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仁宗時代廢至大鈔錢、停止尚書省斂財,開科取士,尊儒崇禮,經理田賦,確實行了不少“善政”。此外,元仁宗時代,察合台汗國的也先不花起兵反元,也被元將床兀兒等人率兵打跑,北疆寧固,諸後王不再折騰。

  仁宗皇帝“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個人品格方面幾乎算得上是元帝中最好的一個,此人“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確可稱得一個“仁”字。但是,在立儲問題上,元仁宗的確有所“虧心”。

  依情依理(不是依禮),元武宗很守信用,以皇儲之位予弟弟元仁宗,二人有約,元仁宗“萬歲”之後,應該傳位於元武宗之子。但是,出於私心,加上鐵木迭兒的攛掇,元仁宗在延佑二年(1315年)封元武宗長子和世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道路迢迢,瘴氣遍路,此舉無異於把大侄子“流放”。和世不高興,其手下的元武宗舊臣更不高興。一行人走到延安,就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秘密聯繫,起兵興戈,準備擁和世回大都爭帝位。不久,這些人窩裡反,內訌連連,和世只得跑往察合台汗國的老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

  元仁宗也鬆一口氣,如果眾人把這個侄子抓回大都,還真不知如何“處理”他。於是,他便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此舉看似合情合理,實則為人留下口實,種下日後的隱憂。其實,答己皇后和鐵木迭兒之所以鼓搗元仁宗立碩德八剌,原因是武宗皇帝的兒子和世少年時代英銳之氣顯於臉面,而碩德八剌看上去“柔懦易制”。所以,同為自己親孫子,答己自然傾向於擁立看上去容易擺弄的碩德八剌為皇儲,這樣的話,日後元仁宗有好歹,繼位的孫子也不會對自己怎麼樣,她更年期後的性生活也不會被“打擾”。

  元仁宗不像哥哥元武宗那樣好色,卻是個嗜酒成性的酒鬼。他的“駕崩”,實則是酒精深中毒使然。馬上帝王家族,遺傳數代,DNA中都帶有高度酒精,欲罷不能。

  成吉思汗陵墓

  元仁宗葬所,與先前諸帝一樣,都是埋葬於“起輦谷”。但是,“起輦谷”到底是什麼地方,說法多多,成為後世學者白首苦思也找不出答案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人認為“起輦谷”在斡難河流域(今黑龍江上游鄂嫩河),有人認為“起輦谷”是蒙古語“怯綠連河”的轉音,即在今天蒙國境內的克魯倫河岸邊,有人說應該是蒙古阿爾泰之北的山谷之中,有的說是成吉思汗逝世地六盤山附近。最淺顯的說法,是講起輦谷就是今天成吉思汗墓所在地的鄂爾多斯糙原上。此說最不可信,成陵應該是類似衣冠冢的陵墓。

  當然,傳說中陵內藏有一塊靈骨以及吸附成吉思汗最後一口氣的一綹白色公駱駝頂鬃毛,確實是全體蒙古人的精神聖地。筆者在2006年6月曾親自去成陵參觀,國家新近投資一億二千萬人民幣,把成陵修葺得金碧輝煌。成陵所在地伊金霍洛旗阿騰席勒鎮從前屬於內蒙古伊克昭盟,現改盟為市,稱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漢意為“宮殿”,守護“鄂爾多”的人稱為“鄂爾多斯”,專職守衛“鄂爾多”的族群稱為“達爾扈特”,日後,守陵人群日益繁衍,這些“達爾扈特”便以“鄂爾多斯”部族名義在糙原上作為標識,守護成陵則成為這一族群的天職。由於鄂爾多斯部在明英宗天順時期(1457—1464)遷到今天的鄂爾多斯高原,奉“八白室”(八組專門祭祀成吉思汗的白色帳蓬)於其中,清初遷至伊金霍洛,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可以這樣說,真正埋葬蒙古諸帝屍身的陵墓群仍舊是個謎團。這與蒙古帝王入葬的習俗大有關聯。據《元史·祭祀志》所記: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箸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綠納奇實為簾,覆棺亦以納奇實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奇實,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開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後返。

  以此觀之,其棺木形狀很像埃及的木乃伊形狀。而最初記載元帝埋葬之法的,當屬元末文人葉子奇,在其《糙木子》一書中,他這樣寫道:

  “歷代送終之禮,至始皇為甚侈,至窮天下之力以崇山墳,至傾天下之財以滿藏郭,至盡後宮之女以殉埋葬。墳土未乾,而國丘墟矣!其它如漢唐宋陵寢,埋殉貨物亦多。如漢用即位之年上供錢帛之半,其後變亂多遭發掘,形體暴露,非徒無益,蓋有損焉。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則用萬馬蹴平,俟糙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蹟,豈復有發掘暴露之患哉!誠曠古所無之典也。夫葬以安遺體,遺體既安,多貲以殉何益!”

  這種記載,與西方人馬可·波羅、加賓尼以及波斯人拉施拉等人記載的內容相類似,即深埋土葬,不起墳塋,以此來保密葬所。

  忽必烈以前的蒙古大汗,其衛士在護送他們靈柩去葬地路上,會盡殺所遇之人,“殺時語之曰:往侍吾主”,道遇馬匹也宰殺,以供亡帝“地下”所用。成吉思汗棺柩運送途中,護送衛士殺人數千。殺人最多的當屬蒙哥汗死後屍體運送途中,自四川釣魚城至“起輦谷”,凡殺兩萬多,途中所遇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逢之必死,真正的“喪門星”。忽必烈之後,途中殺人之事再無記載。

  蒙古皇帝死後,漢人官僚送帝柩至大都建德門就不能再往前走了,舉行祖奠儀式後,“百官長嚎而退”,剩下的“旅程”,由蒙古王公、怯薛以及衛士擔當。由此,漢人官吏從來不知“起輦谷”位於何地。

  19生如夏花:漢化帝王的悲劇

  公元1323年(元英宗聖治三年)陰曆八月初四夜,年僅二十一歲的元英宗正在距上都以南三十里的南坡行帳中挑燈看書。忽然,帳外一陣混亂,隱約聽得丞相拜住的怒斥聲。

  元英宗披衣欲起,未及喚人,御帳門卻被人踹開,一身鮮血的元英宗大舅哥鐵失率數人闖入。還未等元英宗開口叱責,他當胸一刀,楞生生把這位青年皇帝捅死在御床之上。一刀不解恨,又怕元英宗未死,身為禁衛軍頭目(忠詡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鐵失又連砍數刀,直到元英宗身首分離才停手。

  這一個充滿血腥氣味的夜晚,標誌著大元朝由盛到衰的開始。年少英毅的元英宗碩德八剌為帝僅三年,即為賊臣所弒。與其同時被殺的,還有年紀比他稍稍大些、年輕有為的中書右丞相拜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