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我其實是一俗人,即使嗜茶,且嗜好茶,卻雅不到哪兒去。周作人說,喝茶須得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這真是雅得很了。可半日好茶,便能抵過十年實實在在胼手胝足的辛苦日子,說得也太輕鬆了。我有時疲倦,想起人生漫漫長途,不知何時到岸,心中頗有些畏懼。喝上一杯好茶,也許能給自己鼓鼓往前走的勁頭吧。伊渡:我覺得周作人所神往的生活方式是貴族化的,這種貴族化倒並不在於物質生活怎樣的奢侈豪華,而在於它的豐腴、精緻和無用,在於它的安閒與優雅。你對這種人生態度是不是很認同?王躍文:我無法優雅。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亂世,在飢餓、貧困中長大,青年時代頗有點兒匡世濟民的想法,又慢慢認識到自己的確虛妄可笑。但終究不能閉目塞聽,有時難免瞋目發指。我是這種心性,自然就優雅不起來了。
但我很嚮往清明平和的境界。優雅是一種外在的姿態風度,可以由環境薰陶和後天訓練而得,無關乎內在靈魂。戈培爾下達殺人命令時正欣賞著巴赫的音樂,還不優雅?我所嚮往的清明平和,則是一種理性智慧的人生態度。這種境界說到底就是善於放棄,能夠在滾滾紅塵中毅然抽身而退。我讀夏目漱石的散文隨筆集《夢十夜》,從他病中雜感《浮想錄》中,領略到的正是這個意思。伊渡:夏目漱石曾是極端憤世嫉俗的作家。他的長篇處女作小說《我是貓》對人世的病態醜惡極盡諷刺,筆調辛辣,真叫“貓眼看人低”。王躍文:對。他的本名是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晉書》中孫楚“漱石枕流”之語。名字是很清雅的,他的性格卻陰鬱、憤懣、神經質。四十歲後,他得了一場大病,從此一改往日性情,慢慢變得平和清明起來,倒有點兒符合“漱石”的本意了。《浮想錄》其實就是他的病中日記。他說過在病中寫俳句和漢詩時的心境:“我平日迫於事務,連簡便的俳句都不作,至於漢詩,因為太煩難,就更無從著手了。惟有像這般遠遠地打量著現實世界,杳渺的心底不見半點兒滓礙時,俳句才會自然而然地湧出,詩也乘興以種種形式浮現。這樣,回顧起來,那段日子實在是我平生最為幸福的一段時期。”
夏目漱石的俳句和漢詩寫得怎樣我無從評價,因為我實在是外行。我所能領悟到的卻是他病中所寫那些俳句和漢詩中蘊含的意境。伊渡:能和我說說你的領悟嗎?王躍文:像“諦聽蟋蟀聲,想來已數夜”、“日日山中事,朝朝見碧山”、“佇聽風聲驟,落葉孰先凋”這樣的詩句,只有一個“靜”字在裡頭。現在實在是浮世,人能夠真正安靜下來,談何容易。風鳴蟲唱也許聲聲在耳,心裡卻聽不見。
他的另一首詩:“秋風鳴萬木,山雨撼高樓。病骨棱如劍,一燈青欲愁。”我很喜歡。錢穆先生曾論王維詩“雨中山果落,燈下糙蟲鳴”兩句詩,說此中有詩情畫意,深入禪理,是作者的冥心妙悟,達到了無我而有我的化境。夏目漱石這首詩卻是物我各各分明,又各各相安。外面世界自然風稠雨驟,我也是病骨嶙峋,但內心並無焦慮恐懼抱怨。此時青燈之下那種愁,是一種淡淡的、清如水的愁。所謂平和清明的人生態度,其實就是一種“一燈青欲愁”的態度吧。
伊渡:如此說來,人生得失真不知該怎樣定論。夏目漱石的大病,何嘗不是上天送給他的禮物。上天使他在病中解脫了一直糾纏著他精神心靈的痛苦,離開浮世的掙扎奮鬥,以放棄而獲得內心的清明平和,身心俱清。
王躍文:我以前認為,青壯年說放棄,不是矯情,就是未老先衰,只有老人才能如此,才應該如此,才有權力如此。我現在正當壯年,倒頗羨慕起這種境界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是作為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的夏目漱石,我又不知他這種平和清明的態度,是幸還是不幸了。
伊渡:不要說得那麼頹唐吧。藝術家往往就是一些偏執狂、狂想症患者和幻視者。因為他們感受現實的方式與眾不同,才會有那麼敏銳的藝術體驗。一旦回復到正常狀態,也許他們的藝術天才就消失了。梵谷最好的畫作都是在瘋癲狀態中畫出來的。這些人都是藝術的殉道者,讓人不知是該羨慕他們的命運,還是為他們所背負的痛苦而唏噓。
