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咸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丑。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丑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

  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第一部分:養 心修身課程——十二條課程 終日惕厲(2)

  《誡子書》是諸葛亮為告誡兒子要成為有高風亮節、真才實學、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寫的一篇短文。文中將德育和智育看成相互聯繫的統一體,提出:不修養品德,就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遠大的志向,就不能勤奮治學;不勤奮學習,就沒有出色才幹。反之,追求安樂,渙散意志,隨著年華的流逝,沒有什麼才能,碌碌無為悔恨也來不及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非守窮廬,將復何及!”

  司馬光則在《家范》中認為,做長輩的都想造福於子孫後代,但真正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卻很少。因為這些人只知道給子孫留下財物,而不知道用道義訓誡子孫,用禮法治理家庭。其結果是助長了子孫的許多不良行為,甚至產生斗訟、盼父母早死等弊端。相反,聖人給子孫留下的遺產是德和禮,賢人給子孫留下的遺產是廉與儉。作者列舉了舜積德為帝、享國百世,孫叔敖不貪累世不失家業,以及蕭何克儉、楊震公廉、周本好施、張文節清儉等事例,忠告人們,遺德於子孫後代遠比遺財於後代更為有益:

  “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今之為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於時歲之間奢靡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虐之也。始則欺紿攘竊,以充其欲;不足,則立券舉債於人,俟其死而償之。觀其意,惟患其考之壽也。甚者至於有疾不療,陰行鴆毒,亦有之矣。然而向之所以利後世者,適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頃嘗有士大夫,其先亦國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嗇,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晝則佩鑰於身,夜則置鑰於枕下。病甚,困絕不知人,子孫竊其鑰,開藏室,發篋笥,取其財。其人後蘇,即捫枕下,求鑰不得,憤怒遂卒。其子孫不哭,相丐爭匿其財,逐致斗訟。其處女亦蒙首執牒,自訐於府庭,以爭嫁資,為鄉黨笑。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使其子孫果賢耶,豈蔬糲布褐不能自營,至死於道路乎?若其不賢耶,雖積金滿堂,奚益哉?多藏以遺子孫,吾見其愚之甚也。然而賢聖皆不顧子孫之匱乏邪?曰,何為其然也?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舜自側微積德至於為帝,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周自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積德累功,至於武王而有天下。其詩曰:治厥孫謀,以燕翼子。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後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孫承統八百餘年,其支庶猶為天下之顯,諸侯棋布於海內。其為利豈不大哉!”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知書明禮,經常幫助太宗皇帝處理國事。

  長孫皇后喜好讀書,頗有見地,言行舉動,特別留意將公益擺在首要位置。一次,太宗罷朝回宮,對魏徵屢屢犯顏直諫非常惱怒,憤恨地說:“必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問明原委,馬上更換朝服,神態恭敬地站立庭上。太宗大惑不解,驚問緣故,皇后說:“君主聖明方會有骨鯁之臣,豈敢不施賀禮。”太宗恍然大悟,遂轉怒為喜。長孫皇后地位顯赫,但從不假公濟私,多次阻止太宗用其親屬擔任要職。長孫皇后自己生活儉樸,並常以之來教育晚輩,她曾對太子說:“為太子,患有無德操功名,豈患家中缺少用具!”長孫皇后對普通傭人也關懷備至。有時,太宗無理譴責宮人,皇后便站出來為他們伸冤,使宮內刑無枉濫。皇后依憑高尚的品德贏得大家一致愛戴。皇后為照顧太宗安心朝政,操勞過度,身染重病,但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國事,叮囑太宗去奢任賢,勿寵外戚,簡辦喪事。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過去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是開國元勛之一,李世民便把最機要的事委託給他,讓他自由出入宮禁,並任命他為宰相。長孫皇后聽說後堅決不同意,每遇機會便向唐太宗奏道:“我已成為皇后,尊貴到了極點,實在不願意兄弟子侄占據朝廷。漢代呂氏、霍氏亂政的歷史,應當引為深刻的教訓,真誠希望聖明的唐朝不要用我的兄長長孫無忌作為宰相。”但太宗皇帝沒有接受她的意見,終於任用長孫無忌做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she。長孫皇后又私下讓兄長無忌一再去請求辭官,太宗沒辦法只好應允,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皇后知道後,這才高興地同意了。待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認為自己從此“失一良佐”,對長孫皇后表示了深深的懷念。

  尉遲恭是唐朝的大將,他輔助李世民打下江山,戰功卓著。有一天,唐太宗對尉遲恭說:“我把女兒嫁給你,你願意嗎?”尉遲恭則說:“我的妻子雖然才不著,貌不美,但我們是夫妻,有夫妻之情。我記得古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富貴而不棄妻,這才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我很羨慕這樣做的人。我希望您收回成命,不要這樣考慮了。”唐太宗聽後,認為他說得對,便停止了要收尉遲恭為婿的想法。

  類似這種把道德品質看得高於一切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數不勝數,在此略舉幾則,讀者即可窺其一斑。

  從曾國藩關於道德品德修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他特別喜歡把修養的要求、目標、做法具體化,羅列成條。他這麼做,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更好地便於實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從各種記述來看,曾國藩並非從小就是個好孩子,長大以後在德行上也並不出眾,但是他刻苦好學,聞過則改,終於成就了品德。

  第一部分:養 心修身課程——十二條課程 終日惕厲(3)

  據湘鄉縣荷葉塘一帶的人口耳相傳,曾國藩從小就很有心計,尤好報復。嘉慶二十四年下半年,9歲的曾國藩隨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人家中就讀。一天,他與主家小孩口角,主人縱子,不問情由,將曾國藩罵了一痛,在那裡當塾師的曾竹亭還連連道歉。曾國藩將此事暗記在心,到散學時,偷偷把主家的金魚缸底部打破,水乾魚死,這才解恨。12歲時,曾國藩與小夥伴在神王廟裡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竹亭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還給神王重新裝了金身。為了讓曾國藩擺脫與鄰居小孩的嬉遊,竹亭帶著曾國藩到距家6里的九峰山古鑼坪定慧庵去讀書,早出晚歸。從此,曾國藩路過神王廟時,常把當作馬騎的竹棍繫上繩子,放在神王肩上,氣憤地說:“搭幫你,我到山沖里讀書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馬看著,如果我的馬走了,定不饒你!”曾國藩生成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個性內向,有什麼事,常在心裡打圈圈,因此,人們又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閉眼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