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西州有句很世故的俗話:欺老不欺小。意思是說,得罪誰都行,別得罪年輕人。年輕人誰說得准?弄不好明天就發達了。孟維周三十二歲就是縣委書記了,不到三年就出任行署常務副專員,才一年半工夫,又從副專員位置一步爬到地委書記。人們說起官員的晉升,常用一個字:爬。生動又形象。可這個字用在孟維周身上,就不太貼切了。他是在飛。
西州人都料定孟維周還會飛得更高的。西州本來就早被省里幹部叫做機場了。說這裡是省級領導起飛的地方。省委副書記張兆林、副省長宋秋山、省委組織部長周一佛,原先都是西州地委書記。最近四任地委書記,只有陶凡就地退下來了。外地人不服氣的,就說難怪全省人民富不了,省里領導都是從貧困地區來的。有些幹部背地裡竟把省委叫做西州省委。
孟維周好像更牛市,光是他的年齡,別人就競爭不過,更不用說他上面有張兆林。早些年,誰上頭有人,別人當面不會說他什麼,私下裡會說這人不過就是抱了條粗腿。現在變了。
上面有人,反讓人高看許多。沒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大家也都想通了:朝中有人好做官,本來就是國粹。
孟維周他們體重多在一百五十斤上下,可他們到了省委領導眼裡,似乎都成了微縮景觀。省里說研究幹部,習慣叫定盤子。據說西州的盤子還沒有正式定好。那一個個彪形大漢,都想成為省委領導盤子裡胡蘿蔔雕的鳳凰,或是一片小火腿腸。
西州的盤子省里定,西州各縣市和部門的盤子孟維周幾個人定。好幾個月了,西州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在跑。跑西州、跑省里、跑北京。只有市委書記孟維周和代市長郭正沒怎麼跑,他倆早就定在盤子裡面了。
有天晚上,市財政局長王洪亮跑到孟維周家。孟維周見他敲門進來,就發火了:“洪亮,你還要跑什麼?我早就同你說過,你不動。”
王洪亮笑笑:“孟書記,我想匯報個想法,請你能夠同意。”
孟維周說:“這話怎麼說?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就先要我同意。除非你想當市委書記,我讓位就是。別的,我不敢籠統就同意了。”
王洪亮仍是笑:“孟書記盡開我的玩笑。我何德何能,敢覬覦這個位置?我是想辭職。”
孟維周吃了一驚,問:“洪亮,你這是什麼意思?”
王洪亮說:“請孟書記聽我匯報清楚。我有個同學,在國瑞證券當老總。他鼓動我多年了,要我去給他幫忙。只因孟書記你太關心我了,我不敢答應。這次他又找我,我就不好意思了。”
孟維周問:“他準備怎麼安排你?”
“給他當副總。”王洪亮說。
孟維周笑笑,說:“洪亮啊,你是寧為雞尾,不為鳳頭!”
王洪亮紅了臉,說:“孟書記,不瞞你說,他開的薪金高,我就動心了。”
“多少?”
“年薪五十萬。”王洪亮說。
孟維周淡然道:“也不高嘛。”
王洪亮不好意思似的,說:“我想改變一下生活,試試自己的潛力。”
孟維周說:“本來,我不該勸你留下來。幹部想出去闖闖,這是好事,組織上得支持。但是,你畢竟是黨培養多年的相當級別的領導幹部。你不想想,市委任命個財政局長,是兒戲嗎?”
王洪亮說:“我知道孟書記對我非常器重,所以一直不敢開這個口。但是,我也反覆考慮好長時間了,我的這個選擇是慎重的。”
孟維周說:“既然你去意已定,我就放你走。但是,洪亮,你也先別急著辭職。你先過去干半年再說。半年後,要開人大會了,政府組成單位要定盤子了,你再最後考慮去留。”
王洪亮雙手抱拳,打拱不迭,差不多想跪下去了:“孟書記,我非常感謝你!你太關心我了,我一定珍惜這次機會。只是,我怕讓你為難。這事怎麼操作?”
孟維周說:“人是活的,還怕想不出辦法?我同市委幾個頭兒研究一下,派你去外地企業掛職學習半年。我們需要很多真正懂經濟工作的幹部啊!”
說完這事兒,兩人就隨便聊天。感覺就不像上下級了,而是兄弟似的。孟維周笑道:“你發了財,可別忘記老朋友啊!”
王洪亮說:“正像我那位同學說的,有財大家發。我怎麼會忘記孟書記呢?”