王躍文:應該說是敬畏。我讀過芥川龍之介的一個短篇小說,寫一個畫家,好像叫良秀,只愛自己的女兒,卻為了畫好一幅表現人在地獄之火中掙扎的畫,把女兒用鐵鏈綁在車裡,活活燒死,自己卻只顧入神地觀察女兒在烈火焚燒中的恐懼痛苦的神態。那太恐怖了。我敬畏,卻無法接受。
伊渡:芥川龍之介的這篇小說我讀過,叫《地獄變》,不是畫師自己把女兒綁在車上的,而是他向他的主人崛川大公請求,讓他親眼看一下人在烈火中被焚燒的模樣,崛川大公就殘忍地把畫師自己的女兒綁在車上燒給他看了。
王躍文:藝術家總有不同類型。像梵谷和良秀,我相信他們是非如此不可。藝術的超自然力量使他們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和情感,使他們成為殉道者,有時這就是一種神意。人不過是表達藝術的一個工具。
伊渡:可也有些人自以為是藝術家,藝術還沒弄出什麼名堂,就先做出了種種醜樣子。這些偽藝術家們酗酒打架、滿口粗話、放浪形骸、縱情聲色,以為自己已然獲得了既不對自己負責、更不為別人負責的權力。蓄上絡腮鬍,就以為自己是普希金。一個月不洗臉洗澡,就覺自己是嵇康、徐渭。嵇康不是說了嗎?他“性復疏懶,筋駑肉緩”,又說自己“頭面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
王躍文:這種偽作家、偽詩人也不少。說起來我也是有些怪癖的。我穿衣最討厭袖子過長,長過手腕就渾身不自在。小時候,我穿長袖時,總要把袖子捲起來,還非得兩邊卷得一般長,比了又比,拉了又拉,反覆多次才放心。好像是一種強迫症。
伊渡:真的呀?現在還這樣嗎?
王躍文:現在好些了。可還是有些小毛病。我不喜歡鬍子拉碴的樣子,幾乎每天都剃鬍子。我平時如果用手摸著一根鬍子茬,一定要想法子把它拔掉,否則食不安席,睡不安寢。經常是在夜裡,臨睡著了,突然摸著一根鬍子茬,就全力以赴去扯。短短的鬍子茬柔軟、滑手,怎麼也扯不出來,卻又懶得起床去取剃鬚刀。很多次,我幾乎同一根鬍子茬搏鬥通宵,直弄得自己氣短心跳、異常煩躁。後來,我汲取教訓,只要摸著根鬍子茬,馬上起床去取剃鬚刀,不然,這個晚上的睡眠就完了。
伊渡:你的睡眠一直不太好?
王躍文: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困擾。我睡覺時,哪怕心裡不想事,也不是同鬍子茬搏鬥,就是同枕頭搏鬥。枕頭是永遠都不如意的,我要不停地調整它的形狀和角度。我不知換過多少枕頭,後來找到一種灌滿中藥材的枕芯,也只有一段日子感覺好。我現在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在鄉下睡過的蕎麥殼枕頭,現在好像已無處可以尋得。
但我很嚮往清明平和的境界。優雅是一種外在的姿態風度,可以由環境薰陶和後天訓練而得,無關乎內在靈魂。戈培爾下達殺人命令時正欣賞著巴赫的音樂,還不優雅?我所嚮往的清明平和,則是一種理性智慧的人生態度。這種境界說到底就是善於放棄,能夠在滾滾紅塵中毅然抽身而退。我讀夏目漱石的散文隨筆集《夢十夜》,從他病中雜感《浮想錄》中,領略到的正是這個意思。伊渡:夏目漱石曾是極端憤世嫉俗的作家。他的長篇處女作小說《我是貓》對人世的病態醜惡極盡諷刺,筆調辛辣,真叫“貓眼看人低”。王躍文:對。他的本名是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晉書》中孫楚“漱石枕流”之語。名字是很清雅的,他的性格卻陰鬱、憤懣、神經質。四十歲後,他得了一場大病,從此一改往日性情,慢慢變得平和清明起來,倒有點兒符合“漱石”的本意了。《浮想錄》其實就是他的病中日記。他說過在病中寫俳句和漢詩時的心境:“我平日迫於事務,連簡便的俳句都不作,至於漢詩,因為太煩難,就更無從著手了。惟有像這般遠遠地打量著現實世界,杳渺的心底不見半點兒滓礙時,俳句才會自然而然地湧出,詩也乘興以種種形式浮現。這樣,回顧起來,那段日子實在是我平生最為幸福的一段時期。”
夏目漱石的俳句和漢詩寫得怎樣我無從評價,因為我實在是外行。我所能領悟到的卻是他病中所寫那些俳句和漢詩中蘊含的意境。伊渡:能和我說說你的領悟嗎?王躍文:像“諦聽蟋蟀聲,想來已數夜”、“日日山中事,朝朝見碧山”、“佇聽風聲驟,落葉孰先凋”這樣的詩句,只有一個“靜”字在裡頭。現在實在是浮世,人能夠真正安靜下來,談何容易。風鳴蟲唱也許聲聲在耳,心裡卻聽不見。
