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流年中的碎影,留下的當然並不止這些。童年時淡淡的歡樂,好公好婆的慈愛親情,父親的抱憾和傷痛,自己的傷痕。作者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是為了努力在逝去時光的重現中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她在記憶的魔鏡中呼喚出親人的面孔,聆聽已經不再的聲音,辨認自己來時的細弱腳印。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從昨日夕陽的光線中多攢集些明日的溫暖。
劉曉閩是一個心很柔軟的人。她的天性也許自然地使她迴避了生活中更為陰暗和痛苦的東西。那些東西她心裡一定有,但是不說,也說不出。放在心裡,自己擔著,慢慢久了,沙礫變成了珍珠,就有了一種寬恕、一種悲憫、一種更大更廣博的愛,有了更多的智慧與堅強。這是最讓人尊重又讓人心疼的地方。人到了這時,可以說是真正開始懂得生活、懂得做一個好女人、更懂得做一個好母親了。
劉曉閩的兒子其實是這本書的真正主角,作者的感情重心都在他身上。生下來多重,多長;一周歲時多重,多長;怎麼打針,怎麼吃藥,怎麼發脾氣,怎麼逞英雄。做母親的如數家珍,歷歷道來。這種似曾相識,每家幾乎都有的育兒經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頗感親切。世世代代,人類就是這樣繁衍生息下去的。做母親的拳拳愛心代代相同,甚至並不僅僅只限於人類,真令人有無限感嘆。細細想去又有幾分悲愴。
劉曉閩散文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她的樸拙簡單。這是我讀過的一本最不炫耀技巧的書。讀多了那些玄奧尖巧讓人眼花瞭亂而最終又不知所云的文字,再來讀一讀這樣清淺如水的文章,眼裡心裡都很舒服。這也一定是劉曉閩做人的風格吧。
古夢山水雲——觀石綱先生畫展
石綱是一個畫夢的人,畫那種渾渾沌沌、蒼蒼茫茫,只在夜裡做的夢。夢見的也是夜,天漆黑漆黑,低得仿佛要擁下來,大地躁動不安地往上拱。天與地之間擁塞著巨大的山川溝壑。那些山川溝壑奇怪地具有一種動物的肉感。它們是一種不知名的體積龐大的軟體動物,被囚禁在沉沉天地之間,蜷著身軀,蠕動著,喘息著,摸上去還有暖乎乎的溫度。
有一些光亮突然照徹下來,這些神秘的光不知源自何處。只感覺夜夢如水,那些絳紅、
寶藍、青綠、金黃的光一旦穿越了沉沉夢境,就被水暈開,消解掉了原本的凌厲和鋒芒,變得柔和輕盈起來,於是蒸騰為縷縷團團飄浮的雲氣。這些雲氣起伏,顫動,變幻,瑰麗詭艷,滲透滋生,沒來由地照亮著這裡那裡,像是給黑夢魘的一點兒安慰,然而卻多少帶著些淒艷鬼魅,愈顯出天地的厚重幽渺。
石綱畫的是盤古的夢嗎?那是一個巨人在渾沌初開、幽古蠻荒時候的夢。天地原本渾然一體,有著同樣的密度和質量,沉睡於莽莽宇宙之中,實在是自在圓滿。盤古伸拳踢腳,生拉硬拽,開天闢地。這時的天還是不透光的天,與大地依然筋脈相連,難解難分。盤古蜷身其中,面對著自己開闢的這陌生世界驚慄、惶惑、打量、叩問。這就是我們的寄身之處麼?這就是我們的來處麼?我們為什麼就恰好是在這樣的天地之間了呢?而天何其重,地何其闊,夜何其黑,人何其渺小孤獨。山川寂寥,傾耳無聲。石綱的夢境裡有著人類最原始最深沉的孤獨荒謬的宿命。這種孤獨荒謬之感是從盤古開了天地的那一刻起就和我們如影隨形、刻骨入髓了的。
我眼裡的石綱,實在是位慧眼尋夢人。他的目光超越時光流速,為我們追回了人類遠古的初夢。那是人類在亘古鴻蒙時代對宇宙、對自然的最初記憶。時光流轉。也許那打量宇宙的第一眼已經被我們淡忘了,包括我們對人類自身命運最本真最徹底的追問。文明的落灰一代一代疊加,我們究竟還會有多大的能力拂去塵埃、找回我們和宇宙最初的面目呢?
