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伊渡:你寫作上有什麼癖好沒有?比如馬原,無論何時,哪怕大白天,寫作時一定要開一盞檯燈,把稿紙籠罩在光圈之下。賈平凹寫作習慣好像也很怪,聽說他一定要拉上黑色窗簾,還得焚香,好像一種宗教儀式。
王躍文:我沒有。我可以在開著的電視機前寫作,也可以拿著手提電腦到樹林子裡寫作。很容易進入寫作狀態,一般來說寫得也很輕鬆。我記得寫《亡魂鳥》的時候,應朋友之邀在湘西一個小城度假。我住在山裡,山上樹木蔥蘢、清蔭蔽人,山腰有個小木亭子,傾斜的亭柱子樹皮斑駁,頗有古意。我每天帶上電腦到亭子裡去寫作。那亭子又恰巧是過山行人的必經之地。山民們打著山歌呼嘯而過,他們不管我,我也不管他們,各自相安。
細想起來,我可能還有種時間焦慮症。無論什麼時候,我都要知道準確的時間,哪怕半夜醒來,我總是下意識地去摸枕下的手錶。時間無緣無故地流逝,我為此焦慮。我總是在想,哎呀,十二點了!哎呀,一點鐘了!
伊渡:可見你平常的精神狀態並不是很悠閒的。你為什麼會如此焦慮時間的流逝?
王躍文:我想根源在於寫作。我需要不停地寫作,不然心裡就發慌。而寫作是需要時間的。朋友們都知道我這個毛病,他們在一塊總是自己先玩著,到吃飯的時間才打電話邀我出去。吃飯之後,我嘴巴一抹,立馬走人。他們該玩什麼,玩什麼。
伊渡:可以談談你的閱讀嗎?
王躍文:我讀書真的是先天不足,都是後來惡補的。我的中小學階段除了課本,幾乎沒有書讀。我就讀的中小學都沒有圖書館。大學時我循規蹈矩,老師指定的必讀書目,我都認真去讀,主要是古典作家的作品、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那時,我一天到晚手捧托爾斯泰、巴爾札克,很遭同學們鄙夷,因為我顯得很老土,還在看現實主義的作品。那時同學們中時髦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加繆的《鼠疫》、貝克特和卡夫卡。我很少看這些書,也覺得很心虛似的,但我確實被托爾斯泰、巴爾札克等現實主義大師迷住了。我尤其對托爾斯泰情有獨鍾,他對人的靈魂的探究、他表現的知識分子的良心和道德的反省,都給我很大的震撼。
伊渡:我感覺你的寫作無論是內在精神還是外在形式,都有對這些現實主義大師的傳承。
王躍文:我沒有自覺地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有吧。
伊渡:你大學畢業後讀書多嗎?你怎麼選擇自己讀的書?
王躍文:我相信人們對書籍的選擇,總是為了不斷印證和加強自己的某些稟性。我們說喜歡哪一本書,往往正是因為這本書里的東西正是你內心已經有的,只是它說得更明白,境界更高。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說喜歡誰,其實是喜歡自己。我有一個朋友,最有意思了,他讀周作人,就說哎呀,我和周作人好像的。他讀聖?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又說哎呀,我跟埃克絮佩里好像的。我說,反正誰好,你就像誰,你身上具有所有人的美好品質。
伊渡:這一點兒都不奇怪,我也是這樣的。
王躍文:讀書也是有奇遇的。張愛玲說,亘古洪荒,忽然有一日相遇,也不過是輕輕說一聲,哦,原來你也在這裡。我理解她所說的意思,就是奇遇。1988年,我因事經過湘江邊的一座小城。小城很是清寂,窄窄的街道還是青石板路。同那個年代所有的小縣城一樣,只有一家新華書店。我照例要去逛逛。不料在一堆特價書里發現一套1985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聖歎評點、文子生校點的《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上下冊,原價5.85元,打三折,1.75元。我買下了。我與這本書的相遇,覺得就是緣分,就是奇遇。
伊渡:金聖歎是個怪人,頗倜儻不羈。據說,明亡以後,他終日靜坐,以讀書著述為務。他也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每次態度都極為吊兒郎當。有次補博士弟子員,以“如此則動心否乎”為題,他在文章末尾寫道:“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之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連書三十九個“動”字。學使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前三十九都還動,四十就不動了。子曰,四十不惑。如此解釋聖賢,真是大逆不道。於是金聖歎終身與仕途無緣。他卻大笑道:今日可還我自由身矣!專制的文化背景下,金聖歎能始終保持真正的思想心靈自由,真是個奇蹟。
