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水滸傳》講宋江征方臘,乃子虛烏有之事,真正主人公乃童貫大公公,由此,他又進為太師。 童貫在南方擁大軍剿方臘,金人已經把遼國打得大敗,遼朝的天祚帝率殘

  眾逃入夾山,宗室耶律淳被人擁上帝位。

  剛剛打敗方臘,童大公公躊躇滿志。杮子都撿軟的捏,他掉頭率大軍直撲河朔地區。遼兵打不過野蠻的金兵,這些殘兵敗將遇見乘人之危的宋軍可不孬,在白溝、

  范村、雄州等戰役中大敗宋軍。童貫見狀,忙上奏說軍將不聽指揮,諉過於人,大將种師道等人相繼被貶。

  汴京朝中,王黼作相,也打算立功,便力勸宋徽宗趁耶律淳病死之機再讓童貫出兵,派大將劉延慶代种師道。宋朝十萬大軍臨邊,遼朝的涿州方面將領郭藥師牆頭

  糙一個,率八千漢兵以涿州、易州向宋朝投降。劉延慶高興,童貫高興,王黼和宋徽宗更高興。接下來的事,是高興變成不高興――郭藥師想為宋朝立功,血戰攻打燕

  京,宋將劉延慶都慡約不至。郭藥師慘敗,劉延慶連遼軍影子都沒看見,聽見鼓聲就燒營而逃,半路於白溝竟然被遼兵追及,又是一場大敗。這次大敗很致命,金朝把宋

  朝的實力看得一清二楚,談判桌上,金朝答應向宋朝交割燕京周圍地區,同時又勒索二十多萬兩白銀的"犒軍費".臨行,金軍把燕京及周邊城市能搬走的東西都裝車

  運走,原住漢人居民也全部裹脅而去,宋朝到手的只是廢墟而已。

  雖如此,宋朝君臣上下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歡之中,似乎是光復遺志,終於在宋徽宗手中完成。至此,燕雲十六州之地,已有近半重歸宋朝。由於宋神宗有遺詔,能

  復燕境者封王爵,童貫大公公成為太監歷史上為數罕有的王爺――廣陽郡王。

  宣和五年九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病死,金太宗繼位,下令燕地一帶原遼朝降官和居民遷往東北後方。原遼興軍節度使張覺知道當地人民不願遷移,便乘間以平

  州(河北盧龍),灤州(河北灤縣)以及營州(河北昌黎)三地降宋。金朝大將完顏宗望大兵驟至,張覺蒼惶逃入同為降將的郭藥師營中,其弟降金,其母、妻均為

  金兵所俘。

  金朝抓住藉口,要宋朝交回張覺。趙良嗣也懇求宋徽宗不要給金朝藉口生事,讓他拒納張覺。貪心之下,宋徽宗先收納張覺,後來,他見金軍勇猛,又心虛,便秘派

  人殺掉張覺及其二子,函首送與金人。此種出賣行為,使得遼朝降將郭藥師疑懼,其手下常勝軍再也不相信宋朝。

  後來,金軍以渝盟為藉口大舉進攻宋朝,童貫大公公一反昔日氣沖霄漢的傲氣,只率數萬親軍,逃竄回京城。當時,宋欽宗已受禪即位,下詔讓他留守東京。童貫不

  受命,跟從宋徽宗往南逃跑。童貫的親軍號稱"勝捷軍",都是他在西北精選出來的大個子士兵。宋徽宗過浮橋,禁衛軍衛士"攀望號慟",哭勸這位退位的上皇不要離開

  汴京。童貫惟恐一行人跑不快,讓自己屬下的勝捷軍將箭亂she,把皇家禁衛軍的衛士she死百餘人。這一下,童大公公惹起眾怒,繼位的宋欽宗又一直討厭他,把他貶竄

  於外。不久,宋欽宗又派監察御史張澂追斬童貫於路。

  張澂在南雄州追及童貫。這位御史害怕童貫事先知道消息提前自殺。"不及明正典刑",就趕忙派一個官校乘快馬飛奔,見童貫恭禮拜謁,說:"皇上已派中使來賜

  大王茶藥,召您赴京共商大計,聽說是充任河北宣撫使。"童貫起先還將信將疑:"真的嗎?"官校跪稟:"現在的將師都是新進之輩,沒有任何做戰經驗,主上(欽宗)與

  大臣商議多時,覺得再無任何人比得上大王您這樣又有軍功又有聲威。"

  童貫大喜,對左右說:"看來,少了我還真不行!"