夢境其實是現實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使我們頓悟。它顯現出的總是人們靈魂最原始、最幽微、最不易察覺或最不願察覺的那一部分。當它以最真實的形態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其實是在向我們兆示或逼問。
石綱的畫自然是中國的水墨畫,他的畫裡有莊子獨與天地相往來的意境。用中國畫的化境,所謂“氣韻生動”來評價石綱也許並不為過。但是,我們看慣了中國畫的寫意和抒情,實在又覺得石綱有些陌生甚至怪誕。那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又是師法了誰借鑑了誰呢?我們其實都不用去管。藝術家們只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創造。
與一個村莊的告別
——盧年初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序
我把盧年初的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當小說讀。這裡有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村莊的消亡。這是一本水氣淋漓的書。良田,綠樹,雞飛狗吠,炊煙繚繞,都氤氳在一派水氣里。更不說洞庭湖上的無際白光,蘆葦,漁船,撐篙網上跳著的銀魚了。村莊從水裡誕生,最後又消失在水下。只有人在長大,離開,把記憶帶著上路。所以說,這本書實在應該是一個人與
村莊的告別。
這種告別細膩而溫柔。村莊裡的物與事,每一個人,一條狗,一棵樹,一片禾場,都有自己的名字、個性和故事。那條黑狗,俊秀,稚拙,忠誠得有些死心眼兒,我們實在無法不把它看作一個人,一個讓人愛痛都不是的小兄弟。那棵總被孩子們剝下皮來做“叫叫”的老柳樹,當年望著孩子們在自己身邊胡鬧時的目光,也是寬厚慈祥的吧。還有自己的家族、外婆、父親、母親、兒時的夥伴、村莊裡的男男女女,他們沉甸甸的歡喜憂愁,被化繁為簡。作者清朗簡約的線條,把他們勾勒得如此生動。盧年初特別擅長寫人,也喜歡把那些貓狗柴禾、水塘老樹,通通當作人來寫。他筆下的村莊是最人性化的村莊。
作家總是被記憶糾纏。童年因為生命力最蓬勃、觀察最敏銳、心靈最純潔,留下的記憶也就最鮮明亮徹。應該說,童年的目光有一種直指物事核心的透視力量,而成年的一切經驗都只是童年記憶的延續。童年的記憶里,細節是否真實,已經不再重要,要緊的是它已經形成了我們人生的感情模式、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也許正因如此,與它相關聯的一切才能被稱之為文化,稱之為歷史。盧年初的記憶里,童年是濕潤溫暖的,所以他的村莊也瀰漫著一種寬厚、一種親情。那些年代裡所有的貧窮和飢餓,痛苦和殘忍,歷經多年的時空流轉,也只變成了一種緩緩的鈍鈍的痛,一種哀而不怨、溫柔敦厚的敘事。從這種意義上講,盧年初其實也是帶著一種淡淡的傷感,向自己的童年告別,向一段歷史和一種文化告別。
我很喜歡盧年初這種淡若一灣清水的敘事。這讓我想到中國藝術家喜歡用的白描,有一種透明的質感和張力。盧年初自己說,他追求的就是一種不講究的風格。除去了一切多餘的色彩和繁複的誇飾,只留下素樸、本真和沉靜。這是文學的上境,也是人生的上境。
春平小說序
