
我試著詢問:“胡桃澤先生沒說過什麼嗎,比如工作壓力大啦家裡發生矛盾啦……”
老人搖一下頭,把菸灰磕落在菸灰缸里。“如您所知,大凡水都流經所給的最短距離。但在某種情況下,最短距離是水本身所造成的。人的思考同水的這一功能相類似,我總是懷有這樣的印象。可是,我必須回答您的問話。我同胡桃澤先生從未談過那麼深入的內容,只是不咸不淡閒聊罷了,天氣啦公寓守則啦,不外乎這些。”
“明白了。耽誤您時間了。”我說。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語言。”老人好像沒聽到我的話,“而與此同時,無須說,語言則常常需要我們這個中介。沒有我們,語言就不具有存在的意義——不是這樣嗎——從而成為永遠沒有發聲機會的語言,而沒有發聲機會的語言早已不成其為語言。”
“的確如您所說。”我說道。
“這是不知思考了多少次的有價值的命題。”
“就像禪的公案。”
“正是。”老人點頭。
吸完一支煙,老人起身,走回房間。
“祝您愉快!”他說。
“再見!”我說。
星期五下午兩點過後,我上道25樓和26樓之間的樓梯轉角平台,見沙發上坐著一個小女孩兒,一邊看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一邊唱歌。剛上小學的年齡。粉色T恤,粗斜紋布短褲,背一個綠色D形背囊,帽子放在膝上。
“你好!”我說。
“你好!”女孩兒停止唱歌。
本來我很想在她身旁坐下,但又不願意有人路過時懷疑自己不地道,便靠在窗邊的牆上,保持距離和她交談。
“放學了?”我試著問。
“懶得說學校的事。”女孩兒一副不容商量的口氣。
“那就不說學校的事。”我說,“你住這座公寓?”
“住。”女孩兒回答,“27樓。”
“常在這樓梯走上走下的?”
“電梯臭。”女孩兒說。
“電梯臭,一直走到27樓?”
女孩兒對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大大地點頭:“不是經常,有時候。”
“腿不累?”
女孩兒沒有回答我的提問。“噯,叔叔,這座公寓樓梯的鏡子裡邊,這兒的鏡子照人照得最好看,而且和我家裡的照人完全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自己照照看!”女孩兒說。
我跨前一步,面對鏡子,注視一會兒裡面的自己。給女孩兒這麼一說,覺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同平時在別的鏡子裡見到的自己是有點兒不一樣。鏡子彼側的自己比此側的自己看上去多少胖些,還有點兒樂呵呵的。打個比方,簡直就像剛吃過滿滿一肚子熱乎乎的薄餅。
“叔叔,你養狗的?”
“哪裡,狗沒養。熱帶魚倒是養的。”
“嗬!”女孩應道。不過好像對熱帶魚沒多大興致。
“喜歡狗?”我問。
她沒有回答,另外問:“叔叔,沒有小孩兒?”
“沒有小孩兒。”我回答。
女孩兒以充滿懷疑的眼光看我的臉:“我媽媽說不能和沒有小孩兒的男人說話,說那種男人當中絕對有很多是莫明其妙的。”
“那倒不一定。不過,的確最好提防陌生男人,你母親說的對。”
“納叔叔你怕不是莫明其妙的人吧?”
“我想不是。”
“不至於突然亮公雞出來?”
“不亮。”
“也不搜集小女孩兒的三角褲什麼的?”
“不搜集。”
“可有搜集的東西?”
我想了想。現代詩的原始版本倒是搜集的,但這種事恐怕還是不在這裡說為好。“沒有特別想搜集的東西啊。你呢?”
她也就此想了一會兒,然後搖幾下頭:“我想我也沒有特別想搜集的東西。”
接下去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噯,叔叔,‘炸面圈先生’裡邊什麼最喜歡?”
“‘老年時裝’。”我脫口而出。
“那不知道,”女孩兒說,“好怪的名字。我喜歡的是‘圓圓的月亮’,還有‘泡沫奶油兔’。”
“不曉得。”跑步者說,“長相大致記得,迎面碰上時互相寒暄一聲,但名字和住哪個單元不曉得,畢竟是大城市裡的公寓。”
“明白了,多謝多謝!”我說,“攔您停下,很抱歉。加油跑吧!”
男子按下手錶的停止鈕,繼續跑步上樓。
星期二我正在沙發上坐著,一位老人從樓上下來。白髮,戴眼鏡,七十五六歲光景。長袖襯衫,灰色西褲,拖鞋。衣著整潔,一道皺紋也沒有。個頭高,姿態也好。看上去像是退休沒多久的小學校長。
“您好!”他說。
“您好!”我應道。
“在這裡吸菸可以麼?”
“請、請,儘管吸。”我回答。
他在我旁邊弓腰坐下,從褲袋裡掏出“七星”,用火柴點上,熄掉火柴,投進菸灰缸。
“住26樓。”他緩緩吐出一口煙說,“和兒子夫婦同住,兩人說吸菸會把房間熏出味來,所有想吸菸就來這裡。您吸菸麼?”