孟維周忙搖手道:“洪亮你誤會我意思了。你以為我在向你索賄吧?我只是要你莫忘記老朋友啊。”
王洪亮故意把樣子做得很難堪,說:“孟書記這麼說,真讓我無地自容了。洪亮沒這意思。”
(五十四)
關隱達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悠閒。他一屁股坐在教委主任的位置上,六年間再也沒動過。
關隱達的性子早已熬得不溫不火。他從不發脾氣,卻是說句算句。像教委這種業務機關,領導換來換去,幹部卻總在裡面呆著。幾十年下來,人際關係難免很複雜。關隱達剛去時,有人建議他整頓一下機關作風,重點解決內部不團結的問題。
關隱達聽了只是笑笑。他從來就不相信批評和自我批評可以解決團結問題。這條被大家奉如圭臬的優良作風太天真了。批評也好,自我批評也好,除了激化或公開矛盾,不會有別的收穫。大家也許場面上會講得漂亮,私下裡該怎樣還會怎樣的。
不如迴避這個問題。關隱達的策略是只談工作,不談別的。他頭次主持機關幹部會議,只講了三十分鐘話,就宣布散會。幹部覺得奇怪,似乎這樣子不像開會。很快他們就發現,關隱達原來是位極幹練的領導。他講話不講究起承轉合,總是硬邦邦幾條。他一講完,各科室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於是分頭落實就是了。關隱達原本很會講官話的,現在有點返璞歸真的意思,很煩那些大話套話。
沒多久,教委的幹部突然發現:機關人際關係好像融洽多了。有人突然感覺到關隱達的高明,奉承說,教委機關幾十年的老大難問題,關主任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關隱達聽了也只是笑笑。他知道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不讓它暴露出來。關隱達心想,有個道理是明擺著的,卻沒人注意。機關幹部,再怎麼複雜,他們也不敢在工作上亂來。所以只需抓嚴了工作紀律,該誰幹的事就得誰干,這就行了。機關也像一個人,你不讓他壞的東西有機會表現,看他壞到哪裡去。
教委機關百多幹部,都長著張嘴巴。總有幾張嘴巴喜歡說話,關隱達的能耐就傳得天遠。況且他的書法、文才早就名聲在外。早年當上縣長,又是人大代表硬推上去的。而他如今對待官場又格外的淡泊。種種機緣或因素,都豐富著關隱達在民間的形象。人們說起關隱達,都很敬重。關隱達並不覺得自己忙,夫人陶陶卻老是說,你四十多歲的人了,身體最重要。她今天要關隱達吃冬蟲夏糙,明天又要他吃高麗參。只要聽說什麼方子補身體,她就會想方設法弄來。上級銀行好幾次想任命陶陶當市中心支行行長,她都婉謝了。她說自己這輩子沒什麼大志向,管好丈夫和孩子就足夠了。了解她的人都說,只有陶凡的女兒才會這麼散淡。兒子通通已上初二,眼看著就要上高中。
西州人都料定孟維周還會飛得更高的。西州本來就早被省里幹部叫做機場了。說這裡是省級領導起飛的地方。省委副書記張兆林、副省長宋秋山、省委組織部長周一佛,原先都是西州地委書記。最近四任地委書記,只有陶凡就地退下來了。外地人不服氣的,就說難怪全省人民富不了,省里領導都是從貧困地區來的。有些幹部背地裡竟把省委叫做西州省委。
孟維周好像更牛市,光是他的年齡,別人就競爭不過,更不用說他上面有張兆林。早些年,誰上頭有人,別人當面不會說他什麼,私下裡會說這人不過就是抱了條粗腿。現在變了。
上面有人,反讓人高看許多。沒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大家也都想通了:朝中有人好做官,本來就是國粹。
孟維周他們體重多在一百五十斤上下,可他們到了省委領導眼裡,似乎都成了微縮景觀。省里說研究幹部,習慣叫定盤子。據說西州的盤子還沒有正式定好。那一個個彪形大漢,都想成為省委領導盤子裡胡蘿蔔雕的鳳凰,或是一片小火腿腸。
西州的盤子省里定,西州各縣市和部門的盤子孟維周幾個人定。好幾個月了,西州上上下下很多人都在跑。跑西州、跑省里、跑北京。只有市委書記孟維周和代市長郭正沒怎麼跑,他倆早就定在盤子裡面了。
有天晚上,市財政局長王洪亮跑到孟維周家。孟維周見他敲門進來,就發火了:“洪亮,你還要跑什麼?我早就同你說過,你不動。”
王洪亮笑笑:“孟書記,我想匯報個想法,請你能夠同意。”
孟維周說:“這話怎麼說?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就先要我同意。除非你想當市委書記,我讓位就是。別的,我不敢籠統就同意了。”
王洪亮仍是笑:“孟書記盡開我的玩笑。我何德何能,敢覬覦這個位置?我是想辭職。”
孟維周吃了一驚,問:“洪亮,你這是什麼意思?”
王洪亮說:“請孟書記聽我匯報清楚。我有個同學,在國瑞證券當老總。他鼓動我多年了,要我去給他幫忙。只因孟書記你太關心我了,我不敢答應。這次他又找我,我就不好意思了。”
孟維周問:“他準備怎麼安排你?”