王躍文:你說得對。金聖歎正是以這樣的自由精神,大筆一揮,腰斬《水滸》,自稱貫華堂所藏古本《水滸》七十回,連楔子和原序共72卷,全書只到梁山泊好漢排完座次,盧俊義做了場噩夢為止。這一腰斬,可謂用心良苦,用意頗深。大凡好寫文章的人讀書,除了領悟書中深意,多半喜歡玩味文字趣味。我很喜歡金聖歎對《水滸》人物文法的點評文字,可謂標新立異、筆飛句舞、畫龍點睛、金針度人,堪破千古文章之玄妙。
伊渡:我想金聖歎最反感的恐怕是假仁義假道德。他第一恨的人應該是及時雨呼保義宋江。
王躍文:我也很討厭宋江。說句題外話,李雪健原本是我比較喜歡的演員,但自從他演過宋江,連這個演員我都不太喜歡了。金聖歎說過,《水滸傳》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正兒八經寫來,其實只是把宋江寫得令人深惡痛絕,真有豬狗不食之恨。但這些意味,一般的讀書人似乎像都讀不出來。《水滸》流傳後世,一直被稱為《忠義水滸傳》,水滸英雄們聚義的地方也稱為“忠義堂”,可整部《水滸》,何忠義之有?宋江又豈是一個真正的忠義之人?坦率地說,我本來就對中國人歷來宣揚的忠義節孝沒多少好感。我十三四歲時第一次讀《水滸》,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搭幫了全民評《水滸》運動,不然還得等到上大學才能讀。我當時最崇拜的英雄是魯智深和燕青,對宋江是怎麼看都不順眼。我當時年紀小小,說不出個所以然,看了金聖歎對宋江的評價,真是大快人心。可是,我又想不通,宋江如此一個假忠義、真虛偽的大jian巨猾,為什麼連我小小年紀都隱約覺察,而水滸梁山那麼多英雄豪傑,居然無人識破,最後俯首被他斷送?施耐庵這樣寫的真正意圖何在?莫非他知道三百多年之後的中國人會非常推崇宋江們?都說梁山英雄皆是官逼民反,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那裡面絕大多數英雄恰恰是被先上了山的潑皮們用計哄逼上山的。
伊渡:如此說來,你與金評《水滸》真是一段奇緣了。
王躍文:金評《水滸》,打開了我讀書的天眼,尤其是讀小說。從此,中國古典小說,《三國》、《西遊》我都不怎麼入眼,獨鍾《紅樓夢》而已。現在圖書多如牛毛,《水滸》各種版本出了不少,要找一套好的金評《水滸》還真不容易了。
伊渡:說到讀書,你對現在的網絡文學怎麼看?
王躍文:我原本不贊同有所謂網絡文學的一說,正如我們不能把印在紙上的文學作品叫做紙張文學,不能把寫在竹簡上的文學作品叫做竹簡文學。網絡只是載體,僅此而已。但是,後來我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因為網絡的開放和自由,它在文學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可能做更多的探索。有人說大隱隱於網,這是有道理的。
王躍文:我沒有。我可以在開著的電視機前寫作,也可以拿著手提電腦到樹林子裡寫作。很容易進入寫作狀態,一般來說寫得也很輕鬆。我記得寫《亡魂鳥》的時候,應朋友之邀在湘西一個小城度假。我住在山裡,山上樹木蔥蘢、清蔭蔽人,山腰有個小木亭子,傾斜的亭柱子樹皮斑駁,頗有古意。我每天帶上電腦到亭子裡去寫作。那亭子又恰巧是過山行人的必經之地。山民們打著山歌呼嘯而過,他們不管我,我也不管他們,各自相安。
細想起來,我可能還有種時間焦慮症。無論什麼時候,我都要知道準確的時間,哪怕半夜醒來,我總是下意識地去摸枕下的手錶。時間無緣無故地流逝,我為此焦慮。我總是在想,哎呀,十二點了!哎呀,一點鐘了!
伊渡:可見你平常的精神狀態並不是很悠閒的。你為什麼會如此焦慮時間的流逝?
王躍文:我想根源在於寫作。我需要不停地寫作,不然心裡就發慌。而寫作是需要時間的。朋友們都知道我這個毛病,他們在一塊總是自己先玩著,到吃飯的時間才打電話邀我出去。吃飯之後,我嘴巴一抹,立馬走人。他們該玩什麼,玩什麼。
伊渡:可以談談你的閱讀嗎?
王躍文:我讀書真的是先天不足,都是後來惡補的。我的中小學階段除了課本,幾乎沒有書讀。我就讀的中小學都沒有圖書館。大學時我循規蹈矩,老師指定的必讀書目,我都認真去讀,主要是古典作家的作品、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那時,我一天到晚手捧托爾斯泰、巴爾札克,很遭同學們鄙夷,因為我顯得很老土,還在看現實主義的作品。那時同學們中時髦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加繆的《鼠疫》、貝克特和卡夫卡。我很少看這些書,也覺得很心虛似的,但我確實被托爾斯泰、巴爾札克等現實主義大師迷住了。我尤其對托爾斯泰情有獨鍾,他對人的靈魂的探究、他表現的知識分子的良心和道德的反省,都給我很大的震撼。
伊渡:我感覺你的寫作無論是內在精神還是外在形式,都有對這些現實主義大師的傳承。
王躍文:我沒有自覺地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有吧。
伊渡:你大學畢業後讀書多嗎?你怎麼選擇自己讀的書?