我說戒菸十二年了。
“我戒掉也可以的。反正一天才吸幾支,想戒什麼時候戒都不費事。”老人說,“只是,外出買煙啦、特意出門來這裡吸一支啦——由於有這類瑣碎的事發生,每天每日得以順利滑過。還能運動運動身體,避免想多餘的事。”
“就是說是為了健康而繼續吸菸囉?”
“正是正是。”老人神情很認真。
“您說住在26樓?”
“是的。”
“那麼您可認識住在2609的胡桃澤先生?”
“嗯,認識,戴眼鏡的那位吧?是在‘所羅門兄弟’工作?”
“Merrill Lynch.”我糾正道。
“對,是Merrill Lynech.”老人說,“在這裡說過幾次話。那位先生也時不時坐這沙發。”
“胡桃澤先生在這沙發上做什麼呢?”
“這——,我不曉得。大概只是愣愣地發呆吧。好像不吸菸的。”
“就是說像思考什麼似的?”
“不大清楚那方面的差異。發呆——思考。我們日常性地思考東西。我們決不是為了思考而活著,卻又似乎同樣為了活著而思考的。這麼說好像和帕斯卡的學說相反,說不定我們有時倒是為了不讓自己活著而思考的。發呆——未嘗不可以說是下意識地驅使那種反作用。總之問題很難。”如此說罷,老人深深吸一口煙。
我試著詢問:“胡桃澤先生沒說過什麼嗎,比如工作壓力大啦家裡發生矛盾啦……”
老人搖一下頭,把菸灰磕落在菸灰缸里。“如您所知,大凡水都流經所給的最短距離。但在某種情況下,最短距離是水本身所造成的。人的思考同水的這一功能相類似,我總是懷有這樣的印象。可是,我必須回答您的問話。我同胡桃澤先生從未談過那麼深入的內容,只是不咸不淡閒聊罷了,天氣啦公寓守則啦,不外乎這些。”
“明白了。耽誤您時間了。”我說。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語言。”老人好像沒聽到我的話,“而與此同時,無須說,語言則常常需要我們這個中介。沒有我們,語言就不具有存在的意義——不是這樣嗎——從而成為永遠沒有發聲機會的語言,而沒有發聲機會的語言早已不成其為語言。”
“的確如您所說。”我說道。
“這是不知思考了多少次的有價值的命題。”
“就像禪的公案。”
“正是。”老人點頭。
吸完一支煙,老人起身,走回房間。
“祝您愉快!”他說。
“再見!”我說。
星期五下午兩點過後,我上道25樓和26樓之間的樓梯轉角平台,見沙發上坐著一個小女孩兒,一邊看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一邊唱歌。剛上小學的年齡。粉色T恤,粗斜紋布短褲,背一個綠色D形背囊,帽子放在膝上。
“你好!”我說。
“你好!”女孩兒停止唱歌。
本來我很想在她身旁坐下,但又不願意有人路過時懷疑自己不地道,便靠在窗邊的牆上,保持距離和她交談。
“放學了?”我試著問。
“懶得說學校的事。”女孩兒一副不容商量的口氣。
“那就不說學校的事。”我說,“你住這座公寓?”
“住。”女孩兒回答,“27樓。”
“常在這樓梯走上走下的?”
“電梯臭。”女孩兒說。
“電梯臭,一直走到27樓?”
女孩兒對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大大地點頭:“不是經常,有時候。”
“腿不累?”
女孩兒沒有回答我的提問。“噯,叔叔,這座公寓樓梯的鏡子裡邊,這兒的鏡子照人照得最好看,而且和我家裡的照人完全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自己照照看!”女孩兒說。
我跨前一步,面對鏡子,注視一會兒裡面的自己。給女孩兒這麼一說,覺得映在鏡子裡的自己同平時在別的鏡子裡見到的自己是有點兒不一樣。鏡子彼側的自己比此側的自己看上去多少胖些,還有點兒樂呵呵的。打個比方,簡直就像剛吃過滿滿一肚子熱乎乎的薄餅。
“叔叔,你養狗的?”
“哪裡,狗沒養。熱帶魚倒是養的。”
“嗬!”女孩應道。不過好像對熱帶魚沒多大興致。
“喜歡狗?”我問。
她沒有回答,另外問:“叔叔,沒有小孩兒?”
“沒有小孩兒。”我回答。
女孩兒以充滿懷疑的眼光看我的臉:“我媽媽說不能和沒有小孩兒的男人說話,說那種男人當中絕對有很多是莫明其妙的。”
“那倒不一定。不過,的確最好提防陌生男人,你母親說的對。”
“納叔叔你怕不是莫明其妙的人吧?”
“我想不是。”
“不至於突然亮公雞出來?”
“不亮。”
“也不搜集小女孩兒的三角褲什麼的?”
“不搜集。”
“可有搜集的東西?”
我想了想。現代詩的原始版本倒是搜集的,但這種事恐怕還是不在這裡說為好。“沒有特別想搜集的東西啊。你呢?”
她也就此想了一會兒,然後搖幾下頭:“我想我也沒有特別想搜集的東西。”
接下去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噯,叔叔,‘炸面圈先生’裡邊什麼最喜歡?”
“‘老年時裝’。”我脫口而出。
“那不知道,”女孩兒說,“好怪的名字。我喜歡的是‘圓圓的月亮’,還有‘泡沫奶油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