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不料,由於連休的關係,當天和第二天去火奴魯魯的飛機一個空座也沒有,哪家航空公司情況都一樣。但她說明原委之後,UAL的工作人員讓她馬上去機場,設法幫她找個座位。她簡單收拾一下行李趕去成田機場,等在那裡的女工作人員遞給她一張商務艙機票。“現在只這個空著,不過您花經濟艙的票價就行了。”對方說,“您想必難過,注意提起精神。”幸說謝謝實在幫大忙了。
抵達火奴魯魯機場時,幸才發覺由於太著急了,忘了把抵達時間告訴領事館,卻又嫌現在聯繫等待碰頭太麻煩,於是決定獨自一人去考愛島。到了那裡總有辦法可想。轉機到達考愛島已快中午了,她在機場的汽車出租站借得小汽車,首先開到附近的警察署。她說自己是接到兒子在哈納萊伊灣被鯊魚咬死的通知後從東京趕來的,一個戴眼鏡頭髮花白的警察把她領到冷凍倉庫般的遺體安置所,給她看了被咬掉一條腿的兒子的屍體。右腿從膝蓋偏上一點那裡起沒有了,斷面悽慘地露出白骨。毫無疑問是她的兒子。臉上已沒了表情,看上去好像極為正常地熟睡著,很難認為已經死了。估計有人給修整了表情,仿佛使勁一搖肩就能嘟嘟嚷嚷醒來,一如以往每天早上那樣。
在另一房間裡,她在確認屍體為自己兒子的文件上簽了字。警察問她打算怎麼處理兒子的遺體,她說不知道,又反問一般情況下應如何處理。警察說火葬後把骨灰帶回去是這種情況下最一般的做法,進而解釋說遺體直接帶回日本也是可能的,但一來手續麻煩,二來花錢。或者葬在考愛島陵園也是可以的。
幸說請火葬好了,骨灰帶回東京。兒子已經死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復生,灰也好骨也好遺體也好,還不都一個樣。她在火葬申請書上簽了字,付了費用。
“只有美國運通卡……”幸說。
“美國運通卡就可以了。”
幸想道,自己在用美國運通卡支付兒子的火葬費用。她覺得這對於她是很不現實的,和兒子被鯊魚咬死同樣缺乏現實性。火葬定在第二天上午進行。
“你英語講得不錯啊!”負責此事的警察一邊整理文件一邊說。是個日本血統警察,名字叫坂田。
“年輕時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幸說。
“怪不得。”說著,警察把兒子的東西遞了過來:衣服、護照、回程機票、錢夾、隨身聽、雜誌、太陽鏡、化妝盒。一切都裝在不大的波士頓旅行包里。幸也必須在列有這些零碎東西的一覽表收據上簽字。
“另外還有孩子?”警察問。
“不,就這一個。”幸回答。
“您丈夫這回沒一起來?”
“丈夫很早就去世了。”
警察深身嘆息一聲:“真是不幸。如果有我們可以幫忙的,請只管說。”
“請告訴我兒子死的地方,還有投宿的地方,我想他有住宿費要付。另外,想同火奴魯魯的日本領事館取得聯繫,能借我電話一用?”
警察拿來地圖,用記號筆劃出兒子衝浪的位置和投宿旅館的位置。她決定住在警察推薦的鎮上一家小旅館。
“我個人對您有個請求,”名叫坂田的半來警察另別時對幸說,“在這座考愛島,大自然時常奪取人命。如您所見,這裡的大自然的確十分漂亮,但有時候也會大發脾氣,置人於死地。我們和這種可能性一起生活。對您兒子的死我深感遺憾,衷心同情,但請您不要因為這件事埋怨、憎恨我們這座島。在您聽來或許是一廂情願的辯解,可這是我的請求。”
幸點頭。
“太太,我母親的哥哥一九四四年在歐洲戰死了,在法德邊境。作為由日本血統美國人組成的部隊的一員,在救援被納粹包圍的德克薩斯營時被德軍炮彈擊中陣亡的。剩下的只有辨認證和零零碎碎的肉片在雪地上四下飛濺。母親深愛著哥哥,自那以來人整個改變了。我當然只知道改變之後的母親的樣子,非常令人痛心。”
如此說罷,警察搖了搖頭。
“無論名義如何,戰爭死亡都是由各方的憤怒和憎恨造成的。但大自然不同,大自然沒有哪一方。對於您,我想的確是深痛的體驗,但如果可能的話,請您這樣認為——您的兒子是同什麼名義什麼憤怒什麼憎恨一概無緣地返回了大自然的循環之中。”
翌日火葬後,她接過裝有骨灰的小鋁罐,驅車駛往位於北肖爾深處的哈納萊伊灣。從警察署所在的利胡埃鎮到那裡要一個小時。幾年前襲來的一場颶風使島上幾乎所有的樹木嚴重變形,被吹走房頂的木結構房屋也看到幾座。甚至有的山也變形了。自然環境確實嚴酷。
穿過仿佛半休眠的哈納萊伊小鎮前行不遠,就是兒子遭遇鯊魚的衝浪地點。她把車停在附近的停車場,在沙灘上坐下,眼望五六個衝浪手騎在浪頭上的光景。他們手抓衝浪板在海灣上浮游,每當強有力的浪頭打過來便抓住它,通過助跑站到板上,乘浪來到海岸近處,等浪頭低落下去,他們便失去平衡落進水中。然後,他們收回衝浪板,再次雙手划過,鑽進海浪返回海灣,如此周而復始。幸有些費解,這些人莫非不害怕鯊魚?或者沒有聽說我的兒子幾天前在同一地點被鯊魚咬死?
