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坐飛機大約十一小時。”作笞道,“中間吃了兩次飯,看了一部電影。”
“什麼電影?”
“《虎膽龍威12》。”
少女們似乎得到了滿足。兩人手拉著手,裙裾翻飛,輕盈地跑過廣場離開了,像被風颳走的糙團。沒有關於人生的省察和警句。作鬆了口氣,繼續吃櫻桃。
作抵達哈泰寧家的夏季別墅,正值一點半。找到他們的住處不像奧爾加預言的那般簡單。因為那裡沒有堪稱道路的東西。如果沒有那位熱心的老人,說不定他永遠都找不到。
見作把車停在路邊,拿著Google地圖不知所措,一位騎著自行車的小個子老人湊過來。他戴頂舊鴨舌帽,穿著長筒膠靴。從耳邊探出白髮,眼睛通紅充血,看似一副怒氣衝天的模樣。作把地圖給老人看,說自己在找哈泰寧家的夏季別墅。
“就在這附近。我領你去。”老人先用德語,然後用英語說道。他將看似很沉的黑自行車隨手靠在一旁的樹幹上,不容分說地鑽進高爾夫車,坐在副駕駛席上,向前伸出枯樹樁般凹凸不平的手指示道路。沿著湖岸,有一條穿過林間的泥路。說它是路,不如說是由車輪反覆碾壓出來的野徑。兩條車轍之間長滿了茂盛的綠糙。沿著它向前駛去,很快便分出一條岔路。路口有好幾塊用油漆寫著名字的標誌牌釘在樹幹上,右邊一塊寫著“Haatainen”。
順著右邊的小路前行,很快來到一片開闊地。白樺樹的枝幹間看得見湖水。有座小小的堤壩,一艘深黃的塑料船系在堤邊。是釣魚用的簡單的小艇。在樹叢中有幢小巧的木屋,房頂上探出磚砌的方形煙囪。木屋旁邊停著一輛赫爾辛基牌照的白色雷諾麵包車。
“那裡就是哈泰寧家。”老人用莊重的聲音宣告,接著像個即將闖入暴風雪中的人,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朝著地面呸地吐了口痰。像小石塊一樣硬的痰。
作向他道謝:“我送你回停自行車的地方吧。我已經知道路怎麼走了。”
“不,不用。我走回去。”老人發怒似的說。作猜大概是那個意思。那是他聽不懂的語言。從發音來判斷可能是芬蘭語。然後老人連握手的間隙都不給他,下車甩開大步就走,頭都不回。簡直像已經把奔赴冥界的途徑告訴亡者的死神。
作坐在路旁夏糙中的高爾夫車裡,望著老人的背影。然後下車,深深吸了一口氣。感覺比赫爾辛基的空氣還要清新很多。彷佛是剛製造出來的空氣。徐緩的風搖著白樺樹葉,不時傳來小艇碰撞堤岸的輕微的咔嗒聲。某處傳來鳥鳴。很有穿透力的短短的嗚叫。
作看了看手錶。吃完午飯了嗎?稍稍猶豫了一下,也想不出其他事可做,便決定去拜訪哈泰寧一家。他踏著綠色的夏糙,徑直朝木屋走去。正在門廊午睡的狗狗站起來,盯著他。小小的褐色長毛犬連吠了幾聲。沒用繩索拴著,但那並不是威嚇的吠叫,所以他繼續前行。
大概是聽到了狗叫聲,作將要到達門口之際,門開了,一位男子探出臉來。他從面頰到下巴長滿濃密的金色絡腮鬍。大約四十五六歲,個頭不算高,就像超大尺寸的衣架,肩膀又平又寬,長脖頸。頭髮也是濃烈的金色,好似糾纏在一起的毛刷,耳朵朝著一旁鑽出來。上穿短袖格子襯衫,下穿藍色工裝牛仔褲。他左手抓著門把手,看著走近的作,然後呼喊狗狗的名字,制止它吠叫。
“哈囉!”作說。
“你好!”男子用日語說道。
“你好!”作也用日語響應,“這裡是哈泰寧先生的家嗎?”
“是的。是哈泰寧家。”男子用流利的日語答道,“我叫愛德華哈泰寧。”
作走上門廊的台階,伸出手。男子也伸出手,兩人握手。
“我叫多崎作。”作說。
“作,就是製作東西的作嗎?”
“對。就是那個作。”
男子微笑了一下。“我也製作東西。”
“那太好了。”作說,“我也是製作東西的。”
狗狗跑來,用腦袋蹭了蹭男子的腿。然後像附送贈品似的在作的腿上如法炮製。這大概是歡迎儀式。作伸手撫摸狗狗的腦袋。
“多崎先生,你製作什麼?”
