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笑,燕姬越女爭嬌顰。又不見野殍縱橫余斷骨,將軍未老征夫歿。瓊樓只乞夢溫柔,哪知蒼生涕淚竭。於戲!獨來徬徨叩九閽,四海八荒斷新魂。何年一瀉龍門水,滌盪

  中原萬千里。

  這首《黃河篇》,雄豪英發,有太白不羈飄灑詩風,絕無婉約低徊兒女之意。究其作者 ,乃袁世凱"二太子"袁克文所作,實為上佳之詩文。全詩意境,引來狀繪南

  宋紹興六年及其後來發生的諸事,最為貼切不過――忠臣良將,謀不見用,身死家敗;獨夫國賊,一心偏安,安享福榮。

  禍起蕭牆事堪憂――淮西軍變

  大英雄岳飛,本來是軍中小校出身,從軍以來,屢立戰功。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張浚視師江上,考察各部軍隊後,向高宗上奏,"獨稱韓世忠與岳飛可倚大事",

  於是朝廷詔命岳飛屯襄陽,除宣徽副使,移軍京西。岳飛不負眾望,攻虢州、克蔡州、下唐州,打得偽齊聞風喪膽。高興之餘,高宗趙構親召岳飛入見,"拜太尉。繼除宣

  撫使,以王德、酈瓊兵隸之",並下詔給王、酈二將:"聽(岳)飛號令,如朕親臨",這段時間,是岳飛與高宗君臣相得的"密月期".

  岳飛忠義,"數論恢復之略",他的見解非常中肯:"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彼(金人)得以休兵觀釁耳。臣願陛下假臣月日,提兵

  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叛將既還,遣王師先進,(劉)豫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如此則(

  劉)豫成擒,金人可滅,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一席話,講得高宗趙構眉開眼笑,表示:"有臣如此,朕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

  高宗一日數見岳飛,並召至寢殿,對岳飛說掏心窩子的話:"中興之事,一以委卿。"說了還不夠,正好劉光世剛剛交出軍權,高宗準備把"劉家軍"交與岳飛統領。如

  果"劉家軍"這數萬陝西精兵與"岳家軍"合眾,以岳飛為師,可能中國歷史就會改寫。但是,關鍵時刻,宋朝文人的私心又起作用,重新被起用為相的張浚馬上從中作梗

  .

  本來,劉光世交出兵權,正是高宗、張浚君臣"削兵權"的一個小成果。宋朝一直防止武將坐大,北宋滅亡後,趁勢而起的"張家軍(張俊)、韓家軍(韓世忠)、

  吳家軍(吳玠兄弟)、岳家軍(岳飛)等等",金人和老百姓叫著順口,高宗趙構的朝廷卻聽著彆扭,官軍成為私家兵,是宋朝最不願看到的。劉光世雖為驍勇悍將,

  他本人及其屬下多驕橫不法,暴斂財物,民怨很大,朝廷議論紛紛。劉光世由於家中財寶太多,又怕朝廷"惦記"拿他下手,便主動交出兵權,離開淮西自已兵將所在的

  老窩,乞以"病休".高宗君臣很高興,下詔賞他一大堆金銀玉玩。而後,高宗趙構便想把淮西四、五萬"劉家軍"交與岳飛統管。

  詔令剛下,高宗小朝廷中原本對立的"主戰派"張浚和"主和派"秦檜忽然之間心照不宣,站到同一條線上,堅決反對岳飛接管淮西"劉家軍".秦檜自不必言,他當

  然反對主戰的岳飛權大難制;"主戰派"張浚反對岳飛接管淮西軍的口實也堂而皇之:國家一直有"祖制",嚴禁武將專權。岳飛統兩軍為一,勢力大增,將來不好控馭。

  其實,張浚的真正用意是想讓自己手下人掌持這支軍隊,這樣一來他本人就能擁有一支真正聽命於自己的武裝力量。

  此時此刻,其實張浚、秦檜的意見還不足以使高宗趙構收回成命,正是岳飛先前自己所做的一件蠢事,讓高宗對他疑竇頓起―――君臣二人密談之際,岳飛竟忽

  然提醒趙構"早定皇儲",此語正中高宗最忌的"隱痛".如果高宗當時有兒子,岳飛的"提醒"大是忠心之舉,但趙構的惟一兒子趙雱已經在三歲時病死,他本人又因行

  房時受驚被嚇成陽萎,再無"那個"的功能,"繼承人"問題自然成為皇帝趙構當時最大的"忌諱".岳飛身為武將,在不恰當的時機提出如此不恰當的"忠告",不得不讓

  趙構心中惱火。當時他就忍俊不住,痛斥岳飛武將干政。話說出口,高宗也悔,危難關頭,專倚武將,說話還不能太過份。更糟糕的是,岳飛武人,不會來事,被皇帝"痛斥

  "後,不僅沒有叩頭謝罪,反而面露不悅之色――估計岳將軍自恃心中無私,才有此表示。畢竟讀書不多,岳飛犯下如此各朝各代皆為臣下惟恐避之不及的忌諱:議論

  皇儲。

  高宗考慮半天,便同意張浚、秦檜之說,收回成命,改派兵部尚書呂祉前往淮西節制"劉家軍",以劉光世原部將王德為部統制,任劉光世原部將王德為副都統制。

  委任狀都填好了,高宗還玩手段,不直說不讓岳飛統領"劉家軍",讓他"詣張浚議事".

  張浚見到岳飛,馬上通知他,淮西軍已分為六部,直隸都督府,即由張浚手下直管。為了讓岳飛好下台階,張浚還假意向岳飛"徵求意見":"王德,一直為淮西軍所

  服,我打算任其為都統制,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身份統領全軍。"

  岳飛直言:"王德與酈瓊二人素來不相上下,一旦二人有了正副之分,必生爭執。呂尚書不諳軍旅之事,恐不足服眾。"張浚聞言,低頭沉思,又問:"張俊、楊沂中如

  何?"岳飛回答:"張宣撫(張俊)乃我的舊日統帥,為人殘暴寡謀,尤為酈瓊等人憎恨。楊沂中與王德相類,也不能讓全軍上下心服口服。"

  聞言,張浚老大不高興,心想我給你面子你還在這裡表示異議。於是,他陰陽怪氣地說:"如此看來,淮西軍非您岳太尉不可了!"岳飛也怫然,回嘴道:"張都督您問

  我軍事,我以實告,不敢不盡其愚,難道我是有私心想並統淮西軍嗎。"至此,兩人談崩。

  當天,岳飛上表,以終母喪為名,步歸廬山,以大將張憲暫攝軍事。岳飛此舉,完全是意氣用事,不待朝廷報批,忽然撂挑子,實際上又讓高宗趙構心生隱恨。張浚慚

  怒,奏稱岳 飛"積慮專在並兵".

  高宗趕忙和稀泥,他深知當時缺岳飛不得,"累詔趣(岳)飛還職,(岳)飛不得已,趨朝待罪,帝慰遣之。"與皇上和宰執大臣叫板賭氣,可見岳飛多麼缺乏政治

  方面的深謀遠慮。

  果然,呂祉把朝命向淮西軍宣布後,自己返朝。王德、酈瓊二人"列狀交訴於都督府及御史台",互相大告對方惡狀,上竄瞎跳地咬個兩嘴毛。高宗無奈,下詔讓王

  德還建康,又派呂祉本人往廬州親自節制淮西軍。呂祉到後,酈瓊告王德不休。呂祉文臣,也善於和稀泥,勸慰酈瓊及其親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