幸坐在海灘上,半看不看地把這光景看了一個來小時。任何有輪廓的事情她都無從考慮。具有重量的過去一下子在哪裡消失得無影無蹤,將來又位於極其遙遠和黑暗的地方。任何地方的時態同此時的她都幾乎沒有關聯。她只管做在現在這一不斷移行的時間性之中,只管機械性地以眼睛追逐波浪和衝浪手們單調而反覆地勾勒出的風景。她忽然心想:當下的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之後,她去了兒子住過的旅館。衝浪手們投宿的小旅館,髒兮兮的,有個荒蕪的院子,兩個半裸的長頭髮白人坐在帆布椅上喝啤酒,幾隻綠色的ROLLINGROCK酒瓶倒在腳前的雜糙叢中,一個金髮一個黑髮,但除了這點,兩人臉形相同體形相近,胳膊上都有時髦的刺青,身上隱隱發出大麻味兒,還有狗屎味兒混在裡面。幸走近時,兩人以警惕的目光看她。
“住過這家旅館的我兒子三天前給鯊魚咬死了。”幸解釋說。
兩人對視了一下。“那,可是TEKASHI?”
“是的,是TEKASHI.”
“蠻酷的小子,”金髮說,“可憐啊!”
“那天早上,呃——,有很多海龜進入海灣,”黑髮以弛緩的語調介紹道,“鯊魚追海龜追了過來。啊——,平時那些傢伙是不咬衝浪手的。我們跟鯊魚相處得相當不錯。可是……唔——,怎麼說呢,鯊魚也是什麼樣的都有。”
“我是來付旅館費的,”她說,“想必還沒支付完。”
金髮皺起眉頭,把啤酒瓶往天上晃了幾晃:“跟你說,阿姨,你是不大清楚,這裡只留先付款的客人。畢竟是以窮衝浪手為對象的便宜旅館,不可能有沒付房費的客人。”
抵達火奴魯魯機場時,幸才發覺由於太著急了,忘了把抵達時間告訴領事館,卻又嫌現在聯繫等待碰頭太麻煩,於是決定獨自一人去考愛島。到了那裡總有辦法可想。轉機到達考愛島已快中午了,她在機場的汽車出租站借得小汽車,首先開到附近的警察署。她說自己是接到兒子在哈納萊伊灣被鯊魚咬死的通知後從東京趕來的,一個戴眼鏡頭髮花白的警察把她領到冷凍倉庫般的遺體安置所,給她看了被咬掉一條腿的兒子的屍體。右腿從膝蓋偏上一點那裡起沒有了,斷面悽慘地露出白骨。毫無疑問是她的兒子。臉上已沒了表情,看上去好像極為正常地熟睡著,很難認為已經死了。估計有人給修整了表情,仿佛使勁一搖肩就能嘟嘟嚷嚷醒來,一如以往每天早上那樣。
在另一房間裡,她在確認屍體為自己兒子的文件上簽了字。警察問她打算怎麼處理兒子的遺體,她說不知道,又反問一般情況下應如何處理。警察說火葬後把骨灰帶回去是這種情況下最一般的做法,進而解釋說遺體直接帶回日本也是可能的,但一來手續麻煩,二來花錢。或者葬在考愛島陵園也是可以的。
幸說請火葬好了,骨灰帶回東京。兒子已經死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復生,灰也好骨也好遺體也好,還不都一個樣。她在火葬申請書上簽了字,付了費用。
“只有美國運通卡……”幸說。
“美國運通卡就可以了。”
幸想道,自己在用美國運通卡支付兒子的火葬費用。她覺得這對於她是很不現實的,和兒子被鯊魚咬死同樣缺乏現實性。火葬定在第二天上午進行。
“你英語講得不錯啊!”負責此事的警察一邊整理文件一邊說。是個日本血統警察,名字叫坂田。
“年輕時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幸說。
“怪不得。”說著,警察把兒子的東西遞了過來:衣服、護照、回程機票、錢夾、隨身聽、雜誌、太陽鏡、化妝盒。一切都裝在不大的波士頓旅行包里。幸也必須在列有這些零碎東西的一覽表收據上簽字。
“另外還有孩子?”警察問。
“不,就這一個。”幸回答。
“您丈夫這回沒一起來?”