他的另一首詩:“秋風鳴萬木,山雨撼高樓。病骨棱如劍,一燈青欲愁。”我很喜歡。錢穆先生曾論王維詩“雨中山果落,燈下糙蟲鳴”兩句詩,說此中有詩情畫意,深入禪理,是作者的冥心妙悟,達到了無我而有我的化境。夏目漱石這首詩卻是物我各各分明,又各各相安。外面世界自然風稠雨驟,我也是病骨嶙峋,但內心並無焦慮恐懼抱怨。此時青燈之下那種愁,是一種淡淡的、清如水的愁。所謂平和清明的人生態度,其實就是一種“一燈青欲愁”的態度吧。
伊渡:如此說來,人生得失真不知該怎樣定論。夏目漱石的大病,何嘗不是上天送給他的禮物。上天使他在病中解脫了一直糾纏著他精神心靈的痛苦,離開浮世的掙扎奮鬥,以放棄而獲得內心的清明平和,身心俱清。
王躍文:我以前認為,青壯年說放棄,不是矯情,就是未老先衰,只有老人才能如此,才應該如此,才有權力如此。我現在正當壯年,倒頗羨慕起這種境界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是作為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的夏目漱石,我又不知他這種平和清明的態度,是幸還是不幸了。
伊渡:不要說得那麼頹唐吧。藝術家往往就是一些偏執狂、狂想症患者和幻視者。因為他們感受現實的方式與眾不同,才會有那麼敏銳的藝術體驗。一旦回復到正常狀態,也許他們的藝術天才就消失了。梵谷最好的畫作都是在瘋癲狀態中畫出來的。這些人都是藝術的殉道者,讓人不知是該羨慕他們的命運,還是為他們所背負的痛苦而唏噓。
王躍文:應該說是敬畏。我讀過芥川龍之介的一個短篇小說,寫一個畫家,好像叫良秀,只愛自己的女兒,卻為了畫好一幅表現人在地獄之火中掙扎的畫,把女兒用鐵鏈綁在車裡,活活燒死,自己卻只顧入神地觀察女兒在烈火焚燒中的恐懼痛苦的神態。那太恐怖了。我敬畏,卻無法接受。
伊渡:芥川龍之介的這篇小說我讀過,叫《地獄變》,不是畫師自己把女兒綁在車上的,而是他向他的主人崛川大公請求,讓他親眼看一下人在烈火中被焚燒的模樣,崛川大公就殘忍地把畫師自己的女兒綁在車上燒給他看了。
王躍文:藝術家總有不同類型。像梵谷和良秀,我相信他們是非如此不可。藝術的超自然力量使他們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和情感,使他們成為殉道者,有時這就是一種神意。人不過是表達藝術的一個工具。
伊渡:可也有些人自以為是藝術家,藝術還沒弄出什麼名堂,就先做出了種種醜樣子。這些偽藝術家們酗酒打架、滿口粗話、放浪形骸、縱情聲色,以為自己已然獲得了既不對自己負責、更不為別人負責的權力。蓄上絡腮鬍,就以為自己是普希金。一個月不洗臉洗澡,就覺自己是嵇康、徐渭。嵇康不是說了嗎?他“性復疏懶,筋駑肉緩”,又說自己“頭面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
王躍文:這種偽作家、偽詩人也不少。說起來我也是有些怪癖的。我穿衣最討厭袖子過長,長過手腕就渾身不自在。小時候,我穿長袖時,總要把袖子捲起來,還非得兩邊卷得一般長,比了又比,拉了又拉,反覆多次才放心。好像是一種強迫症。
伊渡:真的呀?現在還這樣嗎?
王躍文:現在好些了。可還是有些小毛病。我不喜歡鬍子拉碴的樣子,幾乎每天都剃鬍子。我平時如果用手摸著一根鬍子茬,一定要想法子把它拔掉,否則食不安席,睡不安寢。經常是在夜裡,臨睡著了,突然摸著一根鬍子茬,就全力以赴去扯。短短的鬍子茬柔軟、滑手,怎麼也扯不出來,卻又懶得起床去取剃鬚刀。很多次,我幾乎同一根鬍子茬搏鬥通宵,直弄得自己氣短心跳、異常煩躁。後來,我汲取教訓,只要摸著根鬍子茬,馬上起床去取剃鬚刀,不然,這個晚上的睡眠就完了。
伊渡:你的睡眠一直不太好?
王躍文: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困擾。我睡覺時,哪怕心裡不想事,也不是同鬍子茬搏鬥,就是同枕頭搏鬥。枕頭是永遠都不如意的,我要不停地調整它的形狀和角度。我不知換過多少枕頭,後來找到一種灌滿中藥材的枕芯,也只有一段日子感覺好。我現在最懷念的是小時候在鄉下睡過的蕎麥殼枕頭,現在好像已無處可以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