王躍文:我相信人們對書籍的選擇,總是為了不斷印證和加強自己的某些稟性。我們說喜歡哪一本書,往往正是因為這本書里的東西正是你內心已經有的,只是它說得更明白,境界更高。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說喜歡誰,其實是喜歡自己。我有一個朋友,最有意思了,他讀周作人,就說哎呀,我和周作人好像的。他讀聖?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又說哎呀,我跟埃克絮佩里好像的。我說,反正誰好,你就像誰,你身上具有所有人的美好品質。
伊渡:這一點兒都不奇怪,我也是這樣的。
王躍文:讀書也是有奇遇的。張愛玲說,亘古洪荒,忽然有一日相遇,也不過是輕輕說一聲,哦,原來你也在這裡。我理解她所說的意思,就是奇遇。1988年,我因事經過湘江邊的一座小城。小城很是清寂,窄窄的街道還是青石板路。同那個年代所有的小縣城一樣,只有一家新華書店。我照例要去逛逛。不料在一堆特價書里發現一套1985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聖歎評點、文子生校點的《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上下冊,原價5.85元,打三折,1.75元。我買下了。我與這本書的相遇,覺得就是緣分,就是奇遇。
伊渡:金聖歎是個怪人,頗倜儻不羈。據說,明亡以後,他終日靜坐,以讀書著述為務。他也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每次態度都極為吊兒郎當。有次補博士弟子員,以“如此則動心否乎”為題,他在文章末尾寫道:“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之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連書三十九個“動”字。學使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前三十九都還動,四十就不動了。子曰,四十不惑。如此解釋聖賢,真是大逆不道。於是金聖歎終身與仕途無緣。他卻大笑道:今日可還我自由身矣!專制的文化背景下,金聖歎能始終保持真正的思想心靈自由,真是個奇蹟。
王躍文:你說得對。金聖歎正是以這樣的自由精神,大筆一揮,腰斬《水滸》,自稱貫華堂所藏古本《水滸》七十回,連楔子和原序共72卷,全書只到梁山泊好漢排完座次,盧俊義做了場噩夢為止。這一腰斬,可謂用心良苦,用意頗深。大凡好寫文章的人讀書,除了領悟書中深意,多半喜歡玩味文字趣味。我很喜歡金聖歎對《水滸》人物文法的點評文字,可謂標新立異、筆飛句舞、畫龍點睛、金針度人,堪破千古文章之玄妙。
伊渡:我想金聖歎最反感的恐怕是假仁義假道德。他第一恨的人應該是及時雨呼保義宋江。
王躍文:我也很討厭宋江。說句題外話,李雪健原本是我比較喜歡的演員,但自從他演過宋江,連這個演員我都不太喜歡了。金聖歎說過,《水滸傳》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正兒八經寫來,其實只是把宋江寫得令人深惡痛絕,真有豬狗不食之恨。但這些意味,一般的讀書人似乎像都讀不出來。《水滸》流傳後世,一直被稱為《忠義水滸傳》,水滸英雄們聚義的地方也稱為“忠義堂”,可整部《水滸》,何忠義之有?宋江又豈是一個真正的忠義之人?坦率地說,我本來就對中國人歷來宣揚的忠義節孝沒多少好感。我十三四歲時第一次讀《水滸》,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搭幫了全民評《水滸》運動,不然還得等到上大學才能讀。我當時最崇拜的英雄是魯智深和燕青,對宋江是怎麼看都不順眼。我當時年紀小小,說不出個所以然,看了金聖歎對宋江的評價,真是大快人心。可是,我又想不通,宋江如此一個假忠義、真虛偽的大jian巨猾,為什麼連我小小年紀都隱約覺察,而水滸梁山那麼多英雄豪傑,居然無人識破,最後俯首被他斷送?施耐庵這樣寫的真正意圖何在?莫非他知道三百多年之後的中國人會非常推崇宋江們?都說梁山英雄皆是官逼民反,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那裡面絕大多數英雄恰恰是被先上了山的潑皮們用計哄逼上山的。
伊渡:如此說來,你與金評《水滸》真是一段奇緣了。
王躍文:金評《水滸》,打開了我讀書的天眼,尤其是讀小說。從此,中國古典小說,《三國》、《西遊》我都不怎麼入眼,獨鍾《紅樓夢》而已。現在圖書多如牛毛,《水滸》各種版本出了不少,要找一套好的金評《水滸》還真不容易了。
伊渡:說到讀書,你對現在的網絡文學怎麼看?
王躍文:我原本不贊同有所謂網絡文學的一說,正如我們不能把印在紙上的文學作品叫做紙張文學,不能把寫在竹簡上的文學作品叫做竹簡文學。網絡只是載體,僅此而已。但是,後來我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因為網絡的開放和自由,它在文學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可能做更多的探索。有人說大隱隱於網,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