“我製作火車站。”作回答。
“呵呵,你知道嗎,在芬蘭,最早鋪設的鐵路就是赫爾辛基和海門林納之間這一段。因為這個緣故,本地人很為火車站自豪。就像為這裡是讓西貝柳斯的誕生地自豪一樣。這說明你來對地方了。”
“是嗎?這個我倒不知道。那麼,愛德華先生,你製作什麼東西呢?”
“我製作陶器。”愛德華答道,“跟火車站相比,是不足掛齒的小東西。來,請進,多崎先生。”
“打擾了。”
“哪兒的話。”愛德華說著攤開雙手,“這裡歡迎任何人。製作東西的人就是我的夥伴,尤其歡迎。”
木屋裡沒有人。餐桌上有隻咖啡杯和一本攤開的芬蘭文平裝書。看來他是獨自邊看書邊喝飯後的咖啡。他請作坐下,自己坐在對面。往書頁里插進一枚書籤,合起推到一邊。
“來杯咖啡如何?”
“好的。謝謝。”作說。
愛德華走到咖啡機前,往馬克杯里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放到作面前。
“需要砂糖和奶油嗎?”
“不用。黑咖啡就好。”作說。
奶油色的馬克杯是手工製作的。把手歪歪扭扭,形狀非常奇怪。但拿著很順手,摸著感覺很親切。好像只有自家人才能聽懂的溫馨的玩笑。
“那隻杯子是我大女兒做的。”愛德華笑嘻嘻地說,“當然,拿到窯里去燒制的是我。”
他的眼睛是柔和的淺灰色,與頭髮和鬍鬚濃烈的金色很相配。作極其自然地對他生出好感。相比都市生活,他是與森林湖泊更相稱的類型。
“多崎先生一定是有事來找惠理吧?”愛德華問道。
“嗯。我是來見惠理女士的。”作說,“惠理女士在嗎?”
愛德華點點頭。“在。飯後跟女兒們一起去散步了。大概就在湖邊走一走。那兒有條很不錯的散步小路。和平日一樣,狗狗總是先回來。她們馬上就會回來。”
“你日語說得非常好。”作說。
“我在日本住了五年。岐阜和名占屋。在那裡學習日本的陶藝。不會日語什麼都幹不成。”
“你是在那裡認識惠理女士的嗎?”
愛德華慡朗地笑起來。“對。很快就墜入情網啦。八年前在名古屋舉行婚禮,然後兩個人一起回了芬蘭。現在在這裡製作陶器。回芬蘭後一開始在阿拉伯陶器公司擔任設計,可我一心想自己干,兩年前自立門戶,成了自由設計師。每周還到赫爾辛基大學講兩次課。”
“總是在這裡過夏天嗎?”
“什麼電影?”
“《虎膽龍威12》。”
少女們似乎得到了滿足。兩人手拉著手,裙裾翻飛,輕盈地跑過廣場離開了,像被風颳走的糙團。沒有關於人生的省察和警句。作鬆了口氣,繼續吃櫻桃。
作抵達哈泰寧家的夏季別墅,正值一點半。找到他們的住處不像奧爾加預言的那般簡單。因為那裡沒有堪稱道路的東西。如果沒有那位熱心的老人,說不定他永遠都找不到。
見作把車停在路邊,拿著Google地圖不知所措,一位騎著自行車的小個子老人湊過來。他戴頂舊鴨舌帽,穿著長筒膠靴。從耳邊探出白髮,眼睛通紅充血,看似一副怒氣衝天的模樣。作把地圖給老人看,說自己在找哈泰寧家的夏季別墅。
“就在這附近。我領你去。”老人先用德語,然後用英語說道。他將看似很沉的黑自行車隨手靠在一旁的樹幹上,不容分說地鑽進高爾夫車,坐在副駕駛席上,向前伸出枯樹樁般凹凸不平的手指示道路。沿著湖岸,有一條穿過林間的泥路。說它是路,不如說是由車輪反覆碾壓出來的野徑。兩條車轍之間長滿了茂盛的綠糙。沿著它向前駛去,很快便分出一條岔路。路口有好幾塊用油漆寫著名字的標誌牌釘在樹幹上,右邊一塊寫著“Haatainen”。
順著右邊的小路前行,很快來到一片開闊地。白樺樹的枝幹間看得見湖水。有座小小的堤壩,一艘深黃的塑料船系在堤邊。是釣魚用的簡單的小艇。在樹叢中有幢小巧的木屋,房頂上探出磚砌的方形煙囪。木屋旁邊停著一輛赫爾辛基牌照的白色雷諾麵包車。
“那裡就是哈泰寧家。”老人用莊重的聲音宣告,接著像個即將闖入暴風雪中的人,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朝著地面呸地吐了口痰。像小石塊一樣硬的痰。
作向他道謝:“我送你回停自行車的地方吧。我已經知道路怎麼走了。”