有位文學批評家對我說,作家們寫作關注現實的小說,實在是徒有一腔熱血,因為素有看客傳統的中國讀者往往忽略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只是醉心於獵奇與窺探。而書商則告訴我,小說只要傍著官場的邊兒,必定熱銷。
劉曉閩是一個心很柔軟的人。她的天性也許自然地使她迴避了生活中更為陰暗和痛苦的東西。那些東西她心裡一定有,但是不說,也說不出。放在心裡,自己擔著,慢慢久了,沙礫變成了珍珠,就有了一種寬恕、一種悲憫、一種更大更廣博的愛,有了更多的智慧與堅強。這是最讓人尊重又讓人心疼的地方。人到了這時,可以說是真正開始懂得生活、懂得做一個好女人、更懂得做一個好母親了。
劉曉閩的兒子其實是這本書的真正主角,作者的感情重心都在他身上。生下來多重,多長;一周歲時多重,多長;怎麼打針,怎麼吃藥,怎麼發脾氣,怎麼逞英雄。做母親的如數家珍,歷歷道來。這種似曾相識,每家幾乎都有的育兒經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頗感親切。世世代代,人類就是這樣繁衍生息下去的。做母親的拳拳愛心代代相同,甚至並不僅僅只限於人類,真令人有無限感嘆。細細想去又有幾分悲愴。
劉曉閩散文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她的樸拙簡單。這是我讀過的一本最不炫耀技巧的書。讀多了那些玄奧尖巧讓人眼花瞭亂而最終又不知所云的文字,再來讀一讀這樣清淺如水的文章,眼裡心裡都很舒服。這也一定是劉曉閩做人的風格吧。
古夢山水雲——觀石綱先生畫展
石綱是一個畫夢的人,畫那種渾渾沌沌、蒼蒼茫茫,只在夜裡做的夢。夢見的也是夜,天漆黑漆黑,低得仿佛要擁下來,大地躁動不安地往上拱。天與地之間擁塞著巨大的山川溝壑。那些山川溝壑奇怪地具有一種動物的肉感。它們是一種不知名的體積龐大的軟體動物,被囚禁在沉沉天地之間,蜷著身軀,蠕動著,喘息著,摸上去還有暖乎乎的溫度。
有一些光亮突然照徹下來,這些神秘的光不知源自何處。只感覺夜夢如水,那些絳紅、
寶藍、青綠、金黃的光一旦穿越了沉沉夢境,就被水暈開,消解掉了原本的凌厲和鋒芒,變得柔和輕盈起來,於是蒸騰為縷縷團團飄浮的雲氣。這些雲氣起伏,顫動,變幻,瑰麗詭艷,滲透滋生,沒來由地照亮著這裡那裡,像是給黑夢魘的一點兒安慰,然而卻多少帶著些淒艷鬼魅,愈顯出天地的厚重幽渺。
石綱畫的是盤古的夢嗎?那是一個巨人在渾沌初開、幽古蠻荒時候的夢。天地原本渾然一體,有著同樣的密度和質量,沉睡於莽莽宇宙之中,實在是自在圓滿。盤古伸拳踢腳,生拉硬拽,開天闢地。這時的天還是不透光的天,與大地依然筋脈相連,難解難分。盤古蜷身其中,面對著自己開闢的這陌生世界驚慄、惶惑、打量、叩問。這就是我們的寄身之處麼?這就是我們的來處麼?我們為什麼就恰好是在這樣的天地之間了呢?而天何其重,地何其闊,夜何其黑,人何其渺小孤獨。山川寂寥,傾耳無聲。石綱的夢境裡有著人類最原始最深沉的孤獨荒謬的宿命。這種孤獨荒謬之感是從盤古開了天地的那一刻起就和我們如影隨形、刻骨入髓了的。
我眼裡的石綱,實在是位慧眼尋夢人。他的目光超越時光流速,為我們追回了人類遠古的初夢。那是人類在亘古鴻蒙時代對宇宙、對自然的最初記憶。時光流轉。也許那打量宇宙的第一眼已經被我們淡忘了,包括我們對人類自身命運最本真最徹底的追問。文明的落灰一代一代疊加,我們究竟還會有多大的能力拂去塵埃、找回我們和宇宙最初的面目呢?