“丈夫很早就去世了。”
警察深身嘆息一聲:“真是不幸。如果有我們可以幫忙的,請只管說。”
“請告訴我兒子死的地方,還有投宿的地方,我想他有住宿費要付。另外,想同火奴魯魯的日本領事館取得聯繫,能借我電話一用?”
警察拿來地圖,用記號筆劃出兒子衝浪的位置和投宿旅館的位置。她決定住在警察推薦的鎮上一家小旅館。
“我個人對您有個請求,”名叫坂田的半來警察另別時對幸說,“在這座考愛島,大自然時常奪取人命。如您所見,這裡的大自然的確十分漂亮,但有時候也會大發脾氣,置人於死地。我們和這種可能性一起生活。對您兒子的死我深感遺憾,衷心同情,但請您不要因為這件事埋怨、憎恨我們這座島。在您聽來或許是一廂情願的辯解,可這是我的請求。”
幸點頭。
“太太,我母親的哥哥一九四四年在歐洲戰死了,在法德邊境。作為由日本血統美國人組成的部隊的一員,在救援被納粹包圍的德克薩斯營時被德軍炮彈擊中陣亡的。剩下的只有辨認證和零零碎碎的肉片在雪地上四下飛濺。母親深愛著哥哥,自那以來人整個改變了。我當然只知道改變之後的母親的樣子,非常令人痛心。”
如此說罷,警察搖了搖頭。
“無論名義如何,戰爭死亡都是由各方的憤怒和憎恨造成的。但大自然不同,大自然沒有哪一方。對於您,我想的確是深痛的體驗,但如果可能的話,請您這樣認為——您的兒子是同什麼名義什麼憤怒什麼憎恨一概無緣地返回了大自然的循環之中。”
翌日火葬後,她接過裝有骨灰的小鋁罐,驅車駛往位於北肖爾深處的哈納萊伊灣。從警察署所在的利胡埃鎮到那裡要一個小時。幾年前襲來的一場颶風使島上幾乎所有的樹木嚴重變形,被吹走房頂的木結構房屋也看到幾座。甚至有的山也變形了。自然環境確實嚴酷。
穿過仿佛半休眠的哈納萊伊小鎮前行不遠,就是兒子遭遇鯊魚的衝浪地點。她把車停在附近的停車場,在沙灘上坐下,眼望五六個衝浪手騎在浪頭上的光景。他們手抓衝浪板在海灣上浮游,每當強有力的浪頭打過來便抓住它,通過助跑站到板上,乘浪來到海岸近處,等浪頭低落下去,他們便失去平衡落進水中。然後,他們收回衝浪板,再次雙手划過,鑽進海浪返回海灣,如此周而復始。幸有些費解,這些人莫非不害怕鯊魚?或者沒有聽說我的兒子幾天前在同一地點被鯊魚咬死?
幸坐在海灘上,半看不看地把這光景看了一個來小時。任何有輪廓的事情她都無從考慮。具有重量的過去一下子在哪裡消失得無影無蹤,將來又位於極其遙遠和黑暗的地方。任何地方的時態同此時的她都幾乎沒有關聯。她只管做在現在這一不斷移行的時間性之中,只管機械性地以眼睛追逐波浪和衝浪手們單調而反覆地勾勒出的風景。她忽然心想:當下的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之後,她去了兒子住過的旅館。衝浪手們投宿的小旅館,髒兮兮的,有個荒蕪的院子,兩個半裸的長頭髮白人坐在帆布椅上喝啤酒,幾隻綠色的ROLLINGROCK酒瓶倒在腳前的雜糙叢中,一個金髮一個黑髮,但除了這點,兩人臉形相同體形相近,胳膊上都有時髦的刺青,身上隱隱發出大麻味兒,還有狗屎味兒混在裡面。幸走近時,兩人以警惕的目光看她。
“住過這家旅館的我兒子三天前給鯊魚咬死了。”幸解釋說。
兩人對視了一下。“那,可是TEKASHI?”
“是的,是TEKASHI.”
“蠻酷的小子,”金髮說,“可憐啊!”
“那天早上,呃——,有很多海龜進入海灣,”黑髮以弛緩的語調介紹道,“鯊魚追海龜追了過來。啊——,平時那些傢伙是不咬衝浪手的。我們跟鯊魚相處得相當不錯。可是……唔——,怎麼說呢,鯊魚也是什麼樣的都有。”
“我是來付旅館費的,”她說,“想必還沒支付完。”
金髮皺起眉頭,把啤酒瓶往天上晃了幾晃:“跟你說,阿姨,你是不大清楚,這裡只留先付款的客人。畢竟是以窮衝浪手為對象的便宜旅館,不可能有沒付房費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