  轉天一早,御使張澂趕到,童貫起身相迎,眾兵士上前,立時把這位沒老二的王爺捆個結實,押至人眾處,宣示十大罪狀,快刀落下,大腦袋終於時隔小腦袋脫離身

  體數年後也落於塵埃。

  宋欽宗知道童貫素來狡詐,怕他詐死,非要親眼見他的人頭。於是,張澂用皮匣注水銀,裝上童公公人頭送往汴京。

  童大公公,"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他不僅身形壯偉,還長鬍子,估計是當初閹割未淨,還有幾枝微細血管往肚子以上傳輸雄性

  荷爾蒙。一反太監貪財的常態,童公公"有度量,能疏財",後宮內的嬪妃太監宮女包括掃廁所的淨軍沒有他送禮不到的人,故而"善言日聞",宋徽宗凡是聽起有關童貫

  的話,沒有一句是不好的。

  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童大公公可以說是威風八面,但他造下的禍端,流毒四海,終至北宋亡國。

  童大王爺公公雖牛逼,也有特別下不來台的時候。崇寧年間,童公公巡視邊地,與秦州知州錢昂約見遲到。錢昂問"太尉為何來遲?"童貫心裡不高興,覺得這一小

  小知州敢問自己為何來遲(領導遲到是品級的反映),回答說:"我所乘的騾子個小難騎,所以走得慢".錢昂問:"太尉乘的是公騾還是母騾?"童貫回答:"公騾".錢昂

  一語雙關:"公騾不好騎,閹掉這東西!"童大公公愧怒,卻又無可奈何。遇上士大夫"軸頭",確實不好辦。

  另一個值得交待的,是趙良嗣(馬植)。這哥們很冤,"世為遼國大族,仕至光祿卿,"絕非是想發橫財想得歪門斜道的混子。史書上講他"行污而內亂,不齒於人",

  完全是瞎抹黑,一丁點兒證據也沒有。趙良嗣獻策,本是出於對宋朝一片忠心,真正實行與否,決定權在宋朝最高決策者。如果遇上良主能臣,趙良嗣之計一一得行,未

  必是壞事。作為宋使,趙良嗣與金國交往中也據理力爭,比起後來的秦檜要好上一萬倍,且從無出賣宋朝利益的言行。當然,宋遼和好百餘年,確實要怪宋朝首先破壞,

  但所有的一切源自宋徽宗君臣的好大 喜功。觀趙良嗣初衷,完全出於對宋王朝的一片赤誠。靖康元年,開封幾乎要玩完了,宋朝的御史還有心思上章彈劾趙良嗣,把

  逃至郴州的這個哥們逮住殺頭。不僅如此,元朝史臣不知出何居心,把趙良嗣編入jian臣傳,這位爺竟與大jian蔡京同傳,真是千古奇冤。所以,宋朝與鄰國邊境的有志漢

  人很難做,做好了,成為辛棄疾;做不好,就只能當趙良嗣了。

  其三:善伺人意的侫臣――王黼與朱勔

  "六賊"之中的王、朱二人,官大惡多,但影響遠不及蔡京,所以他們只在"侫幸傳"中占有位置,還上不了《jian臣傳》的"大台面".

  ――王黼

  王黼,字將明,開封人,原名王甫,徽宗皇帝多才學,認為王甫二字與東漢一個宦官重名,賜名"黼".不知是基因變異還是這王黼祖上有胡人血統,老小伙子"美風




章節目錄