“給他當副總。”王洪亮說。
孟維周笑笑,說:“洪亮啊,你是寧為雞尾,不為鳳頭!”
王洪亮紅了臉,說:“孟書記,不瞞你說,他開的薪金高,我就動心了。”
“多少?”
“年薪五十萬。”王洪亮說。
孟維周淡然道:“也不高嘛。”
王洪亮不好意思似的,說:“我想改變一下生活,試試自己的潛力。”
孟維周說:“本來,我不該勸你留下來。幹部想出去闖闖,這是好事,組織上得支持。但是,你畢竟是黨培養多年的相當級別的領導幹部。你不想想,市委任命個財政局長,是兒戲嗎?”
王洪亮說:“我知道孟書記對我非常器重,所以一直不敢開這個口。但是,我也反覆考慮好長時間了,我的這個選擇是慎重的。”
孟維周說:“既然你去意已定,我就放你走。但是,洪亮,你也先別急著辭職。你先過去干半年再說。半年後,要開人大會了,政府組成單位要定盤子了,你再最後考慮去留。”
王洪亮雙手抱拳,打拱不迭,差不多想跪下去了:“孟書記,我非常感謝你!你太關心我了,我一定珍惜這次機會。只是,我怕讓你為難。這事怎麼操作?”
孟維周說:“人是活的,還怕想不出辦法?我同市委幾個頭兒研究一下,派你去外地企業掛職學習半年。我們需要很多真正懂經濟工作的幹部啊!”
說完這事兒,兩人就隨便聊天。感覺就不像上下級了,而是兄弟似的。孟維周笑道:“你發了財,可別忘記老朋友啊!”
王洪亮說:“正像我那位同學說的,有財大家發。我怎麼會忘記孟書記呢?”
孟維周忙搖手道:“洪亮你誤會我意思了。你以為我在向你索賄吧?我只是要你莫忘記老朋友啊。”
王洪亮故意把樣子做得很難堪,說:“孟書記這麼說,真讓我無地自容了。洪亮沒這意思。”
(五十四)
關隱達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悠閒。他一屁股坐在教委主任的位置上,六年間再也沒動過。
關隱達的性子早已熬得不溫不火。他從不發脾氣,卻是說句算句。像教委這種業務機關,領導換來換去,幹部卻總在裡面呆著。幾十年下來,人際關係難免很複雜。關隱達剛去時,有人建議他整頓一下機關作風,重點解決內部不團結的問題。
關隱達聽了只是笑笑。他從來就不相信批評和自我批評可以解決團結問題。這條被大家奉如圭臬的優良作風太天真了。批評也好,自我批評也好,除了激化或公開矛盾,不會有別的收穫。大家也許場面上會講得漂亮,私下裡該怎樣還會怎樣的。
不如迴避這個問題。關隱達的策略是只談工作,不談別的。他頭次主持機關幹部會議,只講了三十分鐘話,就宣布散會。幹部覺得奇怪,似乎這樣子不像開會。很快他們就發現,關隱達原來是位極幹練的領導。他講話不講究起承轉合,總是硬邦邦幾條。他一講完,各科室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於是分頭落實就是了。關隱達原本很會講官話的,現在有點返璞歸真的意思,很煩那些大話套話。
沒多久,教委的幹部突然發現:機關人際關係好像融洽多了。有人突然感覺到關隱達的高明,奉承說,教委機關幾十年的老大難問題,關主任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關隱達聽了也只是笑笑。他知道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不讓它暴露出來。關隱達心想,有個道理是明擺著的,卻沒人注意。機關幹部,再怎麼複雜,他們也不敢在工作上亂來。所以只需抓嚴了工作紀律,該誰幹的事就得誰干,這就行了。機關也像一個人,你不讓他壞的東西有機會表現,看他壞到哪裡去。
教委機關百多幹部,都長著張嘴巴。總有幾張嘴巴喜歡說話,關隱達的能耐就傳得天遠。況且他的書法、文才早就名聲在外。早年當上縣長,又是人大代表硬推上去的。而他如今對待官場又格外的淡泊。種種機緣或因素,都豐富著關隱達在民間的形象。人們說起關隱達,都很敬重。關隱達並不覺得自己忙,夫人陶陶卻老是說,你四十多歲的人了,身體最重要。她今天要關隱達吃冬蟲夏糙,明天又要他吃高麗參。只要聽說什麼方子補身體,她就會想方設法弄來。上級銀行好幾次想任命陶陶當市中心支行行長,她都婉謝了。她說自己這輩子沒什麼大志向,管好丈夫和孩子就足夠了。了解她的人都說,只有陶凡的女兒才會這麼散淡。兒子通通已上初二,眼看著就要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