夢境其實是現實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使我們頓悟。它顯現出的總是人們靈魂最原始、最幽微、最不易察覺或最不願察覺的那一部分。當它以最真實的形態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其實是在向我們兆示或逼問。
石綱的畫自然是中國的水墨畫,他的畫裡有莊子獨與天地相往來的意境。用中國畫的化境,所謂“氣韻生動”來評價石綱也許並不為過。但是,我們看慣了中國畫的寫意和抒情,實在又覺得石綱有些陌生甚至怪誕。那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又是師法了誰借鑑了誰呢?我們其實都不用去管。藝術家們只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創造。
與一個村莊的告別
——盧年初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序
我把盧年初的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當小說讀。這裡有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村莊的消亡。這是一本水氣淋漓的書。良田,綠樹,雞飛狗吠,炊煙繚繞,都氤氳在一派水氣里。更不說洞庭湖上的無際白光,蘆葦,漁船,撐篙網上跳著的銀魚了。村莊從水裡誕生,最後又消失在水下。只有人在長大,離開,把記憶帶著上路。所以說,這本書實在應該是一個人與
村莊的告別。
這種告別細膩而溫柔。村莊裡的物與事,每一個人,一條狗,一棵樹,一片禾場,都有自己的名字、個性和故事。那條黑狗,俊秀,稚拙,忠誠得有些死心眼兒,我們實在無法不把它看作一個人,一個讓人愛痛都不是的小兄弟。那棵總被孩子們剝下皮來做“叫叫”的老柳樹,當年望著孩子們在自己身邊胡鬧時的目光,也是寬厚慈祥的吧。還有自己的家族、外婆、父親、母親、兒時的夥伴、村莊裡的男男女女,他們沉甸甸的歡喜憂愁,被化繁為簡。作者清朗簡約的線條,把他們勾勒得如此生動。盧年初特別擅長寫人,也喜歡把那些貓狗柴禾、水塘老樹,通通當作人來寫。他筆下的村莊是最人性化的村莊。
作家總是被記憶糾纏。童年因為生命力最蓬勃、觀察最敏銳、心靈最純潔,留下的記憶也就最鮮明亮徹。應該說,童年的目光有一種直指物事核心的透視力量,而成年的一切經驗都只是童年記憶的延續。童年的記憶里,細節是否真實,已經不再重要,要緊的是它已經形成了我們人生的感情模式、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也許正因如此,與它相關聯的一切才能被稱之為文化,稱之為歷史。盧年初的記憶里,童年是濕潤溫暖的,所以他的村莊也瀰漫著一種寬厚、一種親情。那些年代裡所有的貧窮和飢餓,痛苦和殘忍,歷經多年的時空流轉,也只變成了一種緩緩的鈍鈍的痛,一種哀而不怨、溫柔敦厚的敘事。從這種意義上講,盧年初其實也是帶著一種淡淡的傷感,向自己的童年告別,向一段歷史和一種文化告別。
我很喜歡盧年初這種淡若一灣清水的敘事。這讓我想到中國藝術家喜歡用的白描,有一種透明的質感和張力。盧年初自己說,他追求的就是一種不講究的風格。除去了一切多餘的色彩和繁複的誇飾,只留下素樸、本真和沉靜。這是文學的上境,也是人生的上境。
春平小說序
有位文學批評家對我說,作家們寫作關注現實的小說,實在是徒有一腔熱血,因為素有看客傳統的中國讀者往往忽略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只是醉心於獵奇與窺探。而書商則告訴我,小說只要傍著官場的邊兒,必定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