“不,不用。我走回去。”老人發怒似的說。作猜大概是那個意思。那是他聽不懂的語言。從發音來判斷可能是芬蘭語。然後老人連握手的間隙都不給他,下車甩開大步就走,頭都不回。簡直像已經把奔赴冥界的途徑告訴亡者的死神。
作坐在路旁夏糙中的高爾夫車裡,望著老人的背影。然後下車,深深吸了一口氣。感覺比赫爾辛基的空氣還要清新很多。彷佛是剛製造出來的空氣。徐緩的風搖著白樺樹葉,不時傳來小艇碰撞堤岸的輕微的咔嗒聲。某處傳來鳥鳴。很有穿透力的短短的嗚叫。
作看了看手錶。吃完午飯了嗎?稍稍猶豫了一下,也想不出其他事可做,便決定去拜訪哈泰寧一家。他踏著綠色的夏糙,徑直朝木屋走去。正在門廊午睡的狗狗站起來,盯著他。小小的褐色長毛犬連吠了幾聲。沒用繩索拴著,但那並不是威嚇的吠叫,所以他繼續前行。
大概是聽到了狗叫聲,作將要到達門口之際,門開了,一位男子探出臉來。他從面頰到下巴長滿濃密的金色絡腮鬍。大約四十五六歲,個頭不算高,就像超大尺寸的衣架,肩膀又平又寬,長脖頸。頭髮也是濃烈的金色,好似糾纏在一起的毛刷,耳朵朝著一旁鑽出來。上穿短袖格子襯衫,下穿藍色工裝牛仔褲。他左手抓著門把手,看著走近的作,然後呼喊狗狗的名字,制止它吠叫。
“哈囉!”作說。
“你好!”男子用日語說道。
“你好!”作也用日語響應,“這裡是哈泰寧先生的家嗎?”
“是的。是哈泰寧家。”男子用流利的日語答道,“我叫愛德華哈泰寧。”
作走上門廊的台階,伸出手。男子也伸出手,兩人握手。
“我叫多崎作。”作說。
“作,就是製作東西的作嗎?”
“對。就是那個作。”
男子微笑了一下。“我也製作東西。”
“那太好了。”作說,“我也是製作東西的。”
狗狗跑來,用腦袋蹭了蹭男子的腿。然後像附送贈品似的在作的腿上如法炮製。這大概是歡迎儀式。作伸手撫摸狗狗的腦袋。
“多崎先生,你製作什麼?”
“我製作火車站。”作回答。
“呵呵,你知道嗎,在芬蘭,最早鋪設的鐵路就是赫爾辛基和海門林納之間這一段。因為這個緣故,本地人很為火車站自豪。就像為這裡是讓西貝柳斯的誕生地自豪一樣。這說明你來對地方了。”
“是嗎?這個我倒不知道。那麼,愛德華先生,你製作什麼東西呢?”
“我製作陶器。”愛德華答道,“跟火車站相比,是不足掛齒的小東西。來,請進,多崎先生。”
“打擾了。”
“哪兒的話。”愛德華說著攤開雙手,“這裡歡迎任何人。製作東西的人就是我的夥伴,尤其歡迎。”
木屋裡沒有人。餐桌上有隻咖啡杯和一本攤開的芬蘭文平裝書。看來他是獨自邊看書邊喝飯後的咖啡。他請作坐下,自己坐在對面。往書頁里插進一枚書籤,合起推到一邊。
“來杯咖啡如何?”
“好的。謝謝。”作說。
愛德華走到咖啡機前,往馬克杯里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放到作面前。
“需要砂糖和奶油嗎?”
“不用。黑咖啡就好。”作說。
奶油色的馬克杯是手工製作的。把手歪歪扭扭,形狀非常奇怪。但拿著很順手,摸著感覺很親切。好像只有自家人才能聽懂的溫馨的玩笑。
“那隻杯子是我大女兒做的。”愛德華笑嘻嘻地說,“當然,拿到窯里去燒制的是我。”
他的眼睛是柔和的淺灰色,與頭髮和鬍鬚濃烈的金色很相配。作極其自然地對他生出好感。相比都市生活,他是與森林湖泊更相稱的類型。
“多崎先生一定是有事來找惠理吧?”愛德華問道。
“嗯。我是來見惠理女士的。”作說,“惠理女士在嗎?”
愛德華點點頭。“在。飯後跟女兒們一起去散步了。大概就在湖邊走一走。那兒有條很不錯的散步小路。和平日一樣,狗狗總是先回來。她們馬上就會回來。”
“你日語說得非常好。”作說。
“我在日本住了五年。岐阜和名占屋。在那裡學習日本的陶藝。不會日語什麼都幹不成。”
“你是在那裡認識惠理女士的嗎?”
愛德華慡朗地笑起來。“對。很快就墜入情網啦。八年前在名古屋舉行婚禮,然後兩個人一起回了芬蘭。現在在這裡製作陶器。回芬蘭後一開始在阿拉伯陶器公司擔任設計,可我一心想自己干,兩年前自立門戶,成了自由設計師。每周還到赫爾辛基大學講兩次課。”
“總是在這裡過夏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